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文学类作品阅读

    (三)青  瓦

    徐  吸

    我喜欢青瓦,喜欢它成熟拙朴的青蓝。

    我曾经迷恋于青瓦的制作,看窑厂的工人如何掘地三尺,把细腻柔软的黏土方方整整地挖出来,一片片制成瓦坯,再烧制成瓦。制作青瓦的泥瓦场,活像一个考古现场,本色,有序。做  瓦和做糕点一样复杂,不同的是,制瓦是制造声音的过程。两片成熟的瓦碰在一起,轻重适度, 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这是很聪明的声音,而两片糕碰在一起,声音就是傻傻的。所以我现在还认为,烧制青瓦,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制瓦是瓦坯入窑密封并经过烟熏火燎达到一定火候以后,在关键时刻兜头浇以冷水,瓦被窑窟闷在云雾里,色彩由暴怒的火红变成妖魅的青蓝或青黑。

    待到冷却完毕,就是开窑验货的时候。敲击时涩滞无声的须瓦解,叮当有声的方能得以保 全,好坏但凭声响。 一片片普通的青瓦就这样开始它遮风挡雨的岁月。

    在江南,老街上,老屋房顶上,瓦缝参差,青瓦正反交错有序地叠放在一起。一条条,一垄垄,一沟沟。云归天暝、雨点初落的时候,只要心静就能听到清脆的天籁,藏在深闺也能知晓天 气的变化,老街上的房舍和老街上的人一样是藏不住心事的。

    【A】老街拒绝琉璃瓦,只接受青瓦。琉璃瓦精致,精致得不会喘气,琉璃的天地,会影响人的呼吸视听。琉璃自古就是宫廷的产物,烟雨迷蒙,粉墙飞檐,铺满青石板的老街盖上琉璃,有点自不量力——琉璃只能与珠光宝气捆绑在一起,只能跟大富大贵捆绑在一起。【B】在老街,青瓦跟月色融在一起,跟黄昏、柳色、小家碧玉烘染在一起,这才是绝好的意境

    很喜欢秦观的《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雨细如愁,檐口的青瓦在帘端闲挂银钩。没有了青瓦,江南也许会少了许多生趣,恐怕清平人生的许多闲情逸致也会因此瓦解。

    “瓦解”是一个本色直观的词,支离破碎,无法挽回,人生家国借“瓦”,而道出了残存的意象。

    但瓦解,其实就是玉成,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儿时在窑厂目睹制瓦,先把土制成圆筒形,而后分解为四,即成瓦。因此,对每一片青瓦而言,瓦解就是脱胎,入窑便是造化,土赋予其形,火锻炼其魂,水造就其魄。

    烦琐的人生,或许也不过如此。就像青瓦一样,不经历这样的过程,也许就不会有呼吸的生命。

    人们大都喜欢玉成,不懂或不喜欢瓦解。老街的青瓦,在这个城市,乃至于在乡村,已经日益稀有了。

    (选自《散文》,有删改)

    1. (1)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江南的青瓦的?阅读文本,完成填空。

         ②    ③青瓦的叠放

       (5)青瓦的诗情画意

    2. (2) 第四段中为什么说“老街上的房舍和老街上的人一样是藏不住心事的”?
    3. (3) 有人说:“散文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其背后的味道表达出来,如果没有语言个性,散文就没有多大价值。”因此学会品味散文语言,走进散文语言的审美世界,才是真正地走进散文。就此某校老师组织了一堂散文语言赏析课,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方法点拨】

      ①把握语言赏析的角度,尝试揣摩语言风格特点。

      ②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③借助常用修辞手法体会文中重要词句的表达效果。

      【例句分析】

      小红:我觉得文章【A】处文字采用了的修辞手法,从而突出了,表达了作者之情。

      小明:我也来试试,【B】处文字写得非常美,作者从的感官角度,抓住色彩来描

      绘,瓦的青、柳的绿与月色的朦胧、黄昏的绮丽,共同营造了

    4. (4) 作者说:“老街的青瓦,在这个城市,乃至于在乡村,已经日益稀有了。”结合全文内容,理解这句话并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 1. 诗歌鉴赏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①顾况:唐代诗人,他提倡质朴淳厚的诗风,其诗清新自然,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②板桥:横跨山溪的木板桥。③嗔:责怪,埋怨。④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湖的茶叶去掉水分。

    1. (1) 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 (2) 微视频是当今很火爆的一种表现形式,小文想将这首诗歌前两句的意境用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帮她完成下面的脚本。(3分)

      脚本(部分)

      项目

      画面内容

      画面声音

      预期表达效果

      板桥人

      渡泉声

      山溪、木板桥、诗人

      山间的幽静和诗人的心旷神怡

      茅檐日午鸡鸣

      茅屋、阳光、人、鸡

      悠长的鸡鸣声

  • 1. 诗歌鉴赏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杰出画家、诗人。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其作品魄力雄大,创渲淡的破墨法。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 (1) 此诗句短情长,简单的“掩柴扉”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活动?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3分)
    2. (2) 有人强调要让诗歌不流失诗意,以诗译诗是最好的方法。诗歌第三、四句有下列两种译文,你喜欢哪一个?请结合诗歌说明理由。(3分)

      【甲】

      春草到明年绿遍山野,

      一个个绿芽如心中的约定。

      朋友啊,请问你能不能再次造访?到那时我会洒扫门庭!

      【乙】

      春草不负旧约,

      到明年一定催生满山诗情。

      朋友啊,我一定写一封书信邀你前来,

      不知你是否记得这山中风景!

      我喜欢译文【】,理由:

  • 1.  诗歌鉴赏

    【甲】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炼字之妙】“深”:(2分)

    【表意之巧】“不知”: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内心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虽然“人不知”,却有明月相伴,流露出淡泊隐逸的情怀。

  • 1.  诗歌鉴赏

    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 (1) 这两首诗都写了“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说明两诗中的“雁”的相同作用。(3分)
    2. (2) 《秋风引》是怎样围绕“秋风”来表现诗人情感的?请简要说明。(3分)
  • 1.  诗歌鉴赏

    咏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注释】金粟:黄色的花蕊。

    花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形象,作者往往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表情达意。阅读本诗,关联课文,完成下表。

    作品

    特点

    技法

    《爱莲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还写了菊花和牡丹。

    我的发现:三者都运用了的手法。

    表现作者虽处浊世,但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

    《一棵小桃树》

     

    小桃树虽“猥琐”,却在逆境中诞生和成长,经历风雨仍然顽强生存。

    《一棵小桃树》还写了环境、他人的态度等。

     

    《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耐寒唯有东篱菊。

    《咏菊》还写到了

    等。

  • 1.  诗歌鉴赏

    归梦

    [唐]杜甫

    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

    偷生唯一老,伐叛已三朝

    雨急青枫暮,云深黑水遥。

    梦魂归未得,不用楚辞招。

    【注释】①伐叛:指讨伐乱臣贼子。②三朝:玄宗、肃宗、代宗三朝。③楚辞:相传屈原所作的诗歌总集,此处化用《楚辞·招魂》。

    阅读诗歌,完成填空。

    颈联中,黑水是河水名,在秦地,借指作者故乡。青郁郁的枫林,灰蒙蒙的雾霭,一“暮”一

    “遥”,渲染出梦中归途 的特点,与首联中“”一词相照应。

    细读颔联和尾联,诗人联系个人与国家的现状,发出“梦魂归未得”的慨叹,抒发了诗人

  • 1.  诗歌鉴赏

    题木兰庙

    [唐]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注释】①与画眉:与女伴一起梳妆打扮。②拂云堆:古地名,此处有明妃祠。③明妃:即王昭君,为维护

    汉匈关系,出塞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昭君推动了汉匈和平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经济文化和民族

    融合。

    阅读古诗,完成填空。

    小安:我觉得这首诗写得特别好,尤其这个“作”字很传神。

    我:确实如此,这个字

    小兴:“梦里曾经与画眉”这句则启发我们去想象木兰“梦里”的女儿情思。这让我想到了《木兰诗》里“”这两句,证实木兰最终实现了她的“女儿梦”,重归故里和女伴们对镜梳妆。

    小安:我有个疑问。这首诗是写花木兰的,为什么最后一句又提到王昭君呢?

    我:我想,这是因为

    小兴:这些女英雄真是可爱又可敬。

    小安:我还想为女英雄花木兰写上一副对联。上联为“似伟丈夫,驰骋沙场,方展英雄气概”。

    我:那下联就对“是真女子,描墓红妆,

    知识卡片

    对联要求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的词性相同或相近,而且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

    对联要求平仄相谐。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上、下联尾字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普通话中,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点)为平,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为仄。

  • 1.  诗歌鉴赏

    【乙】红牡丹

    [唐]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炼字之妙】“深”:写出牡丹花瓣颜色的层次变化,突出其娇艳可爱。

    【表意之巧】“岂知”:(3分)

  • 1.  现代文阅读

    现代的我们应怎样读书?

    材料一:

    像一树一树的花开

    梁晓声

    ①关于书,是没法用几句话概括的。然而最近我一想到书,便想到林微因的诗:“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②这么说,不是将另一类书排除在外——那类如投枪、匕首、号角、战鼓的作品。不,我觉得那样的书也像“一树一树的花开”,礼花般炽烫绚烂的“花”。

    ③一切科学的书也像“一树一树的花开”,没有哪一类书不像,任何一类专业的书也都像。并且我认为,这样想,是对所有贡献过专业之书的人们的赞誉。

    ④而童书,确乎像“燕在梁间呢喃”。

    ⑤读纸质书的人也确实少了,读电子书和听书的人多了。我起初是为书和写书的人忧伤的,现在不了。老人们视力不好了,享受听书的时刻不亦乐乎?年轻人时间不够用,在地铁上读电子书也是对书的亲近啊!

    ⑥书对人类心性的滋养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长期贡献,读和写都是对此宝贵传统的爱护、继承,读和写同等重要。

    ⑦现在几乎没有文盲青年了,恰恰相反,学历高的青年比比皆是。青年总是要成家,总是要为人父为人母的。我想,年轻的、有知识的、自己读过书的父母们,在孩子3岁生日那天,应送给孩子一份特殊的礼物——用彩纸包着,扎着漂亮的丝带,由孩子打开的书;当童书呈现时,郑重地向孩子宣布,从这一天起,父母轮流为孩子读书的亲子阅读活动开始了。还要为看童书的孩子拍下纪念照,对他或她说:“你看书的样子很美!”

    ⑧于是家中为孩子而有了一格书架。

    ⑨等孩子上中学了,有了自己的房间,那书架便移到了他或她的房间,墙上还挂着他或她3岁时读书的纪念照——那时他们已经开始自己选书看了,选的过程中必然会逐渐有自己的判断。

    ⑩后来,孩子们或因学习压力所致不怎么读“闲书”了;再后来,他们成了大学生,几乎只有精力读专业书了;再再后来,他们毕业了,参加工作了,成了地铁上看电子书的人;等他们结婚了,有了孩子,做了父母,也会在自己孩子3岁生日那天送上一份用彩纸包着的、扎漂亮丝带的礼物——书。

    ⑪而等他们老了,便成了以听书为享受的老人……

    ⑫纸质书在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永不消亡。

    ⑬年轻的朋友们,如此这般参与优良传统的守望、爱护与继承,不亦乐乎?让那“一树一树的花开”成为人类社会之恒久的风景,不亦贡献乎?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2022年4月23日,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于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对外发布。下面是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制作的统计图。

    调查结果显示:____

    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9~13周岁的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最高,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听书率大致相当。

    材料三:从“读书”到“读屏”,阅读习惯的改变,换个角度看也是阅读方式的丰富。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纸质书籍的电子化,让获取知识更为便捷;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更让阅读由平面式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式的“视通万里”。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数字化打通了书籍之间的“链接”,让人们能在跳转来源、聚合推荐等方式里,实现知识的触类旁通、由点及面、串珠成链。可以说,数字化拓展了求知的渠道、丰富了学习的体验。无论是“读书”还是“读屏”,都有益于知识的增长,而关键在于阅读的内容本身有意义。

    (选自《生活晚报》,有删改)

    1. (1) 阅读材料一,写出你对标题“像一树一树的花开”的理解。
    2. (2) 梁晓声认为“纸质书在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永不消亡”。请你阅读材料一,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3. (3) 阅读材料二中的表1和表2,将相应的调查结果补写完整。
    4. (4) 有的家长觉得可以让孩子看电子书,有的家长则反对。七年级的我们能看电子书吗?阅读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