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义乌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边界,指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界限。有形的边界直观醒目,无形的边界则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其实,学习生活、文化交流、科技创新乃至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涉及边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边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

    昔成王封周公,周公辞不受,乃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将辞去,周公戒之曰:“去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矣。我,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今王之叔父也;又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尝一沐三握发,一食而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谦者失天下,亡其身,桀、纣是也,可不慎乎! ”

    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席而问曰:“夫子何为叹? ”孔子曰:“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子夏曰:“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 ”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者未尝得久也。夫学者以虚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满则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昔尧履天子之位,犹允恭以持之,虚静以待下,故百载以逾盛,迄今而益。 昆吾自而满意,穷高而不衰,故当时而亏败,迄今而逾恶,是非损益之征与? 吾故曰:‘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 , 是以圣人不敢当盛。”子夏曰:“善,请终身诵之。”

    鲁有恭士,名曰机氾,行年七十,其恭益甚。冬日行阴,夏日行阳,参行必随,坐必危。 一食之间三起不羞,见衣裘褐之士则为之礼。 鲁君问曰:“机子年甚长矣,不可释恭乎? ”机氾对曰:“君子好恭以成其名,小人学恭以除其刑。对君之坐,岂不安哉? 尚有差跌;一食之上,岂不美哉? 尚有哽噎。今若汜所谓幸者也,固未能自必。鸿鹄飞冲天,岂不高哉? 矰缴尚得而加之; 虎豹为猛,人尚食其肉,席其皮。誉人者少,恶人者多。 行年七十, 常恐斧质之加于汜者, 何释恭为?

    (节选自刘向《说苑•敬慎》)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夫学者A以虚受之B故C曰D得E苟不知F持满G则天下之善言H不得入其耳矣。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

      ②行年七十,常恐斧质之加于氾者,何释恭为?

    5. (5) 文中周公、孔子和机氾都强调了“谦恭”的重要性,但谈论的角度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1.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中国画在全世界的艺术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集思维模式、 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于一身。 而它最为鲜明的体现就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是它区别于所有其他画种的重要形式,笔墨具有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脱离了笔墨,任何堂皇恢宏的表现,任何华丽绝妙的色彩,都不能被定义在中国画的范畴之中,只能将其作为“综合艺术”等来看待。

    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精神,五色俱全形神兼备,线条丰富墨蕴机巧,它是包容的、开阔的、创新的。千百年中,它并不放弃创新,而是形成了江潮汹涌、百舸争流、万千风格的生态。近百年来,出现了黄宾虹的焦墨法、林风眠的西画法、张大千的泼彩法、 刘国松的揉纸肌理处理法、周韶华的拷贝纸收缩法、 崔振宽的浑融墨法等。这些艺术家们的大胆尝试创新,丰富了中国画笔墨的内涵,其价值也逐渐地被人认识、 认同,这些中国画的艺术家完成了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链条。 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已经从原有传统的单一形式发展成多元并存的繁荣格局,并逐渐进入跨文化的视野,影响着世界的艺术创作,在形式、 范式、 语言、 表现手法等方面为世界提供独特的文化创造与中国经验。

    将中国画融入世界,摆脱中国画原有的笔墨语言乃至场所环境的限定,甚至将综合材料、观念艺术、数字与新媒体技术等都注入中国画,这能不能成为可能?其实这些实践已经成了现实, 成了当代青年艺术家创作的一部分,甚至有些年轻人离开电脑就不能创作。 那它还是原来意义上的中国画吗? 它保留了中国画原有的形式吗? 我认为它们不是中国画。 它们的确保留了中国画的某些技巧及笔墨语言,但脱离了笔墨纸砚的具体实践情境,脱离了中国画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我们可以称之为电脑创作、 虚拟创作、 实验艺术,但绝不能认同其为中国画。

    我们尊重艺术家们的创作自由,无论使用任何材质,只要能创作出令我们感动的作品,我们都会报以掌声。也正如张仃先生所说: “不想再用中国毛笔,甚至完全不用笔,都是画家的自由选择。不用毛笔弄出来的画当然会有自己的特点,也会产生一些奇异的效果,但肯定不是中国画,因为无从识别。 ”

    (节选自吴川淮《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

    文本二: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 墨绘在纸或绢上, 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逐渐,舍本逐末,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倒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

    构成画面,其道多矣。 点、 线、 块、 面都是造型手段,黑、 白、 五彩,渲染无穷气氛。 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寻找任何手段,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果真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成为杰作,其画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曰线、 面,或曰笔、 墨,或曰××,便都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之整体效益。威尼斯画家味洛内则(Veronese)指着泥泞的人行道说:我可以用这泥土色调表现一个金发少女。 他道出了画面色彩运用之相对性, 色彩效果诞生于色与色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之,就绘画中的色彩而言,孤立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 紫,无所谓优劣,往往一块孤立的色看来是脏的,但在特定的画面中它却起了无以替代的效果。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

    屋漏痕因缓慢前进中不断遇到阻力,其线之轨迹显得苍劲坚挺,用这种线表现老梅干枝、 悬崖石壁、孤松矮屋之类别有风格, 但它替代不了米家云山湿漉漉的点或倪云林的细瘦俏巧的轻盈之线。若优若劣? 对这些早有定评的手法大概大家都承认是好笔墨。 但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无从考虑将呈现何种体态面貌。也许将被咒骂失去了笔墨,其实失去的只是笔墨的旧时形式,真正该反思的应是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

    岂止笔墨,各种绘画材料媒体都在演变,但也未必变了就一定新,新就一定好。旧的媒体也往往具备不可被替代的优点,如粗陶、 宣纸及笔墨仍永葆青春,但其青春只长驻于为之服役的作品的演进中。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

    (吴冠中《笔墨等于零》)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4. (4) 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 简要概括“笔墨”与“中国画”的关系。
    5. (5) 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画该如何创新? 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 1.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树下

    铁凝

    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副市长。

    老于老婆说,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老于说是。 老于女儿说,中学还是大学? 老于说,中学,同班。女儿说,都说中学同学比大学同学亲。老于老婆就说,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 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 女儿说,她不是你的中学同学么。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女儿有数学天赋,前不久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 清华。 老于支持女儿,可他拿什么支持呢,至少他应该让女儿住在有暖气的房子里吧,至少他不该让女儿冻得攥不住笔吧。①也许真应该去找项珠珠同学,项珠珠市长

    找找她又有何妨? 谁让她是父母官呢,难道老于不是归她管辖的一个市民么。再说找她又不是为我老于,是为我的女儿啊,她是个人才,人才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属于民族属于国家的,让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人有好一点的居住条件又有什么不对呢? 他想起前两天,深夜苦读书的女儿双脚踩在炭火盆的边沿上,炭火烤着了女儿的棉鞋。 要是有暖气, 女儿何至于要围着一只小小的炭盆取暖呢。②老于越想越觉得理直气壮

    老于给项市长打了电话。 电话里的项珠珠是很热情的,稍事寒暄,便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 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项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 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 只是想见面聊聊。项珠珠就把家里电话、地址告诉了老于。

    这晚, 老于骑五十分钟自行车赶到项市长家。谈话一开始老于就觉得浑身燥热,他没有意识到,那是他穿了厚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的缘故。在他的没有暖气的家里,他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 而在项市长温暖的家中,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就足够了,项珠珠就身穿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为什么谈文学? 记得有一回,几个同学在一起议论文学名著,老于说了陀思妥耶夫斯基, 项珠珠连忙问道:谁? 老于故作漫不经心且快而流利地又说了一遍陀氏大名,项珠珠就对他说,你能不能念慢一点? 老于内心得意着,那一次的得意始终存在老于的记忆里。

    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长短、得失。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

    他提到了作家的想象力。 他说到新近读过的美国小说《热冰》,他称赞《热冰》的想象力,那是一个投湖死亡的少女被父亲藏进冰库永远凝固了青春的故事。老于想起了自己的女儿,想起了今晚的使命。 这使他有点内疚,因为直至现在他也没能使谈话赶上正路。可难道项珠珠不该知道这个美国小说么,不该知道他老于涉猎文学范畴之广么,不该知道他生活角色的平淡和他内心世界的高贵丰富不成正比么?

    他滔滔不绝着。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 他说的人物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 他越是想说出房子,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以为他是会步步逼近房子的,却不知为什么一直在朝相反的方向奔逃。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讲, ③老于差不多要声嘶力竭了

    时间太晚了,有十一点了吧,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④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 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

    出得门来,老于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 什么热冰啊莫扎特啊陈寅恪啊,他们和他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他本是带着一肚子请求从家里赶来的,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 他鼓动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回到家,已是夜半时分。房间还亮着灯,老婆和女儿还没睡,她们在等待他带回的消息。他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请求市长了。 老于坚信一年后女儿肯定能考上大学离开家,那么她就会住进学校里有暖气的宿舍。剩下他和老婆两人,又有什么对付不了的事呢。

    日子会好起来的。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谈论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一细节,潜藏多重信息和意蕴,请结合上下文,加以梳理概括。
    4. (4) 最后,老于对树说出了自己的请求,并相信日子会好起来。你觉得这个结尾好还是不好? 请说明理由。 
  • 1.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贾岛因“推敲”而受到韩愈的赏识,这也成了一则佳话。请以颈联为例,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推敲词句的。
  • 1.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们中间若有人坐了轿子、吹着和煦的风去过千座山,看过千种风景,这样的人我不欣赏:没有一座山是他真正认识的,千种风景也会浮光掠影。我欣赏这样的:他在登山时流过汗,即便只登过一座山,他也做好了去了解所有风景的准备,这就胜过你们对千种风景的一知半解。而我说的山,是指你被荆棘伤过,在山路上跌倒过,搬动石头流过汗,采过上面的花,最后在山顶迎着风呐喊的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我们使用了可再生能源, 那煤炭就没用了吗?  ① 。 因为煤是碳氢化合物,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材料。 煤不是单纯的碳,煤中的碳氢比是1 比 0.8,也就是每10个碳原子伴有8个氢分子。 ②  ,  就相当于把氢也一起烧掉了。如对煤进行分质利用,把煤所含的碳变成焦炭或半焦,就可以把氢拿出来利用。

    那么问题就是,将煤分质利用后,半焦要如何处理? 如果用来烧,还是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要为半焦找到出路。我们知道碳本身也是还原剂,如果把半焦加热到一定温度,碰到二氧化碳,就会把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 中国乙醇的生产量只有200万吨/年,不及美国的二十分之一。 中国要生产乙醇,但苦于粮食短缺。 一氧化碳在制作乙醇上具有一定优势, 如果我们用一氧化碳做原料, ③ 

    最近我国正在研发一项将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的技术,把发电厂烟囱里的二氧化碳气体重新变成固体储存或者使用起来。发电厂烟囱里的二氧化碳约占所有气体的14%,科学家通过一些技术可以将烟囱里的二氧化碳气体变成粉末进行回收,然后作为材料制造干冰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之中。

    如果摆脱了能源的匮乏,我们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即从化石能源时代进入到可再生能源时代。 届时,化石能源也将从燃料变成材料。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2. (2) 文章结尾,作者得出“化石能源也将从燃料变成材料”的结论,请你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写出作者推论的大小前提。

      关于大小前提和结论的示例如下:

      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 1.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洵在《六国论》中善用比喻说理:如“”,形象地写出子孙割地事秦,毫不珍惜; 而其后果也正如古人所说“”,柴火不断火不灭。
    2. (2) 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写出了含泪相望、 默默无言的场景,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3. (3) 桑树是古代农村常见且重要的植物,古诗词中多有吟咏,例如“”。
  • 1. (2024高三下·舟山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弦乐四重奉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

    嗯——我们到了。

    眺望窗外,地铁、有轨电车、公共汽车、很多私人马车,其中,我敢说,还有一些敞篷的四轮马车,来来往往,穿梭如织,从伦敦的一端到另一端……不知不觉间,我精神恍惚了起来——是不是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摄政街在整修……条约签署了……每年这个时候,天气都不冷……即使是那个价格,也租不到房子……流感最危险的是后遗症?我是不是忘了写

    下食物橱的裂缝……把一只手套落在列车上了?我要不要出于血缘亲情,探身过去,诚挚地握着那犹豫着伸过来的手——

    “我们七年没见了!”

    “上一次是在威尼斯。”

    “你现在住哪儿?”

    “哦,对我来说,最好是傍晚,当然,也要看你是否方便……”

    “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你来了!”

    “但,那次战争还是使我们分开了……”

    思绪掠过脑海——由于人类社交生活的迫使——是不是就像小箭连发一样,一支紧接着一支?这会不会生热……哦,他们打开电灯了……许多时候,是不是每想说清楚一件事情,都需要反复不断地补充和解释,并且,即使这样,也还是会引起难以预测的情绪,诸如后悔、欣悦、虚荣和渴望?我是说,如果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就像那些穿戴在外的帽子、皮毛围巾、绅士们的燕尾服和珍珠领带夹——那会怎样?

    什么怎样?每多过一分钟,我就多一分漠然——我坐在这里到底想干什么——更糟的是,我现在无话可说,也想不起上一次的情景来。

    “你去看游行了吗?”

    “国王看起来冷冰冰的。”

    “不,不,不。但,话说回来,你刚才说什么来着?”

    “她在马姆斯伯里买了一所房子。”

    “不错呀!”

    正相反,在我看来,她——她也可以代换成其他任何人——糟透了,时时刻刻考虑的尽是公寓、帽子、海鸥之类的问题,或者说,对在座这一百个衣着光鲜、安居惬意、锦帽貂裘、酒足饭饱的人而言,似乎确实如此。我这么说,并非是要抬高自己,因为,我也正木然地坐在一把描金绘彩的椅子上,像所有人一样,不过是在径自翻扒深埋记忆的泥土——如果我没看错,我们都在各自回忆着些什么,偷偷地寻觅着些什么——为什么坐立不安?为什么对斗篷合不合身、手套扣不扣上感到浑身不自在?看,黑幕前那张沧桑的脸庞,刚才还是彬彬有礼笑容满面,现在却一副郁郁寡欢愁眉不展,仿佛罩上了一层阴影——听,是第二小提琴在等候室调音吗?他们进场了;四个穿着黑色礼服的人,手里拿着各自的乐器,在一泻而下的灯光中,面对各自的乐谱坐下;他们先把琴弓点放在琴谱架上,然后同时提起,轻灵地摆好

    起奏动作;接着,第一小提琴手看着对面的乐手,开始倒数:1、2、3……破土——生长—含苞——绽放!高山顶上,一树梨花!接着,又如喷泉般,喷起,落下,节奏平稳——但罗纳河水,又深又急,在拱桥之下奔流而过,冲卷着落叶,翻滚,旋转,在银鱼身上投下片片暗影,宛如斑纹……河水迅猛,鱼儿无法上游——这很难描述——全被卷进深潭的漩涡之中;它们挣扎跳跃,鳍鳞刮擦,水花四溅。在激流的冲动下,水底的黄色鹅卵石不停地转动,一圈,一圈,又一圈……啊,终于自由了,乘流而下,甚至腾跃空中,如优美的螺纹;又如刨子下卷起的薄薄的刨花,上升,上升……行走于大地之上,而又能步履轻快微笑不减的那些人们,他们的心地该是怎样地美好和善良啊!

    船下沉,又升上来,犹如音乐降而又升……但现在新乐章舒缓而宁静,且渐行渐远,似有还无,仿佛幽灵飘远,朦胧而略带伤感……突然节奏又明快有力了起来,旋律生动,情感激越,一路高扬,终于一下子激发了我内心双倍的热情……它在为我歌唱,抚慰我的哀愁,融化我的冷漠,并用爱拥抱忧伤的世界——啊,它方才不是要收回、终止它的款款柔情,而是巧妙而不露痕迹地将之交织编排起来,直到最后丝丝相扣,将细碎合一,织就出这图案,这完美画卷……时而清明高远,时而低回怨慕,最后安然落幕于惆怅与欢乐之间。

    为什么又感伤了呢?还期待什么?还沉浸其中,不愿结束吗?全曲结束了,哦,那感觉就像惬意地躺下来休息,静待着漫天的玫瑰花瓣飘下来。飘下来。啊,它们停浮在那儿不动

    了。只有一片花瓣还从那渺远的高空中继续往下飘,仿佛一朵从看不见的热气球上跳落下来的小跳伞,飘呀,摇呀。它将一直这样飘摇下去,永不到达。

    “晚安,晚安。你走这边?”

    “噢,不。我走那边。”

    (有删改)

    【注】①弦乐四重奏:主要由四把弦乐器组合而成的交响乐。莫扎特献给海顿的六首弦乐四重奏被认为是古典弦乐四重奏的顶峰之作。②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年—1941年,英国著名女作家,二十世纪世界公认的意识流创作大师,与乔伊斯、普鲁斯特等把意识流小说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重点描写音乐,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内容分析。
    4. (4) 意识流小说家认为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倏忽即逝的印象,作家应记录这种变化多端的内在精神,这篇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内容分析。
  • 1. (2024高三下·舟山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梅花

    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冻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常年份腊月到一半,梅花就已经开得繁盛;人们不相信今年春天会晚,冬季要延长,于是都来雪中赏梅。

      B.因为“树冻”,故而梅树上悬结的冰凌落下,见冰不见花,从袖里伸出手去攀折高处的梅枝,觉得很寒冷。

      C.这首咏梅诗没有直接写梅花,只是写了寻梅不见的过程和感受,在同类诗作中显得与众不同。

      D.这首诗结构自然无迹,没有使用典故,情感真纯,给人以亲切之感,颇能体现杜甫所说的“清新庾开府”的风貌。

    2. (2) 诗人的情感态度随着寻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