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课文 《 创造宣言 》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填写下页表格,思考材料和观点是怎样建立联系的。

    表5-7举例论证

    事例概述

    事例所证明的观点

    课文对事例的分析

     

     

     

     

     

     

     

     

     

     

     

     

  • 1. 请认真研读课文,按要求自主或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

    表5-6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表

    任务名称

    自主完成/合作完成

    小组评价

    自我评价

    学习任务一积累知识

       

    学习任务二理解内容

       

    学习任务三赏析语言

       

    学习任务四拓展思考

       
  • 1. 课文《 创造宣言 》中有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摘录下来并任选一句加以品析。

    我选择第      句。    

  • 1. 下列材料选自陶行知所著的《中国教育改造》一书,请细细品读,说说你从中读出了陶行知先生的哪些教育主张。

    【材料一】

    这个学校不但教学生读书,并且教学生做事。做什么?改造学校!改造环境!……他起初的时候整天拿在手里的是钉锤和扫帚。所以那时有人讲他是位钉锤校长、扫帚校长,但是久而久之,教员跟他拿钉锤扫帚了,学生也跟他拿钉锤扫帚了。教员变作钉锤扫帚的教员,学生也变作钉锤扫帚的学生了。丁校长于是开始偕同教员、学生合力改造学校,改造环境。

    ——《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 一个用钱少的活学校》

    【材料二】

    《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现在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几乎完全被挥于门外。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些从闻知里推想出来的罢了。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

    ——《行是知之始》

    【材料三】

    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自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水也是如此,游水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再进一步说,关于种稻的讲解,不是为讲解而讲解,乃是为种稻而讲解;关于种稻的看书,不是为看书而看书,乃是为种稻而看书。想把种稻教得好,要讲什么话就讲什么话,要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这是种稻的教学做合一。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要如此,

    方为一贯。

    ——《教学做合一》

  • 1. 围绕“创造”这一论题,课文 《 创造宣言 》 有一条清晰的论证线索。请仿照示例,各用一句话概括作者对“创造”的看法。

  • 1. 根据课文 《 谈创造性思维 》 的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 1. 即使课文 《 谈创造性思维 》 从第3段开始写,也能把观点阐述清楚,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用一个几何问题来开篇呢?
  • 1. 下面这段话是对课文 《 谈创造性思维 》 第1、2两段的改写,你认为改文和原文相比,哪一段话的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

    对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其实,无论你选择哪个选项,都是正确的。A是唯一一个没有角的图形,B是唯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C是唯一一个非对称图形,D是唯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

  • 1. 结合课文 《 谈创造性思维 》 和下面的文章,谈谈你对“活用知识”的认识。

    战场上的逆向思维

    刘磊

    “法有定论,兵无常形。”在纷繁复杂的战场上,若能灵活、恰当运用逆向思维,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东汉中期,羌军大举进攻,且有南下之势。汉朝将领虞诩率兵征讨。羌军在淆谷据险设防,阻挡汉军。汉军到淆谷后,虞诩发现羌军已有准备,兵力集中,不易取胜,下令就地扎营。次日,虞诩假装巡视部队,并四处宣扬:敌我兵力悬殊,等到援兵来后再进攻。羌军信以为真,放松戒备,分兵到各处大肆抢:掠财物。虞诩见羌军兵力分散,趁机突破淆谷,并以每日百里的速度行进。后又下令:官兵每人铸锅灶两个,逐日增加一倍。众将不解,兵书云:孙膑以逐日减灶而胜庞涓;且日行不过三十里,以防不测。虞诩笑答:“羌人多势众,我兵少势单。若行动缓慢,易被敌追上。今急速行之,敌则摸不准我方虚实。当初孙膑减灶是为诱敌深入,以强示弱;而今日,我须以弱示强。羌军见我锅灶大增,必以为援兵已至,断不敢贸然追击。待我处有利之时,便可以逸待劳,将其拿下。”不出所料,羌军见汉军锅灶逐日加倍,误认为援军已至,不敢贸然前行。虞诩率众顺利至成都,休养数日。待兵强马壮之时,羌军到。羌军围攻成都,久攻不下且伤亡甚重。虞诩让所有官兵排成数百米长队,从东门出,绕城一周,西门进。进城后,迅速更换服装,从西门出,绕城一周,东门进。每日数次。搞得羌军不知汉军究竟有多少,惊慌失措,遂决定撤退。虞诩又秘密派兵埋伏于羌军退兵路旁,大败羌军。

    虞诩的成功在于对兵法的活学活用:孙膑减灶胜庞涓,那是因为他要“以强示弱”“诱敌深入”;而虞诩增灶则是为了“以弱示强”。逆向思维的运用使古老的兵家智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值得借鉴。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8期,有删改)

  • 1. 请认真研读课文,按要求自主或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

    表5-4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表

    任务名称

    自主完成/合作完成

    小组评价

    自我评价

    学习任务一辨析文章观点

       

    学习任务二梳理文章思路

       

    学习任务三探究论证艺术

       

    学习任务四拓展阅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