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八下·广安期中)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 .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C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 1. 古诗文联读

    【甲】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唐]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乙】《小石潭记》(原文略)

    【丙】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逸观②俯览,遂忘篓辔①之。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 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①,憩环翠亭,四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③,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遠(rào)观:四顾,环视。遮,同“绕”。③釜(chuí)辔:马鞭和缰绳。④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⑤物外:尘世之外。

    1. (1) 阅读甲诗,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① “诗眼”是诗词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关键词。本诗的诗眼是“”。

      ②“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 (2)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潭中鱼可百  ②以其境过

      ③遂忘筆辔之④四气象潇洒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4. (4) 同学们针对以上诗文展开讨论,请你参与。

      乙、丙两文均为游记,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或“定点观察”的写法。我认为丙文以“移步换景”为主,因为⑴;乙文以“定点观察”为主,因为⑵

      古诗文表达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方法来解读作者情感的变化。我根据乙、丙两文整理出了下表,请你帮我补充完整吧!

      文章

      选择方法

      结合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前文“心乐之”、下文“悄怆幽邃”可见作者心情由乐转忧。

      ②⑤

      方法

      链接

      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情感;②抓住直接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③借助典故探

      寻情感;④根据意象掌握情感;⑤从人物行为分析情感。

      甲诗、乙文都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作品都透着悲凉郁悒之情,你赞同我的说法吗?

      我赞同你的说法。⑸(结合诗文具体分析)

  • 1.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押韵,也叫压韵、谐韵,是一种诗文创作的修饰技巧,即将韵母互相谐音的文字放在诗文固定的地方(一般在句尾),使诗文读起来朗朗上口。

    押韵是一种高效的信息组块策略——组块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信息加工成小的整体,方便记忆。诗歌句尾之间的押韵将内容和声音关联在一起,使我们能够用声音来记忆句子,减少了文字信息的陌生感,降低了认知难度,也减轻了短期记忆力的负担。(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古诗,尤其是格律非常规整的律诗,即使我们不了解诗句背后的含义,那些美妙的韵脚读来也会令人齿颊留香。为什么押韵的语句会让我们产生舒服的体验呢?

    认知神经科学家克里斯蒂安·奥伯迈尔曾系统研究过诗歌的韵律会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和情感体验。在实验中,科学家让实验对象仔细聆听精心设计的诗歌,然后让他们给这些诗歌从多个维度进行量化打分,如对诗歌的喜好程度、体验到的愉悦水平等。统计分析后,他们发现,和那些不押韵的诗歌相比,人们能从诗歌的韵律中感受到更多的愉悦感。

    美国的传播学家沃尔特·翁写过一本书叫《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主要研究“口语套话”,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顺口溜”。他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人们对口语套话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也就是说,顺口溜能绕开人的心理防线,直接溜进人的脑子里去。 毫无疑问,“口语套话”明显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传播效果。

    比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乍一听到如此精悍又押韵的句子,你会怀疑它是假的,还是会过耳不忘、深信不疑? 我相信大部分人在还没来得及质疑之前,就已经不假思索同时毫不费力地把它记下来了。(摘自《为什么押韵的句子听起来特别舒服》)

    【材料三】在现实生活、语文教学中,应当怎样对待古诗词的读音争议?

    北京大学教授孙玉文认为,古音是古代一个共时的语音系统,今天的学者虽然可以根据语音发展规律构拟出古音,但是如果照此读诗,大多数人听不懂,反而丧失了语言基本的交流功能。而且历代读古诗文,其实也都是按照当时通用的读音来读的。所以,诵读古诗词还是应提倡使用普通话读音。

    在广州大学教授吴相洲看来,阅读古诗词使用古音还是普通话需要平衡把握,遵循两个原则:其一,韵脚部分如需押韵,要照顾古音读法,声律坏了就不成为诗词。其二,不同音代表不同含义的字应读古音,如“一骑”的“骑”(jì),代表一人一马,读成“qí”意思就错了。

    吉林大学沈文凡教授认为,“唐诗宋词中所有读音都严格按照古音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沈文凡表示,重要的是让今人在阅读古诗文的时候能够体会到声律之美,领悟作诗在语音方面的规律。今人作诗可以押普通话的韵,但吟诵古诗时,押韵处要变读。“关键是要符合诗歌规律。 中国留存了许多有文字记载的韵书,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一定要继承。”

    韵律在文学表现中有其重要作用,比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每一句的结尾都有共同的韵脚“an”,顺着韵脚的指引,我们能够发现,这种押韵使诗歌彰显出缠绵悱恻、迷蒙凄美之感,升华了整首诗的意境,可见韵律在文学表现中有其重要作用。(摘自《尊重韵味还是尊重标准——古诗词读音究竟怎么定》)

    1. (1) 综合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材料一和下面的链接材料都是有关押韵含义的介绍,你更喜欢哪种表达? 说说理由。

      【链接材料】押韵是让同一个音在作品语句中的同一个位置上反复吐纳。音感上的回传与深化,利于情感迸发,夯实意境,灵动结构。如果说意象是作品的根本,那音律就是作品的“守护神”,意境和音律处理好了,作品在表达的力度上无形中便拥有那么一种震撼力。

    3. (3) “斜”字的普通话读音为“xié”,根据语音发展的规律构拟的古音为“xiá”,按照材料三的观点,你认为下列两首诗中加点的“斜”字分别该怎么读?为什么?

      柳老春深日又 , 任他飞向别人家。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白居易《杨柳枝》)风翻朱里幕,雨冷通中枕。耿耿背灯,秋床一人寝。 (白居易《禁中秋宿》)

    4. (4) 为什么押韵的语句会让人产生舒服的阅读体验?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条概述。
  • 1. 情景默写;班级计划开设“诗苑漫步”长廊文化展,小语准备以古诗文名句为内容,进行“字里行间见真情”卡片制作,请你帮忙补全诗文。

    情动于衷,发之于外

    诗句及出处

    辗转难眠的思念

    ,②。(《诗经·关雎》)

    隔水相望的思念

    蒹葭采采,③。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诗经·蒹葭》)

    失约不至的思念

    ,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诗经·子衿》)

    跨越时空的友情

    ,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希望从政的羡鱼情

    ,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鱼与游者的相乐情

    佁然不动,⑧,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 1. 名著阅读;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请你据此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法提要

    阅读任务

    选择性阅读目的性较强,阅读时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可以是需要阅读的内容,也可以是感兴趣的内容。

    ①小语想要了解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他可以选择阅读《经典常谈》中的《》;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他可以从《》读起。

    ②学完《〈诗经〉二首》以后,小文对《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感兴趣,她选择阅读《〈诗经〉第四》这一章节,了解到《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 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你增长见识和才干,找到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法;读书能使你豁达晓畅,找到改变人生的切入点;读书还能使你心旷神怡,找到在热闹喧嚣中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

    《朗读者》节目组向中学生发起以“我的悦读时光”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进行写作。

    写作要求:⑴不少于 600字;⑵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写作助手:你可以写一篇记叙文,向大家讲述你的读书故事;你可以从《经典常谈》《平凡的世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四选一,写一篇读后感;你可以以《朗读者》观众的身份,给节目组写一封信,交流读书感受,写信日期为2024年4月 17日。

  • 1. 锦程中学举办“徜徉《诗经》·漫步古诗苑”活动,下面是主持人的开场白,请阅读后完成后面的小题。

    主持人甲: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青青子 ,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孟德在《短歌行》中对《诗经·郑风·子衿》的化用显得如此自然真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太白表达离愁别绪的神来之笔,也语出《诗经·小雅·车攻》。《诗经》,它存在于我们的诗书传承中。

    主持人乙: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探讨研究学问,我们会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赞美崇高品德,我们会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思念之情,我们会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它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主持人甲: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名字源自《诗经·小雅·鹿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用典出自《诗经·大雅·荡》。《诗经》,它烙印在我们的家国文化里。

    主持人乙:历经三千年沧桑岁月而沉淀下来,《诗经》无需唤醒,它一直在。那些蕴 jiè风流的句子,道尽我们无法言说的情 , 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 liàn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诗经》中追寻民族的文化基因,拥抱那最美的诗和远方。

    1. (1) 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蕴 jiè

      淬 liàn

    2. (2) 当读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时,主持人甲拿不准“鲜”的读音。鲜,在字典中有以下释义:[xiān]①新鲜;②(花朵)没有枯萎;③鲜艳;④(味道)鲜美;⑤鲜美的食物;⑥特指鱼虾等水产食物。[xiǎn]⑦少。下面的成语 ____ (只填选项)中的“鲜”和“鲜克有终”的“鲜”读音和意思相同。
    3. (3) 在活动中,同学们发现生活中使用的许多成语都源自《诗经》,但有些使用不恰当,请你帮助找出使用不当的一项(    )
  • 1. 杭州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杭州市旅游委员会通过“杭州网”进行票选活动,请大家从下面备选诗句中选出一联能代表杭州的“最美古诗”,写上你的推荐语(100字左右),参加活动。

    【备选诗句】[A]相逢欲问杭州景,十里荷花九里松。[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C]大江之南风景殊,杭州西湖天下无。[D]十万人家明镜里,神仙都会是杭州。

  • 1. 综合性学习;八年级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 (1) 【声情并茂诵古诗】读诗要读出美感,需要把握诗歌的节奏语调、情感等。你在读下面这首王勃的《寒夜思友》时,会在哪些地方进行重读呢? 请说明理由。

      寒夜思友 王勃

      久别侵怀抱,他乡变容色。月下调鸣琴,相思此何极?

      ①我会重读:  。

      ②理由:  。

    2. (2) 【别出心裁品古诗】有同学给《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颔联配了一幅图(见右图)。请结合对本诗的理解,说说这幅图配得好不好,并简述理由。

    3. (3) 【分门别类辑古诗】小文准备整理一本主题诗集,她想把下列诗词分门别类放在不同的主题词下,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帮助她拟写主题词,并进行分类。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③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④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⑤愿得此身常报国,何须生在玉门关。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主题一:送别怀人 选择诗句: (填序号,限选两个)

      主题二: (填四字词语) 选择诗句:①⑤

  • 1. 文学作品阅读

    黄昏
    季羡林

    ①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 [A]但是,年着年,月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

    ②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 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③他们怎能不茫然呢? 当他们再从屋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 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④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 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 这我说不清,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从东方么? 东方是太阳出的地方。从西方么?西方不正亮着红霞么。从南方么? 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看来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是北冰洋,我们可以在想象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

    ⑤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B]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入淙淙的水声里,水面在阅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 以后,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我能想象: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像——像什么呢?是不是应当像一阵灰蒙的白雾? 或者像一片扩散的云影? 跑了来,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阴影,又跑了去,来到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⑥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流动。它带来了阅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么? 却并不,再比现在沉默一点,也会变成坟墓般地死寂。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寓静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像一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⑦给人们关在门外,是我这样说么? 我要小心,因为所谓人们,不是一切人们,也绝不会是一切人们的。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常常呆在天井里等候黄昏的来临。我这样说,并不是想表明我比别人强。意思很简单,就是:别人不去,也或者是不愿意去,这样做。我(自然也还有别人)适逢其会地常常这样做而已。我也会知道:这是黄昏了。我从风门的缝里望出去:灰白的天空,灰白的盖着雪的屋顶。半弯惨淡的凉月印在天上,虽然有点儿凄凉,但仍然掩不了黄昏的美丽。这时,连常常坐在天井里等着它来临的人也不得不蜷伏在屋里,只剩了灰蒙的雪色伴了它在冷清的门外,这幻变的朦胧的世界造给谁看呢? 黄昏不觉得寂寞么?

    ⑧但是寂寞也延长不多久。黄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隐的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不正慨叹黄昏的不能久留吗? 它也真的不能久留,一瞬眼,这黄昏,像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了,我们知道的,只是:它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丝微飕,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阅读提示]有人说,本文是一篇诗性散文,它的特点是意象丰富、语言富有表现力、内容富有理想主义色彩,让读者产生无与伦比的美感,带来莫大的精神愉悦,并引发读者的思考。

    1. (1) 请你细读文本,将下图中黄昏的意象和特点补充完整。

    2. (2) 诗性散文总是采用如诗歌一般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尽情地描绘出文章的诗意美。

      ①请模仿示例赏析画线句[A]中加点的词语。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赏析:愁绪本是抽象的东西,作者用一个“载”字把无形的愁绪变为有形的物体,她把愁搬上了船,但愁太过沉重,只恐船都载不动,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愁苦。

      ②请从句式特点的角度对画线句[B]进行赏析。

    3. (3) 诗性散文往往通过作者浪漫的畅想,创造出一个独立于现实之外的理想世界。本文也被称为《黄昏颂》,请结合链接材料,从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对“主旋律”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我甚至于想用谱乐谱的手法来写散文,围绕着一个主旋律,添上一些次要的旋律;主旋律可以多次出现,形式稍加改变,目的只想在复杂中见统一,在跌宕中见均衡。

      ——季羡林

    4. (4) 读了本文后,小语对“诗性散文”有了一定了解,他发现课本中也有这类文章,请从以下选项中任选一篇,结合诗性散文的特点简要品析。
      A.《春》朱自清 B.《桃花源记》陶渊明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