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面是两幅恐龙的图片,左边是化石,右边是复原图,请结合图片探讨以下问题。

    1. (1) 任务型写作。科学需要大胆的想象,请你根据图片内容和你所了解的信息,描述一下恐龙生活时代的一个场景。(50—80字)
    2. (2) 关于恐龙的灭绝有很多种假设和推理,除课文提到的以外,请你也提出一种假设,探讨恐龙在地球上灭绝的原因。
    3. (3) 目前有一些恐龙化石被不法分子偷运出境,请你为保护恐龙化石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 1. 现代文阅读

    【文本一】

    为什么说月球是地球的“女儿”

    欧阳自远

    ①为什么地球边上有个月球?它是怎么来的?与地球有怎样的关系?多年以来,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____”认为,地球和月球各是由一块太阳星云形成的,是一对“姐妹”;“____”认为,地球和月球各自形成后,地球把运行到它附近的月球捕获为自己的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干女儿”。但后来的研究证明,这些假说都缺乏科学依据。现在大多数科学家比较支持“大碰撞说”。这个假说认为,大约46亿年前,太阳星云中还残存着一些没有构成行星的大大小小的天体,在太阳系中各行其道。大约45亿年前,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了地球,撞击产生的大量碎块绕着地球运行,最后慢慢聚集凝结,形成了月球。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月球始终围绕地球公转,不离不弃,就像是地球的“女儿”。 

    ③但月球是不是真的就是地球的“女儿”呢? 这还需要科学的确证。科学家提取了月球和地球的“基因”——岩石样品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做“亲子鉴定”,测定的结果证明月球就是地球的“女儿”。

    ④跟地球相比,月球很小,没有能力把空气“抓”在周围,所以它的表面是超高真空的环境,没有任何天气变化,没有液态水,也没有生命迹象。【甲】月球的结构很简单,从外到内由月壳、月幔和月核构成,就像蛋壳、蛋清和蛋黄。在诞生之初的10多亿年里,月球一直非常活跃。那时它很年轻,活力四射,内部的能量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月震和火山喷发频繁。后来,内部的能量渐渐耗尽,月球慢慢成为一个“僵死”的星体。

    ⑤催生月球的那场惊天动地的撞击,也使地球从直立自转变为倾斜自转,但这“终身残疾”促成了地球表面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产生了潮汐,对生物从海洋迁徙到陆地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时,月球还像一个巨大的“刹车片”,不断为地球自转减速。 很早以前,地球的一天只有16小时,更早的时候只有6小时。正是由于月球的作用,地球自转周期才减缓到现在的一天24小时。 ( )月球还以它小小的身躯为地球抵挡难以计数的小天体撞击,它表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撞击坑,直径大于1千米的有3.3万个,直径大于10米的有1亿多个。

    ⑥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40多亿年来,月球和地球共同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月球一直陪伴着地球“母亲”,增加它的活力,护卫它的安全。(摘编自《百科知识》)

    【文本二】关于月球诞生的“大碰撞说”认为,月球最初是由地球被忒伊亚星体撞击时产生的大量熔融物质凝结而成的一个大石球,科学家称之为岩浆海。【乙】后来,随着温度降低,球形的岩浆海逐渐冷凝结晶,分异出月幔、月壳和月核。在冷凝结晶的过程中,不同的矿物质结晶顺序不一样,比如,橄榄石和辉石最先结晶,而且比较重,就渐渐往下沉,在岩浆海中心的周围,形成了月慢;后结晶的斜长石比较轻,漂浮在岩浆海的上方,形成了月壳;而岩浆海中心渐渐被月幔包围,成为月核。 月球表面冷却以后,又遭受过大规模的陨石撞击,斜长岩的月壳被撞出大量的撞击坑。后来,撞击坑被深部上涌的玄武岩岩浆填充,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月海,而斜长岩质的月壳就成为高地。月海的玄武岩呈黑色,反光性差,而高地的斜长岩为浅色,反光性好,这就形成了我们晚上看到的明亮而又有暗斑的月亮。

    (摘编自贾斌《月球岩石透露了多少秘密》)

    1. (1) 文本一第②段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是关于地球和月球的事理说明文,它们的语言特色有何区别?
    3. (3) 请在文本一的括号里填入该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并任选一句做分析。
    4. (4) 文本一的前三段是如何逐步得出“月球是地球的‘女儿’”这一结论的? 请简要分析。
    5. (5) 甲、乙两处画线句都写到了月球的结构,甲处略写,乙处详写,原因分别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 1.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随着时间的流誓,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 jù合并缓慢地 zhě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xié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zhě

      xié

    2. (2) 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3. (3) 语段中“天衣无缝”的意思是
    4. (4) 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 1. 文言文阅读

    古 镜
    沈括

    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鉴:铜镜。②差(chā):略微。

    1. (1)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

    2. (2) 根据语境,帮同学完成下面文言实词积累表。

      一词多义

      夫俗子

      平常

      鉴凹则照人面大

      词类活用

      人有其理(名词作动词)

      ② 

    3. (3) 透光镜有何神奇之处? 请从文中摘录相关描写,并将其翻译为现代汉语。
    4. (4) 上海历史博物馆现存西汉时期的透光镜。下面是博物馆对透光镜原理的解析,你认为文中第二段的推测是否符合现代科学原理?请简要说明理由。

      “透光”镜(Transparent Mirror)

      “透光”镜是一种利用透光效应的特殊青铜镜。铜镜背面的花纹图案凹凸处由于厚薄不同,铸造时经凝固收缩而产生铸造应力,后经研磨又产生压应力,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物理性质上的弹性形变,使镜面产生了肉眼不易察觉的与镜背纹饰相对应的不同程度的凸起。这些凸起部位在镜面反射光线时,由于凸起程度不同,产生了对应于镜背图案的“明暗”透光效应,因为凝固收缩具有不确定性,且研磨难度高,并非所有古铜镜都能形成“透光”效果。在我馆馆藏的一万余面铜镜中,仅有四面为透光镜。

  • 1. 预学一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他最著名的三大小说系列分别是:“机器人系列”“ ”“  ”,其代表作有《》《新疆域》等。“疆域”的英文,还有一个意思是边缘,阿西莫夫说:“自从人类第一次学会分析思考并使用可利用的材料以让生活变得更合适、更安稳以来,我们就面临着穿越一道又一道的边缘地带不断开拓新疆域的任务。在各门科学中,这些边缘地带一直是通向未知世界的唯一入口。”
  • 1. 请结合课文和下列材料,将纪录片《恐龙灭绝之谜》开篇的画外音补充完整。

    【材料一】

    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想弄明白6500万年前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并提出了各种说法,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小行星撞击说”。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路易·阿尔瓦雷斯、地质学家沃尔特·阿尔瓦雷斯与两位原子化学家弗兰克·阿萨罗和海伦·米歇尔共同提出了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理论。他们发现意大利亚平宁山脉白垩纪(从146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至第三纪地层交界处的红色黏土中含有大量的铱,比正常含量高30倍。铱属于铂族元素,在地球表面相对较少,大多集中于地核,但它在宇宙天体中的含量颇高,一般被认定为地外物质存在的指示元素。 因此,在白垩纪末期可能有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了“核冬天效应”,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材料二】

    加拿大皇家蒂勒尔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唐·布林克曼则认为,恐龙很可能死于气温的急剧下降。他带领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加拿大阿尔贝塔地区发现了一组大型恐龙化石,对化石的周围环境进行研究后发现,当时地球温度正在急剧下降,平均温度从25℃一直降到15℃。这些化石的形成时间大约为7500万年前,即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1000万年。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大约有一半的恐龙已经死亡,剩下的恐龙也很脆弱,小行星的撞击只不过加速了恐龙的灭亡而已。

    【材料三】

    小行星撞击地球是目前主流的恐龙灭绝原因说,剧烈的撞击使大量的尘埃遮挡了太阳光照,导致一连串的灾难性事件,如绿色植物的大量死亡影响了食草恐龙的生存,而小型动物的大规模死亡也导致食肉恐龙的灭绝。现在,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有更多的证据显示在小行星撞击前,地球上出现了大规模火山喷发,也对恐龙的灭绝产生了推动作用。

    研究人员在印度中西部德干岩群收集了50多个样本,发现在底部和顶部火山岩石层存在指示火山喷发事件的锆石,由此科学家确定了火山群喷发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小行星撞击前25万年,地球上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并持续了50万年之久,喷出的岩浆覆盖了240多万平方千米的地面。

    大规模的火山群活动使得大气中危险化学物质的含量增加,地球大气变得浑浊,大气环境和海洋环境受到污染,而小行星的撞击进一步决定了恐龙灭绝的命运。

    画外音:

    恐龙统治地球长达一亿六千万年,却突然间消失灭绝了,这成为生物史上的难解之谜。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

    敬请收看本期节目——《恐龙灭绝之谜》。

  • 1. 预学二 默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将之端正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 1.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1) 《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2. (2)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3. (3) 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4. (4) 这两篇短文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蟾蜍  目 

    piāo移 岛 yǔ 深 yuān

    抗 jù     huì星 潮 xī     qū

  • 1. (泰安阶段练习)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 恐龙灭绝事件被认为是由约6500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所导致的。 B . 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强烈地证明了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C . 阳光明媚,到松雅湖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大家坐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晒着太阳、玩着沙子,多么惬意啊。 D . 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刺痛我们的心,心情沉重。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