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 1.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日(lì)   辚(lín)  焦(zhì)   俯(kàn) B . 顶(qióng)   级(shí)   皑(ái)   刻(qǐng) C . 延(màn)   裳(ní)   簸(diān)   打(gé) D . (hè)   道(suí)   峻(chán)   目(dǔ)
  • 1. 下列词语的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 络绎不绝  物有所直  美不胜收  巍峨壮观 B . 色彩斑斓   轻歌曼舞   交相晖映   瞬息万变 C . 纷至踏来   扬尘远去   一如既往   腾空而起 D . 名副其实   和颜悦色   非他莫属   信守诺言
  • 1.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 (1) 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
    2. (2) 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3. (3) 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 1.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良久,我们终于______到,眼前的______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______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

    A . 感悟 绚烂 变幻 B . 领悟 绚丽 变换 C . 感悟 绚丽 变幻 D . 领悟 绚烂 变换
  •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初登泰山

    冯骥才

        那年我22岁,正处在一种向往着挺身弄险的年龄。一天,在老画家溥佐先生家里学画,溥先生忽对我们几位师兄弟说:“跟我去泰山写生吗?”先生胖胖的脸充满兴致。

        那年代难有机会登山,我和几位师兄弟更没去过泰山——这样的天下名山,便立刻呼应同往。行前的几天兴奋得夜里闭不上眼,还跑到文具店

        买了一个绿帆布面的大画夹,背在背上,把自己武装成一个“艺术青年”。

        泰山对我有种天生的魅力,这可能来自姥姥那里。姥姥家在济宁,外祖父在京做武官,解甲后还乡,泰山是他们常去游玩的地方。姥姥好读书,常对我讲到泰山的景物和传说。那时家中还有几张挺大的“蛋白”照片,上面是 1922 年外祖父与康有为结伴游泰山的情景。照片里母亲那年5岁,还是一个梳着一双髽髻的活泼好看的小姑娘。背景的山水已叫我领略到五岳之宗的博大与尊贵。

        记得那次在泰安下了车,隔着一大片山野就是泰山。远看就像谁用巨笔蘸着绿色、蓝色,混着墨色在眼前天幕上涂出一片屏障似的崇山峻岭。待走进山里,层层叠叠,幽敻深邃,蜿蜒的石径把我带进各种优美的景色里。那时没有相机,我掏出小本子东画西画,不知不觉就与溥先生和几个师兄弟都跑散了。

        那次,我们好像是坐着夜车由天津来到泰安的,火车很慢,中间经过许多小站。德州站的记忆很深,车到站一停,没见月台上的小贩,就见一只只焦黄、 油亮、喷着香味的烧鸡给一张张纸托进车窗。当然,我们没有钱买烧鸡吃,我口袋里仅有的30块钱有一半还是向妻子(那时是女朋友)借的呢;我只能在山脚下买些煮鸡蛋和大饼塞进背包,带到山上吃。

        在这陌生的山上走着走着,就走入姥姥讲过的泰山故事里。比方斗母宫,它真像姥姥讲的是座尼姑庵。里里外外收拾得幽雅洁静,松影竹影处处可见,坐在回廊上可以听见隐藏在深谷里层层绿树下边的泉响。再有便是回马岭。姥姥当年对我说:“登泰山到回马岭,山势变得陡峭,骑马上不去,所以叫回马岭。你外祖父属马,当年到这里不肯再登,没过两年人就没了。你也属马,将来要是到回马岭一定要上去。”于是那次穿过回马岭的石头牌坊时,是一口气跑上去的。

        我一路上最重要的事当然是写生。我在山里写生时,完全不知上边的山还有多高路有多长,到了中天门,见溥佐先生已经到达,坐在道边一家店前边喝茶歇憩边等候我们,待人会齐一同登朝阳洞,上十八盘。

        那个时代,没有旅游,上山多是求神拜佛的香客;种种风物传说都是从山民嘴里说出来的,也都是山民深信不疑的。我在小店里买到一本乾隆年间刊印的线装小书《泰山道里记》,版味十足,软软厚厚的一卷拿在手里很舒服。低头看看书中记载的古时的泰山风物,抬头瞧瞧眼前的景物,对照古今,颇有情味。那时没有真正的旅游业,这是唯一的一本堪作导游的小书了。我也不知道山上小店里怎么会有这么古老的书卖。比起当今已陷入旅游市场里被疯狂“发掘”和“弘扬”的泰山,那时才是真正的原生态。

        那次登岱还识得一群特殊的人,就是挑山工。一个人,全凭肩膀和腰腿的力气,再加一根扁担,挑上百斤的货物,从山底登着高高的台阶,一直挑到高在云端的山顶。而且,天天如此。这是一群怎样的人?

        虽然我和他们不曾交流,甚至由于他们低头挑货行路,无法看清他们的模样,但是他们留在了我的心里,成为20年后我写《挑山工》的缘起。

        至于那次写生收获最大的,乃是使我对宋代北宗山水的技法有了深切的认识。泰山的大气更注入了我“胸中的丘壑”。

        头次登岱,目的在于绘画,收获却何止于绘画?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姥姥给 “我”讲过的有关泰山的故事。
    2. (2) 作者远望泰山,从呈现在眼前的画面中提炼出了“绿色”“蓝色”“墨色”三种颜色,请根据作者给出的三种颜色,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幅画面。(可任选一种或几种颜色来描绘)
    3. (3) “比起当今已陷入旅游市场里被疯狂‘发掘’和‘弘扬’的泰山,那时才是真正的原生态”,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4) 作者第一次登泰山,“目的在于绘画”,在文末对其收获有所交代,除此之外,你认为作者还有哪些收获?
    5. (5) 班级开展“学生旅游利弊谈”的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利大于弊”,反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弊大于利”,你支持哪方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60字左右)
  • 1. 本文的题目是“登勃朗峰”,但文章的后半部分是记叙下山时的经历。这部分内容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 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过小溪,逢老媪磨铁杵,问之,曰:“作针。”太白感其意,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①媪:ǎo,年老的妇女。②卒:完成。

    1. (1) 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去:

      方:

      欲:

      还:

    2. (2) 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①问之,曰:“欲作针。”

      ②学而时习之

    3.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 (4)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王之王啊。(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B . 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C . ……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D . 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返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形容数量极多,不可计量)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zhì)     俯(kàn)     络不绝(yì) B . 道(suì)     阶(shí)     皑白雪(ǎi) C . (méi)     峻(chán)    纷至来(tà) D . 顶(qióng)   颠(bǒ)      息万变(shuì)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