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八上·台山期末) 默写古诗时,“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中的“萋萋”常被误写成“凄凄”,请根据诗中描写的景物特点和知识卡片解释为什么要写作“萋萋”。

    知识卡片

    萋萋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原指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的景象。后来,萋萋逐渐演变成形容植物或景色绿色浓郁、清新而有生气的意思。

  • 1. (2023八上·衡山期末) 古诗鉴赏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1)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 (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1. 名句默写。
    1. (1) 《小石潭记》中写潭边树蔓姿态优美的句子是: ,
    2. (2) 《小石潭记》中写潭中小鱼静止不动的句子是:, 。 
    3. (3) 《小石潭记》中写潭中小鱼与游者逗乐,调皮活泼的句子是: ,
    4. (4) 《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5. (5)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6. (6) 《小石潭记》中描写溪流曲折,时隐时现的句子是:, 
  • 1.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庄子,名周,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B .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由孔子及其弟子辑录而成。 C . 《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马说》的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 . 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石壕吏》和《卖炭翁》均为安史之乱时期的名作。
  • 1. 文言文阅读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

    苏 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惜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婴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慌(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 (1) 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③余告之

    2.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 (3)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此吾故人陈懂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 (4)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

    5. (5)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

      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 1. 阅读

    方山子传(节选)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之。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 , 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注释】①方山子:即下文的陈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黄州,两州交界。 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③折节:改变原来的志趣和行为。④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⑤矍:吃惊。⑥勋阀:门第显贵。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2. (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稍 壮 折 节 读 书 欲 以 此 驰 骋 当 世 然 终 不 遇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②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4. (4) 文中的方山子与下列哪一人物最为相似?试作出选择,并结合本文与课文相关内容作简要阐述。

      A. 吴均(《与朱元思书》) B. 陶渊明(《桃花源记》) C. 刘禹锡(《陋室铭》)

  • 1. 结合文意,分析作者的心境与情操。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1) 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 (2) 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 1. (2023八上·于洪期中)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 , 千里暗尘。

    【注释】①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使至塞上》 “单车”“征蓬”“归雁”等词语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激愤。 B . 《战城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 C . 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甲诗描绘雄浑寥廓、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乙诗突出了寒冷、萧瑟、凄清的边塞景色。 D . 两首诗都描写了了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场面,赞扬了他们视死如归,报效君王的决心。
  • 1. (2023八上·月考) 文言文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至此置酒,已五醉其下矣。山上多老枳木 , 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节选自苏轼《记游定惠院》,有删改)

    注: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②枳木:也称枸橘,果实可入药。③崔成老:庐山道士,精古琴,苏轼的挚交琴友。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 (3) 联系上下文,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每岁盛开,必携客至此置酒。

    4. (4) 甲文画线句,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个句子的妙处。
    5. (5) 结合甲乙两文及苏轼的人生经历,分析苏轼“闲”的具体表现,从中感悟苏轼的人生态度。
  • 1. (2023八上·月考) 诗歌鉴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1) 下面对这句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诗歌的尾联。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