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晏殊

    1. (1) 晏殊在《浣溪沙》中写道:“”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2. (2) “”,借自然景物表达对春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欣慰之情。
  • 1.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1. (1)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用“”描绘了承天寺内月色澄明、疏影摇曳的透明境界。
    2. (2) 真正的朋友能于困境中给予对方慰藉。苏轼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面对宦海沉浮的悲凉,他劝慰好友:
  •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秦]《孟子》

    1. (1) 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2. (2) 孟子游历各国,发表“得民心者得天下”见解的句子是: 。
  • 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秦]《孟子》

    1. (1) 青春新的征程即将开启,我们也许会遇到荆棘坎坷,但请记住“”,苦难能磨砺意志,增长才干。
    2.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告诉我们:人只有经历了磨炼,才能性格坚韧,增强才干。
    3. (3) 强调人都会犯错误,但要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久而久之就能找到正确的方法的句子是:
    4. (4) “”是孟子对治理国家的真知灼见。
  • 1. (2024·惠城模拟)  在诗歌鉴赏课上,有同学认为杜甫《春望》的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得很好,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解释这两句写得很好的原因。

    知识卡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意思是:用我的眼睛看世界,所有的事物都带有我的主观色彩。朱敦儒《相见欢》“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这种景物描写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表现了词人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

  • 1. (2024·南充模拟)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2) 结合【甲】【乙】两诗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 1. (2024·金堂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选文,完成各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心,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三章》)

    1.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3)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4. (4) 下列内容属于两文共同点的一项是 ( )
  • 1. (2024·郴州模拟) 古代诗歌阅读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颔联中的“随”字用得好,请简要说说好在何处。
  • 1. (2024·衡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子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子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释】①《书》:《尚书》,儒家经典著作。②逸豫:安闲快乐。③伶人:宫庭里授有官职的演戏的人。④忽微:极小的事。⑤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1. (1) 辨词义:请借助表格中的方法提示,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方法提示

      探究结果

      查字典:曾①竟然;②曾经;③同“增”,增加

      益其所不能 曾:

      同义词语迁移法:国同庆

      天下之豪杰 举:

    2. (2) 划节奏: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3) 通文意:请你翻译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 (4)  晓其理:读了这两篇文章,有个同学说“人应该多一点忧患意识”。你认同他的这种说法吗?请结合两篇选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 1. (2024·绥江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①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 , 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②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选自《易传·系辞传下》,有删改)

    【注释】①括:约束。②成器:具备现成的器具。③苞桑:树的新芽。此句意为:国家安危,就像维系在丛生的苞桑一样。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傅说于版筑之间 举: 困于心,于虑 衡:

      者,有其治者也 乱: 而不忘乱 治: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3. (3) 两篇选文都论述了造就人才的问题,【甲】文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①论证,论证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②;【乙】文第①段孔子通过③论证的方法告诫世人:④(用原文回答)。
    4. (4) 当前,大国博弈愈加激烈,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你认为国家可以借鉴两篇选文中的哪些观点来应对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