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长沙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9世纪40年代

    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魏源编成《海国图志》

    19世纪90年代

    维新派创办《时务报》、《国闻报》等

    1905年

    《民报》发刊词,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1915年

    《青年杂志》创刊,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

    1919年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根据材料,将观点“时局变动推动了”补充完整,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 1. (2024·娄底模拟) 有学者认为,北洋军阀时代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可谓“黑中有亮,暗中有光”。下列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
    A . 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B . 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C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 . 开办京师大学堂和废除科举制度
  • 1. (2024·岳池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1) 材料一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故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2. (2)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摘自臧运祜《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根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的理由。

    3. (3) 材料三  陈独秀从美国引来的这把火,把北大烧得通红,推动了北大的变革。李大钊从俄国也“盗来”了火种,这两把火,前后交映,足以改变古老的旧中国。

      ——汪兆骞《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相关史事分析两把火是如何改变中国的。

  • 1. (2024九下·沙湾)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
    A . 李大钊 B . 毛泽东 C . 陈独秀 D . 孙中山
  • 1. (2024·邯郸模拟)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B .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C . 人们思想认识的问题促进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政府的专制政治
  • 1. (2024·安徽模拟) 民主与科学使当时的青年如获至宝,中国文化界也为之气象一新。孙中山先生赞叹这是“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德先生、赛先生成为中国此后10余年间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
    A .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 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C . 有利于近代教育的发展 D . 促使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 1. (2024八下·于都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器物救国】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

    【改良救国】

    材料二:变法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国的富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机……

    【革命救国】

    材料三: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思想史》

    【文化救国】

    材料四:“1917年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以▲作为新文学的语言。1918年蔡元培校长主持编写了▲教科书《国语读本》,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1920年教育部通令全国:‘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各学校逐步采用▲教科书。’”

    ——摘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启示感悟】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的目的。以“自强”为口号主要发展什么工业?
    2. (2) 哪一事件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依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的着重点是什么?
    3. (3) 请按时间顺序为材料三图片进行排序。(只写序号)哪幅图片反映的事件最能反映出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4. (4) 材料四中的“▲”指的是什么?材料所述事件标举出哪两大口号?
    5. (5) 在上述材料描述的近代化探索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谈谈自己的看法。
  • 1. (2024·南昌模拟)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构成了近代化探索的一条艰辛之路,这四条探索的道路虽然各有特色,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下面哪个选项是他们的相同点(  )
    A . 都向西方学习 B . 都努力创办军事工业 C . 都在寻求变法维新 D . 都接受“三民主义”
  • 1. (2024·唐山模拟) 同样描写蝴蝶,北宋诗人谢逸写道:“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而1916年胡适则写道:“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这两首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明显不同。近代以来推动这种语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 1. (2024九下·益阳期中) 1916年2月,陈独秀感觉到“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他意识到,此等政治的根本解决,需要多数人的“最后之觉悟”,达成观念的解放。基于此,陈独秀主张(   )
    A . 中体西用学习技术 B . 改革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 C . 暴力革命推翻专制 D . 解放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