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

    西山十记(其四)

    从香山俯石橙行柳路,不里 , 碧云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有老树,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 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刺泼 , 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不赴,安闲宁寂, 毋乃静躁关其老少耶    

     (选自《西山十记》,有删改)

    【注释】① 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 ②罅(xià):裂缝。 ③涵澹(dàn):水波激荡的样子。 ④刺泼:鱼击水声。 ⑤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 ( )
    2. (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刹 后 有 泉 从 山 根 石 嶙 中 出 喷 吐 冰 雪 幽 韵 涵 澹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毋乃静躁关其老少耶?

    4. (4) 将此文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比较,说说这两篇游记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 阅读

    瓦屋山行思

    杨献平

    2020年,随“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团一行再度来到眉山,行游东坡区、丹梭等奇地胜景之后,转道洪雅。 于一个早晨,攀登瓦屋山。这是一座桌子一样的山,位于四川省洪雅县瓦屋山镇境内,四川盆地西缘大相岭东南麓,为邛山峨眉之支脉,与雅安市的荥经县相连。

    由洪雅县城进山,正行之间,忽然大雾并小雨。 如此的天气,在眉山的大多数地区很常见。 天地有好生之德,万物生,物物更替,再生万物,如此循环,永无休止。 我们一行到雅女湖岸边,环顾四周,只见裸露的湖边长满了青嫩的绿草,像极了光洁的姑娘头发,美妙而纤柔,一会儿集中散开,一会儿又兀自耸起。这种自然的陈设和铺排,充满诗意,好像仙境中的地毯,再配上两岸山坡根部散落的白色民舍,这种情境,令人想起美好的隐居。

    这瓦屋山,若是在北方,肯定是一派刚雄之姿,尽管也会草木葳蕤,但绝不会如此丰饶。在索道上俯瞰,山体陡峭,草木葳蕤,不见岩石与土坡,只有翠鸟的鸣叫,在沟谷和树林之间穿梭,仿佛温柔的响箭,令人心神宁静而又澄明。 沿着木板铺排的索道前行,可以看到一些古树,苍苍郁郁,弯曲的和挺拔的,像极了人世间各个不同的人生。有些枝丫上长满了绿色的苔藓,粗大的根部缠绕的藤蔓上,甚至开着红色的绚丽花朵。我不知它的名字,只觉得,事物之间的相互依附与成就却是匪夷所思,[甲]看起来朽而无用的,却对其他生命来说,是肥沃的生身之地甚至一展风采的疆场

    在山中行走,空气发甜,似乎可以荡涤身心。 沿途之间,[乙]偶尔的小风吹过,这轻微的动作,惊动了树叶上的水珠,一颗颗地,如同银子,跳将下来,噗然作响,转瞬又在湿润的土地上无声而灭,好像乌有。远处白雾包裹一切,就连在其中的我们,也都成为这瓦屋山当中的一部分,和这山里的野猪、猴子、大熊猫、牛羚、林麝、黑熊等动物,同样有着休戚与共的生命与精神联系。在一面瀑布前站定,仰望飞流直下,这轰隆隆的声响,仿佛是大山在向所有有灵性的事物进行诉说。

    这浩浩之水,竟然来自山顶,真令人难以置信,山顶怎么会有如此大的水呢,而且不止一处,无休无尽。闭上眼睛,那种持续的砸地的声音,忽然就到了身体里面。古人说,人体本就是一个小的宇宙,那么,我们的肉身之内,当然也会有这样的一些瀑布。到瓦屋山最大的瀑布为兰溪,仰望这总高1055米的巨型瀑布,方才觉得万千事物,不过是稍纵即逝。人世滔滔,不过是后来继往。如此循环往复,无有休止。

    自然时常给予我们的灵性与觉悟,向来是了不起的,也都是适宜于所有生命和物质的。下山时候,落日彤红,犹如堆满明亮火星的炉火,余晖照耀的瓦屋山,呈现出一种幽秘与莽苍之色,还有一些难以表述的深邃和丰饶,自在和逍遥。

    瓦屋山之自然生态,是一种伟大的收藏与孕育。瓦屋山也是一种无限的敞开,向着所有的动物,当然也包括我们每一个人,更向着这个由来已久的世界,乃至徐徐降临的未来。因为,地球是人最好的生存生活场所,也是我们心灵与精神所寄的阆苑仙葩、美境胜地。夜间,再从县城的高处远眺瓦屋山,苍茫之间,庞然之山,巍巍而立。而高处的繁星,似乎飞舞的墨点,使得这山和天空浑然一体,优雅深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理清“所至”】阅读全文,完成以下表格。

      游 踪

      观察视角

      所见景色

      写作手法

      雅女湖岸边

      裸露的湖边长满了青嫩的绿草

      俯瞰

      山体陡峭,草木葳蕤

      瀑布前

      仰望

      飞流直下

      县城的高处

      远眺

    2. (2) 【品味“所见”】本文语言优美,从多角度赏析文中乙句的语言之美。

      偶尔的小风吹过,这轻微的动作,惊动了树叶上的水珠,一颗颗地,如同银子,跳将下来,噗然作响,转瞬又在湿润的土地上无声而灭,好像乌有。

    3. (3) 【体悟“所感”】凝练的语言蕴含了深刻的感悟,请说说你对甲句中“疆场”一词的理解。

      看起来朽而无用的,却对其他生命来说,是肥沃的生身之地甚至一展风采的疆场

    4. (4) 【关注“文题”】本文原载于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的《大地文心》一书中,原题为《瓦屋山胜境》。后发表在《人民日报》时,改题为《瓦屋山行思》。请说说这样修改的用意。
    5. (5) 【解读“所思”】文章最后一段中谈到瓦屋山是“一种伟大的收藏与孕育”,也是“一种无限的敞开”。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1. 阅读

    大洼地一夜

    贾平凹

    ①我不敢忘记大洼地的一夜。

    ②那是一个冬天,我跟着老于去打猎,一直到了秦岭深处。 不能赶回去,我们便决定到山沟里的树林子去寻些干柴,要在梁畔里取暖过夜了。这当儿,月亮已经上来,雪地上一片白亮,我们一直向林子里走,来到了一块大洼地里。 [批注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体现了行踪。]

    ③大洼地的雪比山梁上厚多了,脚踩下去,就没了腿肚,走起来很是艰难。秋天的枯草全倒伏着,偶尔有一撮两撮露出还绣着白毛穗的茎尖,但冰得坚硬,一撞就脆折了。一切树木,几乎都是一接粗的、两搂粗的百年物,叶已落尽,枝丫如爪一样扭曲,每一截曲处,每一个疤上,都驻着落雪,月光下黑森森地亮着点点白光,像怪兽的眼。枯朽的原木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一半被雪埋着,一半斜仄着,满身的木耳和苔叶,茸茸地像长了毛似的。我们站在一棵枯了半边的古木下 , 不知道这洼地到底多么大,秃树过去,是一片黑黝黝的松柏,呈现着一个挨一个三角形状的小山模样,后边便是一片灰色,再后去,全然一个白色,什么也无法分辨了。 [批注2:画横线的句子形象地描写了初见大洼地的景象:____,也表现了作者的____心情。]

    ④我们小心翼翼地站了一会儿,一时觉得身骨瘦起来,而且特别冷;赶忙就低头寻着干柴。 干柴倒容易找,只要拖出一截枯木来,立即就能扳下一堆干枝,雪虽然在埋着,却干得很脆,发出“嘎喇喇”响声。很快集起一个大堆,我们拼足了全部力气,每人扛起了一大捆。站起来,小腿就哗哗地颤,扶定一棵树往上看,望不见树顶,我第一次感到我们太渺小了,简直像一片树叶。低头看洼地这么多干柴,我们尽一切力量,而充其量不过拿走微不足道的一点儿,又觉得像蚂蚁在粮仓里拖走一粒小米一样可怜。 [批注 3: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真是太渺小了!]

    ⑤我们开始向前挪步 , 便发现什么路也没有,也看不见任何走过的痕迹;一切都静下来,像死了一般可怕。 这是一块从未有人来过,也从未有人知道的地方吗?难道我们的突然到来,不速之客使这个世界惊讶了?但我们立即恐惧起来,觉得正是这种寂静是有着什么目光在盯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同时便听到了自己的呼吸声和每一脚起落的沙沙声。

    ⑥霎时间我们全慌了,扛了柴捆急急往出口奔走。但糟糕的事发生了!我们一时竟不知了归路,从一棵树下蹚雪到另一棵树下,又到另一个树下……跌了几跤,转来拐去,约莫半个小时过去了,最后发觉又转到刚才转到的树下。老于划亮了火柴,我们就靠在一起,划掉一根,又划掉一根,十几根火柴划完了,我们冷静下来,终于看清来时的那棵枯了半边的古木,才手拉手从那里爬上山梁了。

    回到梁畔 , 再不觉得冷,只感到离奇。 老于说,这是精神作用,划了火柴,是自己给自己壮了胆的。

    ⑧“大自然于人是多么不可知啊!”我说。

    ⑨老于却叫起妙来:“知道了大自然于人不可知,正是我们从此可知大自然了。”

    ⑩“啊,神秘的大自然!”

    ⑪“不,神秘的应该是人,我们的脚印不是留在那里了吗?”[批注4:为什么说“神秘的应该是人”呢?] 

    (选自《万物有灵》,有删改)

    1. (1) 请根据“我们的行踪”,补全表现“我”当时情绪变化的词句。

      我们的行踪

      表现情绪体验的词句

      来到了一块大洼地里

      阴森可怖

      站在一棵枯了半边的古木下

      特别冷

      寻于柴途中扶定一棵树往上看

      向前挪步踏上归途

      起先恐惧、慌张,继而冷静

      回到梁畔

    2. (2)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补充完成批注2。
    3. (3)  认真阅读并思考选文,解答批注4中的疑惑。
      小贴士
      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名句:“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4. (4) 研究小组想把《大洼地一夜》编入八年级下册课本第五单元一起学习,你觉得合适吗?请阐述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单元主题、文章体裁、写作手法等角度比较思考)
      第五单元                  
      目录及单元提要
      17壶口瀑布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9*登勃朗峰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
      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
      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
      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
      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 1. 阅读

    德天瀑布记

    赵丽宏

    ①无风,无雨,无雾。蓝天下群山叠翠,几片白云凝固在若有若无的峰峦间,路边的兰草和头顶的桉树叶纹丝不动。不远处的归春河,是中越边境的界河,河道曲折,蜿蜒而下,河水澄澈如水晶,温润如碧玉,在我的视野中缓缓滑动。天地间,仿佛只写着两个字:幽静。

    ②然而静寂中却有奇异的声响传来,使人忍不住屏息谛听。这声音来自极遥远的地方,虽然不大,却浑厚深沉,如无数幽囚在深山中的男子,不停地呐喊吟唱。歌声翻越崇山峻岭,一阵高,一阵低,隐隐而来。越往前走,声音便越大,如山谷中林涛喧腾,夹着风雨哗然而至。 随着这奇异的声音不断增强,心中的疑惑也如云雾旋绕。 被树荫隔断的远山中,分明正奔腾着千军万马,天地间回荡着马蹄和金戈的撞击,交织着号角的呜咽和人马的嘶喊……

    ③绿荫中白光一闪,眼帘豁然大开。河道尽头,群山壁立,一挂瀑布自天而降,如一道巨屏,气势万千地横陈在绿色的崖壁上。那震撼天地的巨响,是高山流水的声音,是瀑布的喧哗。这就是德天瀑布,是我追寻的目标。瀑布还在远方,然而那浩大的气势已经逼人。瀑布看上去洋洋洒洒,层层叠叠,宽阔的流水从绿树丛生的山顶跌落,在山腰间受阻,又分成几叠飞泻而下。从远处看,瀑布形成的过程似乎优美徐缓,流水以柔婉的姿态舒展在天地间,仿佛是一列宽银幕,正放映着一幕浪漫的流水交响曲。然而听它们的轰鸣,便可想见,那流水是怎样的一种规模和气势。

    ④沿着归春河畔的小路,迎着越来越响的轰鸣声,一步一步走近大瀑布。呈现在我眼帘中的德天瀑布,使我感到新鲜。走到瀑布下面,已经无法交谈说话,天地间只剩下轰隆隆的水声,奔腾的瀑布犹如天缸倾翻,大水滔滔滚滚,轰然而下,像要淹没整个世界。然而山下早已为瀑布准备了落脚之地,流水泻入深潭,翻卷起一簇簇雪浪,飞溅起一缕缕水雾,气势汹汹 , 最终却还是循规蹈矩,在阔大的水潭里盘旋了片刻,又匆匆涌入河道,缓缓向下游淌去。 这样的景象,已经持续了多少年?一亿年?一万年? 还是千百年? 当地的友人告知,这瀑布,古已有之,归春河流淌了多少年,这瀑布就奔泻了多少年。不知多少代居民在水声中老去,瀑布却长流不竭,永远像活泼的孩童,像雄姿英发的男子汉,保持着勃勃生机。

    ⑤随友人坐上竹筏,筏子逆流而上,渐渐靠近瀑布。在阔大的瀑布面前,我们的筏子是漂浮于水面的一只小甲虫,游动得小心翼翼,唯恐被急流颠覆。我的周围,轰鸣的水声和飞扬的水雾笼罩了整个世界。瀑布前有一组岩石从水底崛起,色泽斑驳,形状怪诞,如一头巨大的异兽浮出水面,对着瀑布昂起脑袋,似乎在追寻那空中的水流。飞泻的瀑布劈头盖脸打来,溅起漫天飞雪,而那异兽犟头倔脑,毫不退缩,任凭浪花击打。瀑布和异兽,就这样对峙着,异兽,永远也无法登临山巅,而瀑布,大概也无法将它赶走。

    ⑥“看,彩虹!”

    ⑦筏子上有人惊呼。无须指点,坐在筏子上的人都看见了出现在阳光和水雾中的奇观。 一座七彩虹桥,在朦胧的水雾中凌空而起,一端在水花飞溅的瀑布底部,一端升入飘忽迷蒙的空间,任凭波流翻涌,水声如雷,那光彩斑斓的虹桥却在空中浑然不动,像是在等候游人上桥登空,步入仙境。在瀑布前,只要有阳光和雾气,这彩虹就不会消失。

    ⑧瀑布下的水流汹涌激荡,筏子再也无法向前,只能原路折返,回到岸上。 从瀑布北侧的小路拾级而上,来到瀑布背后的山顶,轰鸣的水声仍在耳畔回旋,眼前的景象却已经迥然不同,但见一片明澈如镜的平湖,倒映着蓝天白云,衬托着起伏逶迤的远山,湖中小岛丛生,花木葳蕤,彩色的鸟雀从平静的水面上掠过,清可见底的水中,鱼群来往穿梭。 谁能想到,那惊天动地的大瀑布,距离这世外桃源的静水,只有几十米。

    ⑨这瀑布,以一潭静深蕴万千磅礴,在这里飞泻了千年万年,轰鸣了无数个春秋,只为向世人启迪:天籁,是世间最永恒的激情。                      

    (选自《人迹和自然》,有删改)

    1. (1)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立足点

      观察角度

      景物特点

      河畔小路

      远眺

      瀑布:

      瀑布:滔滔滚滚,轰然而下

      平视

      岩石:色泽斑驳,形状怪诞

      仰望

      虹桥:

      瀑背山顶

      俯瞰

      平湖:明澈如镜,恍若桃源

    2. (2) 结合语境,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天地间,仿佛只写着两个字:幽静。 (第①段描写“幽静”有何作用)

      ②然而山下早已为瀑布准备了落脚之地,流水泻入深潭,翻卷起一簇簇雪浪,飞溅起一缕缕水雾,气势汹汹。(试从用词角度赏析本句)

    3. (3) 作者欣赏德天瀑布的过程中,时时在传达情感与思考。结合语境,说说你对第④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4. (4) 有人说:“看照片同样可以欣赏德天瀑布,完全可以替代《德天瀑布记》这类游记作品的阅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结合本文内容及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简述理由。
  • 1. 阅读

    雨游莫干山

    姚玉蓉

    ①抵达莫干山的时候已近中午,车旅劳顿。但是当心心念念的莫干山层峦叠翠地近在眼前,精神顿时为之一振。

    ②换乘景区的大巴向着山顶进发,山路蜿蜒曲折。 道路两旁,满山的青青修竹遮天蔽日,形成了一个清幽且清凉的世界,隔着车窗都能嗅到空气中的负氧离子。[甲]车子一路盘旋而上,数不清的弯道,惊险又刺激。    伴随着一路惊呼声 , 大巴车驾轻就熟地盘旋攀升,峰回路转间,忽然惊呼声被惊叹声所替代。 大家纷纷扭头看向右侧的车窗外,只见车窗外青山连绵、群峦竞秀,袅袅升腾的白雾,似出岫的轻云,又如仙女遗落的裙袂,轻灵秀逸,缥缥缈缈,缭绕着青峰翠峦,如梦如幻,清丽出尘,美得令人恍惚。

    ③车至山顶,急雨直下,虽然给游览带来不便,但大家兴致不减。撑着雨伞徜徉在山林间,新鲜的空气裹挟着草木清冽的气息扑面而来,直入肺腑,肺腑间淤积的浊气瞬间被涤荡,整个人都神清气爽起来。 雨纷纷而落,湿气氤氲,凝结成如烟如缕的薄雾,在山间萦绕飘荡。 极目远眺,远处灰白的云与雾不分彼此地缠绕着,凝聚成浩渺烟波。 山峦含烟,群峰若隐若现,神秘而苍茫。

    ④在[A]武陵村口有一个滴翠潭,潭边有一块巨岩,巨岩上刻有钱君陶先生所题写的“翠”字,足有三层楼之高,笔力遒劲,气度非凡。私以为这个“翠”字是对莫干山的高度概括,精准表达了莫干山的特点。 [乙]修竹、繁树、芳草、藤萝覆盖了整座山川,浸染了漫山遍野的绿——嫩绿、翠绿、青绿、苍绿、墨绿,层层叠叠地铺开渲染着漫溢着流淌着 , 汇聚成海,汹涌地撞击着眼球,让身心在沉溺中沉醉。

    ⑤武陵村宾馆曾经是蒋介石的下榻处,至今还保存着蒋介石夫妇生活过的痕迹:卧室、餐厅、盥洗间、会客厅、书房无不透着精致与考究。 而另一处别墅“皇后饭店”,则曾是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的下榻处,陈设相对简朴。 毛主席在此留下一首七绝:“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为莫干山增添了一处人文景观。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曾经的风云际会、刀光剑影都已交付给过去。此时在莫干山的浓阴密林间,两处别墅遥相呼应,接待着八方来客,云淡风轻地讲述着曾经的波诡云谲、是非功过。

    ⑥莫干山,因干将、莫邪在此铸成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而得名。 干将携妻子莫邪在秀美幽静的山间池畔结庐,磨以山之石,淬以池之水,夜以继日地铸造宝剑。 然而铸剑的铁水总不能凝固。 转眼期限将至,夫妇俩心忧如焚。 某日,莫邪忽然想起干将曾经提到过当年师兄欧冶子为铸宝剑,用一女子祭炉后方获成功。 为了保护丈夫,于是她毅然效仿,纵身跃入熔炉。 霎时间,炉火熊熊,霞光万朵,铁水凝固。 干将含泪铸成雌雄二剑,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合而为一,分则为二,取名“干将莫邪”剑。后人为纪念他们,就将他们铸剑所在的山取他们的姓氏命名为莫干山。 而他们的铸剑磨剑处被称之为[B]剑池

    ⑦剑池是莫干山最著名的景点。我们沿着青石台阶一路拾级而下,探幽寻古。 沿途泉水淙淙地流淌,发出的声响似白居易笔下琵琶女的弹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当多股泉水相逢交汇,汇聚成一道道瀑布飞流直下,飞珠溅玉,蔚为壮观。剑池不大,一潭浅浅的池水清澈灵动,像莫邪美丽的眼睛注视着后人。剑池上方的一叠飞瀑似白练倒悬,凌空而泄。 水烟四处弥漫,如细雨沾衣,沁人的凉意溢满了全身。

    ⑧莫干山之秀美,无愧于“江南第一山”之美誉。 一抹绿,不仅是风景,更是生态屏障。 德清人民正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护美绿水青山,全力提升人居环境,“田园城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相互辉映的城乡发展格局在德清初步形成。

    ⑨“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应和了“德清”地名的隽永深意,这里有传承千古的文化传统,是载誉古今的道德高地,更是“美丽德清”的新起点。                

    (选自《扬中日报》,有删改)

    德清宣讲团拟在莫干山进行“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宣讲会,请你协助他们完成相应任务。

    1. (1) 好的宣讲离不开身临其境之感,请跟随作者的脚步,为在场听众梳理莫干山之旅。

    2. (2) 宣讲的目的在于吸引游客前往打卡。请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角度,选择第④段 A 处和第⑥段 B处其中一个景点,拟写网红打卡的理由。

      我选择处,值得网红打卡的理由是

    3. (3) 宣讲现场的展板上有甲、乙两处文案,结合加点词说说哪一处更能体现莫干山的魅力。
    4. (4) 宣讲结束后,听众在留言墙记录所感。有的所感融合于写景状物之中,有的所感独立于写景状物之外。如果你是听众,结合宣讲材料,就其内涵说说你的理解。
  • 1. 阅读

    游黄山记

    癸卯四月二日,余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行至云巢,路矣,蹑木梯而上,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他松是者多,不可记。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路又绝矣。过百步云梯,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尚相峙。山高寒甚,端午犹被重裳拥火。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 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当“海马”负时,冲突急走,倘一失足,不堪置想。 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 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其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

    (本文有删改)

    【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②垂趾二分在外:指脚趾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③白练:白绢。

    1. (1)  请你用所学方法,完成下表,帮助小滨了解黄山。

      文言词句

      方 法

      解 释

      泉甘且

      课内迁移法:水尤清(《小石潭记》)

       

      语境推测法:行至云巢,路矣,蹑木梯而上

       

      他松是者多

      查阅字典法:①种类,类别;②类似,像;③类比,类推。

      (填序号)

      不可

      参考成语法:美不

       

    2. (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石 似活 似 中 空 故 能 伏 匿 其 中 而 与 之 相 化

    3. (3) 黄山处处皆有胜景,然自古以来无人能尽登,小滨和小江同学读了文章后,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

      小滨:我认为这是因为黄山的特点,文中多次提到“路绝”,需要攀登云梯,穿过奇石而上,可见登山之艰难。

      小江:的确如此,另外还可能是因为黄山诸峰过于挺拔高峻,如文中先是运用的手法,写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又运用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体现海拔之高。

    4. (4) 黄山景区将进行云旅游直播,请你参照示例,结合句意理解,帮助小滨写一段“黄山松”的景点推广词,吸引游客。

      【示例】云铺海: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推广词:“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绵团一般,许久之后又浑然凝成一片。美不胜收、奇幻无穷的云海,可谓是魅力无限,令人神往!

      【景点】黄山松: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5. (5) 云旅深度游需“找到每个地域的文化脉搏”。本文不仅可以带我们云游黄山美景,更能让我们感受其人文意蕴。结合本文内容,体味古人登临黄山时的情思。
  • 1. 阅读

    看松庵记

    龙泉多大山,山多髯松 , 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吾友章君三益之,新结庵庐其间。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 , 历游四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 , 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 , 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                                

    (选自《看松庵记》,有删改)

    【注释】①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市。 ②髯(rán)松:大松树。 髯,大。 ③氅(chǎng):用鸟类的羽毛缝制成的外衣。 ④筇(qióng):竹杖。 ⑤睇:看。 ⑥ 唶(jiè):赞叹。 ⑦为时而出:顺应时事而出仕任事。 ⑧移夺:放弃改变(态度、志向等)。

    1. (1) 根据情境选择正确的选项,补全对话。

      小语:我发现这册书中有许多“记”,他们是不是一样的呢?

      小文:当然不是啦。比如说《礼记》的“记”是,而其他的几篇“记”是一种文体。同样是“记”,内容也各有侧重,比如《桃花源记》是记人记事,《小石潭记》是记山川名胜。

      小语:这么说的话,《核舟记》就是,这篇《看松庵记》是

      小文:你说得对,而且“记”在写法上也很多样,一般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A. 对“经”的解释 B.记人记事 C. 记山川名胜 D.记器物建筑

    2. (2) 小语通过课内外联结的方法整理了一些字词,帮他选择加点解释相同的一项。

      ①章君三益之 ( )

      A. 心之(《小石潭记》) B. 公大笑(《咏雪》)

      ②此予得看松趣者也 ( )

      A. 径寸木(《核舟记》) B. 好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

    3. (3)  摘录: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批注:(回到庵庐中,)还回头看松树,就像元夫、巨人在左右拱手作揖,形象地刻画了松树的形态,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松的喜爱。

      摘录: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批注:

    4. (4) 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说说作者借“松”这一意象表达了怎样的志向。

      【链接一】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

      【链接二】草木秋死,松柏独存。 (《诗经·小雅·斯干》)

  • 1. 阅读                                                   

    浪 淘 沙

    [南唐]李 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注释】①一任:任凭。 ②蒿莱:野草。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2) “秋风庭院藓侵阶”与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都描写了苔藓爬上台阶之景,但两句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1. 阅读

    雨游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三星堆”考古

    2021年3月,作为发现范围较广、考古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再度以辉煌的新发现震惊世人,“三星堆”考古陆续出土众多文物,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 在我国丰富的考古项目中,三星堆以其独特性、神秘性而著称,从厚重的金面具残片到稀奇的丝绸残留物,再到“奇奇怪怪,可可爱爱”的人体造型铜器,一件件文物的出土让人们大开眼界,一项项考古的新发现也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的历史观。 学校历史研究社团决定组织“三星堆”主题展览,以下为其中几块展板。

    【展板一】

    三星堆的青铜哪里来?

    李忠东

    三星堆出土的众多的文物中,最令人瞠目结舌的便是那些洋洋洒洒的青铜器。 可以说,青铜器构成了三星堆最为精彩的华章。那么铸造用的大量青铜又源于何处呢?

    ②在生物学上,常常运用DNA比对来确定生物的种属和血缘关系。我们可不可以通过青铜器的“DNA”来寻找其源头呢?在考古学中,最常用的办法正是对出土器物的成分和其他特性进行提取,然后与周边的矿床和古矿遗迹进行比对,这便是考古学中的“基因鉴定”。

    ③对于金属器的矿源的探究,传统的做法是微量元素测定和比对。 比如成都平原的青铜器中除含有铜、铅、锡等主要元素,同时也含有银、砷、铋、镍等微量元素,通过对这些微量元素的成分和含量的对比,可以帮助我们寻找矿源。但这种初级阶段的“基因鉴定”手段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我们提取的“基因信息”——微量元素,有可能是冶炼过程中被“不小心”混入,并非由原产地遗传而来。

    ④20世纪60年代,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的Brill首先利用铅同位素的比值特征来寻找文物材料的产地,开创了铅同位素示踪方法在考古学和自然科学史研究中的应用。 自然界的铅由四种稳定的铅同位素组成,其中三种是由铀和钍同位素放射性衰变而成,它们随时间而积累,含量会逐渐增多,称为高放射性成因铅。 而另一种则始终保持着初始丰度,被称为非放射性成因铅或普通铅。由于地球上铜、锡、铅金属矿床中铀钍浓度都会存在的差异,铅同位素组成也各具差异,表现为铅的4 种稳定同位素含量比率各有不同。

    ⑤通过对器物中这4种铅同位素的测定可以得出具有唯一性的含量比率,这便是它的“DNA”。用它与矿源地矿物做比对,就可确定文物与矿源的血缘关系。 而且这4种稳定同位素在冶炼、铸造中不会发生分馏等变化。 与微量元素相比,可最大程度保存原产地的“遗传”信息。

    ⑥这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升级版“基因”鉴定方法,如今广泛应用于我国青铜器的矿源研究。金属考古专家金正耀教授分别提取了三星堆和金沙(成都金沙村公元前1250年至前650年商周时代遗址)的青铜器,青铜器“基因”信息——铅同位素比值。通过研究,金教授发现:两处遗址的铅同位素比值数据较为接近,可以判断____。

    ⑦那么,在成都平原的周边区域能不能寻找到与三星堆、金沙可以比对的铜矿资源呢?蜀地多铜,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如《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华阳国志》等书中便对蜀地铜矿资料有较清楚的记载。然而奇怪的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虽说在蜀地考古发现和发掘出土了大批的相当于中原殷商时期的古文化遗址,但迄今为止仍未发现殷商时期开采铜矿的遗迹,甚至连西周、春秋时期的古铜矿遗迹亦未发现。

    ⑧那么,是这些史籍中的古代铜矿便是三星堆青铜器的矿源地,只是考古暂时未发现其遗迹呢? 还是可能存在未知的“长江水道”,从某个远方运送青铜入蜀?

    ⑨古蜀文明就像一个多面体的魔方,它的每一个切面都由不同的神秘色块组成。三星堆正因为有无数不能“确定”的神秘,才更显珍贵。

    【展板二】

    三星堆神秘金面具残片P图大赛,你也来参加吧!

    【展板三】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 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缥缈的古蜀历史,奇特的文物造型,浓郁的祭祀特色为三星堆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很多谜团待解,它使学界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三星堆最早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因1986年出土上千件文物而轰动世界。时隔35年,新发现的 6个“祭祀坑”“上新”500余件珍贵文物,再次让世界瞩目。

    1. (1) 为吸引更多同学参观,社团为展览拟写了两个标题,请你帮他们选一个,并说明理由。

      A.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B.三星堆的世界,世界的三星堆

    2. (2) 阅读展板一中的材料,根据上下文,判断第⑥段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为 ( )
    3. (3) 试分析展板一画线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三星堆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最令人瞠目结舌的便是那些洋洋洒洒的青铜器。

    4. (4) 布置展板时,社员发现展板三的摆放顺序错了,请重新调整展板三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A.展板一的前面 B.展板二的前面

    5. (5)  联系本次展览的相关内容,结合加点词,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伟大的文明就应该有点神秘 , 中国文化记录过于清晰,幸好有个三星堆。——余秋雨

  • 1. 阅读

    [甲]重访西湖旧游                            [乙]西湖感旧

    [宋]武衍                                    [宋]陈居仁

    西风吹晓凤城开,桂子香中信马来。             苏公堤畔采莲船,蘸碧楼台动管弦。

    十载不行湖上路,知它添了几楼台。             山色湖光宛如昔,心情不似十年前。

    【注释】①武衍:宋代诗人,字朝宗,原籍汴梁(今河南开封),南渡后寓临安(今浙江杭州)清湖河。②陈居仁:宋代官吏,诗人,字安行,兴化府(今福建莆田)人。

    1. (1) 由诗中的写景内容可知,两位诗人重游西湖的季节不同,甲诗是季,乙诗是季。
    2. (2) 同是重游西湖,两位诗人的心情却截然不同。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