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诗文默写。   
    1. (1) 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2. (2) 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3) 秋风萧瑟,。(曹操《观沧海》)
  • 1.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相应题目。

    回忆是有(①)的,鲁迅先生夜间疲倦,正想偷懒,仰面在灯光中piē____见藤野先生黑瘦的面貌,仿佛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回忆是有(②)的,居里夫人不畏艰难,献身科学,那黑夜中闪耀着的蓝色荧光,便是她以苦为乐的人生颜色;回忆是有(③)的,母亲勤kěn____质朴,聪明能干,母亲做的杂粮饭,一家人吃起来有滋有味;回忆是有(④)的,总有一些瞬间,会直击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1. (1) 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填写汉字。

      Piē  

      kěn 

    2. (2) 在文中序号处各填入一个词语,你觉得最符合语境的一组是( )
  • 1. 仔细观察下面图片,说说图片的构成和意义,字数在120字左右。(提示:下部隐藏着“诚信”二字。)

  • 1. 阅读

    材料一:

    “天问一号”着陆器成功降落火星!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北京时间2021年5月15日上午7点18分,我国“天问一号”着陆器确认成功降落火星,着陆地点位于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着陆器上搭载的是我国“祝融号”首辆火星车,这是我国首次实施火星着陆任务。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2020年7月23日发射升空,历经200多天的飞行,于2021年2月10日成功进入火星轨道。在此后的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又经过多次轨道调整,对着陆区域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等待今天这个最佳时机实施着陆。

    着陆器搭载“祝融号”降落火星后,轨道器则继续围绕火星运行,一方面为着陆器和火星车提供中继信号服务,另一方面继续进行科学探测活动。(《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注]①祝融,我国神话中的火神。②“天问一号”探测器由轨道器、着陆器和火星车组成。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写下长诗《天问》,表达了对宇宙万物的好奇和追问。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向宇宙更深处探索,寻求“天问“的答案。

    探索火星的愿望美好,难度却极大。火星与地球相距遥远,每隔780天左右才会合一次,会合时带来的理想探测窗口期仅一个月左右。不仅如此,由于探测器飞行线路会受到太阳系内多个天体的扰动,还有太阳风、空间辐射等的复杂影响,轨道设计的难度可想而知。

    “天问一号”被火星捕获后,在环绕火星的三个月飞行中,拍摄了大量火星表面照片,由科学家们反复研究和比较分析,最终选出符合探测任务要求的着陆地点。

    要完成降落火星的任务,还需要解决一系列更复杂的问题。“天问一号”从火星大气层外缘通过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到火星表面,整个降落过程大致分为“进入、减速、软着陆”三步。从开始踏上进入点的那一刻起,“天问一号“就迎来了此次探测旅程中最为凶险的“恐怖9分钟”。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天问一号”要从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与此同时还要完成一系列的复杂动作;探测器先瞄准进入火星大气层的一个狭窄的进入走廊,接着气动减速,然后火星专用降落伞展开;待降落伞完成使命后,探测器抛掉大底和背罩,露出着陆平台和火星车;大推力发动机开始工作,探测器观察地面,寻找最安全的具体着陆地点;最后着陆器的四条着陆腿稳稳降落在火星表面。这一过程,不能有丝毫差错。而且由于火星与地球距离遥远、信号微弱、通信延时等原因,地面人员没有干预的机会,完全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着陆后,“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驶向火星地面,开始工作。(根据《科技日报》报道编写)

    材料三:

    探测火星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关系到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类是否孤独,生命是否还有更多的可能。通过研究火星,人类将更详细地理解地球自身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更准确地预测地球的未来,也会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三闻生活周刊》)

    1. (1)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天问一号”降落过程为什么被称为“恐怖9分钟”?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
    3. (3) 学校航天社同学正准备有关“火星探索”的演讲,下面是他的设想。请你根据材料,帮助其完成任务。

      设想

      任务

      设置互动问题:我国月球探测器名为“嫦娥号”,月球车为“玉兔号”;火星探测器名为“天问一号”,火星车为“祝融号”。这些名称有什么特点?

      ①拟写问题答案

      确定演讲主题:阐述“天问一号”探索火星并成功登陆的意义。

      ②概括意义要点

  • 1. 阅读

    [甲]

    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翰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会稽贺循赴命入洛,经吴阊门,于船中弹琴。翰初不相识,乃就循言谈,便大相钦悦。问循,知其入洛,翰日“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载即去,而不告家人。

    齐王同辟为大司马东曹椽①。同时执权,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应以明防前以智虑后。”荣执其手,怆然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耳。”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府其辄去,除吏名。

    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或谓之曰:“卿但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其旷达。

    (选自《晋书·文苑列传》,有删改)

    [乙]初出真州泛大江作②

    [宋]欧阳修

    孤舟日日去无穷,行色苍茫杳霭中。

    山浦转帆迷向背,夜江看斗辨西东。

    滮③渐下云间雁,霜日初丹水上枫。

    莼菜鲈鱼方有味,远来犹喜及秋风。

    [注]①大司马东曹掾:官职名。②该诗作于作者贬官陵的路途中。③滮:水流的样子。

    1. (1) 阅读[甲]文 ,解释下列加点字。

      求退难 

      其辄去 

      时人其旷达 

    2. (2) 请用“/”给文中 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

      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应以明防前以智虑后。

    3. (3)  请结合[甲]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魏晋名士风度”的理解。

      [链接材料]

      魏晋名士形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知识分子生态。他们特立独行,无视生死界限,最后凝聚为一种充满诗意的孤傲美。(余秋雨)

    4. (4) [乙]诗是一首欧阳修化用张翰相关典故的诗作,请阅读古诗,完成阅读单。

       

      首联、颔联

      颈联

      尾联

      意象

      ① 

      泥田、云间雁、霜日、枫

      莼菜鲈鱼、秋风

      赏析

      羁旅中的冷清与孤寂

      观赏沿途风景的欣喜

      ②诗人在此处化用莼菜鲈鱼的典故来表明自己?

  • 1. 根据阅读积累,完成下列任务。
    1. (1) 比较阅读材料一、二,完成下面的表格。

      材料一:

      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出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

      材料二:

      二十二名红军突击队队员没有一人中弹掉下深渊,勇士们在川军轻重机枪和炮火的狙击下已经靠近泸定桥北岸的桥头堡。(《长征》①)

       

      材料一

      材料二

      作者

      埃德加·斯诺

      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

      《长征》

      作者国籍、身份

      中国军旅作家,中共党员,少将军衔

      内容之同

      都记叙了③这一历史事件

      创作目的之异

      向世界展示“红色中国”

      发掘伟大的红军精神

    2. (2) 以下片段都叙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作为纪实性文学作品,内容上却有区别,请对以下文字进行赏析,并说明产生区别的理由。

      [甲]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红星照耀中国》)

      [乙]火势凶猛,映红了渐渐暗下来的黄昏天色。

      南岸的杨成武大声喊:“同志们!这是最后的关头!莫怕火!冲过去!冲呀!敌人垮了!冲呀!”

      南岸所有的红军官兵都呐喊起来:“冲啊!莫怕火!冲过去就是胜利!”(《长征》)

  • 1. 阅读

    叫醒阳光

    白俊华

    ①刚刚睁开眼睛,便被透过窗纱的阳光刺痛。

    ②北方的夏季,凌晨3点左右,天就开始放亮。久居城市,习惯了晚睡晚起。常常受到母亲的训斥,只为懒惰。

    ③记忆深处,母亲的脚步,总是先于阳光。

    ④比如夏季。每天,母亲凌晨3点半左右准时披衣下炕,开始简单而又丰富的劳作。此时,我们一群儿女,还沉浸在甜甜的梦中。

    ⑤乡下的早晨,清爽,透凉,纯净。不远处的山,依旧朦胧;山脚下的水,还在舒缓鱼儿的呼吸;河水边的树,仍然轻抚小鸟的婉鸣。

    ⑥母亲手握镰刀,迎着细微的晨风,一路走向茂密的深处。待寻得一处小草鲜嫩的地方,便弯下腰,右手持镰,左手搂过一把草,用力割起来。母亲的身上、手上、头上,沾满露珠,间或还有少许的泥土。舍不得擦掉,母亲说过,清晨的泥土,可以给日子带来满满的香气。

    ⑦真的!我们一群儿女,从小到大,总能在母亲的身上,嗅到生活的味道!

    母亲每割一把草,都顺顺溜溜地码在一起,看上去 , 像哄孩子休息。差不多时,母亲再从低矮的山榆树上,割下少许榆条,拧成一条绳子,把这些鲜嫩的草扎扎实实捆起来,扛在肩上,一路微笑着回家。

    ⑨一头牛,一匹马,正焦急地等母亲回来。母亲轻轻放下草,慢慢打开绳,分成两份,一份给马,一份给牛。然后,伸出手,摸摸牛角,眼神里是满满的欣慰。

    ⑩天,亮得越来越纯粹。空中无云,一抹悠远的蓝,映着乡村的宁静。间或,几只早睡的鸟,飞过院子。

    ⑪田里的庄稼长势很好,玉米已经齐腰深了,放眼望去,一片墨绿。其实,这个时节,根本用不着锄草。但母亲说,这时锄有这时锄的好处,可以把杂草锄干净,省得它们长高长大,草籽成熟了,来年田里会更荒。

    ⑫杂草不多,母亲锄得很顺利,只是,玉米叶子越长越宽,把母亲半裸的手臂,划出一道道发红的印子。母亲锄得依旧兴致盎然。

    ⑬锄完几垄田,母亲站在田头,看看天,回转。路上,少不了拔一些业已长得粗壮的野菜。进院,把拔回的野菜一把一把剁碎,放入盆内,倒进玉米面,加上少许的水,用手搅拌均匀。然后,打开栅栏,放出鸡、鸭、鹅,把精心调剂的美味,撒进长长的木槽里。站一会,看一群宝贝似的精灵,疯抢美食。

    ⑭小小的庭院,开始变得热闹起来。.

    ⑮忙完这些,母亲开始生火做饭。当袅袅炊烟升起,太阳才从东山后面缓缓地爬上来,热情的目光,把院内屋内,映照得无比温馨。而我们一群儿女,也都伸着懒腰,穿衣,下炕,纷纷跑到院子里,呼吸清新的空气。母亲一边忙,一边看,脸上始终挂着满足的笑。

    ⑯母亲说,走在阳光前面的人,会感受不一样的幸福。这是母亲一辈子的恪守,也是我们一辈子的福分。

    ⑰静下来,仔细回想,慢慢悟出一个道理。原来,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是母亲用辛劳和慈爱叫醒的,她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教会我们解读生活,走向未来。

    ⑱不要等阳光叫醒我们,我们要主动叫醒阳光。然后,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⑲阳光之下,有母亲的幸福。幸福之内,有儿女的成长。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 (1) [梳理脉络]

      文章描写了母亲的哪些劳作?请简要概述。为什么说这些劳作是“简单而又丰富”的?

    2. (2)  [品味语言]

      联系上下文,揣摩加点部分内容,品析下面的句子。

      ①母亲每割一把草,都顺顺溜溜地码在一起,看上去,像哄孩子休息。(加点词语仅仅是为描写母亲“码草”的样子吗?)

      ②而我们一群儿女,也都伸着懒腰,穿衣,下炕,纷纷跑到院子里 , 呼吸清新的空气。”(句子中间的几处逗号为什么没用顿号代替,你觉得作者在表达上会有什么意图?)

    3. (3)  [探究写法]

      文是回忆性散文,它的纪实性和“传记”“人物通讯”不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纪实”的背后有“我”的存在。比较上文第⑨③节和课文《回忆我的母亲》中的片段(见链接材料),从凸显作者情感角度看,你更喜欢哪种写法?为什么?

      [链接材料]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4. (4)  [把握主题]

      作者以“叫醒阳光”为题,有何深意?

  • 1.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你是否曾为杭州某处迷人的风景驻足停留?你是否了解杭州古今名人的生平事迹?你是否独具慧眼,发现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小人物的别样的人生?请选择其中一个任务,完成写作,参加“绽放我的周末之杭州游学”的征文活动。

    任务一:请选择杭州一处独特的风景,写一篇写景作文。

    任务二:选一位与杭州有关的名人,或选一位生活在杭州的普通小人物,为其写一篇小传。

    要求:①题目自拟,不可以抄写试卷中的文段句子;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知识小卡片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从内容上看,既有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的,也有以评述人物思想演变过程、反映人物性格及精神风貌为主的。

  • 1. 下面文字是同学写的学习体会,请帮助修改完善。

    这些天,同学们在阅读那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了解了朝鲜战场上战士们的英雄事迹。大家联想到近期西南边疆官兵的故事,发出向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学习的热情。抗美援朝的英雄曾激励了几代人,今天子弟兵续写英雄的故事,继续激励着我们。____。

    1. (1) 画线语句搭配不当,写出你的修改意见。
    2. (2) 填写在横线上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 根据相关任务,完成整理单。
    1. (1) 品读文学经典主题整理单

      阅读[板块一]中对三副对联分析的四个选项,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板块一]鉴赏对联艺术

      对联一:

      斧头劈开新世界  镰刀割断旧乾坤

      (1933年,四川农民何永瑞为欢迎中国工农红军而作)

      对联二:

      倭寇不除,有何颜面  国仇未报,负此头颅

      (抗战时期,重庆一家理发店门上贴出此联)

      对联三:

      铁骨铮铮,身躯敢让机枪哑  红心灿灿,毅志任凭烈火烧

      (人们为纪念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邱少云而作)

    2. (2) 阅读[板块二]中对文学作品解读的四个选项,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3. (3) 将[板块三]中的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板块三]诵读古诗文

      远在国外的游子每到月圆之夜就会想到家乡的亲人,口中就会吟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登上山峰,站在高处心中会升起雄心壮志,“”(《望岳》)会脱口而出;《赠从弟》(其二)中作者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松柏有本性”,其中与陈毅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