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戏剧阅读

    京剧《范进中举》

    第十三场 掴治(节选)

    汪曾祺 

    时间 紧接前场。

    地点 集上。

    人物 范进、关清、顾白。

    (关清、顾白内白:范大哥慢走! 范进上,披发一绺,失一鞋,脚步浮飘)

    范进 哈哈哈……

    (关清、顾白上)

    关清 范大哥! 范相公! 范进!

    顾白 听不见?叫他小名! 阿牛! 阿牛!(范进闻声转面,举止动作转为娃娃生。——此后范进皆载歌载舞,关清、顾白随时配合,各依不同心理感情)

    范进 (唱)耳边厢又听唤阿牛,哦,你是关清,你是顾白!

    关清 不错,还认得人哪!

    范进 (唱)小河流水清悠悠。

    顾白 前言不搭后语啊!

    范进 水中游鱼来了,

    (唱)小鱼儿摆尾水面皱,

    (作垂钓状)

    (唱)香饵空垂不上钩。

    一只蝴蝶飞来了,

    (唱)蝴蝶儿双双分前后。

    (作扑蝶状)

    (唱)因风飞过树梢头,

    黄莺儿枝头来求友。

    关清 他这是想起小时候跟咱们一起玩儿的事来啦!

    范进 (唱)天宽地大任自由。

    顾白 咱们可不能陪他这么玩儿下去。嗨,范大哥,别净玩啦,我们得做活,你也要上学念书学做文章啦!

    范进 你待怎讲?

    关清

    顾白 上学念书做文章!

    范进 啊呀!

    (范进跑)

    关清 范大哥,别跑啦,你不是会做文章了吗,你都赶了考啦!

    (范进停步转身,动作转为小生)

    范进 (唱)听说是一声去赶考,

    关清 是啊,你赶了考啦!

    范进 (唱)换了一身新衫袍。

    (唱)祖先堂上把香烧。

    母亲,孩儿去也!

    (唱)老娘亲送我脸含笑,

    篮中又放枣儿糕。

    有劳二位大哥摇船送我!

    (唱)有劳二位来举棹。

    顾白 他这是想起第一回进城赶考啦,还记得是咱们俩拿船送他去的哪!

    范进 (唱)送我去试紫霜毫。

    关清 就这一回还好,往后就一回不如一回啦!

    顾白 往后一年比一年寒碜,一年比一年窝囊,把好好一个活人折磨得不成人样啦! 这功名二字简直是带倒刺的钩儿,咬上了就甩不掉啊!

    范进 嗳!你们笑骂我了啊!

    (动作转为老生,满腔悲愤)

    (唱)你笑我须发如飞蓬,

    笑我腰驼背似弓,

    你笑我鞋露趾来袜露踵,

    笑我衣破似悬鹑。

    你笑我老,你笑我穷,

    笑我是一个疙里疙瘩的老童生。

    我和你无仇又无恨,

    你苦苦地笑我为何情!

    顾白 他这是想起屡年不中所受的委屈来啦,这也是场里书生们刻薄他的话。

    关清 范大哥,别难过啦,你如今这不是都高中了吗?

    范进 你待怎讲?

    关清

    顾白 你中了!

    范进 噫,我中了,呵哈哈……

    【甲】(唱)中了中了真中了,

    你比我低来我比你高!

    中了中了真中了,

    我身穿一领大红袍。

    上了金鳌玉竦桥①。

    关清 嗨,你要干吗去? 

    范进 (唱)我不是有官无职的候补道,

    我不是七品京官闲部曹,

    我是圣上钦点的大主考,

    奉旨衡文走一遭。

    顾白 自己刚考完,又要去考人哩!

    范进 那当然!

    【乙】   (唱)我这个主考最公道,

    订下章程有一条,

    年未满五十,

    一概都不要。

    关清 这倒新鲜!

    顾白

    范进 你笑我,你骂我,我如今才不怕你。

    范进 (唱)天上有座九曲桥,

    昆仑山上白云高,

    东海日出红杲杲②,

    飘飘天地一羽毛。

    众位高邻,休得拦阻,我去也!啊哈哈……(下)

    关清 越闹越不像话,赶紧拉住他!

    顾白 追!(下)

     (选自《汪曾祺全集·戏剧卷》,有删改)

    【注释】①金鳌玉竦桥:今称北海大桥,是皇城内重要的交通要道。②杲杲(gǎo):(太阳)很明亮的样子。

    导学单

    >梳理改编

    探究改编

    从配角、主角入手,探究剧本创作者汪曾祺的改编意图。

    1. (1) 将导学单中“增经历”部分补充完整。
    2. (2) 根据下面的探究单,完成小题。

      探究:小说改编成剧本的意图

      探究角色

      配角

      主角

      探究任务

      探究一:汪曾祺增设关清、顾白这两个配角的意图。

      探究二:汪曾祺改编范进形象的意图。

      探究步骤

      ①阅读剧本后推断:关清,顾白和范进的关系是,依据是

      ②联系剧本内容和探究资料,结合配角关清、顾白姓名的深意,分析汪曾祺增设这两个配角的意图。

      ③【甲】处唱词空缺处需要补一句唱词。根据语境,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并结合唱词内容和形式说明理由。

      A.我头顶大官帽,拎着枣儿糕

      B.我摆也么摆,摇也么摇

      C.我左看看,右看看

      我选,理由:

      ④联系《儒林外史》和探究资料,结合【乙】处唱词,分析汪曾祺改编范进形象的意图。 

      探究资料

      ◇汪曾祺在丰富原作戏剧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了故事中的讽刺意味;作为一个平民作家,他的作品历来歌颂人间美好的人情、人性。

      ◇汪曾祺在创作中一贯遵循“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原则。

  • 1.  小说阅读

    荣军鞋铺

    石钟山

    ①军营正门口,马路对面,多了一个修鞋铺,名字叫“荣军鞋铺”,吴师傅是这家鞋铺的主人。

    ②鞋大都是对面军营里的军官送来的,那些年部队上只有军官才发皮鞋,四年一双,军官们对鞋都很仔细。有时鞋刚发下来,为了防止鞋底磨损,都来吴师傅这里钉掌儿。

    ③荣军鞋铺的窗子上立了块纸壳,纸壳上标明了钉鞋掌的价格。后掌儿两角,前掌儿七角。春夏秋冬,吴师傅把鞋摊摆在门外,身上系了条黑色围裙,低着头、弓着身子,一丝不苟地钉鞋掌。

    ④午休或傍晚时间,是荣军鞋铺最热闹的时候,三三两两的军人从军营大门里走出来,轻车熟路地来到吴师傅的鞋铺,把鞋放下,亲切地叫一声:“吴师傅,鞋放这里了。”这时,吴师傅会半仰起头,交代一句:“把名字写好。”

    ⑤凡是来过荣军鞋铺的人都知道,吴师傅有个习惯,总会让来人用纸条把钉鞋人的名字写上,放在鞋窠里,这样不会拿乱。许多鞋不能立马拿走,第二天取鞋时,报上姓名,吴师傅就在鞋窠里找那张写了名字的纸条,再准确无误地把鞋递给人家。取鞋的人,一手交钱,一手拿鞋。吴师傅从不亲手接钱,地上放了一只看不出颜色的糖果盒,钱都在那里放着。每次结账,修鞋人自己把钱放里面就是,遇到大票,也让他们自己去找零钱。整个过程,吴师傅头都不抬一下,乒乒乓乓、仔仔细细地钉他的鞋。

    ⑥从大院出来的军官们,有时放下鞋并不急着走,而是立在鞋摊前和吴师傅聊一会儿。久了,便知道修鞋的吴师傅是名老兵,而且参过战。聊到兴致处,吴老兵会说几句当年去朝鲜参战的事,他话不多,三言两语后总是适时打住。军官们把吴老兵的故事连缀起来,慢慢地把吴老兵的经历铺展开来——吴师傅叫吴先发,是第二批入朝作战的,参加过第三次和第四次战役,脚就是在第四次战役中受的伤。回国后,他在锅炉厂上班,退休了,就搞起这个鞋摊。

    ⑦青年军官们连缀起吴师傅的经历后都啧着嘴。再称呼时,有的人称吴师傅,有的人叫老吴。不论叫什么,都充满了感情色彩。

    ⑧吴师傅总是在每晚军营响起音乐时收摊。不用问,此时是九点四十分,他知道,再过二十分钟,军营的熄灯号就该吹响了。他把摆在门口的工具,还没来得及修的鞋拿到鞋铺里,用一把铁锁把门锁了,推起立在一旁的自行车,跛着脚上车,影子便遁到了暗夜里。

    ⑨有一天,吴师傅来到鞋铺门前,像往常一样开门、搬出工具,却猛然发现了异样。抬眼向对面的军营望去。 军营安静得出奇。一夜之间,军营里的军人开拔了。那阵子,电视、收音机里天天播放的都是南部战事。

    ⑩吴老兵有个收音机,就放在摊位前,他不仅把音量调到最大,还要竖起耳朵来倾听。手里的活儿已经干完了,他并不收摊,仍旧坐在那儿,跟前只有收音机陪伴着他。

    ⑪日子忽悠一下,三个月过去了。他在一天早晨来到鞋摊前,军营突然又热闹起来,又听到了熟悉的军号,还有士兵列队走过的声音。

    ⑫吴师傅的脸色又活泛起来。这时,军营里有两个军官直奔他的鞋摊而来,报上姓名,他很快在那一排修好的鞋里找到属于他们的鞋,庄重地递过去。

    ⑬接下来的日子,又有一些军官陆续来取自己的鞋。

    ⑭日子似乎又回到了从前,他却发现还有十双鞋没人认领。他从鞋窠里把纸条掏出来,姓名清晰,他找了一块比较大的纸壳,依次把这些人的名字写上,立在摊位显眼的地方,希望鞋的主人早点来把它们取走。

    ⑮一晃,几个月过去了,那十双鞋仍没人来认领。一天,团长来了,站在纸壳前依次把那些名字看了,叹了口气,说:“吴师傅,他们都成了烈士。”说完弯下身子把纸壳翻转过来。他死死盯着团长的脸,虽然已有预感,被证实了,还是觉得有些突然。团长又看了眼玻璃窗后那十双摆放整齐的鞋,说:“鞋就放这儿吧,权当留个念想。”

    ⑯团长走了,他的目光久久收不回来。

    ⑰从此,每天打开鞋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擦拭那十双鞋,然后把它们又庄重地摆到原处,像展览橱窗。更多时候,他的眼睛先是盯着那没人认领的鞋,随后,眼神定在某一处。

    ⑱偶然的一天,有两个军官在鞋摊前说起要去南方某省新建的烈士陵园参加纪念仪式……后来军官走了,他的心也不在了,眼神飘飘地定在天边的某一个地方。

    ⑲后来,儿子成了他的徒弟。鞋摊前一老一少,叮叮当当的钉鞋声,像二重奏。儿子三十几岁,胡茬儿硬硬地扎在脸上的样子,很硬朗,但修鞋的动作却很温柔,这是父亲要求的。

    ⑳又过了些时日,鞋摊前突然少了父亲。

    ㉑南方某省的烈士陵园来了一个老人,从鞋窠里拿出纸条在碑上查对着名字,终于对上一个,他把鞋摆放在烈士墓前,冲着那墓说:李大生排长,鞋给你送来了。穿上鞋,脚不冷。

    ㉒十双鞋,他找了三处墓地,终于都找到了它们的主人,一双双摆好,敬礼。

    ㉓两个月后,他又回到鞋摊前,儿子修鞋的手艺已经很熟练了,他能腾出空来发呆了。他经常抬起眼睛,眼神望着远处的天际,一望就是半晌,嘴里一遍遍唠叨着:把鞋穿好……

    (有改动)

    学样文学社想将此文拍成微视频,请你协助摄制组完成下列任务。

    1. (1) 【任务一】摄制组想做前期宣传,请你根据小说内容,用简洁的语言给这部微视频写一个剧情介绍。(60字以内)
    2. (2) 【任务二】摄制组认为,儿子出现这个情节是多余的,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3. (3) 【任务三】摄制组认为,视频的拍摄视角可以是多元的,说说假如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下面哪个视角来拍摄,并阐述理由。

      A.吴师傅视角 B.作者视角 C.儿子视角

    4. (4) 【任务四】摄制组需要在视频结尾部分插放致谢字幕,请你结合小说主旨及内容写一段话。(不少于80字)

      谨以此片献给.

  • 1.  小说阅读

    洗礼①

    [法]莫泊桑

    男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农庄门前等候。五月的太阳把它明亮的光辉倾泻在开着花的苹果树上。苹果树周围,不断有雪片似的小花瓣撒下来,落入深深的草丛,草丛中蒲公英盛开如火,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

    一只大肚子母猪睡在厩肥堆边;一大群小猪在它周围转来转去,它们的尾巴像绳子似的卷曲着。

    【甲】突然间,在那些庄园的大树后面,响起了教堂的钟声 , 当当这微弱而又遥远的召唤在欢乐的天空里播送着。燕子像箭一样地掠过蓝色天空。牛圈的气味掺杂着苹树甜蜜蜜的气息不时飘过。

    那些男人中间的一个转身对着房子喊道:“快点,快点,梅利娜,打钟啦!”

    他大约三十岁光景,是个魁梧的庄稼汉。他的父亲,一个老头儿,像橡树的躯干那样虬劲盘结,说道:“女人家总不肯早点准备好。”

    老头儿的另外两个儿子笑了,其中一个对刚才高声叫喊的大哥说:

    “去催催吧,波利特。不然到了中午也出不来。”那年轻人走进房子去了。

    这当儿,保姆在门口出现了,裹在白襁褓里的两个月的婴儿睡在她的肚子上。

    随后,那母亲也挽着丈夫的胳膊出来了。她长得高大壮实,才十八岁,气色红润,面带笑容。亲属都跟在后面出发了。

    保姆抱着怀里的小生命,小心地避开路上的水洼。老人们规规矩矩地走着。年轻人却想跳舞了,他们望着路边那些来看热闹的姑娘。婴儿的父亲和母亲一本正经地跟在孩子后面,这孩子日后要在人世上代替他们,要继续他们的姓氏,当蒂这个姓氏在全区是有名的。

    现在可以望见有尖顶钟楼的教堂了,那钟声在召唤新生的婴儿第一次到天主的家里来。

    一条狗跟着他们。有人扔给它几颗糖杏仁,它就围着人欢蹦乱跳。

    教堂的门敞开着。神父正在祭坛前面等候。他是个高个子、红头发的年轻人,瘦而结实,也姓当蒂,是孩子的叔叔,孩子父亲的另外一个兄弟。

    他按照仪式给他的侄子施了洗礼。

    洗礼完毕,这一家人在门口等着神父脱掉祭披又上路了。现在大家走得很快,因为心里惦记着那顿饭。保姆对走在旁边的神父说:

    “喂,神父先生,你肯不肯替我抱抱你的侄子,让我活动一下。”

    神父接过孩子。孩子的白衣裳衬在黑道袍上,像一大块挺耀眼的斑迹。虽然孩子并不重,可是他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所以感到很窘。大家都笑起来,一位老奶奶远远地问道:“你是永远不会有这么个小东西了,你说,你就不难过吗?”

    神父没有应声。他大步走着,凝视着这个蓝眼睛的婴儿。

    那父亲嚷着说:“我说,神父,如果你也想要一个,只管说一声就行。”

    接着大家就像庄稼人平素那样开起玩笑来了。

    从坐上饭桌起,那种乡俗的笑闹就像一阵暴风雨似的开始了。另外两个儿子也快要结婚,他们的未婚妻都在场,是特意请来一起吃饭的。客人们不断地说着笑话,都是些粗话,把姑娘们说得满面通红吃吃地笑着;男人们笑得直不起腰来。

    神父已经看惯了乡下人这种放纵的场面。他一直静静地坐在保姆旁边,用手指逗弄侄子引他笑。他就像从来没见过孩子似的,感到很惊奇。他若有所思、全神贯注地端详着他,带着一种心事重重的严肃神气,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慈爱。对这个脆弱的小东西,他哥哥的儿子,他产生了一种从来未曾有过的奇特、强烈而又带点忧郁的慈爱之情。

    他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他一心一意地望着这个孩子。他很想再把他抱在膝上。面对着这个人类的幼芽,他一直心里很感动,好像是面临着一种他从来没有料到的、言语无法形容的神秘,一种既庄严而又神圣的神秘,一种新的灵魂的化为肉身,生命肇始、爱情觉醒、种族延续和人类永远前进的伟大的神秘。

    保姆不停地吃着,神父对她说:“把他交给我,我不饿。”

    【乙】他把孩子又抱了过来。于是他周围的一切都不见了,变得无影无踪了。他的眼睛一直盯在那张胖嘟嘟的红脸蛋上。渐渐地,那小身体的热气透过襁褓和呢子道袍,传到他的腿上,就如同一种非常轻柔、非常幸福、非常纯洁的抚爱,一种使他热泪盈眶的甘美的抚爱,一直透进他的心里。

    吃饭的人们越发喧闹起来。孩子被这种吵声吓得哭起来。

    那母亲站起来,把儿子抱到隔壁房里。几分钟后,她回来说,孩子在摇篮里睡得很安稳。

    喝咖啡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神父早就不见了,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

    后来,年轻的母亲起来去看看孩子醒了没有。她摸索着走进房间。可是一种奇怪的声音吓得她立刻站住。她回到饭厅,面色非常苍白,打着哆嗦把这件事告诉大家。男人们乱纷纷地站起来。那父亲端着灯,蹿了进去。

    只见神父跪在摇篮旁边,把头放在孩子的枕头上,正在呜呜咽咽地哭着。

    远处,响起了教堂的钟声,当当当。

    (选自《羊脂球》,有删改)

    【注】①洗礼:信奉基督教的欧美家庭在教堂为新生婴儿举行的仪式,主持洗礼的神父应当是亲友中的基督教徒,礼毕后,要举办午宴。

    1. (1) 【梳理故事情节】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看似次要,实则是通往小说主题理解的主要渠道。请补全下面的情节梳理任务链。

    2. (2) 【体味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家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刻画环境的最小描写单位,看似次要,实则是构成小说的血肉材料。下面关于【甲】【乙】处细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辨析人物主次】小温认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婴儿,神父是次要人物,小州的看法恰恰相反。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说说理由。
    4. (4) 【抓住主要物件】小说中的“钟声”多次出现,起到了重要作用。请分析《洗礼》中的“钟声”,并结合下面方框中的任意一项,探究“物”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小说与“物”

      A.《孔乙己》——长衫 B.《变色龙》——军大衣

      C.《孤独之旅》——鸭子 D.《智取生辰纲》——酒

  • 1. 小说阅读

    茶花奶奶

    黄晓君

    我还挺小的时候回老家住了几天,住在奶奶家,奶奶的院子里种着许多植物,有鸡蛋花、人参果,还有一棵开得正盛的山茶花。

    那茶花正好在我睡的房间窗外,在房间里的时候,我总是会不自觉望向那粉白色·圆边花瓣的茶花。风经过的时候,她就随着风摇啊摇,仿佛嬉戏一般;风飘过了,她就渐渐停止摇曳,恢复刚才的身姿。我总盯着她入神,沉浸在宁静美好的时光里,嗅着春日里乡村独有的气息。

    一天早上,我迷迷糊糊地醒来时,突然发现茶花下似有什么生物窸窸窣窣,于是小心地起身,渐渐凑向窗前。

    一瞧,花枝上趴着一个拇指姑娘般大小的小人,叶绿色头发,身着与茶花花色一致的裙子,正沐浴着阳光,惬意地打着盹。我不禁惊呼一声,却把那小人吓醒,一个不稳,从花枝上摔下来,幸好被我接住了。

    “哇,小孩!”那姑娘惊呼,似乎比我还惊讶,小小的体形显得很可爱,像动画里见过的小人族。

    “你是精灵吗?茶花精灵?”我好奇地问道。

    “你不怕我?”她说。

    “不怕,你很可爱,就像拇指姑娘一样。”我笑道,仔细端详着“拇指姑娘”。

    “咳咳,好吧,我的确是茶花精灵,看你睡着了,就出来打个盹。”她起身站在我掌心,拍拍裙子跟我对视。

    “我只在童话里见过精灵,没想到这个世界真的存在精灵呀。”我有些兴奋,将茶花精灵安放在窗台上。

    “每棵植物都是有灵气的,如果被悉心照料,生长得好就可以化为精灵现形了。”茶花精灵笑容可掬,眼底有亮晶晶的阳光。

    “那奶奶知道你的存在吗?”

    “不知道,奶奶老花眼,就算看见,也会以为看错了,索性别让她知道,我的存在只有你看见哦!”

    “那我该叫你什么呢?”

    “茶花姑娘吧,你呢?”

    “阿澄吧,”我抬头望了望蔚蓝澄澈的天空,“澄澈的澄。”

    于是我与茶花姑娘很快相谈甚欢,她给我娓娓道来奶奶的往事。她是四年前被奶奶带回家的树苗,被细心照料后化形,每天日子过得很惬意,晒晒午后微暖的阳光,听听鸟的叽叽喳喳,与奶奶同度过春与秋。

    “她有个习惯,就是到了夜里,睡前总会感叹‘又过了一天’,我也就有了跟奶奶一样的时间观念,开开心心过一天,花开一天是一天。”

    她说,三年前爷爷病逝之后,奶奶就开始在睡醒时说“又是新的一天”,可能是因为爷爷是梦中去世的,奶奶变得对还健康活着的每一天充满感激,格外细心地照料院子里的植物,也把一切尽善尽美地做好。

    我眼前浮现出奶奶在院子里拿着水壶浇花的样子,隐隐约约能听见奶奶的呢喃 , 清水在壶里晃动的声音,抬头看到她银白的发丝在新鲜的晨光下飘动。她的眼角长着皱纹,眼眸却依旧熠熠生辉,好像时光特别优待她,漂亮的眼眸正在慈爱地看着眼前的花骨朵,好像那是一个婴儿或者小猫小狗。

    我用指头轻轻抚过她的头,温暖地笑道:“你知道吗?我的名字是爷爷起的,因为爷爷说我的眼睛像极了奶奶的眼睛。”

    “你的眼眸,如同蔚蓝天空的一抹云,如同澄澈湖水激起涟漪。”

    这时门外突然传来奶奶的声音,茶花姑娘赶紧躲了起来。奶奶慈祥地笑着,端着一碗热腾腾的粥进来递给我,那正是我说过最爱喝的咸蛋瘦肉粥。品尝香气四溢的热粥时,我顺口称赞:“奶奶,你种的茶花好美啊。”

    奶奶笑得像初春的山花:“美吧,我可是很用心照顾的。”

    “你说这世上有没有精灵呢?奶奶,总觉得那茶花有灵气。”

    “没准真的有呢!”

    我转头凝望窗外的茶花,花儿时不时随着风儿摇曳,粉白色的花瓣在阳光下别有一番风情。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23期,有删改)

    1. (1) 梳理情节,将下图补充完整。

    2. (2) 文中画横线句说“隐隐约约能听见奶奶的呢喃”,你认为“奶奶”会“呢喃”些什么?请根据上下文推测呢喃的具体内容。
    3. (3)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睡前总会感叹“又过了一天”;爷爷病逝之后,奶奶就开始在睡醒时说“又是新的一天”。

      “又过了一天”与“又是新的一天”,两句话表达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②文中两次提及“我”的名字,分别有什么作用?

    4. (4) 小杭同学将以此文参加班级的佳作朗诵会,想从以下两首贝多芬钢琴曲中选择一首作为背景音乐,你会建议她选哪一首?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述理由。

      A.《命运交响曲》(乐曲基调:悲伤、激昂) B.《致爱丽丝》(乐曲基调:平静、柔美)

  • 1.  小说阅读

    海里岸上(节选)

    林森

    岸上

    ①午后三点半,老苏搬着条凳到家门口不远处的木麻黄林中,开始他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

    ②他想把那艘记忆中的船,以缩小的方式,用一整块树根雕刻出来。但他并不急于完成,刻几刀,就停下来,抽一根烟。他其实很少坐到暮色起,而是在接近五点左右收拾整齐,到镇上的茶馆里喝杯下午茶。镇子和渔村挨着,是岛上最著名的一个渔港,多少年来,一代代“做海”的人,从这里扬帆航向广袤的南中国海。穿过村头往北就是港口,但他步子很急,不敢多看那个他离开、回来无数遍的海港。他已经很久没有机会到海上去了。

    海里

    ③老苏十三岁第一次上船。船离开岸边的时候,老苏陷在兴奋里,不去看岸上老人和女人的挥手。船驶向碧蓝深处,兴奋很快化为乌有。四望全是一样的,只有水天,只有单调到花眼的碧蓝色,航向掌握在父亲手里、心中。船行半天之后,老苏已经把该吐的都吐出来了。船员上前帮他捏肩捏背,被父亲喝止了:“才刚开始,后面两个月都要在水上,怎么受得了?让他吐!”

    ④父亲不理在船上打滚的他,只顾观看太阳,对照着手中的罗盘,有时会从怀里掏出一个被布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包,打开那本纸张灰黄的小册子。那么多年了,识字不多的父亲,已经能把册子上的文字背下来了,可海上航行,马虎不得,还是得拿出来印证一下记忆。小册子上,写着这片海域所有的秘密。翻滚到肚子疼,翻滚到口腔泛酸、泛苦,翻滚到无力呻吟。父亲还是不理他,也不让船员过去。

    ⑤傍晚时,海面平静,有人给父亲换手,父亲把罗盘交到那人手中。父亲下到船舱里,用毛巾沾了一点淡水,递给他。他接过毛巾时,手是发抖的,可他眼中的恨意并不消减。父亲淡淡地说:“要出海,这一关得熬过去,谁也帮不了你。海风吹了一天了,你用毛巾擦擦脸。”握着父亲递过来的湿毛巾,他发抖的手抬都抬不起来了。父亲伸手扶住他的后背,用力在他肩膀一捏,又抢过毛巾,盖在他脸上。毛巾掀开,好像揭开了一层厚厚的海盐面具,脸上一阵凉意。

    ⑥这一趟出海,父亲没给他安排捕捞的活计,只任他在船上不停地呕吐,只任他学会在海上的第一件事——习惯晕船。

    岸上

    ⑦老苏生了两儿一女,女儿是老二,嫁到别的县去了。老三读完大学,没有回海南岛,留在上学的那个城市,成了市民,虽然时不时会在电话里说想念家里的海鲜什么的,但他每年回来的次数是越来越少,他的小孩已在那个城市读幼儿园了,老苏也只见过一回,语言也不通——终究和自己、和这片海没什么关系了。距离最近的是大儿子,就在镇上经营着一间铺面,卖的是碎碟贝加工成的工艺品,还和海水相关,但他已经不出海了,只是从人家手中进货、卖出而已。海上的生活太辛苦,老苏自然不愿儿孙们再继续走自己的路,可想到祖先多少代人以海为田,儿子这辈却远离了,老苏还是涌起一阵阵怅然。父亲从祖父那里接过《更路经》和罗盘,后来传给自己,自己要递出时,眼前空荡,没人接手。

    海里

    ⑧从初登船到真正自己掌舵,老苏用了接近二十年。如果不是一场海上大风暴让父亲瘸了右腿,这个时间还得往后延迟。经过最初的不适期,适应船上生活之后,老苏去了别的船当船员。在别人船上的那些年里,每次在岸上,父亲紧紧叮嘱,让他背熟那本《更路经》、学会看罗盘。对他来讲,学这两样东西比在海上晕船呕吐还难受。但又不得不学,这也不是谁想学就能学的,《更路经》版本不一,却都是各个船长的珍贵私藏。父亲手头这本,传了几代了,已难以说清。在渔村的很多传说里,最初的《更路经》还与明朝的郑和船队有关,之后,一代代的渔村先民,用一次次惨痛的代价,完善、增补着这本小册子——这是一本附着无数海上亡灵的册子。

    ⑨………………

    ⑩老苏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摆平了自己、船员和那片海域。他指挥着航线,不仅关系到能不能满载而归,还关系到一船人的性命。在之后的好多年里,他的船大多数是满载而归的,但总免不了有失落的时候,白忙一个月,船舱空荡荡。最大的损失,当然是有人把命丢在了海里。比如说,那一次疏忽,老苏船上最好的水手曾椰子,就把命丢在海里了。

    岸上

    ⑪开渔季来临,市里把开渔节打造成旅游节。小镇上人山人海,老苏从未见镇上这么热闹过。

    ⑫祭海仪式完毕后,渔船离岸出港。老苏坚持抱着自己刻好的那艘船,随着领导一起上了一艘大船。他竟有些晕船。

    ⑬晕船感在开出大半个小时之后才减轻。导游前来扶着老苏到船长的驾驶室内。看着眼前的一片仪器,各种仪表闪着光,还有面积不小的显示屏,显示着卫星定位导航,显示着离岸边多远,显示着船航行过的路线,老苏赞叹道:“这些东西,得学多久才会使啊?”船长笑了:“比您学那经书容易多了,您到前面来看看,观察一下这片海,看看怎么样?”

    ⑭老苏走近玻璃窗,外头的海面清清楚楚,但不会再有海风直扑而来,不会有海风给他浑身涂抹上一层厚厚的海盐。当船头的海水像要迎面扑来的时候,他的晕船也就消失了。他挺直了腰板,直愣愣地看着外头的水纹变化……

    (选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9期,有删改)

    1. (1) 【编剧目·概括情节】请根据小说内容,完成剧目卡片。

      第一幕:岸上

      时间:现在

      剧情:①

      第二幕:海里

      时间:老苏十三岁

      剧情:②

      第三幕:岸上

      时间:现在

      剧情:老苏的家庭现状,儿孙不愿再以海为田。

      第四幕:海里

      时间:十三岁以后

      剧情:老苏去别的船当船员并背熟《更路经》,在父亲瘸腿后自己掌舵。

      第五幕:岸上

      时间:现在

      剧情:③

    2. (2) 【观写法·感受妙处】在观看演出时,小玉发现“岸上———海里”的穿插叙事是小说的一大特色。请分析这种叙事方式的妙处。

      知识卡片:所谓穿插叙事就是将两个或多个故事交织在一起,交替出现,相互呼应。这种叙事方式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视角看角色,使故事更具深度,还可以在叙述中渗入观点和感情。

    3. (3) 【听台词·品味语言】请联系上下文分析“只任”的表达效果。

      这一趟出海,父亲没给他安排捕捞的活计,只任他在船上不停地呕吐,只任他学会在海上的第一件事——习惯晕船。

    4. (4) 【配道具·分析作用】《更路经》作为重要道具在演出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5. (5) 【赏角色·联读感知】在经历人生的第一次痛苦后,老苏最终闯出了自己的一条路。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名著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A.尼摩船长 《海底两万里》 B.红军 《红星照耀中国》

      C.保尔·柯察金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林冲 《水浒传》

  • 1.  小说阅读

    俄勒冈州火山爆发

    [瑞士]瓦·弗洛特

    ①“喂,是得克萨斯信使报社吗?我是贝德尔·史密斯。请立即记下:我永远难忘的俄勒冈州的这场经历,火山爆发……”

    ②“怎么回事?”新来的编辑沃克问道,“喂,喂,接线员!”

    ③“通往俄勒冈州的线路突然中断了,”电话局总机报告说,“我们马上派故障检修人员出发检查。”

    ④“大概要多久?”

    ⑤“哦,您得做好一两个小时的打算。您知道线路是穿过山区的。”

    ⑥“完了!”沃克沮丧地说道,并沉重地跌坐在他的软椅上。

    ⑦“什么叫完了?”主编怒气冲冲地说道,“您是一名记者,还是一个令人丧气的半途而废的家伙?您不是已经收到报告了吗?俄勒冈州火山爆发!这一消息我们起码比《民主党人报》和《先驱报》早得到一小时。这一回我们可要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了!今天下午,当我们独家登出俄勒冈州火山爆发的现场报道时,他们会嫉妒得脸色铁青的。”

    ⑧主编从书柜里取出一卷《百科全书》,“我要让您看看这事该怎么做!埃丽奥尔,请您做好口授记录的准备!现在,您这个也算是记者的人过来瞧瞧吧!这儿,俄勒冈……海岸地带……山脉……有了,道森城这一带有几座已经熄灭的火山……

    ⑨“噢,看来是这里。您把地图拿过去,抄下四周区镇的地名。”他跳了起来,猛地拉开通向印刷车间的门。

     浙江新中考

    ⑩“希金斯!您马上过来!给我把头版的新闻全部撤去!我要加进一篇轰动全国的报道!还有,这次要比平常提前一小时出报。”

    ⑪他叼起一支香烟,大步地在屋里走来走去。

    ⑫“您写下———通栏标题:俄勒冈州火山爆发!电话联系中断!贝德尔·史密斯为《得克萨斯信使报》作独家现场报道。

    ⑬“上午在俄勒冈州地区出现了极为可怕的景象,有史以来一直十分平静的巨峰巴劳布罗塔里火山(名字以后可以更正)忽然间喷发出数英里高的烟云。就这么写下去——这里是有关火山爆发的资料的描述,剩下的您就照抄好了,反正总是这一套

    ⑭“您让沃克把熔岩可能流经的区镇地名读给您听。别忘了写一写人,诸如一个在最后一瞬间被救出来的孩子啦,一个拖着小哈巴狗的老妇人啦,等等。

    ⑮“最后,《得克萨斯信使报》呼吁各界为身遭不幸的灾民慷慨解囊。捐款者填好附列的认捐单,将钱款汇往指定的银行账号即可。若填上认捐单背面的表格,您同时还有机会以优惠价格订阅全年的《得克萨斯信使报》。这样您家里就有了一份消息最灵通的报纸。通过报道俄勒冈州灾难这一事实即已雄辩地证明,本报拥有最迅速、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⑯排字机“咔咔”作响,滚筒印刷机里飞出一页页印张,报童喊哑了嗓子,布法罗市的居民们从报童的手中抢过一份份油墨未干的报纸,转瞬之间,当天的报纸全部售完。

    ⑰三小时后,通往俄勒冈的电话线路修复。电话铃声响了,沃克、主编和女打字员同时拿起耳机。

    ⑱“喂!是得克萨斯信使报社吗?”响起了贝德尔·史密斯的声音,“那好,请马上记录:我永远难忘在俄勒冈州的这场经历,火山爆发也不如此刻的吉米·布蒂德雷这般厉害,今晨他在富尔通拳击场频频出击,把俄克拉荷马的重量冠军瓦尔特·杰克逊打得落花流水。在第三局中他以一连串的上勾拳、猛击拳和凌厉而干净利索的直拳将对方击倒在地……喂……喂……您在听我说吗?您能听清楚我说的话吗?”

    ⑲“请等一下,贝德尔,”沃克说,“主编刚才晕过去了。”

    1. (1) 贝德尔·史密斯的报道中,“火山爆发”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2. (2) 下面段落中加点的语句富有意味,请联系语境综合分析。

      “噢,看来是这里。您把地图拿过去,抄下四周区镇的地名。”他跳了起来,猛地拉开通向印刷车间的门。

      上午在俄勒冈州地区出现了极为可怕的景象,有史以来一直十分平静的巨峰巴劳布罗塔里火山(名字以后可以更正)忽然间喷发出数英里高的烟云。就这么写下去——这里是有关火山爆发的资料的描述,剩下的您就照抄好了,反正总是这一套

    3. (3) “火山爆发”事件并没发生,为何报道中还包含了“一个在最后一瞬间被救出来的孩子”“一个拖着小哈巴狗的老妇人”以及“银行账号”“认捐单”等一系列细节?
    4. (4) 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篇小说情节设置的巧妙之处。
    5. (5) 小说《俄勒冈州火山爆发》的结尾写道:“主编刚才晕过去了。”请你展开想象,以“主编醒来以后”为开头续写结尾,要求符合小说原意,120字左右。
  • 1. 散文阅读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①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他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②那年头,我五岁半。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当时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

    ③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祖父啥时再看戏呢?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

    ④戏票分三等,最便宜的是五分钱。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是日午前,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⑤午后,我只好一个人跑去剧场。剧场有人查票,我只能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⑥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⑦身后喊喊喳喳,来了两个女的,年纪大些的,比我母亲年轻,短发,圆脸,蓝洋布旗袍;年纪小些的,比我二姐大,长辫,瓜子脸,粉红衫。柴禾堆南边有块空地,两人摆开架势,一比一画,开始对唱。唱罢《梁祝》,又唱了一些其他戏曲。 然后,像完成了一次街头演出,两人击掌庆贺,兴高采烈地离开。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觉得她俩是受老天爷指派,特意前来为我一人表演,以安抚我功亏一篑、濒于绝望后的失落。

    ⑧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这回是淮剧《秦香莲》。中途有一位观众,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门里的人听到我的话,回头瞟了一下,立马移开了。

    ⑨《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 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⑩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⑪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⑫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⑬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2月 24 日,有删改)

    1. (1) 【梳理文章脉络】

      阅读选文,填写表格。

      时间

      “我”的经历及心理

      五岁半时

      初入老剧场

      ,“我”意犹未尽

      流连老剧场

      发现门缝,无奈被占;轮到自己,却被遮挡,安抚了“我”的失落

      中秋节,门缝看戏又被挡,央求后大叔立马让开

      看看完淮剧《秦香莲》,

      半个世纪后

      “我”想看戏,朋友积极安排,“我”高兴感动

    2. (2) 【品味语言精妙】

      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觉得她俩是受老天爷指派,特意前来为我一人表演,以安抚我功亏一篑、濒于绝望后的失落。

      ②是它,就是它。 它还屹立在那里。

    3. (3) 【斟酌选材用意】

      本文题为《门缝里看戏》,第④段却没有直接写“看戏”。这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4. (4) 【理解作者情感】

       “我”为什么把老剧场比作“桃花源”?请联系选文和“桃花源”的特点加以分析。

    5. (5) 【关注写作视角】

      选文采用“回忆中的我”和“写作时的我”两种叙述视角,下列作品中用了同样写法的一项是( )

  • 1. 阅读

    夏日的葵花

    安宁

    ①盛夏,当庭院里一小片向日葵园,终于有了第一朵花的时候,小鸡们也已经羽翼丰满,它们不再聚精会神于啄食或者踩踏小小的向日葵嫩芽,而是喜欢用爪子在泥土里到处抓挠,寻找肥硕的虫子吃。有时候它们也会飞到墙头上去,欣赏着露出金黄色花瓣的向日葵,好像这一片即将绚烂的地盘,是独属于它们的。

    ②我也开始像一只鸡或者麻雀那样,蹲踞在院子里的某个角落,在清晨或者黄昏,观察向日葵如何迎着朝阳绽开笑颜,并追寻着阳光的足迹,转动自己的花朵,直至夕阳落下,它们也一低头,坠入了梦乡。

    ③村里人并没有种植向日葵的习惯,不过是像西瓜地里点缀一些甜瓜一样,女人们突发奇想,在玉米地的中间,种上几十棵。于是开花时节,那有灿烂笑脸的向日葵,在田野里便格外地引人注目。每个路过的女人都会停下来,怀着心思看上一会儿。如果碰上主人在,就会隔着玉米地喊:你家种的葵花看着真喜人。主人的回话,都是要分亲疏远近的。如果是本家,就会大方回过去:等熟的时候,给你送几个过去。地头上的女人再看那风里葵花的笑脸,便觉得愈发地诱人。

    ④从我们家的向日葵园初具规模的那天起,就不断有女人来造访。她们以各式的名义过来:有时是借点针头线脑的东西;有时来看一眼我们家的猪啊,鸡啊,是否长了斤两,卖给谁家更能挣钱;有时问问去镇上买化肥了没,化肥又涨价了没;有时又说要跟着母亲学纳花样鞋底。母亲床头的大箱子里有一本厚厚的书,书当然不是用来读的,而是夹各式各样的剪纸,剪纸其实是一些花样,纳鞋底的时候,先画在上面,再用各色花线将图案纳出来。女人们一边翻着母亲的花样本,一边啧啧地赞叹,说:“瞧这喜鹊剪得,简直是神了!还有这牡丹,多喜庆!”

    ⑤母亲于是变得忙碌起来,既要给向日葵浇水、施肥、捉虫子,还要侍弄左边的菜园子。菜园子里有蜜蜂、蝴蝶飞舞,嗡嗡地响个不停,好像要驱赶前来拍马屁的女人们。母亲一边听着院子里女人们的絮叨和废话,一边在菜园子里锄草。青椒和茄子有些已经结了果,鲜嫩嫩地藏在枝叶之间,母亲多个心眼儿,偏偏不摘,因为摘下来,还要虚让一番,万一哪个女人不客气,全都拿了去,岂不是亏了?于是女人看着忙碌的母亲,向右瞅一眼蓬勃向上的葵花,向左扫一下硕果累累的菜园,讪讪地一笑,说:“丽她娘,你先忙着,我走了,改天再来。”母亲擦擦汗,终于忍不住客气一句:“有空来啊,等葵花熟了,我送点过去给你们家孩子尝尝。”那女人果然兴奋起来,将一颗悬着的心放下,喜气洋洋地走了。

    ⑥因为这一片向日葵,我们家安静的院子有了些热闹。晚上母亲坐在马扎上,将向日葵数了又数,确定好了会收获多少向日葵花盘,便跟父亲絮叨要送谁家。父亲不喜欢听这些婆婆妈妈的事,而且他也不理解这点蝇头小利有什么好算计的,让母亲那么费心思。即便是全留着自己家吃,谁又能说什么。不过乡下男人女人们的距离,永远都隔着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就像这一片向日葵,母亲看到的是成熟后乡下人事的复杂;而父亲,却根本不关心谁会吃到这些葵花籽,他完全不参与这片不成气候的向日葵的收成小事。

    ⑦在秋天尚未到达之前,女人的心思,就像这夏日的向日葵,沉甸甸的,快要压弯腰了。

    (选自《文艺报》2016年8月5日,有删节)

    1. (1) 文章围绕夏日葵花,描写了不同人对葵花不同的态度,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按括号里的要求答题。

      ①地头上的女人再看那风里葵花的笑脸,便觉得愈发地诱人。(为什么地头上的女人会觉得葵花笑脸愈发可爱?请联系上下文,分析“愈发”在此处的表达作用。)

      ②母亲擦擦汗,终于忍不住客气一句……(带点词写出了母亲当时怎样的心理?)

    3. (3) 文中第④段画线句的内容,似乎与“夏日葵花”无关,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4. (4) 文章结尾写道:“在秋天尚未到达之前,女人的心思,就像这夏日的向日葵,沉甸甸的,快要压弯腰了。”请联系链接卡片,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理解。

      链接卡片

      安宁,“80后”女性作家,她的散文切口独特,文字通透,叙述冷静有力,透过鸡零狗碎的生活小事道出了乡村热情背后的冷寂,温情背后的心机,算计背后的云烟苍茫。冷眼旁观中,是对中国乡村繁复人际和世道人心透彻的观察和思考。

  • 1. 散文阅读

    傅道彬先生说:“时间意义的悲凉和空间意义的温馨构成了中国文学中黄昏意象的象征意蕴。”黄昏这一意象已经渗入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深层,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

    请阅读季羡林先生的《黄昏》,完成探究任务。

    黄昏

    季羡林

    ①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A]但是,年着年,月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

    ②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③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屋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④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从东方么?东方是太阳出的地方。从西方么?西方不正亮着红霞么?从南方么?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看来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是北冰洋,我们可以在想象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

    ⑤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B]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入淙淙的水声里,水面在阕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 以后,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我能想象: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像——像什么呢?是不是应当像一阵灰蒙的白雾?或者像一片扩散的云影?跑了来,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阴影,又跑了去,来到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⑥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流动。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么?却并不,再比现在沉默一点,也会变成坟墓般地死寂。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像一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⑦给人们关在门外,是我这样说么?我要小心,因为所谓人们,不是一切人们,也绝不会是一切人们的。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常常待在天井里等候黄昏的来临。我这样说,并不是想表明我比别人强。意思很简单,就是:别人不去,也或者是不愿意去这样做。我(自然也还有别人)适逢其会地常常这样做而已。我也会知道:这是黄昏了。我从风门的缝里望出去:灰白的天空,灰白的盖着雪的屋顶。半弯惨淡的凉月印在天上,虽然有点儿凄凉,但仍然掩不了黄昏的美丽。这时,连常常坐在天井里等着它来临的人也不得不蜷伏在屋里,只剩了灰蒙的雪色伴了它在冷清的门外,这幻变的朦胧的世界造给谁看呢?黄昏不觉得寂寞么?

    ⑧但是寂寞也延长不多久。黄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隐的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不正慨叹黄昏的不能久留吗?它也真的不能久留,一瞬眼,这黄昏,像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了,我们知道的,只是:它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丝微飕,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减)

    1. (1) 请你细读文本,将下图中黄昏的意象和特点补充完整。

    2. (2) 诗性散文总是采用如诗歌一般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尽情地描绘出文章的诗意美。

      ①请模仿示例赏析画线句[A]中的加点词语。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赏析:愁绪本是抽象的东西,作者用一个“载”字,把无形的愁绪变为有形的物体,她把愁搬上了船,但愁太沉重,只恐船都载不动,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愁苦。

      ②请从句式特点的角度对画线句[B]进行赏析。

    3. (3) 诗性散文往往通过作者浪漫的畅想,创造出一个独立于现实之外的理想世界。

      我甚至于想用谱乐谱的手法来写散文,围绕着一个主旋律,添上一些次要的旋律;主旋律可以多次出现,形式稍加改变,目的只想在复杂中见统一,在跌宕中见均衡。 (季羡林)

      本文也被称为《黄昏颂》,请结合文章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对“主旋律”简要分析。

    4. (4) 经过本次探究活动,小缙对“诗性散文”有了一定理解,他发现课本中也有这类文章,请在以下选项中任选一篇并结合诗性散文的特点简要品析。

      A.《春》(朱自清) B.《桃花源记》(陶渊明)

  • 1. 散文阅读

    大风帖

    李丹崖

    春天,突然刮起大风。风横着吹,窗外的麦苗贴着地面,柳浪直飞,水的波纹翻滚出了声响。尽管我关了窗,仍能嗅到一丝土腥味。春日的劲风,有时候比秋风还要摧枯拉朽。

    ②大风天里,日色有些浑浊。若置身旷野,风的劲会更大一些。念及少年时,跟着母亲到外婆家去送雁馍,那是旧历年二月二,晚辈给长辈送雁馍,祝福他们健康长寿。嫁出去的闺女,也有“雁归来”的寓意。母亲挎着个竹篮,里面放着刚出锅的雁馍,外面盖着烟花蓝布,很是好看。可是,风太大了,很快扯走了蓝布,吹到了麦地里,我去追,被吹得翻了两个跟头,蓝布还是没抓住。到了外婆家,发现雁馍的皮都被风吹得咧开了嘴。外婆说,大风吹得雁都笑开了。

    ③从外婆家回来的路上,风早已刹住,盖竹篮的那块蓝布竟然出现在地头不远处,我跑过去捡起来,掸了掸土,满是旷野的气息。

    ④在吾乡皖北,乡间邻里或路人,若有个摩擦拌嘴,一人爆了粗口,有修养的人是不还嘴的,会说:“你骂的都被大风刮跑了!”这不是示弱或胆怯,而是不与你计较。不计较,是乡人独特的处世哲学。拳头硬,或许可以打碎一块石头,打折一棵树,却没有人能打散一阵风。相反,你还有可能被风吹倒,磕掉一颗牙。

    ⑤没有人能征服一阵风,我们能做的只是借着风力,放飞一只风筝。

    ⑥外公在世时,有句口头禅:“人世间最痛快的事:看大风吹四野,黄的飞,绿的留;喝滚水落汤茶,香气足,大汗流;吃匀称长条面,辣子足,多放油。”外公没有大学问,然个人觉得,这几点皆算大雅。我观察过外公喝茶,不管是嫩竹叶煮的茶,还是那种集市上买回来的茉莉香片,都要呼噜噜地喝到额头冒汗。我也观察过外公吃面,一盘面,风卷残云,通常不会超过五分钟。然后搪瓷缸朝桌上一放,做活去。

    ⑦六十多年前的一个冬日,风很大。外公在田埂上挖白菜,听到一个孩子的哭声。循声找去,在一百米开外的沟头上,是一个被丢弃的婴孩,鼻梁已经冻到乌紫。外公丢掉白菜,把孩子揣在大袄里,抱回了家。

    ⑧是个男孩,灌了两口热汤,缓过神来。“多好的孩子呀!”外公感叹,“多亏了那阵风把孩子的哭声给刮了过来。”

    ⑨外公给那个男孩取名“风生”,把孩子养到三个月大,孩子的父母得知此事,觉得良心上过不去,敲开了外公家的门,双双跪倒在外公跟前。从此,“风生”又有了爹娘。

    ⑩那个孩子现在已年近古稀,我在外公的葬礼上见过他一次。他伏在外公的坟茔上,哭声好像那天的风声。

    ⑪外公去世后,每每工作和生活上遇到难处,我总会到他坟前待一会儿。尽管每年清明前后我们都要在外公的坟头添几锹土,但他的坟包仍越来越小,他距离我们似乎越来越远。在坟头边躺下,黄土松软,松柏青翠。嚼着草根儿,看天上,云卷云舒,都是风在导演。

    ⑫五年前去台湾,看到王羲之的《长风帖》。隔着玻璃,泛黄的宣纸上,龙蛇飞舞。笔下力逾千钧,又有些风轻云淡的意思。笔锋化作鸿鹄,在纸上掠飞,蜻蜓点水一般,一通写下来,浩荡万里,姿态翩翩,令人击节。 不得不说,王羲之的草书吸纳了长风过境的气韵,举重若轻,银钩铁画落在纸上,旋即弹跃起来,凌空飞舞。

    ⑬草书与风,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灵魂契合。浓墨好似风融长河,淡墨好似风入乱石山丘;焦墨好似风过秋日树梢,枯墨恰如风过冬日荷塘。

    ⑭董其昌在展玩《长风帖》后,写有跋文:“……今日於名园展玩永日,大可消暑,当辟尘犀,诚为厚幸。”观王羲之草书,的确可消暑,旧笔墨之间浸润的人文气息,当如长风,在我们心里扫过。

    ⑮大风可以吹走很多东西,却吹不走一些人,一些物事。经年再顾,仍觉如风在耳,如笋破土。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 3月 31日,有删改)

    1. (1) 赏“风”景

      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完善下面的思维导图,捕捉“风”中画面。

    2. (2) 品“风”韵

      本文语言明亮清丽,情意丰沛。请品味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①春天,突然刮起大风。风横着吹,窗外的麦苗贴着地面,柳浪直飞,水的波纹翻滚出了声响。尽管我关了窗,仍能嗅到一丝土腥味。

      ②在坟头边躺下,黄土松软,松柏青翠,嚼着草根儿,看天上,云卷云舒,都是风在导演。

    3. (3) 析“风”情

      本文写“风”,为什么却用大量笔墨描绘外公?请结合内容分析。

    4. (4) 悟“风”度

       “帖”字有以下几种常见的义项,你觉得文题《大风帖》中的“帖”字应该选择哪个义项?请结合全文内容阐述理由。

      帖①(tiē)妥当;稳当:妥~。

      ②(tiě)写着字的小纸片:字~儿(便条)。

      ③(tiè)临摹用的样本:临~。

      选择,理由:

    5. (5) 作家李丹崖曾说:这个世界上,每个季节都不缺少大风天,就像这个世界上,总有大风一样性格的人存在。根据你的阅读积累,为下列名著人物选择一句最符合其个性的句子。

      ①祥子(《骆驼祥子》)( ) ②尼摩(《海底两万里》)( )

      ③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

      A.我是风,自由的风。

      B.风中跌倒不为风。

      C.心随往事顺水流,人随风去不敢求。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