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七下·溆浦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他整天心事重重,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 B . 父亲老实厚道点头哈腰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 C . 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 , 但他做得很认真。 D . 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 1. 现代文阅读

    (一)我改变的事物

    刘亮程

    ①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我也胡乱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不跟我交手,等我老了没力气时又一件接一件来到生活中,欺负一个老掉的人。这也许就是命运。

    ②有时,我会花一晌午工夫,把一个跟我毫无关系的土包铲平,或在一片平地上无故地挖一个大坑。我只是不想让一把好锹在我肩上白白生锈。一个在岁月中虚度的人,再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让它们陪你虚晃荡一世,那才叫不道德呢。当然,在我使唤坏好几把铁锨后,也会想到村里老掉的一些人,没见他们干出啥大事便把自己使唤成这副样子,腰也弯了,骨头也散架了。

    ③几年后当我再经过这片荒地,就会发现我劳动过的土地上有了些变化,以往长在土包上的杂草现在下来了,和平地上的草挤在一起,再显不出谁高谁低;而我挖的那个大坑里,深陷着一窝子墨绿。这时我内心的激动别人是无法体会的——我改变了一小片野草的布局和长势。就因为那么几锨,这片荒野的一个部位发生变化了,每个夏天都落到土包上的雨,从此再找不到这个土包;每个冬天也会有一些雪花迟落地一会儿——我挖的这个坑增大了天空和大地间的距离。对于世代生存在这里的一只小虫,这点变化可谓地覆天翻,有些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米,在它的领地随便挖走一锨土,它都会永远迷失。

    ④有时我也会钻进谁家的玉米地,蹲上半天再出来。到了秋天就会有一两株玉米,鹤立鸡群般耸在一片平庸的玉米地中。这是我的业绩,我为这户人家增收了几斤玉米。哪天我去这家借东西,碰巧赶上午饭,我会毫不客气地接过女主人端来的一碗粥和一块儿玉米饼子。

    ⑤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却永远不会为某一件事去忙碌。村里人说我是个“闲锤子”,他们靠一年年的丰收改建了家园,添置了农具和衣服。我还是老样子,他们不知道我改变了什么。

    ⑥一次我经过沙沟梁,见一棵斜长的胡杨树,有碗口那么粗吧,我想它已经歪着身子活了五六年了。树总是一个姿势做到底,原地踏步一辈子,往前走半步都是要命的事。我找了根草绳,拴在邻近的一棵树上,费了很大劲把这棵树拉直了,干完这件事我就走了。两年后我回来的时候,一眼就看见那棵歪斜的胡杨已经长直了,既挺拔又壮实。拉直它的那棵树却变歪了。我改变了两棵树的长势,而现在,谁也改变不了它们了。

    ⑦我把一棵树上的麻雀赶到另一棵树上,把一条渠里的水引进另一条渠……我相信我的每个行为都不同寻常地充满意义。我是这样一个平常的人,住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注定要这样闲逛一辈子。我得给自己找点闲事,找个理由活下去。

    ⑧多少年后当眼前的一切成为结局,时间改变了我,改变了村里的一切。整个老掉的一代人,坐在黄昏里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没人知道有些东西是被我改变的。在时间经过这个小村庄的时候,我帮了时间的忙,让该变的一切都有了变迁。我老的时候,我会说:我是在时光中老的。

    (选自《中文自修》2023年第C1期,有改动)

    1. (1)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请结合全文分析,说说“我”为什么热衷于改变这些不起眼的事物。
    3. (3) 小语读完这篇文章后说道:“文中的‘我’和《台阶》里的父亲很像,为努力改变事物而感到充实,一刻也闲不下来。”小文持有反对意见。请你结合《台阶》与本文内容,帮助小文写出反对的理由。
  • 1. (2024·安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985年的一场电影

    ①明天家里放电影 ! 

    ②父亲是在晚饭后宣布这一决定的。那时太阳已经落山,屋里光线暗淡下去。

    ③父亲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混沌在冥冥的暮色中,难以辨寻,但他说的每一个字犹如昨天大舅来家里道喜时炸响的鞭炮,令人震撼和惊喜。

    ④姐说,放啥电影?没有这个必要,父亲说,咋没必要?你考上大学这是我们刘家的荣耀,是大喜事,姐说,这纯粹是浪费钱,父亲说,浪费个啥?现在都时兴这样。你别理论了,我已联系好了,姐见父亲已安排了,便不再说什么,她知道父亲的脾性,认定了的事他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⑤三年前的暑假,姐收到县一中入学通知书,在我们斋公桥村,一个女孩能念完初中就算了不得了,上高中那只能是一种奢望。

    ⑥那天夜里,父亲问姐,闺女,想上吗?

    ⑦姐低着头,没有作声,家里条件差,母亲身体又不好,家里是无法供她上高中的。

    ⑧父亲对姐说,闺女,只要你想上,爸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

    ⑨ 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⑩父亲用实际行动告诉姐,他是有能力供她读书的,父亲累完田里活,就去村砖瓦厂拉砖。他认为力气就是钱,力气是使不完的,那钱也就不会断。他把身上的力气变成一张张大大小小的钞票供姐读完了高中。

    ⑪现在父亲还在村砖瓦厂使力气,在砖瓦厂,父亲可算是待的时间最长干活最卖力的人了。

    ⑫每天天亮父亲就起床,到晚上天擦黑才回来,他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完全看不出他有多疲惫。

    ⑬姐不同意放电影自然也有她的理由,

    ⑭那天,母亲叫姐去给父亲送午饭,临近正午,骄阳似火,烘烤大地,走了一会儿,姐的短杉就汗湿了,到了砖瓦厂,姐见父亲正拉着一车熟砖从窑洞里出来、他身上落满灰土,脖子上搭着一条看不出颜色的毛巾,身子努力地向前倾,黝黑的背在烈日下很是刺眼。

    ⑮姐的眼睛不禁模糊了,她放下饭盒,上前帮父亲推了一把。

    ⑯父亲回头看见了姐,笑着说,闺女给爸送饭来了。

    ⑰等父亲卸完砖,姐说,爸,吃饭了。

    ⑱父亲用毛巾揩了一把汗,对姐说,饭就放在那儿,你回去歇息吧,我承包的活儿还没完,再干一会儿。

    ⑲说完父亲又推着小车进了窑洞,望着父亲瘦小伛偻的背影, 姐的眼眼睛又湿润了

    ⑳第二天下午5点多钟,放电影的人就来了,他们早早地扯起了银幕,银幕就像一面布告牌,家里放电影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村里村外。

    ㉑天快黑了,来看电影的人从四面八方不断地赶来。门前平时沉寂宽敞的禾场变得热闹拥挤。

    ㉒父亲看着眼前晃动的人群,不知咋的,心里竟有些慌了,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一些熟人向他打招呼或道喜的时候,他只是嘿嘿地笑着,机械地说着“多谢”两个字。

    ㉓放电影了,全场安静了下来,有的坐着,有的站着,还有的站在凳子上,人们都被电影里的打斗情节深深吸引了、人群中间留给父亲的椅子却是空着的。

    ㉔父亲在围子外转悠着,他一会儿在银幕底下站一站,一会儿又到后面转一转、他在看他的电影,他的电影就是眼前的人以及这放电影的场景、他甚至觉得这比银幕里的情节更生动更有趣,有时他还在嘿嘿地笑。

    ㉕姐从人群里挤出来,拉着父亲的手说,爸,去坐着看电影吧。父亲轻轻推了推姐说,我在看咧,你快去吧,别耽误了看电影,姐无奈只好回到原位上。直到电影结束,父亲的椅子还是空着的。

    ㉖散场了,姐却发现父亲不见了,母亲在屋里找了,没有,妹妹在后院里找,也没有。

    ㉗父亲上哪儿去了呢?正当家里人着急的时候,姐发现了父亲。

    ㉘他歪在草垛堆里正打着呼噜。

    1. (1) 阅读⑳~㉘自然段,概括在电影放映那天晚上父亲的表现。

      电影放映前:① 

      电影放映中:② 

      电影散场后:③ 

    2. (2)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线处姐姐两次流泪的心理有何不同。

      ①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②姐的眼睛又湿润了。

    3. (3) 文章以父亲的一句话作为首段,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 (4) 下面的链接材料选自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台阶》,请与本文⑩~⑫自然段比较,简要回答这两位父亲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动力分别是什么?

      【链接材料】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拾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jiān)           水(yǎo)       汗(tǎng) B . 水(chān)         落(zhuó)       汗(kāi) C . 午(shǎng)        骨(kuā)         凼(ào) D . 蹿上(chuān)       开(qiào)       扁(dan)
  • 1. 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以浙江乡村为背景,围绕“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展开情节。 B . 《台阶》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父亲修台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老实本分、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追求理想的农民形象。 C . 小说中的核心意象“新屋”承载着父亲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理想, 也象征着人生的使命。 D . 《台阶》的语言细腻而富有节奏感,虽是叙事写人的小说,语言却更像抒情写意的散文。
  • 1. 多选题,课文《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其好处是
    A . “台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父亲一生的追求。 B . 台阶由低到高,是父亲一生的劳动成果。 C . “台阶”预示了父亲的衰老,这里有老境颓唐的悲哀,更有一种茫然若失。 D . 台阶折射了父亲平凡而劳碌的一生,也体现了父亲性格中的闪光点。
  • 1.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1985年的一场电影

    ①明天家里放电影!

    ②父亲是在晚饭后宣布这一决定的。那时太阳已经落山,屋里光线暗淡下去。

    ③父亲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混沌在冥冥的暮色中,难以辨寻,但他说的每一个字犹如昨天大舅来家里道喜时炸响的鞭炮,令人震撼和惊喜。

    ④姐说,放啥电影?没有这个必要。父亲说,咋没必要?你考上大学这是我们老李家的荣耀,是大喜事。姐说,这纯粹是浪费钱。父亲说,浪费个啥?现在都时兴这样。你别理论了,我已联系好了。姐见父亲已安排了,便不再说什么。她知道父亲的脾性,认定了的事他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⑤三年前的暑假,姐收到县一中入学通知书。在我们斋公桥村,一个女孩能念完初中就算了不得了,上高中那只能是一种奢望。

    ⑥那天夜里,父亲问姐,闺女,想上吗?

    ⑦姐低着头,没有作声。家里条件差,母亲身体又不好,家里是无法供她上高中的。

    ⑧父亲对姐说,闺女,只要你想上,爸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

    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⑩父亲用实际行动告诉姐,他是有能力供她读书的。父亲累完田里活,就去村砖瓦厂拉砖。他认为力气就是钱,力气是使不完的,那钱也就不会断。他把身上的力气变成一张张大大小小的钞票供姐读完了高中。

    ⑪现在父亲还在村砖瓦厂使力气。在村砖瓦厂,父亲可算是待的时间最长干活最卖力的人了。

    ⑫每天天微亮父亲就起床,到晚上天擦黑才回来。他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完全看不出他有多疲惫。

    ⑬姐不同意放电影自然也有她的理由。

    ⑭那天,母亲叫姐去给父亲送午饭。临近正午,骄阳似火,烘烤大地。走了一会儿,姐的短衫就汗湿了。到了砖瓦厂,姐瞧见父亲正拉着一车熟砖从窑洞里出来。他身上落满灰土,脖子上搭着一条看不出颜色的毛巾,身子努力地向前倾,黝黑的脊背在烈日下很是刺眼。

    ⑮姐的眼睛不禁模糊了。她放下饭盒,上前帮父亲推了一把。

    ⑯父亲回头看见了姐,笑着说,闺女给爸送饭来了。

    ⑰等父亲卸完砖,姐说,爸,吃饭了。

    ⑱父亲用毛巾揩了一把汗,对姐说,饭就放在那儿,你回去歇息吧。我承包的活儿还没完,再干一会儿。

    ⑲说完父亲又推着小车进了窑洞。望着父亲瘦小佝偻的背影,姐的眼睛又湿润了

    ⑳第二天下午5点多钟,放电影的人就来了,他们早早地扯起了银幕。银幕就像一面布告牌,家里放电影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村里村外。

    ㉑天快黑了,来看电影的人从四面八方不断地赶来。门前平时沉寂宽敞的禾场变得热闹拥挤。

    ㉒父亲看着眼前晃动的人群,不知咋的,心里竟有些慌了,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一些熟人向他打招呼或道喜的时候,他只是嘿嘿地笑着,机械地说着“多谢”两个字。

    ㉓放电影了,全场安静了下来。有的坐着,有的站着,还有的站在凳子上。人们都被电影里的打斗情节深深吸引了。人群中间留给父亲的椅子却是空着的。

    ㉔父亲在围子外转悠着。他一会儿在银幕底下站一站,一会儿又到后面转一转。他在看他的电影。他的电影就是眼前的人以及这放电影的场景。他甚至觉得这比银幕里的情节更生动更有趣,有时他还在嘿嘿地笑。

    ㉕姐从人群里挤出来,拉着父亲的手说,爸,去坐着看电影吧。父亲轻轻推了推姐说,我在看咧,你快去吧,别耽误了看电影。姐无奈只好回到原位上。直到电影结束,父亲的椅子还是空着的。

    ㉖散场了,姐却发现父亲不见了。母亲在屋里找了,没有。妹妹在后院里找,也没有。

    ㉗父亲上哪儿去了呢?正当家里人着急的时候,姐发现了父亲。

    ㉘他歪在草垛堆里正打着呼噜。

    (作者李义文有改动)

    1. (1) 阅读⑳~㉘自然段,概括在电影放映那天晚上父亲的表现。

      电影放映前:① 

      电影放映中:② 

      电影散场后:③  

    2. (2)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处姐姐两次流泪的心理有何不同?

      ①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②姐的眼睛又湿润了。

    3. (3) 文章以父亲的一句话作为首段,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 (4) 下面的链接材料选自语文教材中的《台阶》,请与本文⑩~⑫自然段比较,简要回答这两位父亲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动力分别是什么?

      【链接材料】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 1.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一只烟斗

    闻琴琴

    ①十九岁的张三,由爹托人,进城在国营工艺厂当了学徒工。张爹在旁叮嘱:“你小时候就好捣鼓泥巴,这下也算对了卯,可要珍惜这个机会。”

    ②初进厂,看着仓库里流光溢彩的成品,张三眼睛一热。他人活泛、机灵,颇得老工人喜欢。

    ③那几日厂子里不太平,遭了贼,车间主任叫他值夜。深夜无聊,张三想起爹的生辰,一时孝心大发,竟挑了几块黄铜,藏在一隅。他耗费了几晚,竟打磨出一只锃光瓦亮的铜烟斗。

    ④张三心里得意,回家显摆给老爹看。

    ⑤张爹眯着眼细看了一番,低声问:“哪儿来的?”

    ⑥张三笑嘻嘻道:“店里买的。”

    ⑦张爹信了。干活儿间隙,他总将烟斗摩挲于手心,很招人眼。一次张爹赶集,迎着风口抽烟,恰被邻村一个同在工艺厂的人撞见。那人纳闷儿,这烟斗的材质分明和厂里新进的那批铜料差不离,回厂后,他就向领导报告了。

    ⑧张三被领导叫去问话,他心存侥幸,不肯承认。不想张爹听到消息后,连夜进城,当着全车间人的面,红着脸交出铜烟斗,又向领导赔不是,说是自己教子不当。证据确凿,厂里将张三辞退。

    ⑨张爹将儿子带回家,扇了他几耳光,痛骂:“还抓贼呢,你自己就是个贼!我要你巴结个啥?”

    ⑩张三既愧又悔,更怨老爹绝情在房里,不敢也不愿见人。

    ⑪张爹对着儿子,始终冷着一张脸。“心里还没捋顺是不?孬种!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

    ⑫张三没顶嘴,但心里的麻结越拧越牢。每至深夜,他心里还不忘打磨烟斗时的美妙声音,哧哧,沙沙。有时,他也用泥巴捏着玩,捏好了,再扔进河里。

    ⑬张三娘不忍,手擀了面条,端进儿子屋里。“听说三十里外有个老铜匠,铜壶铁漏,烟斗口哨,什么都能打磨,你不如和他学点儿手艺,也好有口饭吃……”

    ⑭张三还是蔫蔫的,但眼睛亮了亮。

    ⑮一日吃饭,娘又递给他一碗饺子。张爹将碗摔了个粉碎。张三娘呜咽:“他爹,总要让娃儿吃饭啊!”

    ⑯“吃再多,心里瞎黑,有啥用?”

    ⑰张三一气之下,当夜就卷了包袱,按他娘给的地址,去找那铜匠。那夜大雨瓢泼,他吃了闭门羹。可他明白自己已无路可退,就在门外冷风冷雨里熬着,终于感动了老艺人。

    ⑱日子过得很快。张三经过了这些挫折,人已显稳重。铜匠家中堆积了不少贵重铜银,可他熟视无睹,再不做别念。张三聪明,又肯勤学,老艺人见他是个可造之材,便倾囊相授。张三遂得师父真传,手工打磨的铜蝈蝈、锡蛐蛐之类的小玩意儿,很受欢迎。

    ⑲这一番来回,张三以为爹对他的态度该缓和一些了,没想到还是那样。张三咬着牙,心里憋着气,继续跟随师父学艺做人。

    ⑳几个冬春过去,张三满师,在城里开了间工作室。他制作了许多器具,但烟斗的数量最多,有各种款式和质地的,都摆放在柜台里。一日,一个外国人进到店里,看中一只镶翡翠的紫檀木根瘤烟斗,当即付了五千美金。后来,听说这只烟斗被国外一家著名的展览馆收藏。

    ㉑岁末,已经有些发福的张三,开着车,给老铜匠送去昂贵的礼品,感谢他数年来的栽培。老铜匠目光凝重,缓缓道:“你不用谢我。”张三不解。

    ㉒“你呀,要谢的是你爹。”

    ㉓“我爹?他连见都不想见我!”他心里有气。

    ㉔“徒弟啊,你如今成才了,都是你爹使的激将法呀。为了让我收下你,他不知求了我多少回!”

    ㉕张三泥塑般僵住。

    ㉖当天,顶着鹅毛大雪,张三带着妻儿回了老家。小路蜿蜒,远远地,他看到村口的那棵苍柏,踉跄着扑过去,在树旁的坟茔跪倒。

    ㉗他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和爹说。可是,阴阳相隔,爹再也听不到了。张三抚摸着墓碑,泪如雨下。

    (选自2022年第1期《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1. (1) 请在方框内,依次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张三偷铜制烟斗赠父亲→  → →  →阴阳两隔张三泪如雨下。

    2. (2) 请根据括号内容要求,回答问题。

      ①心里还没捋顺是不?孬种!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②当天,顶着鹅毛大雪,张三带着妻儿回了老家。小路蜿蜒,远远地,他看到村口的那棵苍柏,踉跄着扑过去,在树旁的坟茔跪倒。(“鹅毛大雪”“小路蜿蜒”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3. (3)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析张三是个怎样的人?
    4. (4) 阅读本文结尾与李森祥《台阶》结尾,比较两者在写作手法与思想情感上有何不同。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 1. 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 引人注目     自言自语     低眉顺眼     挈而不舍 B . 微不足道     家喻户晓     自命不凡     全身贯注 C . 大庭广众     锐不可当     锋芒毕露     迥然不同 D . 若有所失     人声顶沸     洁然不同     空前绝后
  • 1. 综合性学习:

    时下,有少数中学生因父母管教严格,对父母大吼大叫,甚至用离家出走的伎俩来恐吓父母。针对这一现象,班上拟开展以“孝”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 (1) 参考右图及“孝”的古文字,猜猜“孝”的本义。

      “孝”的本义:

    2. (2) 若你认识上述那位用离家出走来恐吓父母的同学,你会怎样劝导他?请写出你的说辞。(50字左右)
    3. (3) 下面是一则征稿启事,其中在内容和格式上共有三处错误,请你找出并更正。

      征稿启事

      爱好文学的同学们:

      为了宣扬“孝”文化,校刊将出一期“孝”文化专刊,特征求下列版块的稿件:名人孝事、家庭趣事、读书笔记。来稿要求:内容健康,文字简洁,字迹清晰,篇幅不超过千字左右为宜。请填写真实的姓名和班级,来稿以班级为单位交至校刊编辑部办公室。

      2018年4月23号

      校刊编辑部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