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 未来5年,我国出境游客数量将达到5亿人次左右,周边国家将率先受益。 B . 好的经验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落实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和引导,防止不被用歪了。 C . 今年春季的降雨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了一倍,抗旱保苗成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 D . 一代一代传承的好门风,能让我们在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里找到真正的人生价值。
  • 1. 综合性学习。

    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1. (1) 请你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2. (2) 你认为在活动周中应开展哪些语文活动?请列举两项。
    3. (3) 就学校如何推广普通话问题,请你向校长提出一条富有创意的建议。
    4. (4) 一段时期以来,广播电视上方言节目频频出现。校报记者请你结合此现象谈谈对推广普通话的看法。
  • 1. 阅读

    【材料一】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流经秦晋大峡谷时形成的一个天然瀑布,西临陕西省宜川县,东濒山西省吉县,距陕西省宜川县城40公里,距山西吉县城西南约25公里,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为陕西省和山西省共有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瀑布宽达50米,深约50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是中国仅次于贵州省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滚滚黄河水至此,300余米宽的洪流,骤然被两岸所束缚,上宽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翻腾倾涌,如同在巨大无比的壶中倾出,故名“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的形成和发展,是河床上裂点发展和移动的结果。最典型的裂点就是瀑布,因为瀑布是河水垂直跌下的地方。因此,瀑布必须有一层坚硬岩石所成的“造瀑层”,才不易被河水所侵蚀而使瀑布变为急流。由于溯源侵蚀,裂点不断沿河向上游推移,瀑布不断后退,瀑布跌水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不断向上游退移,龙槽也以同样的速度向上游延伸,瀑布下的深潭便延伸成“十里龙槽”。

    【材料二】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迁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节选自梁衡《壶口溪布》

    1. (1) 上面两则材料都写壶口瀑布,但写作的目的不同。请简要概括各自的写作目的。
    2. (2) 写作目的不同,各自所用的表达方式也不同。材料一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而材料二则是在的基础上进行抒情和
    3. (3)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在材料一中任选一句分析其作用。

      ②材料二中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了“脚下的石”?

    4. (4) 材料—中的说明性语言要求准确,材料二的语言有何特点?请试着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1. (1)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sǎng  sang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jìn
    2. (2) 在dòu liú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遍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qīng gē màn wǔ,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的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想到了人们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涌向对人的歌颂。 B .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记叙了作者马丽华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浏览的经历,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C . 《登勃朗峰》中,“我”所乘坐的马车的车夫因为喝得醉醺醺的,导致我们被大部分的游客车队赶上,最后到达旅馆后,很遗憾地没有住进上等的房间。 D . 《一滴水经过丽江》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写这滴水的旅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等。
  • 1. 阅读

    初登泰山

    冯骥才

    初登泰山的情景如今已经化作一团烟雾,因为中间相隔了四十余载,然而一些记忆碎片却像一幅幅画在岁久年深的烟雾里忽隐忽现。

    那年我22岁,正处在一种向往着挺身弄险的年龄。一天,在老画家溥佐先生家里学画,溥先生忽对我们几位师兄弟说:“跟我去泰山写生吗?”先生胖胖的脸充满兴致。

    那年代难有机会登山,我和几位师兄弟更没去过泰山——这样的天下名山,便立刻呼应同往。行前的几天兴奋得夜里闭不上眼,还跑到文具店买了一个绿帆布面的大画夹,背在背上,把自己武装成一个“艺术青年”。

    泰山对我有种天生的魅力,这可能来自姥姥那里。姥姥家在济宁,外祖父在京做武官,解甲后还乡,泰山是他们常去游玩的地方。姥姥好读书,常对我讲到泰山的景物和传说。那时家中还有几张挺大的“蛋白”照片,上面是1922年外祖父与康有为结伴游泰山的情景。照片里母亲那年5岁,还是一个梳着一双抓曩的活泼好看的小姑娘。背景的山水已叫我领略到五岳之宗的博大与尊贵。

    记得那次在泰安下了车,隔着一大片山野就是泰山。远看就像谁用巨笔蘸着绿色、蓝色,混着墨色在眼前天幕上涂出一片屏障似的崇山峻岭。待走进山里,层层叠叠,幽复深邃,蜿蜒的石径把我带进各种优美的景色里。那时没有相机,我掏出小本子东画西画,不知不觉就与溥先生和几个师兄弟都跑散了。

    那次,我们好像是坐着夜车由天津来到泰安的,火车很慢,中间经过许多小站。德州站的记忆很深,车到站一停,没见月台上的小贩,就见一只只焦黄、油亮、喷着香味的烧鸡给一张张纸托进车窗。当然,我们没有钱买烧鸡吃,我口袋里仅有的30块钱有一半还是向妻子(那时是女朋友)借的呢;我只能在山脚下买些煮鸡蛋和大饼塞进背包,带到山上吃。

    在这陌生的山上走着走着,就走入姥姥讲过的泰山故事里。比方斗母宫,它真像姥姥讲的是座尼姑庵。里里外外收拾得幽雅洁静,松影竹影处处可见,坐在回廊上可以听见隐藏在深谷里层层绿树下边的泉响。再有便是回马岭。姥姥当年对我说:“登泰山到回马岭,山势变得陡峭,骑马上不去,所以叫回马岭。你外祖父属马,当年到这里不肯再登,没过两年人就没了。你也属马,将来要是到回马岭一定要上去。”于是那次穿过回马岭的石头牌坊时,是一口气跑上去的。

    我一路上最重要的事当然是写生。我在山里写生时,完全不知上边的山还有多高路有多长,到了中天门,见溥佐先生已经到达,坐在道边一家店前边喝茶歇憩边等候我们,待人会齐一同登朝阳洞,上十八盘。

    那个时代,没有旅游,上山多是求神拜佛的香客;种种风物传说都是从山民嘴里说出来的,也都是山民深信不疑的。我在小店里买到一本乾隆年间刊印的线装小书《泰山道里记》,版味十足,软软厚厚的一卷拿在手里很舒服。低头看看书中记载的古时的泰山风物,抬头瞧瞧眼前的景 物,对照古今,颇有情味。那时没有真正的旅游业,这是唯一的一本堪作 导游的小书了。我也不知道山上小店里怎么会有这么古老的书卖。比起当今已陷入旅游市场里被疯狂“发掘”和“弘扬”的泰山,那时才是真正的原生态。

    那次登岱还识得一群特殊的人,就是挑山工。一个人,全凭肩膀和腰腿的力气,再加一根扁担,挑上百斤的货物,从山底登着高高的台阶,一直挑到高在云端的山顶。而且,天天如此。这是一群怎样的人?

    虽然我和他们不曾交流,甚至由于他们低头挑货行路,无法看清他们的模样,但是他们留在了我的心里,成为20年后我写《挑山工》的缘起。

    至于那次写生收获最大的,乃是使我对宋代北宗山水的技法有了深切的认识。泰山的大气更注入了我“胸中的丘壑”。

    头次登岱,目的在于绘画,收获却何止于绘画?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姥姥给“我”讲过的有关泰山的故事。
    2. (2) 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评析。
    3. (3) 作者远望泰山,从呈现在眼前的画面中提炼出了“绿色”“蓝色”“墨色”三种颜色,请根据作者给出的三种颜色,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幅画面。(可任选一种或几种颜色来描绘)
    4. (4) “比起当今已陷入旅游市场里被疯狂‘发掘’和‘弘扬’的泰山,那时才是真正的原生态”,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 (5) 作者第一次登泰山,“目的在于绘画”,在文末对其收获有所交代,除此之外,你认为作者还有哪些收获? 
  • 1. 阅读

    上梅直讲书

    苏  轼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②,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③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  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①,非亲旧为之请属③,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间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有删改)

    【注释】①梅直讲:梅尧臣,北宋诗人,曾任国子监直讲。本文为苏轼写给梅尧臣的信。②开 斗之禄;微博的伴禄。③执事:指梅尧臣。④容:疏通关系。⑤属:同“嘱”。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2. (2) 下列选项中文言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而欧阳公亦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②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

    4. (4) 梅尧臣喜欢苏轼的文章的原因是什么?苏轼认为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快乐的事情?
  • 1. 阅读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①罟(gǔ) 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

    1. (1) 诗的首句中“ ”一词不仅写现成之景,而且暗示了离别,而另一字“”则点染出当时渡口的凄清。
    2. (2) 诗歌的第三、四句历来备受赞赏,试分析其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出游让我们放松身心,开阔视野,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你有什么难忘的出游经历吗?写一写你的见闻与感受。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具体描写游览地的风光景物,同时融入真情实感,尽可能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不少于600字。

  • 1. 阅读                                                 

    山中留客

    [唐]张 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 (1) “山光物态弄春晖”中的“弄”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试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说说此字的妙处。
    2. (2)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