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同学会上,大家一见面就海阔天空地聊个没完。 B .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 , 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C . 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不一会儿,阴云密布,竟然下起了冰雹,这天气真是扑朔迷离啊! D . 一个初学中国话的外国人,想要听懂中国各地方的南腔北调 , 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1. 诗文默写。
    1.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 (2)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 (3) 《陋室铭》中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1. 文言文阅读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父天复,行太仆卿。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入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

    [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①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总角时,岳岳②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臧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愍③谏死,公遥为诔④词,慷慨泣下沾衿。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致篇》,辄乙⑤其处而沉思。……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⑥之,恩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

    (选自《续藏书》,有删减)

    [注] ①安人:指张元忭之母。②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③杨忠愍(mǐn): 明代大儒,谏臣。④诔(lēi):致悼词。⑤乙:读书时勾画记号。⑥扮(fen): 合并。

    1. (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取《中鉴录》

      ②三月

      ③安人

      ④病以

    2. (2) 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

    3. (3) 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

      ①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②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4. (4) 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 而表正儒林。式如玉,式如全。”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结合上述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 1. 诗歌鉴赏

    (二)田家

    郑獬

    田家汨汨流水浑,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 1浑:这里是满的意思。2残照:夕阳。

    1. (1)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汨汨、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
    2. (2) 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 诗句默写填空。

    家国之情始于己身。王维淡泊乐观,把明月当” , 《竹里馆》);刘禹锡即使困居陋室也要坚守美德,“”《陋室铭》。

    家国之情融于乡思。岑参在远涉边塞时思乡情切,潸然泪下,“”(《逢入京使》。

    家国之情应怀天下。杜牧心系国家,在君主沉迷歌舞升平时出言讽刺“”(《泊秦淮》;李商隐关心国计民生,大胆借古讽今“”《贾生》),痛斥统治者荒于政事,不顾民生。

  • 1. 文学作品阅读

    自报家门(节选)

    汪曾祺

    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江苏北部一个不大的城市——高邮。在运河的旁边。我们小时候到运河堤上去玩……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的风格。我们那里的水平常总是柔软地,平和地,静静地流着。

    我父亲是我所知道的一个最聪明的人,多才多艺。如果我还不算太笨,大概跟我从父亲那里接受的遗传因子有点关系。我的审美意识的形成,跟我从小看他作画有关。我父亲是个随便的人,比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我十几岁时就和他对坐饮酒,一起抽烟。他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他的这种脾气也传给了我。不但影响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我对我所写的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

    我的小学是在本县读的。从我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有人问我是怎样成为一个作家的,我说这跟我从小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有关。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我的记忆,我的小说有很多篇写的便是这座封闭的、褪色的小城的人事。

    一九三九年,我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考大学。到昆明,得了一场恶性疟疾,住进了医院。这是我一生第一次住院,也是唯一的一次。高烧超过四十度。护士给我注射了强心针,我问她:“要不要写遗书?”我刚刚能喝一碗蛋花汤,晃晃悠悠进了考场。考完了,一点把握没有。天保佑,发了榜,我居然考中了第一志愿: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不能说我在投考志愿书上填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是冲着沈从文去的,我当时有点恍恍惚惚,缺乏任何强烈的意志。但是“沈从文”是对我很有吸引力的,我在填表前是想到过的。

    沈先生实在不大会讲课。讲话声音小,湘西口音很重,很不好懂。他讲课没有讲义,不成系统,只是即兴的漫谈。他教创作,反反复复,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照我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我相信我的理解是对的。这也许不是写小说唯一的原则(有的小说可以不着重写人,也可以有的小说只是作者在那里发议论),但是重要的原则。至少在现实主义的小说里,这是重要原则。

    我年轻时受过西方现代派的影响,有些作品很“空灵”,甚至很不好懂。近年的作品渐趋平实。在北京市作协讨论我的作品的座谈会上,我做了一个简短的发言,题为“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主义”,这大体上可以说是我现在的文学主张。

    我的小说似乎不讲究结构。我在一篇谈小说的短文中,说结构的原则是:随便。我很向往苏轼所说的:“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我的小说在国内被称为“散文化”的小说。我以为散文化是世界短篇小说发展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趋势。

    我很重视语言,也许过分重视了。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语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

    (原载1988年第7期《作家》,有删减)

    1. (1) 作者在文中罗列了成长过程中对他创作有影响的人、事、物,请完成下列表格。

      遇见对象

      对“我”创作小说的影响

      我们可以感受到,对生命中的一切遇见,作者秉持的态度是:以感恩、顺应、谦虚的态度接受

      平和静流的水

      成了小说背景,影响小说风格

      多才多艺的父亲

      提供题材,使小说带上生活气息

      沈从文

      西方现代派

      使前期作品有些空灵”,很不好懂

    2. (2) 两位同学共读文本,就文体的特点发表以下观点,请你完成下面对话。

      汪曾祺这篇文章带有自传性质,所以里面所写的内容有真实的姓名、居住地点、活动时间和范围等,如文中出现的“高邮”“西南联大”“沈从文” “一九三九年” 等都是真实的信息。

      我认为本文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学创作,很多处叙述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如这一处:。因为

    3. (3) 汪曾祺小说语言平远简淡,行云流水,自成一派。请结合他的文学主张,从下列文句中选出你认为属于汪曾祺的作品并说明理由。

      A.这里嫁闺女,陪嫁妆,磁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丹凤朝阳”呀,“白头到老”呀,“子孙万代”呀,“福寿绵长”呀。

      B.镇子已经不见,只有镇外几架高大风车的三两根桅杆还能见着。堤岸边的芦苇,只剩下穗子,勉强在水面上摇曳,仿佛无数双求救之手在天空下徒劳挣扎。

      我选( ),理由:

  • 1.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血浓于水

    季羡林

    台湾人对大陆的人究竟有什么看法呢?

    试想大陆和台湾分开已经五十年了,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一些障碍,加.上外国那一个以世界警察自居的居心叵测的大国从中搅和,台湾人恐怕是对大陆人不会怀有好感的。

    我就是怀着这样惴惴不安的心情登上了从香港到台北的飞机的。

    但是,一走进飞机舱口,几位空姐亭亭玉立,站在一旁,看我年迈,立即用手搀扶,脸上的笑容,淳朴美好,令人一看就能知道,这是出自内心的微笑。我们现在号召微笑服务,这当然比当年的“训斥服务”要好上一千倍。

    但是,其中总免不了伪装做作的成分,令人感到还不如当年满面怒容的训斥那样容易接受。现在台湾空姐的微笑与此全然异趣。

    我终于把惴惴不安的心情打发得一千二净,怀着其乐融融的心情,登上了台湾的土地。

    一走出机场大厅,又让我大吃一惊。原来在台湾的北京大学东方语专的十几位校友,几乎是全体都赶到机场来欢迎我们了。他们都已接近或超过古稀之年,举着长达数丈的大红布标,上边写着欢迎我的字样。这真是大出我意料,一时感动得泪珠在眼眶里直滚。

    这使我立即想到了我们常说的“血浓于水”四个有深刻意义的字。一讲到海峡两岸的关系,很多人口头上或文章中就自然而然流出了这四个字。今天我到了台湾,一登上台湾的土地,这四个字竟也毫不勉强完全自然地涌上了我的心头。这就说明,只有这四个字才有力量说明两岸人民内心深处的真挚感情。

    从那以后,在台北的十天中,我至少有两次亲耳听到台湾朋友说出了这四个字。一次是在台湾北京大学同学会欢迎我们的宴会上,会上的气氛十分真挚温暖。校友们几乎都是在日寇投降后到台湾来的,年龄大都已越过了古稀。会长杨西巍先生已经九十二岁高龄,仍然在夫人的陪伴下亲临会场欢迎我们这几位从大陆来的校友。会上举杯互庆,共祝长寿。坐在我左边的是一位看来已达到了耄耋之年的女士,仪容端庄,但步履维艰,已显出了龙钟的老态。她在北大读经济系,是赵洒搏教授的门生。她就是在台湾广有令誉的铭传大学创办人包德明女士。在觥筹交错中,她忽然站了起来,颤巍巍地走到两桌之间,站在那里,看起来非常激动,欲语泪双流。她用颤抖的声音,含着眼泪,大声说道:“我有一句话,已经在心里憋了几年。今天,看到大陆来的亲人,忍不住非说出来不行了。常言道:血浓于水。台湾和大陆的人都是华夏儿女,为什么竟不能统一起来!台湾富,大陆强,合起来就是一个既富且强的大国,岿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谁也不敢小看,谁也不敢欺负。这是中华民族绝大的好事,为什么竟不能实现!"”说到这里,她感情激动得说不下去了,又颤巍巍地回到座位上。全体北大校友,在鼓掌之余,看上去都为之动容,在欢愉中加上了一点凄凉,在凄凉中又掺上了一片希望。此时,我无法猜度每一位校友内心的活动,但我想,我们大家想的都会是四个大字“祖国统一”吧。

    我第二次从台湾朋友嘴里听到“血浓于水”这四个字,是在另一次宴会上。宴会气氛之热烈决不亚于北大校友举办的那一次。大家也是兴高采烈,频频举杯互祝健康长寿。正在大家的激情达到顶峰的时刻,一位年过六旬的长者站了起来,举杯祝酒,顺便讲了一席话,内容同包德明校友的话差不多,他也自然而然地使用了“血浓于水”这个现成的词儿。他没有掉眼泪;但是,声音低沉,显然他也是动了真情。同席的人,除了大陆去的几位学者以外,都是与上一次宴会不同的朋友。然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一“点”就是“血浓于水”。

    总之,我在台北参观过很多地方,会见过很多人。听到说“血浓于水”这句话,虽然只有两次。但是,从我和众多的人的接触中,我深切感到,代表这四个字的感情却埋藏在几乎每一个人的心中。

    (节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材料二:

    乡愁(节选)

    余光中①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注]①余光中(1928-2017),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祖籍福建。1950年到台湾。

    材料三:

    鸡鸣曲

    于右任①

    福州鸡鸣,基隆②可听;

    伊人③隔岸,如何不应;

    沧海月明风雨过,子欲歌之我当和。遮莫④千重与万重,叶渔艇冲烟波,

    [注]①于右任(1879-1964),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1949年,被迫随蒋介石退居台湾,妻儿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②基隆:基隆市,隶属于台湾省。③伊人:这个人,多指女性。④遮莫:任凭。

    1. (1) 阅读材料一,补全下列表格。

      事件

      初登往台飞机

      参加两次宴会

      情感

      其乐融融

      动情、欢愉、凄凉,掺上希望

    2. (2) 请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做批注。

      ①联系上下文,给“空姐的微笑”做评价式批注。

      现在台湾空姐的微笑与此全然异趣。

      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做赏析式批注。

      A台湾人对大陆的人究竟有什么看法呢? (句式角度)

      B一叶渔艇冲烟波。(词语角度,赏析“冲”字的表达效果)

    3. (3) 小语和小文对于两次宴会的内容有不同看法,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章阐述理由。

      小语:两次宴会的内容有重复之嫌,可以删去第 二次宴会的内容。

      小文:不,我认为第二次宴会也应该写。

    4. (4)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探寻“血浓于水”的内涵。
  • 1. 古诗文阅读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 , 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 , 时维朱夏①。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在告②,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为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极冷之时,而名实③之权在焉。巧者④乘间⑤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

    (选自钟惺《夏梅说》,有删改)

    [注]①朱夏:《尔雅·释天》云,“夏为朱明”。因称夏季为朱夏。②在告:在告假归家休息期间。③名实:名利。④巧者:投机取巧的人。⑤乘间:趁机会,找空隙。

    1. (1)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追本溯源

      ①“濯”字在金文中写为“翟”,造字本义是“小鸟在水边梳洗、整理羽毛”。在“清涟而不妖”中引申为:

      课内迁移

      ②咏梅而及于实,已难矣,况叶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巧用工具

      ③累累其  实:(填序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实”字的义项:①确实,的确。②充满,充实。③果实,种子。

      联系语境

      ④花实俱往 , 时维朱夏  俱往:

    2.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3. (3) 参照示例,结合上下文,谈谈加点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

      示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分析:“焉”在这里相当于“啊”,表示赞叹语气,表达作者对莲花庄重高雅形象的赞美之情。

    4. (4) (乙)文中梅树所遭受的“冷”和“热”各指什么境遇?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 1. 下列句子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周敦颐是南宋哲学家,“莲花”在文中为“花之君子”。 B .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作家、编辑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 年,推出第一个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C .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D . 梁启超,号任公,思想家、学者,他的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 1. 阅读《红岩》选段,回答问题。

    人们仿佛看见绳子紧紧绑着她的双手,一根竹签对准她的指尖……血水飞濺……“说不说?”没有回答。

    1. (1) 选段中,敌人正在①(填地点)对②(填人名)进行严刑拷打,这一情节表现出她③的精神。
    2. (2) 请再概述一个能表现“她”这一精神的故事情节。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