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小学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表里的生物(节选)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1. (1) 选文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我"的描写,从中可以感受到“我”的心情。
    2. (2) 父亲把表放在桌子上时,“我”的眼睛为什么总是盯着它?
    3. (3) 父亲主动给“我”看表,"“我”很高兴并且心跳加速的原因是什么?( )
    4. (4) 结合选文内容,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 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 (1) 本文选自《》。
    2. (2) 解释加点字。

      问其

      孔子不能

      汝多

    3. (3) 围绕太阳远近的问题,两小儿各执一词,请填写他们的观点与理由。

      人物

      观点

      理由

      第一个孩子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第二个孩子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4. (4) 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
    5. (5) “孔子不能决也”说明( )。
    6. (6) “两小儿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 1.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啊!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1. (1) 文段选自《腊八粥》,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两件事,其中详写的内容是的事。以上文段所写的是八儿的场景。
    2. (2) 文段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八儿的描写,这些描写,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的八儿。
    3. (3) 八儿想象的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八儿的一系列猜想,表现出了他的心理。
    4. (4) 作者通过八儿的猜想,对腊八粥进行了细腻巧妙的描写。你印象中吃过的粥又是什么样子的?试着用一两句话描写一下吧。
  • 1.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选文①]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节选自《那个星期天》

    [选文②]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节选自《匆匆》

    1. (1) 下列选项中,关于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 (2) 选文①中,“我”做了四件事,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完整。

    3. (3) 选文①和选文②都表达了真实的情感,方式却截然不同。

      ①选文①中作者将焦虑的心情融入中,(直接 间接)表达了真实的情感。这样的表达方式的好处是:

      ②选文②则用一连串的问句(直接 间接)表达了作者对的惋惜与感叹。这样的表达方式的好处是:

    4. (4) 仿照选文②中画横线的部分写句子。
    5. (5)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 (1) 选文选自《》,是毛泽东同志1944年在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2. (2) 根据课文,在选文中的括号里填入正确的关联词语。
    3. (3) 请找出选文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
    4. (4) 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固”的意思是“”,“或”的意思是““。“泰山”和“鸿毛”分别表示。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是因为他;有些人的死“比鸿毛还轻”是因为他们。(6分)
    5. (5) 生活中有许多人物的死比泰山还重,请你举一个例子并说明理由。
  • 1. [记叙文]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种子

    ①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20千米回家。不知情的乡邻都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叫得愈发响亮了。

    ②那一年,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兜里的那张百元票子被人盯上了,等他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票子就不见了。那时,100 块钱可不是个小数目。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他感到眼前一黑,差点儿晕倒。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③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车下一个女人在声嘶力竭地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④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后去了趟厕所,就过了一会儿工夫,种子就没影儿了。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车里人都对这个女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人。

    ⑤“不管怎样,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⑥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大捧一大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儿,我也少种点儿,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举动,也都打开自己的袋子,往那个女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不一会儿,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⑦满车厢的人都目睹了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自始至终也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⑧下车的时候,人很挤。父亲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他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铍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⑨望着从车上下来的每一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小偷了。

    ⑩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做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 (1) 根据提示,用精练的语言把短文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父亲和乡邻去买种子→→女人的种子被偷→→父亲的钱失而复得

    2. (2) 短文第⑥段主要是对父亲的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的人。
    3. (3) 对第⑧段中父亲的那张百元票子“失而复得”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4. (4) 文中与第⑨段相照应的句子是什么?找出来,并解释为什么父亲“看谁都不再像小偷了”。
    5. (5) 短文题目“种子”含义深刻,因为“一袋种子”不仅帮助了,还帮助父亲
  • 1.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祖:祖父。 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1. (1) 根据文言文和自己的理解解释加点字。

      义也

      无需作此具

    2. (2) 结合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3. (3) 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4. (4)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 1. [小说]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老人与海(节选)

    梗概

    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了。头40天还有个孩子曼诺林跟他一道出海,后来孩子的父母嫌他“背运”,就叫孩子搭了别的船。老人睡觉时不像年轻时总梦见海浪、沙滩,而是常梦见狮子。

    第85天,老人一大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人和这条大鱼周旋了两天两夜,直到第三天,老人才使尽平生的气力把它杀死,并将它绑在船帮上。那家伙足有1500磅,或许更重。

    死鱼的腥味引来了鲨鱼群,它们围着船打转。老人用鱼叉扎,用桨、舵把、刀子等与鲨鱼拼死搏斗。最终,鲨鱼吃掉了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大马林鱼,只留下了一副大鱼的骨架。

    子夜时分,老人终于驶进海港,回到了他的小窝棚。天亮后,当人们对着那大鱼的骨架发出惊叹时,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路边的小棚子里,老人睡着了,他又梦见了狮子。

    节选

    ①现在事情过去了,他想。它们也许还会再来袭击我。不过,一个人在黑夜里,没有武器,怎样能对付它们呢?他这时身子僵硬、疼痛,在夜晚的寒气里,他的伤口和身上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在发痛。我希望不必再斗了,他想。我真希望不必再斗了。

    ②但是到了午夜,他又搏斗了,而这一回他明白搏斗也是徒劳。它们是成群袭来的,.朝那鱼直扑,他只看见它们的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还有它们的鳞光。他朝它们的头打去,听到上下颚啪地咬住的声音,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了鱼使船摇晃的声音。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觉到,听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可是它们此刻都在前面船头边,一条接一条地蹿上来,成群地一起来,咬下一块块鱼肉。当它们转身再来时,这些鱼肉在水面下发亮。

    ③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撕咬起来,他知道这下子可完了。他把舵把从舵上猛地扭下,朝鲨鱼的脑袋抡去,打在它咬住厚实的鱼头的两颚上,那儿的肉咬不下来。他抡了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见舵把啪的断了,就把断下的把手向鲨鱼扎去。他感到它扎了进分)去,知道它很尖利,就再把它扎进去。鲨鱼松了嘴,一翻身就走了。这是前来的这群鲨鱼中最末的一条。它们再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了。

    ④老人这时简直喘不过气来,觉得嘴里有股怪味儿。这味儿带着铜腥气,甜滋滋的,他一时害怕起来,但是这味儿并不太浓。他回到船艄,发现舵把那锯齿形的断头还可以安在舵的狭槽里,让他用来掌舵。他把麻袋在肩头圈好,使小船顺着航线驶去。航行得很轻松,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他此刻超脱了这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把小船驶回他家乡的港口。夜里有些鲨鱼来咬这死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饭桌上捡面包屑吃一样。老人不去理睬它们,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他只留意到船舷边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小船这时驶来多么轻松,多么出色。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它是完好的,没受一点儿损伤,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更换的。他感觉到已经在湾流中行驶,看得见沿岸那些海滨住宅区的灯光了。他知道此刻到了什么地方,回家是不在话下了。

    ⑤“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有删改)

    1. (1) 读梗概,想一想这部小说写了老人的哪些事,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 (2) 读梗概,推想加点词“背运”的意思:。这个词在文中指
    3. (3) 快速阅读节选,提取有用的信息。节选中,“他”指,“它们”指,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地点在
    4. (4) 阅读节选,老人再战鲨鱼时面临哪些困难?( )(多选)
    5. (5) 下面是不同译者笔下《老人与海》中的句子,你更喜欢哪一个?写出理由。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平底小帆船上钓鱼的老人,这一回已去了八十四天,没逮上一条鱼。

      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显得喜洋洋而不服输。

      译者:吴劳

      那老人独驾轻舟,在墨西哥湾暖流里捕鱼,如今出海已有八十四天,仍是一鱼不获。

      除了眼睛,他身上处处都显得苍老。可是他的眼睛跟海水一样颜色,活泼而坚定。

      译者:余光中

    6. (6) 找出节选中最有哲理,可以作为座右铭的话,并谈谈你的理解。
    7. (7) 对比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至少两点)
    8. (8) 在学习和生活中,你肯定也经受过困难的考验。选择令你记忆犹新的一次战胜困难的经历,写一写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 1. 对比阅读

    [甲]七步诗①

    曹植

    煮豆持作羹②,漉菽③以为汁。

    萁④在釜⑤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乙]反七步诗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豆熟其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注释]①七步诗:相传曹丕称帝后因担心其弟 曹植威胁皇位,故令其七步中作诗,不成则杀(曹植),曹植知道曹丕存心陷害自己,只得在悲愤中七步内作成诗。②奠:带汁的菜。③漉菽:过滤的豆子。④其:豆茎,晒干后用作柴火烧。⑤釜:古代的一种锅。

    1. (1) [甲][乙]两诗都描写了同样两种事物,它们是( )。
    2. (2) 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意思。
    3. (3) [甲]诗中,曹植用“豆”比作,用“萁”比作,用“萁煎豆”比喻。[乙]诗中,“豆”煮熟后成为,“萁”烧成灰烬后变成了
    4. (4) “[甲][乙]两诗的写作角度不同。曹植写[甲]诗的目的是____;郭沫若写[乙]诗的目的是____。”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歌颂充分挖掘兄弟文艺潜能,助其攀登文学艺术高峰的奉献、牺牲精神

      ②抒发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悲愤与斥责

      ③表达对“同根生”的萁与豆的悲惨命运的同情

      ④歌颂豆萁甘愿自毁,化作灰,作田中肥料,帮豆子成为席上佳肴的奉献、牺牲精神

  • 1.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①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②梁州。关河③梦断④何处?尘暗旧貂裘⑤。

    胡⑥未灭,鬓⑦先秋⑧,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⑨,身老沧洲⑩。

    [注释]①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②戍:守边。③关河:关

    塞、关防。④梦断:梦醒。⑤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暗淡。⑥胡:此处指金国入侵者。⑦鬓:鬓发。⑧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⑨天山: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⑩沧洲:这里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1. (1) 下列对“关河梦断何处”理解正确的是( )。
    2. (2)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意思是,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
    3. (3)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退居山阴以后抒写情怀的名篇。写这首词时,作者年事已高,但他仍记挂着边疆的安危,从“”可以看出来。
    4. (4)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时应该用(A.苍凉悲壮B.慷慨激昂)的语气。
    5. (5) 请写出两句有关爱国的古诗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