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巨著,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三十年的结晶,被誉为“昆虫的史诗”。该书行文活泼,语言诙谐,读来趣味盎然。 B . 《记承天寺夜游》是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写的,该文熔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抒发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情感。 C . 消息是迅速、详细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它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消息的正文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 D . 教师节来临,林涛同学给老师的贺卡上写道:“敬爱的老师,三尺讲台播智慧,一支粉笔写春秋。您辛苦了,高足林涛祝您节日快乐!”这句话符合语境,表达得体。
  • 1. (2023·北京)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1) “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 (2) 文中的“闲人”意蕴丰富。下列对“闲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根据《记承天寺夜游》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

      (李白《杂题》其一)

      材料二

      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人声既绝,楼台灯火,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子瞻有云:“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取材于徐釚《词苑丛谈》)

      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美感与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同样是“乘兴踏月”,苏轼在空灵澄澈的月色下,自适其适,自乐其乐;李白在月光中以酒助兴,产生了“①”的世外之感;月明如洗,“予”在西湖夜饮,觉得此刻的西湖“独为吾有”、产生了“②”的感觉。

  • 1. (2023九上·合肥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 (1) 解释加点字词。

      相与步于中庭                            ②日更定矣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④下船

    2.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 (3) 【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4. (4) 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 1. 以下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习乎

    A . 而知新 B . 一箪食,一瓢    C . 疏食饮水 D . 学而习之
  • 1. (2022八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 , 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 , 退则死法 , 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东坡志林  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怀民亦未 ②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余寓居惠州嘉祐寺 ④思欲亭止息

    2.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 (3) 【甲】文中“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得很有人情味。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 (4) 【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 1. (2022·虞城模拟) 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

    主题

    古诗文名句

    自然美景

    陶弘景盛赞山川美景,“①,四时俱备”(《答谢中书书》) ,都是人间仙境。苏轼因为“②”( (记承天寺夜游》)而寻友夜游,沉醉其中。

    家国情怀

    兵临城下,李贺巧用鲜明色彩对比凸显守城将士严阵以待的气势“③,④”(《雁门太守行》);心系山河,杜甫借一个细微的动作,表达满满愁绪“⑤,⑥“(《春望》)。

    独特视角

    写诗贵在联想和想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曾借想象未来团圆的乐来消减今夜孤寂之苦;“⑦,⑧"(《赤壁》),杜牧从失败方奇想,含蓄表明机遇造人和对晚唐末世国家飘摇的担忧。

  • 1. (2022八上·兴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草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栗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释】①秫: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②瀹:煮。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园蔬

      其台曰“超然”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风雪之朝”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4. (4)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乙】文中“乐哉! 游乎!”这句

  • 1. (2022八上·杭州期中) 文言文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

    王卫军云:“酒正引人着胜地。”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王子猷暂寄人空宅住

      ③人问其

      ④造门不前而

    2. (2) 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3. (3) 用“/”符号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夜 大 雪 眠 觉 开 室 命 酌 酒 四 望 皎 然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

    5. (5) 【甲】【乙】两文写的都是夜寻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结合访友目的、原因、结果、情感等方面考虑)
  • 1. (2022八上·金东月考) 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B . 消息通常由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组成,其中导语提示的是新闻的要点与精华,有导读的作用。 C . 《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李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D .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眉州眉山人,与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他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辛弃疾、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七位散文家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 1. (2022八上·巩义期末)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 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余)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

    注:①相田:看田地的好坏。②庞安常:宋代蕲水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③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④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组是( )
    2. (2) 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无一字写月却处处写月,被世人称之为写月的传神之笔,请自选角度赏析。
    4. (4) 散文家梁衡曾经在文章中写道:“在他(苏轼)的一生中,无论得意与失意,他都不愁眉苦脸,他总能从困苦中找到乐趣。”请你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说苏轼“从困苦中找到乐趣”的旷达在两段文字中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