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有人认为,岑参“一身正骨为国家,诗情画意念大漠”,也可以被提名为“最美中国人”。请你阅读下面的古诗并完成小题。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 (1) 提名资料中除了有上面的诗歌之外,还有下面一幅图片。请你根据诗歌内容,结合给出的图片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描绘这一场景。

    2. (2) 该同学正在为岑参拟写推荐词,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帮他拟写。
  • 1. (美育)本次活动的评审长张老师告诉大家,本次“最美中国人”评选活动,也是一次大型“美 育”活动,并向大家推荐了下面有关“美育”的材料。请你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如果说,传统的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关注人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那么美育更强调人的审美与人文素养,更重视人情感世界的丰沛和意义世界的建构。美育既可作为普及性的艺术人文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同时也可作为一种强调教育审美的理念与方法贯穿于全部育人活动之中。美育有别于传统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其载体和路径更为广泛,艺术人文经典作品的鉴赏、文化艺术活动的参与体验、自然景观与历史名胜的游览等,校园之中乃至天地之间但凡有美之处,无不具有美育的意义。只有贯穿于全部育人活动中的整体性美育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涵养高雅的审美趣味、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浩瀚的精神世界,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完整的人,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刊载于2023年7月18日,有删改)

    材料二:

    爱美是孩子的天性,美育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024名受访家长进行了调查:

     (刊载于2022年6月30日,有删改)

    材料三:

    当前,社会呼唤高质量的儿童美育。首先要推动美育的均等化改革,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均等的美育资源。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

    其次,要推进美育普惠化。不断完善家、校、社协同的儿童美育体系,形成人人参与的美育机制。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艺术感觉,美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是应对未来生活的必备素养。应当树立优质的儿童美育是人人参与的美育观,将美育的重点从学科性的知识和技能获取,转变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当前,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依旧面临美育资源不均衡、师资不足的难题。办好让人民满意的美育,是美育工作者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每个孩子的未来,描绘具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美育图景。

    (刊载于2023年6月1日,有删改)

    材料四:

    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开展美育,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润物无声中提升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素养。如今,越来越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有效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利用文化遗产开展美育,【甲】____,故宫博物院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合作,根据馆藏文物《千里江山图卷》创作的舞剧《只此青绿》,就是从古至今的优秀之作。利用文化遗产开展美育,【乙】____。近年来,馆校合作项目精彩纷呈,以开放的姿态推动美育落实落地、让艺术的种子开花结果。2022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合作开办暑期研学营,以馆校共建“美育实践教学基地”为契机,打造系列博物馆美育课程。利用文化遗产开展美育,【丙】____。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文化节目《诗画中国》等,立足中华历史文脉,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拓展着大众对传统文化之美的认知。

    (刊载于2023年7月16日,有改)

    1.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小文在整理材料四时不小心漏掉了几个句子,请你根据横线后的内容,帮他将下列句子还原到合适的位置。(只填序号)

      ①重在培养兼收并蓄、融通古今的博大胸怀

      ②应坚持扎根中华文化沃土

      ③要秉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

    3. (3) 小诗看完这几则材料后,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向学校、家庭、教育局各提出一条关于“美育”的建议。
    4. (4) 张老师提到,学校打算增加艺术课的课时,并在艺术课中融入文化遗产元素,但有家长认为这样做会挤占文化课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学校还在考虑当中。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 1. 任务二:发布活动通知;校委会准备为评选活动发布一则通知,请你修改。

    通知

    各位同学:

    为了帮助青少年厚植爱国情怀,汲取榜样力量,培养优秀品质,经校委会研究决定,学校将展开“最美中国人”评选活动动员会。请于本周五下午两点在学校一楼阶梯教室参加活动。

    XXXX年XX月XX日

    1. (1) 画线部分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 (2) 通知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 1. 请你帮助规划设计,将下面的评选流程补充完整。

    最美中国人”评选流程

    活动环节

    具体做法

    提名

    评审

    组织评审团对通过筛选的人物进行评选,选出获奖者

    公示

    将获奖名单进行公示,老师和同学们在此期间可提出异议

    颁奖

  • 1. 任务一:明确活动方向;为帮助大家明确活动方向,小语拟写了下面的语段,请你帮他完善。

    什么是“最美中国人”?是____而不舍、至死不懈 , 为科学发展而奠基的科学家,是____人不倦、成就____越的学者,是战场上为国征战、马革裹尸的战士,也是每一个努力生活、在平凡生活中给别人带来光亮的“小人物”。也许他们的事迹____为人知,或许很多人对他们的工作不以为然 , 或许很多人认为他们所做的工作微不足道 , 但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尽职尽责,体现出闪光的品格,就是“最美中国人”。

    1. (1) 小语在拟写语段时不小心漏了几个字,请你依次在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入汉字并进行注音,下列汉字书写和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小文对语段中的几个用词有疑问,请选出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1. 任务三:宣传评选活动;班长想要在校园文化墙上展示一些体现古人优秀品质的古诗文名句,请你将诗文补充完整。

    优秀品质

    古诗文名句

    批注

    爱国

    ①孤村不自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展现陆游对祖国的一片赤胆忠心。

    正直

    ,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展现于谦大无畏的凛然正气。

    勤学

    。(《孙权劝学》)

    强调了读书学习可以使个人发生很大的改变。

  • 1. 提名角度一:科学家。瑶瑶推荐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王淦昌,想根据他的事迹拟写一副对联,请你根据材料补写出上联。

    “我愿以身许国”是王淦昌1961年在接受研制核武器任务时的回答。之后的17年,王淦昌“消失”了。而在西北荒凉的戈壁沙漠中,多了一个叫“王京”的同志。失去苏联的技术支持,他带领团队从头开始,坚持深入车间、实验室,常常和大家一起工作到深夜。

    上联  下联:隐姓埋名志兴邦

  • 1. 提名角度三:历史人物;小发推荐了古代勇士王清,并提交下面的文言文作为材料,请你阅读并完成小题。

    王清,字去瑕,洺州曲周人也。安从进①叛襄州,高行周②攻之,年不能下,清谓行周曰:“丛进闭孤城以自守,其势岂得久邪?”因请先登,逆攻破之。开运二年冬,从杜重威③战阳城,清以力战功为步军之最。是冬,重威军中渡桥南,虏④军其北以相拒,而虏以精骑并西山出晋军后,南击栾城,断晋饷道。清谓重威曰:“晋军危矣!今镇州五里,而守死于此,营孤食尽,将之何?请以步兵二千为先锋,夺桥开路,公率诸军继进以入镇州,可以守也。”重威许之,遣与宋彦筠俱前。清与虏战败之夺其桥。是时,重威已有二志,犹豫不肯进,彦筠亦退走。清曰:“吾独死于此矣!”因力战而死。

    (选自《新五代史·列传》,有删减)

    【注释】①安从进:五代时期大臣。②高行周:五代名将。③杜重威: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大臣。④虏:对敌人的蔑称,这里指我国古代民族契丹。

    1. (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2. (2)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清与虏战败之夺其桥

    3. (3)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从进闭孤城以自守,其势岂得久邪?

      ②重威许之,遣与宋彦筠俱前。

    4. (4) 本文中的王清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
  • 1. 提名角度四:平凡人物;平凡的人物身上也有耀眼的光辉。小诗推荐马三小为“最美中国人”,并向大家分享了下面这篇文章,请你阅读并完成小题。

    太行山上那片林

    谭国伦

    ①巍巍太行,铁骨铮铮,处处都是坚毅和刚强。

    ②马三小,一位无腿的退伍老兵,在太行山里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种树二十三年。他以坚强不屈的精神,为这座山增添了一抹抹新绿。

    ③夏季的太行山,阳光炽热,绿色鲜亮耀眼。我们一行人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秀林镇马峪村,拜访马三小。这位七十四岁的老人双腿装着假肢,银丝满头,脸上刻满多年风吹日晒的沧桑,眼中却闪动着坚韧而动人的光彩。

    ④马三小为何投身这场“战斗”?这要从他的军营生活说起。

    ⑤1969年秋天,马三小从家乡来到福建某部参军,因自己对蚂蟥咬伤处理不当,患上了败血症。1973年,就在马三小回到家乡准备大干一场时,他的病情恶化,又患上严重的脉管炎,右小腿被截肢。病魔无情,到了2004年,左腿也不得不被截肢。

    ⑥被病痛折磨多年的马三小痛苦彷徨,一度心情压抑。但他始终记得部队首长的一句话:“军人面前没有困难,只有战场,绝不能做逃兵!”对呀,他是退伍军人,也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他不能倒下,家庭需要他!孩子们需要他!他不能让一只蚂蟥打趴下!

    ⑦坚定了生活信心的马三小,找到了新的人生寄托——种树。2000年,马三小看到一则山东农民靠在山上种树致富的新闻。正发愁不知道干什么的马三小望着村前村后的大片荒山,内心被触动了:我身残志不残,当兵时练就一副好身板,克服困难去种树应该没问题。

    ⑧病情一稳定,他就找到村干部,希望义务看护村外一条沟渠,条件是可以在附近的荒山上植树。村委会答应,在不影响村民耕地的前提下,可以利用集体的沟边、路边、荒坡、荒滩种树。村委会的支持,让马三小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看到了美好生活的盼头。

    ⑨但是,家里穷得叮当响,买树苗的钱从哪来?马三小就去捡废品,五毛一块地攒起来,买了几十棵树苗运回来,托村里的年轻人帮忙扛上山。

    ⑩马峪村地处太行山腹地,举目四望,漫山遍野都是石头。在这样的石头山上挖坑种树,对健全人来说都是一桩辛苦事,更何况一位残疾人?刚开始,马三小还有一条好腿,在单拐的辅助下,还勉强可以。第二条腿被截肢以后,无腿的他看到三个孩子还没有成家,决心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榜样。他要用行动告诉孩子们:没有过不去的坎!

    ⑪就这样,马三小开始了他“无腿植树”的艰难历程。每天早上,马三小5点起床,装上假肢,在双拐上绑好撬棍、铁镐等总共几十斤重的工具,拄拐步行去植树点。到了上山的路口就要把这些工具卸下来,捆绑在后背上,开始“无腿的攀登”。

    ⑫种树要先挖坑。用镐先刨,再用锹一点一点往外铲,不好铲的碎石就用手挖出,要是碰到大块石头,就只能用钢钎一点点撬。辛辛苦苦挖一天,才能挖出三四个树坑。下雨天更难,山上无处避雨,下山回家躲雨得花一个多小时,怕是人没到家雨就停了。他索性冒雨接着干。

    ⑬靠着这满沟茂密的树木,马三小当初种树致富的理想实现了吗?

    ⑭2008年,马三小的故事被电视台报道,他很快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其中最受用的是县林业局免费提供的树苗。与此同时,他种下的第一批树也成材了。有木材商听闻后赶来收购,出价不低,马三小却给找上门来的人们一个相同且干脆的答案:“不卖。”

    ⑮为什么?马三小说:“因为这些树,我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关心,如果我再用它们给自己换钱,就太不应该了。退伍老兵的待遇也越来越高,我现在不愁吃也不愁穿,知足了。”他决定,以后要将树木全部捐献给国家。

    ⑯受马三小的精神鼓舞,当地居民、石家庄市民、年轻学生纷纷来到山里,挥起铁锹和镐头,把这一带的沟里沟外都植上苗木。马三小二十三年的个人植树行为,变成了当地群众的集体行动。生命之绿就这样溢满了太行山。

    ⑰我们离开时,车从马三小种下的林荫道穿过。车走老远,身后的马三小还在拄着双拐目送我们,坚定的身影挺立在太行山间。

    (刊载于2023年8月23日,有删改)

    1. (1) 文章围绕马三小退伍返乡后的经历写了哪些情节?请你梳理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参军后因病退伍返乡→①→找到新的人生寄托——种树→② →以残疾之躯坚持种树→③→他的行为影响并带动了周围的人

    2. (2) 根据括号内的提示,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这位七十四岁的老人双腿装着假肢,银丝满头,脸上刻满多年风吹日晒的沧桑,眼中却闪动着坚韧而动人的光彩。(从描写角度赏析)

      ②用镐先刨,再用锹一点一点往外铲,不好铲的碎石就用手挖出,要是碰到大块石头,就只能用钢钎一点点撬。(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 (3) 本文主要讲述马三小退伍返乡后种树的故事,第⑬~⑮段却讲马三小有没有发家致富,是否多余?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部分内容?
    4. (4)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生命之绿就这样溢满了太行山”这句话的理解。
    5. (5) 假如马三小被成功评选为“最美中国人”,请你为他撰写一段颁奖词。(不超过100字)
  • 1. (2023九上·枣阳期中)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世上多数的人认为它们“一无所有”,因为它们是“O”。

    ②1984年奥运会,许海峰的枪声打破了中国在奥运上沉寂多年的“O”记录。

    ③从古至今,无论在自然科学上,还是在社会科学上,都曾经有过无数的“O”的空白。

    ④中国的原子武器,又是一片“O”的荒原,邓稼先的一声口令,蘑菇云开起遮盖了这个“O”的荒原。

    ⑤这其中,也有不少的清醒者,看到了“O”的真谛,用自己的智慧,填满了一个又一个的“O”,圈入了无数充实的色彩。

    A . ③①⑤②④ B . ③⑤①④② C . ①④③②⑤ D . ①④②③⑤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