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通过高考这条独木桥面前,衡水中学“高考工厂”比起所谓的“素质教育”显示出更加实用。(在“实用”后面加上“的优势”) B . 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旨在通过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从十个方面提升街巷环境。(将“提升”改为“改造”) C . 在陈学中的千亩农场里,看着绿油油的麦苗仿若一片绿色的海洋,让人不禁畅想到几个月后丰收的景象。(删去“看着”) D . 随着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放暑假,使一群群“小候鸟”陆续迁徙来到广州,与在此打工的父母短暂相聚。(删去“陆续”)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条件。 B . 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 C . 敦煌市承办首届丝路文博会的各个展馆都在改善建设及改造的进度。 D . 吉利公司推出的首款电动车“知豆DI”初步定价大约在4至6万元左右。
  •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直上九霄揽明月

        一舞衣袖,西昌城内,“嫦娥”翩翩启程,飞向遥远月宫。流传千年的传说,这一刻变为现实。

    飞天的嫦娥

        映衬着农历九月十四的月亮,组成一幅美妙图景。

        清晨的一场雨没有阻挡住10时起出现的阳光,卫星按预定时间开始发射。

        “各号注意,一分钟准备!”18时04分,卫星发射进入一分钟读秒。发射塔架与火箭相连的线缆瞬间脱落,搭架摆杆迅速移开。

        “10、9、8……”扬声器里传来最后的读秒声。

        “点火!”

        “起飞!”

        18时05分04秒,乳白色的火箭喷射出橘红色的熊熊火焰,火焰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腾空而起,飞向浩瀚太空。

        海拔1500米的西昌,有着“月亮城”之称。此时,天边出现了绚丽的晚霞,尽管夜幕尚未完全降临,但农历九月十四的月亮显得格外明亮,天幕上组成了一幅奇妙的图景。

        18时30分,南太平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报告,星箭成功分离。紧接着,经过测算,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数据,卫星进入近地点为205公里,远地点为50930公里,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控制中心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骄傲的嫦娥

        只用了3年,就托举着自主创新的嫦娥进入太空。

        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至今,中国的卫星与地球的距离均在8万公里以内。而“嫦娥一号”离开地球的距离,整整38万公里。这一数字,使“嫦娥一号”成为中国发射的距地球最远的卫星,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据报道,从1958年前苏联发射“月球1号”探测器起,美苏欧日在49年时间里123次探访月球,实现了6次共12人的载人登月。24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说:“尽管我们晚了,但在历史长河中这四十多年的时间并不算长。能够代表全国人民送中国的首位月球使者上天,是我们科技人员的荣幸与骄傲。”

        而据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从绕月探测工程2004年初正式立项,到现在“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人用了3年时间,就托举着完全自主创新的“嫦娥一号”进入太空。

    节约的嫦娥

        14亿元的花费,仅相当于修14公里高速路。

        栾恩杰还表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式启动。

        根据此前公布的规划,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步实施:一期工程实现绕月探测,二期工程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和自动巡视勘察,三期工程实现自动采样返回。作为“三步走”计划中的第一步,绕月探测工程于2004年初正式立项。

    栾恩杰介绍说,从2004年初立项研制到发射,总共用了3年半时间;工程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目前国内修建14公里高速公路的费用。中国探月工程以好、快、省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诗意的嫦娥

        从“探月”改为“嫦娥”,还选在“月亮之城”。

        “这颗卫星最初叫‘探月一号’,后来改为‘嫦娥一号’这个诗意的名字。”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说,“‘嫦娥’从‘月亮城’升起,这本身不就是件富有诗意的事情吗?”神话传说和古典诗词中,“嫦娥”和她所居住的“月宫”,常常是代表着思念、爱慕等美好情感的意象。而且在“嫦娥一号”的升空地西昌,人们把美丽勤劳的彝家女子比作“月亮的女儿”。

    1. (1) 这则新闻选用了四个小标题,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2. (2) 简要分析“骄傲的嫦娥”这一部分的写作特色。
    3. (3) 你认为中国首个探月卫星用“嫦娥一号”命名恰当吗?为什么?
  • 1. 某校八年级(3)班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参加了这次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 (1) 下面一段话是主持人的开场白,请你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句子。

      梦想给予拥有者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因为有梦想而在世界之林中跃马扬鞭,日新月异;生活因为有梦想;我们因为有梦想

    2. (2) 齐芳同学的妈妈不同意齐芳参加这次活动,还说:“学习这么紧张,还是省下点时间复习功课吧,不然的话,一切都只能是梦!”请你以齐芳的口吻,用得体的语言说服妈妈。
    3. (3) 某论坛开展了关于“我的中国梦”的大讨论,网民们纷纷发帖,发表自己的看法。请你跟帖,阐述你的“中国梦”。

      作家纪广洋:亿万同胞,千万家庭,芸芸众生,在同一片沃土、同一个梦想、同一次复兴中,同舟共济,共兴共荣。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中,在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中,每个角落都干净卫生,每个生命都富贵尊荣。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网友风为裳:我所理解的“中国梦”是这样的:每个人安于自己的内心,清朗澄净;忠于自己的职业,恪尽职守;对身边的每个人友善,温暖有力;对这个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勿论大小。远离物质上的贫穷,远离精神上的贫瘠。每个人都担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不指责,不推诿。这样的中国,才是我梦想中的中国。

      教师陈成龙:我国的语文教育改革更深入一点,我国民众语文素养再提高一点,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我的跟帖:

  • 1.  2020年是渡江战役胜利71周年,八年级(1)班开展了“纪念渡江战役,向老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活动。请根据下面的活动场景,完成相应的练习。
    1. (1) 下面是一位学生对战斗英雄的采访,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全相应内容。

      学生:请问东路军当时渡江的过程是否顺利?

      战斗英雄:①

      学生:您能描述一下当时渡江的情景吗?

      战斗英雄:②

      学生:作为一名战斗英雄,每次回想起当时渡江的情况,您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那么,现在您心里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呢?

      战斗英雄:③

    2. (2) 班委会拟组织全班同学到安徽名人馆参观学习。请你根据下面地图中加粗的路线图(起点—终点)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

  • 1. 阅读

    虾蟆夜哭

    [宋]苏轼

    艾子浮于海,夜岛屿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

    其言曰:“昨日龙王有令:‘一应水族有尾者斩。’吾鼍”也,惧诛而哭。汝虾蟆无尾,何哭?”复闻有言曰:“吾今幸无尾,但更理会科斗时事也。”

    (选自《艾子杂说》)

    [注]①鼍:扬子鳄。②科斗:蝌蚪。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岛屿中 

      惧诛而哭 

      更理会科斗时事也 

    2. (2) 用“/”给文中的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

    3. (3) 小文觉得这篇文章很有意思,想将它改编成课本剧。以下是她设计的一处情节,请判断设计是否合理,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鼉:(惊恐万分、面露惨色、语带悲伤)昨日龙王有令:“一应水族有尾者斩。”吾鼍也,故惧诛而哭。(吃惊地、惊讶地)汝虾蟆无尾,何哭?

    4. (4) 听了鼍和蛤蟆的对话,你觉得蛤蟆的“恐”是庸人自扰还是值得同情?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1. 根据相关任务,完成整理单。
    1. (1) 走进诗歌世界

      主题整理单

      “漂泊”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同学们搜集相关诗句并展开了赏读活动。请阅读[板块一]的对话,将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板块一]展开诗词对话

      我今漂泊等鸿雅,江南江北无常栖。——苏轼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杜甫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漫送客愁。——李涉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

      小文:苏轼“鸿雁”之喻,让我想到《使至塞上》中“①,②”两句,远行之人的迷茫由此可见。

      小涵:《野望》中有异曲同工之句,“③,④”,写万物有归处,可在诗中诗人却徘徊无依。

      小文:我也发现李涉这两句诗有《渡荆门送 别》中“⑤,⑥”的影子,遭遇相同,会有不谋而合之言啊。

      小涵:漂泊无依的诗人总会不约而同地抒发思乡之情,如李觏落日时分望尽天涯之语,也如崔颛《黃鹤楼》一诗中“⑦?⑧”所言。

    2. (2) 阅读[板块二]四个选项中的选项,从中选出运用典故的两项。

      [板块二]辨别用典手法

      用典,是古诗文中常用的手法,下列选项中运用典故的两项是( )

  • 1. 阅读

    692篇“扶贫日记”背后的故事

    毕业于天津大学的28岁的骆胤成一直在云贵高原的大山深处,两年间,他用692篇扶贫日记记录了小凉山翻天覆地的变化,定格了老百姓摆脱困顿后的张张笑脸,字里行间也标记着大国脱贫路上一个个“骆胤成”的小奋斗。

    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寻“出路”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这是2019年年初骆胤成刚到小凉山时,在第一篇扶贫日记里写下的第一句话。

    初来乍到的骆胤成兴奋地跟着村干部,走进一个个农户家探访,可一开口才发现,自己说的普通话村民一句也听不懂。出发前,骆胤成心中盘算的电商带货、产业扶贫等计划要想马上落地,都不现实。

    出路在哪儿?骆胤成苦苦思索着。

    各种各样的“路”也出现在他的日记中。骆胤成与扶贫工作队的任务是对贫困对象进行“户户清”遍访、动态管理,同时进行农村危房改造,开展教育扶贫、消费扶贫等。他们常常夜深了还在翻山越岭的路上。他在日记里写道:“晚饭后继续入户调查,天色渐渐黑了,今夜没有月亮,大山上也没有路灯,黑漆漆的一片,全靠我们手机的闪光灯,勉强照亮了前方的路。

    行路,不免伴随着苦闷和泪水。晚上回到驻地后,又顾不上休息立刻开始整理材料,他时常给自己鼓劲儿说:“既然选择,就要义无反顾!”

    遍访农家后,骆胤成和队员们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并利用电子表格函数公式,将准确的数据建立起数据库。

    渐渐地,村干部对这个大学生的印象有了改观,觉得小伙子挺能吃苦,总能从老路中闯出新路。

    帮助孩子看到大山外面的世界

    日记里珍藏着许多山里孩子的照片。最触动骆胤成的一幕,是一次车行至村中,正在玩耍的孩子们一下子都退到路旁,给过往车辆敬礼。

    骆胤成意识到,教育才是让当地拔掉穷根的根本。于是,一个“微课堂”计划开始在他心中酝酿。

    2020年5月中旬起,骆胤成拉着几个年轻人,每周都为这里的104名学生“画梦”,有基础常识,也有军事、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很多孩子听得入了迷,拉着他们没完没了地问东问西。骆胤成把淳朴可爱的孩子们写进日记里:“希望能帮助小朋友树立梦想、学习成长,走出大山感受外面的世界,改变命运。”

    2020年6月,骆胤成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发起“微心愿”爱心认领活动。“六一”儿童节时,当地96名孩子们收到了彩笔、篮球、足球、课桌等礼物。随后,骆胤成又通过网络发起图书募捐活动,为当地两所学校建立了“爱心图书角”,让孩子们有更多观察世界的窗口。

    在世代与贫困斗争的穷山村,“读书无用论”始终是很多村民心中的执念。为了把辍学的孩子“拉”回课堂,骆胤成想了不少办法。他设计出了“三步法”——先让各村(社)第一轮入户动员,仍拒绝入学的,由骆胤成逐一进行第二轮动员,最后请镇党委、政府、各村(社)集中走访“钉子户”,成功动员了229名“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重返校园。

    那段时间,他日记中出现最多的话是:“我要继续动员!”

    2020年9月18日的日记中,骆胤成记录了陪贫困大学生肖立伟去大连大学报到的经历。肖立伟因家庭生活贫困,谎称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一直没有去报到。“大山里走出一个大学生多么不容易,必须去上学。”骆胤成心急如焚,带着他去办理助学贷款,申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争取学校助学金,申请慈善金……终于,日记中出现了肖立伟站在大学校门微笑的照片。

    奋斗的青春在时代蓝图中闪光

    骆胤成始终记得第一次到黄板坪村贫困户杨六斤家时的情景。

    杨六斤夫妇都是残疾人,二人育有一儿一女。一家四口挤在破烂不堪、漏风漏雨的木瓦房里,“生活条件之差,常人难以想象。”骆胤成和同事们帮他们申请残疾补贴,盖了新房,帮助杨六斤夫妇靠种植玉米、花椒等经济作物获得生活收入。

    骆胤成在日记中写下感悟:“贫困群众在政府拉一把的同时,还要努力往前走一步,最终一定能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高山峡谷把山村与外界隔绝。骆胤成和同事们去过最远的一家——刘志强家,一到雨季,房子随时可能倒塌。经过多方努力,帮他和周围两家人一起搬到了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小康家园。

    没想到,到了城里,刘志强唱歌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他到丽江古城里唱歌,收获了不少粉丝。与此同时,他还在古城打工赚取生活费。如今他生活越来越好,努力奋斗的劲头也越来越足。

    日记里的故事还有许多,在大山深处的日子让骆胤成变得“更接地气了”。他对记者说:“刚毕业时,自己想法挺多,现在明白,能把一件事干成就很不容易,要一点点做,一个硬骨头一个硬骨头地啃。”

    如今,骆胤成在日记中为自己标注了新的方向。“十四五”时期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他而言,最幸福的事,就是能让自己奋斗的青春在祖国的时代蓝图中闪光。

    1. (1) .第一小标题内容结尾处说骆胤成“总能从老路中闯出新路”,请你结合第二小标题内容,说说他都闯出了什么新路。(每空不超5个字)

      答:开设微课堂—————— ——寻助学力量

    2. (2) 请你阅读文章,分析第二小标题内容中画线句的作用。
    3. (3) 文章叙述中多处引用骆胤成的日记内容,如果将其删除好不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4. (4) 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扶贫干部骆胤成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林清玄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 1. 理新闻之思。

    第一单元的几则新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民解放军战士冲破重重险阻,气势锐不可挡;瑞典化学家诺贝尔设立遗嘱把奖项和奖金bān( )发给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年轻姑娘在凌空一跃的瞬间,动作是如此xiāo( )洒;航母舰载战斗机一着惊海天,为了这一幕,多少人dān( )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累倒在试验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1.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bān( )发 xiāo( )洒 dān( )精竭虑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把它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3. (3)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