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七下·长安期中) “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仁人志士忧国报国的英雄事迹,小莞正在整理宋史中的爱国将士名片,请你帮他一起完成。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陈元桂,抚州人。淳祜四年进士。累官临江军。时闻警报,筑城备御,以焦心劳思致疾。开庆元年春,北兵至临江,时制置使徐敏子在隆兴,顿兵不进。元桂力疾登城坐北门亭上督战矢石如雨 , 力不能敌。吏卒劝之避去,不从。有以门廊鼓翼蔽之者,麾之使去。有欲抱而走者,元桂曰:“死不可去此。”左右走遁。师至,元桂瞠目叱骂,遂死之。其首于敌楼,越四日方 , 体色如生。

    (选自《宋史·陈元桂传》)

    注:①[累官]积功升官。②[知]掌管。③[制置使]官名。④[顿]驻扎。⑤[麾]指挥。⑥[县]同“悬”。

    1. (1)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联系内容,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蒙以军中多务

      词语推断法:义不容辞

      鲁肃过寻阳

      查阅字典法:①赶上;追上。②遭遇;遇到。③来得及。④等到;到了。(摘自《古汉语字典》)

      (填序号)

      当涉猎

      课内迁移法: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2. (2)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②县其首于敌楼,越四日方敛,体色如生。

    3.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元桂力疾登城坐北门亭上督战矢石如雨

    5. (5) 【甲】文中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劝告,【乙】文中陈元桂不接受吏卒的劝告。他们的“接受”和“不接受”都令人赞叹。请结合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析他们两人令人赞叹的原因。
  • 1. (2024七下·义乌期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臧克家,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 B . 《卖油翁》选自《归田录》,作者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C .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D . 《黄河颂》是光未然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后来经冼星海谱曲后,响彻中华大地。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
  • 1. (2024七下·龙湖期中)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不同时代的家国情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对此,某校七年级(1)班开展了“家国天下”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并按要求完成任务。
    1. (1) 【任务一】学习了课文《邓稼先》和《说和做》,同学们深深地为邓稼先和闻一多的爱国精神所感动,请根据所学课文内容,将下面的词语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对联。

      创奇功 凝硕果 两弹一星 唐诗杂论 呕心沥血 隐姓埋名

      上联:闻一多

      下联:邓稼先

    2. (2) 【任务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对于国家的未来至关重要。在新闻播报环节,有同学分享了以下新闻材料:

      近日,“打烟卡”成为风靡很多小学校园的游戏。“烟卡”由废弃烟盒制作而成,孩子们把各种烟盒盖撕下来,折成长方形卡片,双手合拢,以空掌心拍击地面,卡片被掌风击中翻面就算赢。“小学生中流行打烟卡”的多个话题也在社交平台受到广泛关注。有的家长说,现在的小学生玩“烟卡”不光是为了拍、扇,还有收集、交换和买卖的玩法,学生之间相互比较谁攒的烟卡种类多,甚至攀比谁的烟售价高。还有学校发现,学生在收集“烟卡”的过程中,有的出现了不良行为——到处捡烟盒、向他人索要、在小卖部赊账、互相攀比等。甚至,还有孩子在游戏中沉迷输赢,有了赌博的倾向。于是,4月7日,三亚市教育局发布“防止学生沉迷‘烟卡’游戏重要提示”。点名拍烟卡(烟牌)游戏或将导致学生炫耀,并启蒙赌博意识,产生吸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游戏成瘾等危害。

      如果你读小学五年级的弟弟也在玩这个“打烟卡”游戏,为了防止弟弟沉迷其中,请根据材料内容对他进行劝说。

    3. (3) 【任务三】在聆听故事环节,有的同学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骆驼祥子”的故事,请根据小说内容完成以下题目:

      ①中华文化是家国文化,家国思想根深蒂固,“小家”为“大国”之本,“大国” 为“小家”之基。祥子之所以无法靠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根本原因在于他生活的社会黑暗混乱,都市阶级对立尖锐。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这一原因的一项是(    )

      A. 祥子在杨宅干包月时,雇主把祥子当奴仆使唤,杨太太还拿钱践踏祥子的自尊心。

      B. 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车被没收,理想第一次破灭。

      C. 祥子在大雨天被客人逼迫淋雨拉车,最后生了一场大病。

      D. 高妈劝祥子把钱放高利贷或存银行,但祥子都没听,觉得天天把钱握在手里才舒坦。

      ②结合小说内容,说说祥子被孙侦探敲诈后,小说中这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雪已下了寸多厚,祥子低着头走。处处洁白,只有他的身后留着些大黑脚印。

  • 1. (2024七下·增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范仲淹读书

    郑瑄

    范文正公读书南都学舍,煮粟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十茎啖之。留守有子居学,归告其父,以公厨室馈,公置之,既而悉已败矣。

    留守子曰:“大人闻公清苦,遗以食物,而不下筯 , 得非以相浼为罪乎?”公谢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也!”

    选自《昨非庵日纂》)

    【注释】①齑:jī,捣碎的姜、蒜、辣椒等腌菜。②公厨室:宫官府厨房。③筯:筷子。④得非以相浼为罪乎:难道认为我们送你好饭菜是错误的吗?

    1. (1) 下列加点字词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公置之,既而悉已败矣。

    3. (3) 对两则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两则选文都与学习有关,你从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 1. (2024七下·常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乙】

    余近日以军务倥偬①,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③,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清代四名人家书》(节选)

    【注释】①倥偬(kǒngzǒng):事多,繁忙。②门阀:名门贵室。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以军中多务        鲁肃过寻阳

      刮目相待

    2. (2) 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4. (4) 请用两处“/”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5. (5) 甲乙两文中有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请从两文中分别概括一种读书方法,并结合原文说明。
  • 1. (2024七下·增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孙权劝学

        ㅤㅤ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范仲淹读书

    郑瑄

        ㅤㅤ范文正公读书南都学舍,煮粟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十茎啖之。留守有子居学,归告其父,以公厨室馈,公置之,既而悉已败矣。

    ㅤㅤ留守子曰:“大人闻公清苦,遗以食物,而不下筯 , 得非以相浼为罪乎?”公谢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也!”

    选自《昨非庵日纂》)

    【注释】①齑:jī,捣碎的姜、蒜、辣椒等腌菜。②公厨室:宫官府厨房。③筯:筷子。④得非以相浼为罪乎:难道认为我们送你好饭菜是错误的吗?

    1. (1) 下列加点字词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公置之,既而悉已败矣。

    3. (3) 对两则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两则选文都与学习有关,你从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 1. (2024七下·阿克苏月考) 请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1) 分别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古义:今义:

      ②见往事

      古义:今义:

    2. (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卿言多务,孰若孤?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 (3) 写出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
    4. (4) 本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吕蒙:
    5. (5) 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 1. (2024七下·阿克苏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②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③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④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⑤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⑥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⑦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⑧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⑨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⑩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⑪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⑫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⑬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 (1) ①②两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2. (2) 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事不超过8个字)
    3. (3) 这部分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这部分中的“说”和“做”揭示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 1. (2024七下·阿克苏月考)  下列关于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萧红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呐喊》等。 B .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叙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传奇故事。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展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她的女儿情怀。 C . 《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黄河学习的决心。 D .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思念之情。
  • 1. (2024七下·江汉期中)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孙权劝学》中,作者通过鲁肃“非复吴下阿蒙”的惊叹及“结友而别”的行为,侧面表现吕蒙在学识上的显著进步。 B . 《卖油翁》中,陈尧咨主动向卖油翁发问,是因为卖油翁未像他人一样赞美自己的箭术,表现了陈尧咨的狂妄自大。 C . 《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将军身经百战却战死沙场,壮士们十年后才回到家乡。 D . 《卖油翁》中,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与卖油翁酌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都因为熟能生巧,道理其实是相通的。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