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九上·重庆市月考) 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经有个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的外国学生读完《静夜思》后,一脸茫然地问他的朋友:月亮跟故乡有什么关系呢?

    这位外国学生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他不懂中国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

    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意”加“象”的组合。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如“梅”是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有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

    诗歌为什么要用意象呢?

    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忌直接宣泄主观情思。只有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意象,才能构成诗的艺术。如诗人鲁藜的《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诗歌用“珍珠”和“泥土”两个极平常的意象进行对比,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直接讲述道理,诗歌的艺术境界就荡然无存。

    “立象”可以“尽意”。诗是心之精微,要把主观情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古人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这种“立象以尽意”的方法是诗人表达满腔情思的最好方式。如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情绪,要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但诗人把抽象的乡愁转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把“乡愁”物化,继而写出了母子离别之愁、新婚离别之愁、母子永别之愁和家国之愁,令人动容。

    诗歌离不开意象。有意无象的诗,很难让人得到审美的满足;有象无意的诗,难以让读者获得深刻的认识。意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的桥梁,读者通过领悟意象的寓意,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感知诗人情感。

    (摘编自王宜振《诗是意象的艺术》,有改动)

    【材料二】

    如果说意象是一些砖石,那么意境就是一座完整的建筑。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与意象构成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这种意境不仅能包括诗里所有意象的审美指向,更能集中突出全诗的主旨。只有物象,或意象散乱,都不能构成一首有意境的诗。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就像一幅画,多个意象围绕画的主题有机组合,构成的整体画面营造出的境界就是意境。如《江雪》图。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改动)

    【材料三】

    从诗歌写作的本质来讲,诗歌以表达诗人情感为首要目的,意象只是将诗人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的载体,但是它也可能限制读者的想象力。例如,如果诗人写月亮代表思念,那么当读者读这首诗时看到月亮,必然觉得月亮就只是思念的象征物。但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月亮除了代表思念,还能寓意团圆、爱情、凄冷等意义,寄托思念的也不止月亮,还有杨柳、酒杯、歌曲等物象,但读者读这首诗时却认为思念只能用月亮来寄托,想象力就被限制了。另外,意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让读者难以准确理解诗歌意蕴;而无意象的诗歌直抒胸臆,能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易于读者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所以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只要诗人能写出最真实动人的情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这样的诗歌也具有艺术性。

    (创编自冯天,袁毅《非意象化:论纯意识诗歌的思维》)

    1. (1) 根据上面三则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____
    2. (2) 请根据材料一,解释什么叫“立象以尽意”。
    3. (3) 材料一中说“诗歌离不开意象”,材料三却说“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从学过的诗歌中举例阐明理由。(不能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诗歌以及《天净沙•秋思》为例)
    4. (4) 请你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意象和意境的阐述,为小文解决疑惑。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文:写诗,该怎样创设意境呢?请你以《天净沙•秋思》为例,给我讲讲吧。

      你:

  • 1. (2023七上·常州月考) 对于本单元课文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的主体部分依次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图景,层次清晰地勾画出春天动人的景象。 B . 《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真挚热爱之情。 C . 《雨的四季》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写出春雨端庄沉静,夏雨热烈粗犷,秋雨美丽娇媚,冬雨自然平静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D .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仅用了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 1. (2023七上·澜沧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1) 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 (2) 请你结合作品,说说“小桥流水”的图景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1. (2023七上·青岛月考)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观沧海》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气势宏大,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的气象。 B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三、四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明月,表达了诗人为友人感到忧愁却无可奈何的情感。 C . 《次北固山下》的颔联两句以准确精炼的语言描写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宿时见到的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壮丽景象,境界开阔,为人称道。 D . 《天净沙·秋思》以“秋思”为题,在描写景物的同时寓情于景,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 1. (2023七上·青岛月考)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观沧海》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是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登碣石山,兴起所作。全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更寄托了诗人胸怀天下的豪情与抱负。 B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融情于景,使用“杨花”“子规”等意象共同渲染了早春时候萧瑟、凄凉的氛围,表现了对友人王昌龄遭遇贬谪的慰藉和感愤。 C . 《次北固山下》的颈联两句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了“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向上的艺术力量。 D .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小令,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
  • 1.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其中情景交融,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 1. 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句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 1. (2023七上·月考)  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诗句。 
    1. (1)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 (2) 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3)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4. (4) 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 
    5. (5) 《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1. (2023七上·月考) 根据原文内容默写。
    1. (1)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
    2. (2) 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以九种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行旅图的句子是:“。” 
    3. (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4. (4) 《观沧海》中想象大海吞吐日月、包孕星辰的雄浑景象的诗句是:

  • 1. (2023七上·南明月考)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代表诗集有《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B .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C .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天净沙”是词牌名。 D . “左迁”“迁谪”都表示降职贬官。如“王昌龄左迁龙标”即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