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七下·阿克苏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②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③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④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⑤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⑥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⑦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⑧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⑨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⑩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⑪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⑫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⑬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 (1) ①②两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2. (2) 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事不超过8个字)
    3. (3) 这部分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这部分中的“说”和“做”揭示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 1. 《说和做》作者,代表作有诗集《烙印》。
  • 1. 班级计划邀请团委胡老师来参加活动,下面撰写的邀请函,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 1. 阅读

    闻先生真是一团火

    王京雪

    2022年4月2日至7月3日,“红烛颂: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在这场父子二人的作品展上,观众很容易便能察觉到一种传承的流动,看到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之外的“艺术家闻一多”。同时,从照片、信札和闻立鹏的画作与讲述中,人们还会看到“父亲闻一多”的形象。并惊讶地发现,刚烈的勇士,原来有一副柔软的心肠。

    家书

    1937年7月15日,“卢沟桥事变”爆发。闻一多家平静的生活被侵略者的炮火打碎。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与妻子儿女分隔两地,只能借一封封家书倾诉思念。

    日后成为画家的闻立鹏,早记不清年幼时在给父亲的信里画过什么。他笑着说:“六七岁的小孩会画什么?胡涂乱抹吧。”但这幼童的“胡涂乱抹”正是闻一多一急切索要、倍加珍惜的。

    “胡涂乱抹”写出幼年的闻立鹏给父亲的信里的画是随意的。而就一个儿童这么随意画的画闻一多却一而再地索要,且倍加珍惜,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

    孩子们的每封信都被父亲郑重其事地对待。他夸长子立鹤的信写得好,拿去给朋友们看,赚来一圈赞美。他怪次子立雕不多写信:“难道我一出门,你们就把我忘记了吗?”①儿子们的信写得比从前语句更通顺、字迹也更整齐了,他高兴得“今天多吃一碗饭不可”,还大力夸赞:“你们的信稿究竟有人改过没有?像这样进步下去,如何是好!”

    闻一多是那种不轻易否定孩子的父亲。他极关心子女的健康和学业,时常询问子女读书的情况,虽然一直忧心次子功课不好,却又特地在给妻子的信里强调:“雕儿玩心大,且脾气乖张,但绝非废材,务当遇事劝导,不可怒骂。对鹂儿名女,亦当如此。”

    “他是个慈父,脾气好,几乎从不对我们发脾气。不是那种严肃、权威、老古董似的父亲。”闻立鹏说。

    对孩子,闻一多有万般耐心与柔情。1938年2月,战争逼近湖南,长沙临大再迁至昆明,闻一多参加由近300名学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徒步3000里地前往昆明。出发前,他在家书中提及上回离家时与儿女们道别的情形:“那天动身的时候,他们都睡着了,我想如果不叫醒他们,说我走了,恐怕他们第二天起来,看不见我,心里失望,所以我把他们一一叫醒,跟他们说我走了,叫他们再睡。但是叫到小弟,话没有说完,喉咙管硬了,说不出来,所以没有叫大妹,实在是不能叫……出了一生的门,现在更不是小孩子,然而一上轿子,我就哭了……40岁的人,何以这样心软。”

    从年少读到年老,每次读这封信,闻立鹏都会心头泛酸。他已记不得在睡梦里被父亲叫醒的画面,记不得父亲说不出话的样子,记不得父亲说过什么……所幸有家书,定格了这被年幼的小儿女忽略的深情,封存起一个父亲对孩子永久的爱意。

    A

    1938年8月底,闻一多终于设法将家人接至昆明。此后,他们一家在昆明住了8年。对昆明这座城市,闻立鹏怀着复杂的情感。在那里,有他与父亲共度最久的一段光阴,有他最珍贵的童年记忆,可也是在那里,他失去了父亲。

    “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父亲的背影。”闻立鹏说,“那时条件困难, 一间屋子既是我父亲的书房、会客室,又挤着我和妹妹的床,还有我父母的床。有时我夜里醒来,就看见父亲还披着衣服、弓着背,坐在桌前刻图章。”

    1944年,战时物价暴涨,闻家人口多,闻一多的月薪仅够一家人勉强支持10天左右。书籍衣物变卖殆尽后,他去校外兼课、写文章、做报告,为节省炭火,在腊月带着全家大大小小的孩子去小河边洗脸……虽想尽一切办法,但一家人仍时不时在断炊中度日。直到闻一多在朋友建议下公开挂牌,为人刻印,成为一个“手工业劳动者”,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有所改善。然而闻一多的面容日渐消瘦,手指上也磨出了硬茧,但在最劳碌的日子里,他依然是那个几乎从不对子女发火的好脾气父亲。

    闻立鹏记得,有一回,二哥闻立雕从学校拿回一块钠,放入盛水的茶壶,试着按课堂上教的钠加水产生氢气的原理制造氢气,结果钠放得太多,引起爆炸,伤到了围观的大妹。“二哥闯了祸,我们都吓坏了,没想到父亲并没责备我们,只是借此讲了个道理,说了句谚语:‘一知半解是危险的事。’”闻立鹏说。

    闻一多会郑重对待年幼儿女的书信,也会郑重倾听孩子们的意见。

    有一回,闻一多的小女儿闻惠羽在家里闹脾气,被闹得心烦、无法工作的闻一多一反常态地打了女儿两下,结果被儿子闻立雕质问:“你平时天天在外面讲民主,怎么在家里动手打人!这叫什么民主?”“今天是我不对。”闻一多向儿女承认错误,“希望你们以后不要这样对待你们的孩子。”

    1945年,通货膨胀严重,闻一多提高了自己治印的费用,被长子闻立鹤责问:“这是不是发国难财?”闻一多沉默良久,说:“立鹤,你这话我将一辈子记着。”

    后来,常有人问闻一多的子女,闻一多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在闻立鹏的印象中,父亲也不曾对他们兄妹提过多少要求和期望,除了在给哥哥们的信中说过:“务必把中文底子打好。我自己教中文,希望我的儿子在中文上总要比一般人强一点儿。”

    闻立雕也曾在文章中写过,父亲是寓教于日常生活,身教多于言教,熏陶和潜移默化多于灌输。②“例如,他要求我们每个孩子都要好好读书,而他自己只要没有别的事,就放下碗筷坐到书桌前,不是看书就是写东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受他的影响,我们自然也就形成了看书写字的习惯。”

    为国担当,为家担当。无须说太多,闻一多只需做自己的事,他走在前方的背影,便是对儿女们的指引。

    (选自《读者》2022年17期,有删改)

    1. (1) 细读文本,根据文中的关键词句,完成下面导图。

    2. (2) 仿照示例,从下列句中任选一句做批注。

      ①儿子们的信写得比从前语句更通顺、字迹也更整齐了,他高兴得“今天非多吃一碗饭不可”,还大力夸赞:“你们的信稿究竟有人改过没有?像这样进步下去,如何是好!”

      ②“例如,他要求我们每个孩子都要好好读书,而他自己只要没有别的事,就放下碗筷坐到书桌前,不是看书就是写东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受他的影响,我们自然也就形成了看书写字的习惯。”

      我选:
      我的批注:

    3. (3) 你从文中画线句子读出了什么?父亲的家书对闻立鹏来说意味着什么?

      从年少读到年老,每次读这封信,闻立鹏都会心头泛酸。

    4. (4) 文章中大量引用闻一多先生的书信和闻立雕、闻立鹏的原话,有什么作用?
    5. (5)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除了对儿女的爱,你从中读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 1. 如果同学们推荐你做活动主持人,要求你在活动前向参赛人员交代相关事宜,请你根据下面的活动流程图,向选手们宣布比赛流程。

  • 1. 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准备开展以“致敬时代楷模”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班长小文写了段开场白,但有的字词和标点不能确定,请你帮她完善。

    一个伟大的时代,呼唤的是有责任,有担当,具有使命感的偶像。为了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他 qiè 而不舍地钻探古代典籍,从唐诗下手,目不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lì 尽心血;为了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 dié 起的情况下,他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气冲牛。

    他,就是臧克家崇拜的闻一多先生,是我们要学习的楷模,是我们真正要追的星。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qiè而不舍 lì尽心血 警报dié

    2. (2)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微(A.shuāi B.āi) ②目不(A.kuī B.guī)

      ③气冲(A.dòu B.dǒu)

    3. (3) 画线句标点有误,指出并改正。
  • 1. 请再次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两篇课文,从文中找出能表现人物精神的典型细节,并和同学分享你的阅读感悟。

    序  号

    摘录细节

    阅读感悟

    1

      

    2

      
  • 1. 回顾课文,体会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不同。区分哪些是直接抒情,哪些是间接抒情。

    片段一: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荷叶·母亲》)

    片段二: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猫》)

    片段三: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片段四: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济南的冬天》)

  • 1. 散文常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见解,《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这篇散文也是如此。请指出下列几处议论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填字母)

    位置:A.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前 B.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后 C.放在叙述的中间

    作用:a.提示下文 b.过渡衔接  c.归纳总结

    ⑴“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⑵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⑶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⑷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 1. 阅读提升

    (二)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注释】墙面:面对培壁,比喻一无所知。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太宗房玄龄曰(
      ②不能自书卷(

      ③不言也 (
      ④大觉也 (

    2. (2)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朕 向 为 群 凶 未 定 东 西 征 讨 躬 亲 戎 事 不 暇 读 书。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

    4. (4) 唐太宗认为不读书的后果是什么?从本文看,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