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广安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 1.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据统计,6 月 3 日以后,五四运动已波及全国 20 多个省的 100 多个城市, 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 地被卷入五四运动的浪潮,这说明五四运动(   )
    A .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 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D . 促进了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 1. (2023高一上·涟源期末) 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之后,社会改造运动变成了一个主流,人们不是从顶层设计,不是从政党政治来讨论中国的命运和改革,而是从社会基层改造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把中国当作一个新的改革的对象。该学者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
    A . 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 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 C . 促进了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 D . 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 1. (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 1919年中国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期望而去,失望而归。中国代表团在会上的“失望”导致了( )
    A .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 . 二次革命的爆发 C . 五四运动的爆发 D . 国民革命的高涨
  • 1. (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1卷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刘宇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革命新道路》

    材料三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两个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2. (2) 材料二中“边界红旗子”指什么?“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李立三强调的革命斗争道路是什么?这条道路让党付出了怎样惨痛的代价?
  • 1. (2024高一下·朝阳月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场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在这场运动中( )
    A . 前期的运动中心是上海 B . 学生提出“打倒土豪劣绅” C .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诞生
  • 1. (2024高一下·开远开学考) 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数量约为100万人;截至1919年,这一数量接近200万人。工人阶级数量的增长(   )
    A . 利于推动中国革命转型 B . 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推动 C . 加速了推翻清王朝的进程 D .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1. (2023高二上·铜仁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2年9月

    中华书局出版

    《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

    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位,其他各族,更起迭仆,与汉族互有关系者,日苗族、日通古斯族(满族)、曰蒙古族、曰土耳其族(回族)、曰西藏族。

    1923年9月

    商务印书馆出版

    《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

    构成中国历史的民族,是华、苗、东胡、蒙古、突厥、藏、韩七族。七族之中,华族是主要分子。把“中华民族”简称为“华族”或“中华族”,用来指称“汉族”。

    1940年

    国民政府第三次修订

    《修正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叙述中华民族之演进,特别注意支族间之融合与其相互依存之关系,以阐发全民族团结之历史的根据,而于历史上之光荣,以及近代所受列强之侵略及其原因,以激化学生复兴民族之意志与决心。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紧扣材料,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 (2023高一上·贵阳期末)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时,收集了以下图片。他们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 . 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 B . 工人运动的发展 C . 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 D . 国共合作的形成
  • 1. (2024高一上·通州期末) 1919年,杜威访问中国,在给家人的信中写到:“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加入他们,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杜威信中所评价的重大历史事件( )
    A . 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 . 是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文化革新 C . 是中国新旧民主革命时期的分界点 D . 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