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语段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语段二】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 , 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释】①魏武:曹操。②画地令方:在地上画成方形。③庐:房屋。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过中不

      ②元方入门不

      ③明惠

      ④晏画地令方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 (3) 语段一中“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作答。
    4. (4) 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概括作答,完成下面的填空。

      两个语段记载的都是聪慧孩子的故事。语段一中,陈元方的聪慧表现在;语段二中,何晏的聪慧表现在

  • 1. 人,总在变化,从待人接物到做事态度,从言谈举止到心理状态,从衣着打扮到气质风度,从兴趣爱好到目标追求。当人生开始一个新阶段的时候,这种变化更加明显。现在,你走进了初中的校门,你发觉自己在不经意之间发生变化了吗?

    请你选择某一个方面,与小学时进行比较,以《我在变》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外婆的手纹

    李汉荣

    ①外婆的针线活儿做得好,周围的人们都说:她的手艺好。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

    ②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③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到缝,她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动的,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是很伤心的。

    ④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儿。她特别喜欢坐在场院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而且有几分庄严。

    ⑤在我的童年,穿新衣必是在盛大的节日,只有在春节、生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一件新衣。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日常的服装。我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块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

    ⑥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⑦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上都有外婆绣的各种图案。

    ⑧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燕子和其他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叫声和影子落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外婆常常凝视着天空中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在一旁等待着。忽然会有一声鸟叫或别的什么声音,外婆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啊绣啊,要不了一会儿,天上的图案就重现在她的手中。读过中学的舅舅说过,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⑨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走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⑩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

    ⑪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我让妻子学着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可是我的妻子从来没用过针线,而且家里多年来就没有针线了。妻子说,商店里鞋垫很多,电脑画图也很好看。现在,谁还动手做这种活儿。这早已是过时的手艺了。女儿在一旁附和:早已过时了。

    ⑫我买回针线,把图案临摹在布上。然后,我一针一线地绣起来。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和悲苦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⑬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的手纹,外婆的心境。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

    ⑭我看见天空上,永不会失传的云朵和月光。我看见水里的鱼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

    (有删改)

    1. (1) 阅读⑤—⑬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和外婆之间发生的事情。

      童年时,外婆为“我”缝补衣服————直到今天,“我”保存着童年时的一双鞋垫——

    2. (2) 第⑦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 (3) 请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
    4. (4) 从结尾处可以看出,作者对“外婆的手纹”可能会失传有所忧虑。你怎样看待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 1.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1)     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2. (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 1. 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

    主题

    示例

    渴望

    和平

      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安史之乱”却把人们抛入战乱的深渊。杜甫的“,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表现了诗人对过往安宁岁月的美好回忆;岑参的“遥怜故园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寄托了诗人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关心

    好友

      王昌龄被贬龙标,李白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托自己对远方朋友的关切和挂念。

    思念

    家乡

      思乡是萦绕在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仰望茫茫苍穹,轻吟“”(《天净沙·秋思》),那一刻,西下的残阳更映衬出游子的孤独;站在小舟之上,高唱“”(《次北固山下》),那一刻,鸿雁成了传递乡情的信使。

  • 1. 班级举行“有朋自远方来”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读文赏句

    (女)李白说“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友情是穿越时空的永恒思念,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男)杜甫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友情是岁月酝(niàng)______的香甜美酒,沉醉了情谊,唤醒了思想。

    (女)踏着青春的舞步,素不相识的你我,走进一间教室。怎样才能获得一段长久的友谊呢?

    (男)只要我们真诚待人,正确把握即可;反之,友谊则如花一现,稍纵(jí)______逝。

    (合)友谊是无的天地,它多么宽广啊!让我们一起祝愿友谊地久天长吧!

    1. (1) 小郑同学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读文赏句”中有两个字,他拿不准怎么写,请你帮忙填写在横线上。

      酝(niàng):

      稍纵(jí)逝:

    2. (2) “读文赏句”中有两个字,需要你来写出读音。

      花一现:  无

    3. (3) 活动二:邀请参与

      班级想邀请语文张老师参加本次活动,下面是小雨同学拟写的邀请函中用语不得体的一处,请你修改。

      您的拜访一定令我们欢欣鼓舞。

      应将“”改为“”。

  • 1. (2022七上同步)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①当与书中各异的人和事交汇时,我们会发觉生命的深意。②走进图书馆,触目那些或发黄或簇新的书籍,它睿智的灵光会将我们的眼睛映照得明亮。③因此,____我们常常置身于书的天地,我们的心灵____能得到寄托和重塑。④然后翻开书,进入思想的丛林,我们会顿觉油墨的芬芳沁人心脾。

    1. (1) 将选文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           
    2. (2) 在第③句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3. (3) 第①句有语病,修改方式为                         
    4. (4) 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表达对读书的感悟。

      例句:读书犹如品茗,要静心屏神,才能感受到茶叶的芳香。

      读书犹如                                                           

  • 1. (2022七上同步) 平时你一定掌握了不少成语,现在就来考考你。

       舍为人    同心

        万古长  神机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英雄是最亮的星

    在你心中,何为英雄?到底该追怎样的“星”?理想中学的李主任在2018年、2021年对全校100名学生的“追星”情况进行了统计。(见下图)

    材料二:

    袁隆平先生去世,举世皆悲,山河失色。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在农粮科技进步、国家粮食安全、世界粮食发展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作为一个对饥馑年代有着深刻记忆的“60后”,我对袁老的辞世尤为悲恸。于这哀悼中,我又有了一份追忆、一些思考。除了世人皆知的科技贡献,他还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精神遗产呢?

    对科研工作者而言,袁老的遗产是一种敢于挑战权威、反复实践的求真精神。从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而提出杂交水稻课题起,袁老就顶着某些权威学者嘲笑他“对遗传学的无知”的压力,选种、试验、失败,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袁老坚信从实践中能发现真理,也能验证真理。他一生专注于田畴,反复试验求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甲】时下不少年轻人口中流行“躺平”,让人看到的是面对挑战的止步和逃避,是注重个人舒适、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消极无为。与其指责批评他们,不如给他们找到可以引领青春世界、照亮未来人生的灯。人生是需要梦想的,但梦想的实现,是需要精神照亮、努力前行的。袁老有两个梦,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天下梦”。从青年时期起他就下定决心“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他心存稻粱梦,却“不为稻粱谋”,而“为天下计”。我想,袁老一生的追求,本身就是最好的精神引领。他淡泊名利却心系天下,对广大青年而言不就是最好的人生之灯吗?【乙】

    (取材于李安《袁隆平的精神遗产》,有改动)

    1. (1) 班级召开以“找准人生坐标,实现人生价值”为主题的班会,同学们找到了上述材料。

      阅读材料一,简要概括你从图表中得出的结论。

    2. (2) 阅读材料二,概括袁隆平除了科技贡献以外,还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遗产?
    3. (3) 下面这个是对袁隆平精神价值的评论性语段,你认为放入材料二中【甲】【乙】两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

      袁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是真理的忠实追随者。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挽起裤管,行走于阡陌稻田,坚持杂交水稻研究,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境界堪称当代科研工作者的一面镜子,照照镜子,我们可以时时鞭策自己,正视不足,改正不足。

  • 1. 亲爱的同学,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更在于心灵的净化和品德的养成。请赏读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将其内容用楷体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