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郑州单元测试改编)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 .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B . 其岸/势犬牙差互 C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1. (泰州期中)某班开展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 (1) [古诗分类] 班委会准备将教材中出现过的诗句分类编辑,下列诗句不宜放在“思乡”主题中的一项是 ( )
    2. (2)  [诗人竞猜]班委会举行“诗人竞猜”的猜谜活动,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所猜诗人的名字。

      示例:(谜面)独酌花间一壶,月下徘徊醉舞——(谜底)李白

      (谜面)欲济洞庭无舟,坐观垂钓羡鱼 (谜底)            

      (谜面)宦游三秦五津,知己天涯比邻 (谜底)           

    3. (3) [新闻报道] 古诗词诵读比赛结束后,宣传委员为这次活动写了下面这则新闻,请你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神奇魅力,4 月11日至13日,我班开展了古诗词诵读比赛。本次比赛设置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出5 名获奖者。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提高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鉴赏水平。

  •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今古文之争是A一大史迹。 所争的虽然只在几种经书,他们却以为关系孔子之道即古代圣帝明王之道甚大。 “道”其实也是幌子,骨子里所争的还在禄位与声势;当时今古文派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不过两派的学风确也有不同处。大致今文派继承先秦诸子的风气,“思以其道易天下”,所以主张通经致用。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 古文派不重哲学而重历史,他们要负起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所留心的是在章句训诂典礼名物之间。他们各得了孔子的一端,各有偏畸的地方。到了东汉,书籍流传渐多,民间私学日盛。私学压倒了官学,古文经学压倒了今文经学;学者也以兼通为贵,不再专主一家。

    1. (1)  文中 A 处的内容指
    2. (2)  阅读文段,概括今古文派的异同点。
  • 1. (怀化期中改编)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 .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C . 《小石潭记》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其作者是柳宗元,他写的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之一。 D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篇。
  • 1. 阅读

    山  屋
    吴伯箫

    ①屋是挂在山坡上的。门窗开处便都是山。不叫它别墅,因为不是旁宅支院颐养避暑的地方;唤作什么楼也不妥,因为一底一顶,顶上就正对着天空。无以名之,就姑且直呼为山屋吧,那是很有点老实相的。

    ②搬来山屋,已非一朝一夕了;刚来记得是初夏,现在已慢慢到了春天呢。 忆昔入山时候,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寂寞,原来地方太偏僻,离街市太远啊。 可是习惯自然了,又爱了它的幽静;何况市镇边缘上的山,山坡上的房屋,终究还具备着市鏖与山林两面的佳胜呢。 想热闹,就跑去繁嚣的市内;爱清闲,就索性锁在山里,是两得其便左右逢源的。倘若你来,于山屋,你也会喜欢它的吧?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

    ③譬如说,在阳春三月,微微煦暖的天气,使你干什么都感到几分慵倦;再加整天的忙碌,到晚上你不会疲惫得像一只晒腻了太阳的猫么?可是大大的睡了一场,寅卯时分,你的梦境不是忽然透出了一丝绿莹莹的微光么,像东风吹过经冬的衰草似的,展眼就青到了天边。 恍恍惚惚的,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哳哳的闹声,像是姑娘们吵嘴,又像一群活泼泼的孩子在嘈杂乱唱;兀的不知怎么一来,那里“支幽”一响,你就醒了。 立刻你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 缥缥缈遥的那里的钟声,也嗡嗡的传了过来。 你睁开了眼,窗帘后一缕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 靠左边一点,石工们在丁东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呜噜噜的话;稍偏右边,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揪上了山去。 一切带来的是个满心的欢笑啊。 那时你还能躺在床上么?不,你会霍然一跃就起来的。 衣裳都来不及披一件,先就跳下床来打开窗子。 那窗外像笑着似的处女的阳光,一了你满怀。

    ④那山上一抹嫩绿的颜色,使你深深地吸一口气,清爽是透到脚底的。 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

    ⑤要是夏天,晌午阳光正毒,在别处是热得汤煮似的了,山屋里却还保持着相当的凉爽。 坡上是通风的。 四围的山松也有够浓的荫凉。 敞着窗,躺在床上,噪耳的蝉声中你睡着了,噪耳的蝉声中你又醒了。 没人逛山。 樵夫也正傍了山石打盹儿。 市声又远远的,只有三五个苍蝇,嗡飞到了这里,嗡又飞到了那里,老鼠都会瞅空出来看看景的吧,“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心跳都听得见扑腾呢。 你说,山屋里的人,不该是无怀氏之民么?

    ⑥可是,我得告诉你,秋来的山屋是不大好斗的啊。 若然你不时时刻刻咬紧了牙,记牢自己是个男子,并且想着“英国的孩子是不哭的”那句名言的话,你真挡不了有时候要落泪呢。 黄昏,正自无聊的当儿,阴沉沉的天却又淅淅沥沥的落起雨来。不紧也不慢疏也不密 , 滴滴零零,抽丝似的,人的愁绪可就细细的长了。真愁人啊! 想来个朋友谈谈天吧,老长的山道上却连把雨伞的影子也没有;喝点酒解解闷吧,又往哪里去找个把牧童借问酒家何处呢? 你听,偏偏墙角的秋虫又凄凄切切唧唧而吟了。

    ⑦最可爱,当然数冬深。山屋炉边围了几个要好的朋友,说着话,暖烘烘的。有人吸着烟,有人就偎依在床上,唏嘘也好,争辩也好,锁口默然也好,态度却都是那样淳朴诚恳的。 回忆着华年旧梦的有,希冀着来日尊荣的有,发着牢骚,大夸其企图与雄心的也有。怒来拍一顿桌子,三句话没完却又笑了。

    ⑧若有三五乡老,晚饭后咳嗽了一阵,拖着厚棉鞋提了长烟袋相将而来,该是欢迎的吧?进屋随便坐下,便尔开始了那短短长长的闲话。 八月十五云遮月,单等来年雪打灯。 说到了长毛,说到了红枪会,说到了税,捐,拿着粮食换不出钱,乡里的灾害,兵匪的骚扰,希望中的太平半年及怕着的天下行将大乱:说一阵,笑一阵,就鞋底上喀喀烟灰,大声地打个呵欠,“天不早了。”“总快鸡叫了。”要走,却不知门开处已落了满地的雪呢。

    ⑨原来我已跑远了。急急收场:“雪夜闭户读禁书。”你瞧,这半支残烛,正是一个好伴儿。

    1934年4月6日,青岛万年兵营

    (选自《吴伯箫散文选》,有删改)

    1. (1) 阅读文章,梳理结构,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 (2)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请谈谈其妙处。
    3. (3)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那窗外像笑着似的处女的阳光,一了你个满怀。 (加点的“扑”字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受)

      ②阴沉沉的天却又淅淅沥沥的落起雨来。 不紧也不慢疏也不密 , 滴滴零零,抽丝似的,人的愁绪可就细细的长了。 (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4. (4) 有同学评价:“从《山屋》一文中来看,吴伯箫所追求的就是如桃花源中人一般避世而居。”你赞同这种看法吗? 结合文章及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1931年初冬,大学毕业后的吴伯箫来到了青岛,在国立青岛大学找了一份工作,薪金微薄。 1932年夏天,他搬到了八关山山麓的一处陋舍里,这就是“山屋”。 八关山历史上曾叫过“万年山”,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期间,将德国的俾斯麦兵营作为万年兵营,遂兵营附近之山,被称为“万年山”。 有许多作家将在青岛完成的作品,落款为写于“万年兵营”。

  • 1. 阅读

    文化认知与传播

    【数据调研】

    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与印象研究(节选)

    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调研平台 SSI于2017年开展第三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 调查共涉及15个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南非、埃及等。 在文化符号选择上,从中国“人物形象、哲学观念、艺术形态、自然资源、生活方式、人文资源”六个类别中,分别选取三个文化符号,结果如下图:

    【各方声音】

    “95后”女生李靓雯:传统文化不再枯燥乏味,在形式和内容上开始变得有趣起来,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

    文博爱好者张全:数字技术,真的让艺术分享做到“无边界”。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殷波:文创产品研发的关键之处在于对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从传统造物的形状、色彩、纹饰中提取元素,把它凝练为直观鲜明的文化艺术符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好的文创产品如一面镜子,不仅折射出沧桑历史和文化变迁,还反映出当今时代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范周建议:要结合产业融合大发展的机遇,利用好科技发展成果,做好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推动文化资源产品化、品牌化、产业化。

    【新闻评论】

    文化类节目的“破圈”潮流:是喜闻乐见更是文化自信

    在牛年春节里,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央视新推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都实实在在火了一把,并带动了新一股文化热潮。 “因为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了,所以在观众中‘火起来’了。”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副主任闫伟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谈到。在势如破竹的出圈现象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与电视节目的融合创新,以及大众对于文化的热情与需求。

    《唐宫夜宴》不到6分钟的时间里,呈现了唐代流行妆容“斜红”,舞台背景的布置上选择穿插《千里江山图》《簪花仕女图》等名画,展示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国宝,这些多元的文化元素让舞台效果更具张力。 闫伟认为,舞蹈演员的生动表情与灵动的肢体语言,以及舞美对于传统文化的空间性再现,在视听效果上给人以震撼性和愉悦感,也是对中华文化的诚意致敬。 《典籍里的中国》同样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典籍中的经典名篇,首集选择解读《尚书》用意深远,让这部虽然佶屈聱牙但位列“五经”之中,实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经典古籍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正是因为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作强有力支撑,加之创作者对文化的正确认识,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才能让作品立得住,站得稳。

    文化类节目的爆红不是偶然。这次的成功,另一方面得益于创作者对于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表达。技术加持带来丰富的视听元素,辅以全新的表现形式,使得文化“活”了,与观众距离“近”了。《唐宫夜宴》中,5G+AR技术手段的使用,实现了舞蹈演员在当代博物馆与大唐盛宴间的自由穿梭,串联古今的同时更串联起文化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连接。 《典籍里的中国》则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辅以舞台分区的形式,将书中文字可视化,典籍精华故事化,实现古今读书人的跨时空相见。

    “这些优秀的文化节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实现了与现代社会、先进科技的交融,因而真正焕发出文化的魅力与感染力,使得当代观众产生心灵深处的民族认同感,引发审美共鸣。”闫伟说。

    当越来越多的文化类节目不再曲高和寡,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精品节目时,在这热闹背后蕴含的是经典国学的传承与文化自信的传播。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1. (1) 学习小组针对调研数据展开了研讨交流,补全对话。

      小文:从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印象认识调研数据看,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但在方面最需加强。

      小涵:六种文化类别认知度研究数据中,我发现艺术形态认知度最低,原因可能是

      小文:此次研究共涉及 18种文化符号,在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时,还可以展现更多元的中国文化符号。 我想到了“玉”,因为中国人爱佩戴玉,玉也喻君子美德,“宁为玉碎”是爱国的民族气节,“化为玉帛”是友善宽厚的风尚,玉深深浸润着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

      小涵:我想到了,因为

       (下列文化符号任选一种作答)

      A. 孔子 B. 熊猫 C. 皮影 D. 广场舞 E. 书法

    2. (2) 以下是传统文化成为网红的实例,分别可以支撑各方声音中谁的观点?

      故宫口红,膏体颜色取自故宫院藏国宝器物,外观取自宫廷绣裳纹饰,当时成为网上爆款。

      嘉兴子城遗址公园,配置“官服换装”的AR互动设备,借助一面“魔镜”进行“换装”体验,介绍明清府衙文化。

      河南博物院推出“失传的宝物·

      考古盲盒”,把盲盒概念和文物结合,传递考古乐趣的同时讲解文物。

      A. 李靓雯 B. 张全 C. 殷波 D. 范周

    3. (3) 结合材料谈谈要扩大中国文化的认知度,你有哪些建议。
    4. (4) 嘉兴重视文化的创新传播,在城市标识系统设计国际竞赛中,作品《湖上嘉兴》荣获第一,根据阅读材料,准备一份解说词,向同学们推介嘉兴城市标识。 (150字左右)
      设计元素介绍
       
      造型灵感建筑屋顶南湖红船
      色彩说明水墨黑湖水绿中国红
  • 1. 阅读

    登州观海记(节选)

    乾隆六十年四月初一日,同仪征江安、甘泉阮鸿游登州蓬莱阁,望海。

    阁在岛上,岛高十丈半。半山有天后宫,宫门内有六石,两两相 , 高丈 , 紫色圆耸,今名曰“三台石”。 由右角门出,北行,上数十级遂海。 由右历二十余级登阁上。 南望莱阳大山,一塔高入云表,众峦环拱,州城雄踞其下,万灶稠叠。 北则海在足下,苍茫无际,远帆出没,小如黑豆。 是时日色在东,阴雾幂䍥 , 长山岛可望见,他岛皆隐雾中。 岛根遒锐错落,海燕千百,呢喃其间,波纹平秀,不似江河之险。道士云:“其浪广数里非人目所能尽故不见其状。”余过泰山,自其麓仰之,高直与岨崃诸山等,盖由济南以来,皆泰山之身,至泰安见其卒耳。

    呜呼,泰山不见其高,斯为至高;东海不见其波,斯为巨波;圣人不见其德,斯为大德。 以波涛洪洞言海者,不知海者也!                             

    (选自《雕菰楼集》,有删改)

    【注释】①万灶:千万户人家。 ②幂䍥(lì):密布,弥漫。 ③岨崃(qū lái):山名,在泰山东南,今作徂徕山。 ④卒(cù):拔起,拔高。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两两相( )

      高丈( )

      上数十级遂海( )

      过泰山( )

    2. (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其 浪 广 数 里 非 人 目 所 能 尽 故 不 见 其 状

    3. (3) 本文写景语言凝练雅致,请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做批注。

      北则海在足下,苍茫无际,远帆出没,小如黑豆。

      批注:

    4. (4)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 结合文末作者的议论,说说你的理解。
  • 1. 阅读

    翊  鸣

    ①我到北京林业大学找朋友,校园里大半的树都开着花,西府海棠、连翘、樱、杏、山桃以及榆叶梅。 我们站在杏树下拍照,杏花纷纷如雨下,落在发顶和肩上。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一直是我心目中最美的诗句,不管什么时候想起,春天就在心间。 [A]杏花的盛花期已经过去了,草坡上一片轻粉雪白的花瓣,很容易便能捡满一合手掌,带回去做几个杏花糯米团,摊一个杏花饼。    煮熟后的杏花吃在嘴里,是带着杏仁香的春天的滋味。

    ②旁边的柏树上几乎每一根枝条尖都是圆而黄的一小团,往年没有留意过,今年在城里看到的柏树大部分是这种状态,我最早是在德胜门附近的西海西沿看到的,有知道的老人看我感兴趣,告诉我这是柏树的雄球花。 那么,雌球花长什么样呢?老人也说不上来。 [B]那一段时间,看到柏树我就忍不住扑上去在枝条间翻找。 可就是没有发现雌花的影子。

    ③所以在北京林业大学看到开花的柏树,我忍不住又上前翻找,还是一无所获。 恰好一个学生扛着高枝剪经过,我便向他请教。 学生哥有经验,围着柏树转了两圈,用高枝剪剪下一段结有柏子的枝条,找了一会儿后告诉我:“喏,这就是了。”

    ④我一看,柏树的雌花可真是细小啊! 很浅的黄色,幼小如粟,难怪平常找不着呢。有了学生哥的指点,我在柏子周围找,一下子便发现了两朵雌球花,接着,又发现了好几朵。 柏树雄球花的色彩比较明显,容易发现。 而雌球花微小如粟,如果不是得到指点,恐怕我会一直错过自然界的这个秘密。其实,那些所谓的“秘密”一直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只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看见它。

    ⑤两百多年前,歌德把兴趣转向研究植物、矿物、天上的云等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希冀从那些“宇宙公开的神圣秘密”中获取艺术创作的灵感。他相信,如果知道如何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感官世界的秘密。

    ⑥柏树的花期很短,当雄球花鳞片打开,风便将花粉吹送到雌花上着床。也许是为了授粉的成功率,雄球花的数量惊人,以至于整棵柏树都变成了黄色。 花粉多的时候,一阵大风吹过,柏树瞬间腾起一片黄色的烟云。 着床之后,要经过一年,受精的雌球花才能结成柏子,灰绿色的柏子结在树上,数量众多。 我记得出嫁那天,按照故乡的风俗,嫁衣两肩的位置会各缝上一根线,线端系着柏枝,取“百子千孙”的吉兆,如今才真正理解了这个祝愿背后的植物物语。

    ⑦柏树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侧柏和圆柏。柏子有股松香味,但又不只是单纯的松香,还带有甜丝丝的香。侧柏的柏子比圆柏大,味道也更浓更香一些。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感觉柏子的香气中有一股雪的气息,清幽宁静,轻轻地嗅闻,心便一点点地落在了最安稳处,这大概就是柏子所具有的安神作用吧。

    ⑧古人爱用香,香多从草木出。柏子有种松柏类植物独有的清香,古人除了用来熏衣物,更多的是用来焚香。 苏东坡说过“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 隐居山中的宋代诗人邹登龙说:为梅树修枝、斫山藤补菊篱、柏子香中读《周易》、用荷花的清露研墨写唐诗,是人生最雅的四桩事。

    ⑨我采回一捧柏子,装在小棉布袋里,挂在衣橱内。 [C]每天打开衣橱,都仿佛推开了一扇面对山林的窗。                               

    (选自《又自在又美丽》,有删改)

    1. (1) 通读全文,补全思维导图。

    2. (2) 细读文中画线句,完成下表。

      内 容

      细读发现

      [A]杏花的盛花期已经过去了,草坡上一片轻粉雪白的花瓣,很容易便能捡满一合手掌,带回去做几个杏花糯米团,摊一个杏花饼。煮熟后的杏花吃在嘴里,是带着杏仁香的春天的滋味。

      [B]那一段时间,看到柏树我就忍不住扑上去在枝条间翻找。

      结合文句内容,说说你在字里行间读到一个怎样的“我”?

        

      [C]每天打开衣橱,都仿佛推开了一扇面对山林的窗。

      (2) 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末这句话的理解。

         

    3. (3) 这篇文章收录在《又自在又美丽》一书中,书封上还有一句醒目的话:“去活,像植物一样”。请以本文为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你从作者笔下的“柏”身上学到的“活法”。 
  • 1. 阅读

    大地的语言

    阿  来

    ①今天,在远离它们故乡很远很远的地方。 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 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    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③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④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⑤土。 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⑥田。 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⑦禾。 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⑧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 麦。 黍。 瓜。麻。 菽。

    ⑨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米犁地的人。 以臼舂谷的人。

    ⑩“爰采麦矣?沫之北矣。”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 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 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    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⑪就因为在让人心生安好的景色中描摹过这些形状美丽的字眼,我得感谢让我得以参加此次旅行的朋友。就在这样的心情中,我们到达了周口市淮阳县。我是说到达了淮阳县城,因为此前,已经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 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⑫正是这样的存在让人感到安全。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 中国人自己不再农耕的时候,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十几亿人足够的粮食。 中国还有这样的农业大县,我们应该感到心安。 国家有理由让这样的地方,这样地方的人民,这样地方的政府官员,为仍然维持和发展了土地的生产力而感到骄傲。为此而自豪,而不因另外一些指标的相对滞后而气短。

    ⑬我相信利奥波德所说:“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 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是认为热量来自火炉。”其实,就是引用这句话也足以让人气短。我们人口太多。没有什么人拥有宽广的农场,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森林供应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炉。更令人惭愧的是,这声音是一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来的,而如今我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那么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⑭离开淮阳前,我去龙湖漫步,水汽氤氲,水生植物生机勃勃,“有蒲与荷”,“有蒲与莲”,让人心灵也丰沛而滋润。 因为这宽广的土地,这土地上蓬勃茂盛的庄稼,因为这丰盈之水,短暂的淮阳之行值得永远忆念。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1. (1) 梳理作者去淮阳的见闻和感受,完成下面的图表。

    2. (2) 本文虽是散文,却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品析本文的诗味。

      ①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赏析句子的诗味)

      ②铺排手法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世态人情、人物形象等,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从文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句子:

      赏析:

    3. (3) 结合文意,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4. (4)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对话。

      【材料一】对民族历史的肯定,对民族文化的挚爱,对故乡本土的深情,以及对民族未来的呼唤,使阿来许多“严格写实”的作品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弥漫着一种诗意的光辉。

      ——宋振博《在群山与大地之间诗意栖居着的真实灵魂》

      【材料二】阿来的写作,就是这样一种有声的写作,这些声音可能发自作者的内心,也可能发自山川草木,因着有着那个雄伟的存在,每种生物都可以唱歌,关键是,你是否有那个心和耳朵来倾听。                          

      ——谢有顺《散文之重———以阿来为例》

      小语:读了《大地的语言》,我关注到“心安”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还有“心生安好”等词语,此次淮阳之旅作者为何一再强调“心安”?

      小文:我也注意到了,我是这么理解的:

      小语:你说得有道理。第⑬段引用了我们课文《大雁归来》作者利奥波德的话有什么用意呢?我有点疑惑。

      小文:作者引用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的话是强调了。你读一读这句话,“更令人惭愧的是,这声音是一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来的,而如今我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那么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小语:谢谢,这里我读到了和“心安”不一样的东西,也明白作者以“大地的语言”为题的用意了:

      老师:你们对文章主旨的认识都很深刻,阿来在旅行中聆听,在聆听中思索,在思索中书写。 推荐大家阅读阿来的其他作品,如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等。

  • 1. 阅读

    以“诗”迎新,读懂“中国式浪漫”

    【材料一】

    正月初三(1月24 日)晚,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在春节之际以“诗”迎新,陪伴观众走入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的烟火人间,从温柔敦厚的诗意和向史而新的传承中,汲取精神力量。

    《典籍里的中国》发挥节目化文本艺术为视听享受的表达张力,带领观众回到丰富而质朴的历史场景,一举获得白玉兰最佳电视综艺节目。 《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次文化探源的旅程:诗意不在远方,它就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以“诗”迎新,读懂“中国式浪漫”。

    【材料二】

    今天的中国已经快速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阅读的便利性、丰富性已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然而,我们也要扪心自问:今天的中国,到底还有多少人在安安静静地阅读传统经典? 又有多少人读得懂、读得进传统典籍?典籍的内容是抽象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形象思维,力求使自己沉浸其中,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但是,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繁重的生活压力使人们无暇去将自己沉浸在典籍的海洋。

    内容形式的创新是文化类节目频频成为爆款的利器。纵观近期几档文化类节目,不难发现,各代表性节目主创均在主题内容层面上融合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入当下流行的元素和风格。

    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活”在学者的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通过电视这一传统媒体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将戏剧、影视及访谈的舞台表现形式相结合,使《尚书》《论语》《史记》等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变得生动易懂,实现了古今读书人的跨时空对话。

    【材料三】

    田沁鑫(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典籍里的中国》是面向过去的传承,是面向未来的开启。 节目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AR(增强现实)、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打造穿越历史时空的观感。前沿科技对舞美技术的加持,强化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打破时空界限、引发共鸣,这也是节目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典籍里的中国》致敬传统、尊重观众,有风骨、有血肉、有方向,深挖传统精髓,向古人要智慧,把中国真正的精神呈现了出来。 同时,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精准找到能让古代人和当代人内心贴近的共振点。

    1.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2. (2) 《典籍里的中国》开播以后,第二季豆瓣开分9.0。 网友们纷纷表示被如此特别的“中国式浪漫”暖到了。以下是网友们的评论。结合材料,完成以下题目。
      小番茄~~:这就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吧,看典籍,听诗经中的浪漫故事,满足了。
      小肥猫:听说《典籍里的中国》获得白玉兰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太棒了!我最喜欢这个节目了。
      我是一朵云:看了一集《典籍里的中国》后,我很喜欢这个节目。这个学期我们刚刚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想把《桃花源记》推荐给《典籍里的中国》,不知道合适不?


      《典籍里的中国》获得白玉兰最佳电视综艺节目,网友“小肥猫”很喜欢这个节目。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这个节目受人青睐的原因有哪些?
    3. (3) 针对网友“我是一朵云”的犹豫,网友“月亮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请你结合《桃花源记》的内容主题和材料中涉及的该节目特点,帮助“月亮船”补全推荐的理由。

      月亮船:我觉得可以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推荐给《典籍里的中国》,因为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