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任务型写作。结合选文和课文《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 25 周年》,谈谈你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作为青少年,你从奥林匹克精神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 1. 文学作品阅读

    和为贵

    ①天刚麻麻亮,镇子就被商贩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唤醒了。

    ②白铁师傅梁大全站在店铺门前,端着那把油腻腻的紫砂茶壶,就着壶嘴,边咂边看街上的景儿,不时地跟路人打着招呼。

    ③他身后的铺面陈设简单,锤子、钳子、剪刀、铁砧,几张白铁皮,一条兼作工作台的枣木板凳,一把竹躺椅,几把小板凳,就是工作间的全部家当。

    ④老梁当了大半辈子白铁匠,干惯了活儿,闲不住,一天不动弹,浑身就不得劲儿。他一年四季开门最早,却半天碰不上一单生意,补锅修壶的人越来越少了。没开张,他也不沮丧。到半晌,杂货铺的老周、卖膏药的老陈,会雷打不动过来找他杀上两盘。正杀得不可开交之际,有顾主进店来:“梁师傅,这锅咋不经烧哩,才用两年,就漏水了,给补一补?”

    ⑤难得接下一单活儿,老梁忙把棋推给观棋的老周,接过锅端详一番,道:“别补了,换底儿吧,补了不耐用,过会儿来拿。”顾客同意,他便自顾自地忙活起来。圆锤、扒锤、铆锤、叨锤轮番使用,叮叮当当之间,锅就补好了。

    ⑥顾主取锅时问:“梁师傅,多少钱?”

    ⑦“看着给吧!”到他这儿的并不都是大方的顾主,遇上小气的主儿,撇个三五块钱,他也乐呵呵地接住。老周、老陈瞅见后,脸上不悦了:“咦,你咋恁好说话哩? 忙活半天,俩小钱就给打发了?”

    ⑧“话不能那么说,人家能找上门,心里还装着咱不是?”他那副知足的语气,让老周、老陈听得面面相觑,不解地摇头道:“咦,看不出年轻时恁张狂的人,老来修炼成佛了!”

    ⑨说话间,外边吵吵嚷嚷开了,门前卖水果的小伙子与初来卖青菜的小伙子,为争摊位打得不可开交。被人拉开后,卖水果的把青菜扬得七零八落,卖青菜的一脚踢翻水果筐,俩人捏着拳头怒视对方,随时准备再干一架,周围摊贩吓得纷纷躲闪。

    ⑩老梁跛着一条腿往中间一站,劝道:“年轻人,比划两下就完事儿吧,谁没年轻张狂过!”

    ⑪“去去去,关你什么事,一边儿待着去!”卖青菜的小伙子显然吃了亏,上前要把他推开;反被他扒拉到一边去了。 那小伙子惊愕地问:“你谁啊?”

    ⑫“他是谁? 东关白铁铺的梁‘大拳头’,不认识,回家问问你爹去。”老周干笑两声开腔了。

    ⑬尘封已久的绰号,猛然被人提起,老梁像被揭了老底似的脸腾地就红了。

    ⑭他从小没了父母,吃百家饭长大,小学上三年,就辍学混社会,落得天不怕地不怕。 当白铁匠的舅舅怕他惹是生非,硬招他做了徒弟。三年学成出徒,开始自立门户。怎奈他性格俑强,脾气火爆,三句话不来就动拳,捞个“大拳头”的恶名,谁见了都躲着走,手艺都快荒废了。

    ⑮他孤身一人,独来独往,倒也逍遥自在,可架不住肚子饿,便耐住性子赶起集市。那天集市上奇冷,半晌就没见人儿,正愁午饭没着落,来个修壶的。他赶忙起身接过,边哈着热气暖手边修起壶来。

    ⑯壶修好了,那人问:“多少钱?”

    ⑰他说:“五毛!”

    ⑱“三毛中不?”

    ⑲“五毛,少一子儿都不行!”

    ⑳“就三毛,多一个子儿也不给!”偏偏那人也是个“犟驴”。

    ㉑他二话不说,拿起钳子“啪嚓”一声,就将补好的壶底揪了下来。那人攥住拳头就迎上来,俩人打得昏天黑地。谁料这次碰上了硬茬子,他被打得胳膊脱臼,腿也被踢折了。

    ㉒“哎呀妈呀,疼死我了——!”他捂住伤处龇牙咧嘴。舅舅边为他接骨疗伤,边劈头盖脸地训斥:“不疼你小子能长记性吗?”从来吃不得亏、得理不饶人的他,这回长了记性,可腿却跛了。

    ㉓脾气变好了,生意也多起来。几年后,他就在镇上盘下这家店铺,还娶了媳妇,有了一个温馨的家。二十年后,他又给儿子置下一处房产。

    ㉔一晃就上了年纪。人老了,就觉得年轻时张狂幼稚可笑,念念不忘“家和万兴,和气生财”。商户间有了矛盾,都愿找他说道。他也乐做“和事佬”:“吵架真伤感情,不管是谁的错,能原谅就原谅。以和为贵,虽说受点儿小气,可换来生意上的顺畅,多划算哩!”

    ㉕多年过去,他落个好人缘。那年,县里表彰最美商户,他高票当选。邻里乡亲教育孩子也拿他做榜样,他却难为情起来:“年轻人难免张狂,关键要知错就改,改了就不能再犯。人这辈子,就像过独木桥,没有回头路可走啊!”

    ㉖那些犯错的年轻人听得频频点头,心想这跛脚师傅的脾性咋恁好呢?

    1. (1) 【小说·情节】绰号可以诠释人物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完成表格。

      绰号

      绰号由来

      性格特点

      大拳头

      冲动倔强,脾气火爆

      和事佬

      上年纪后脾气变好,经常调解商户间的矛盾

    2. (2) 【小说·顺序】作者用大量篇幅回忆梁大全的经历,有何作用?
    3. (3) 【小说·语言】请你自选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
    4. (4) 【小说·联想】梁大全的故事让人想起稻盛和夫的话:“真正驱动你变强的是挫折和苦难。”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相关内容,简要阐述。
      A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贝多芬(《名人传》)
    5. (5) 【小说·主题】本文意蕴丰富。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和为贵”的理解。
  • 1. 结合你所搜集的资料和下列材料,说一说你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材料一】

    吴伯箫在《羽书》时期写作的散文小品,确实就已经显出他自己的特殊格调、特殊气派、特殊色彩。他竭力把自己从生活中汲取的美好情思,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现实的黑暗,政府的腐败,劳动人民的贫困,尤其是日重一日的祖国的危难,又使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与日俱增。他热切地盼望着全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一天早日到来,自己宁愿做一名“马前卒”。

    ——鲍霁《吴伯箫散文创作的“分水岭”》

    【材料二】

    《羽书》是吴伯箫的刻意之作,作者发挥了他所熟悉的生活和知识的有利方面,来选择、组织题材;并把积极的主题包含在斑斓的记叙之中;对文章的语言进行过精心的锤炼,下一番认真的打磨功夫;这些特点博得了许多知识分子读者的喜爱。然而,也由此带来一些缺点,因为它是书斋中的作品,有些文章主题还不够明晰,它淹没在众多的风土文物的铺叙里了,有些语言也显出过分斟酌的痕迹。

    ——俞元桂《谈吴伯箫的散文》

  • 1. (2024九下·江门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月照一天雪

    米丽宏

    ①风花雪月四物中,我最喜雪。雪从寒冷中生出,有来处有归处;设若雪霁明月升,朗朗月,莹莹雪,便塑出了一个剔透的琉璃世界。

    ②雪的酝酿,总爱从彤云密布开始。几阵风过,树枝呼天抢地地挑破黑云。像羽绒服裂了口,天空开始“噗噗噢”往外飞白毛儿。小时候,这样的鹅毛雪,一冬能下好几场。村子和四周的山被冰雪包裹着,像鸡蛋壳里沉睡的雏鸡,永远不醒。

    ③雪夜,灯火摇曳,心间昏黄,夜便显得更长。而窗外,还是那千军万马衔枚疾走的风雪,这样的夜,爹常常掩了老黑袄,头上裹着毛巾,去姑家跟姑父下棋。娘在炕边做针线,偶尔翻一下炉圈边的红薯。她给我们哼唱“北风吹,大雪飘……”给我们解释“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以及“冬风赶大雪,风不来雪不歇”之类的老白话。我们其实都在等着爹回来:有时,他带回一把爆米花;有时,是姑姑烙的芝麻饼;有次,竟是一只金黄的橘子。回来了!娘赶紧下炕,本容帚扫他肩背上的雪,嗔怪说:“大雪天的也不安生在家待着。”爹说:“嘴,这雪天儿,一轮大月亮,有看头。”我们不错眼珠地把焦点对准他的手,期望从那儿再变出好吃物儿来。爹会意地伸出右手——手掌上,一颗圆润、莹洁的大雪球!弟弟“嗷”的一声,抢过去,拿舌头舔着一点点啃。娘伸手就去阻止那顽皮小儿,弟弟一缩缩进被窝。雪球碎了,化成点点团团湿印子。

    ④闹腾够了,爹那句“有看头”的话,让我生了好奇。那被雪光和月光映得寒素微凉的窗户纸外,究竟是何等模样呢?

    ⑤是的,有看头,一点不差。碧蓝、雪白的腊月,成为揪在心里的一枚乡愁印章。

    ⑥我小时候,家里还是穷的,但饱暖已不成问题,然而我们喜欢吃雪球,上学路上可没少偷偷吃。我娘有次发现了,责怪我爹说,都是你引导的坏毛病。

    ⑦吃雪,就当吃冰棍儿,是乡村孩子补偿性的喜好。越往高处雪越甜美,树权上、篱笆上、山墙的墙垛上,用手拂去表面的一层,抓一把,团成球儿,咬一口,沁凉,甘甜,直入肺腑。多年以后,雪球的味道,还会使我幸福得微微叹息。

    ⑧如今的冬天,雪少了。下雪的日子,几乎成了节日。生了小孩儿以后,雪总能把为人母的我变回去,变成跟女儿一般高的位置。我们瞳孔里那六角花瓣的雪,总是剔透又多芒。温暖的室内,怎么能满足与雪的亲近?玻璃窗上挤扁了小鼻子。我在心里笑。那是雪的感召,也是童话的模样。

    ⑨我给女儿包裹严实,去门外空地上堆雪人。朵儿大、质地酥的雪,没有黏结性,团不成形儿,只好慢慢团,寒意浸透两手,傻傻麻麻,像两只胡萝卜嫁接在手臂上。一个潦草的雪人,立起来了。小人儿被拖回屋。雪地里,就剩了雪人,它孤零零的,被飘着的雪花簇拥住,像守候大雪的神。

    ⑩孩子一路回头,回屋继续贴着玻璃窗看。也许,她的眼神里衍生的,是第一次对孤独者的悲悯之意。她看到了雪人的寂寞,这是人与雪的相知。它们鸣和的起点,是一颗赤子之心。

    ⑪我多么希望她也能一睹“明月雪时”的奇景,在记忆里拥有一个大雪铺底、明月朗照的壮美奇观,以壮人生行色。

    ⑫那是一种永恒之美,诗寻四时月,月照一天雪。

    (选自《意林》2022年第6期)

    【链接材料】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

    假如你作为导演,将上面的散文拍成微电影,参加校园艺术节展评,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 (1) 【导演说戏】你需要围绕“雪”精选镜头,请按时间顺序将下图中的情节概括补充完整,方便演员整体把握

      时间

      情节

      儿时的雪

      母亲雪夜陪伴→ →弟弟贪吃雪

      如今的雪

      →我带女儿玩雪→

    2. (2) 请根据理解,仿照示例为下面的台词设计语气,并陈述设计理由.

      台词

      重音和语气

      理由

      娘:大雪天的也不安生在家待着。

      重音在“家”字,语气是嗔怪。

      母亲并非真的责怪父亲,台词表现母亲对父亲雪夜外出的担心与牵挂,体现家庭氛围的和谐。

      爹:,这雪天儿,一轮大月亮,有看头。

      重音在“喵”字,语气是 

    3. (3) 【细品文本】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修辞或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①村子和四周的山被冰雪包裹着,像鸡蛋壳里沉睡的雏鸡,永远不醒。(从修辞角度)

      ②用手拂去表面的一层,抓一把,团成球儿,咬一口,沁凉,甘甜,直入肺腑。(从人物描写角度)

    4. (4) 作者为什么选用“月照一天雪”作为题目?
    5. (5) 【观影互动】可能会有观众对第①段的内容不理解,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谈谈“壮行色”“增勇气”具体指什么?并分享一段你成长中“壮行色”“增勇气”的经历。
  • 1. (2023七上·绍兴期末) 品百味人生

    树上的童年

    王春鸣

    我看了一下那些意大利杨,它们直播云霄。我有点怀疑二十多年前是不是我,躲在这些树上。我不能确定我是怎样上去的,笔直的杨树和水杉,它们看起来并不适合攀爬。当然,还有水边的卧柳,屋后的苦楝,沟沿的桑树,在它们身上我度过了更多的时光。

    我躺在粗大而又凹凸的树干上,手心里攥着一小团钓鱼线,连着鱼钩,从爸爸的钓鱼竿上扯下来的。裤子口袋里是捂得发热的一毛钱,有时是五分,纸币,从妈妈的钱包里偷来。这不奇怪,作为一个孩子,我一无所有,可是我需要游戏。我试过钓鱼,因为看不见它们怎样从水里过来,看不见它们的表情,所以,不好玩。

    我把绿色的纸币扎在鱼钩上,沿灰色的树干,小心地放下去,放在半开的马兰花丛里,或是草旁边,使它们容易发现又显得神秘。我知道这是大人们喜欢的东西,而且,他们和小孩不同,不会走路抬头看天,而是习惯看看四处的庄稼长得如何,地上有没有掉落的玉米籽可以捡回家,然后,咦!居然给我捡到一毛钱!

    我钓到的第一个人是个驼背,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发现这张钱,正好一阵风吹来,我没有听清他的喃喃自语,我从碧绿的水杉树枝上探下头去,笑得枝叶有点抖,钓鱼线有点抖,线上拴着的五分钱有点抖。他的手背上青筋毕露,食指和大拇指指甲是灰的,它们毫不犹豫地靠近了那张纸币。我猛地一收线,五分钱立刻离地三尺,碰了一下他的鼻子,他头昂起来有点困难,但是他还是昂起来了,生气地昂起来了。

    能想出这样的游戏,使我觉得我从小就是个孤独的智者,我利用了树的高度和隐蔽,还深刻地理解成人的心理。长大以后我学哲学,看黑格尔,海德格尔的书,我就想,我是应该叫王格尔的。

    我爬在树上是怕被父母发现,喊我回家,我不喜欢那个屋里屋外贴满了毛笔唐诗的家,那些诗折磨了我几十年,直到现在,我吃饭走路,脑子里还会忽然蹦出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一句“隔叶黄鹂空好音”什么的,然后为记起它们的上下句费煞心思。那些诗也使我特别孤独又特别虚荣,看见我的人都会指着我说:“看,这就是那个会背诗的小孩。”会背诗使我成了异类,一株长在田埂外的秧苗,我即便结出果实也是不能算在那浩浩荡荡的丰收里的。常常,我只好一个人爬上操场边上的歪脖子柳树,扯过一根柳条围在脖子里,看同学跳皮筋,丢沙包。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这些才是童年该说的话。可是我不会说,我就这样呆在树上,连课也不去上了。

    凭借树上的童年,我就像阿恩海姆虚拟的古埃及人,始终从上方看到方方的池塘,列成矩阵的树林。还听到从高空里传来的鸟儿飞过的声音。那些年代很安静,我始终和自己在一起。所以到了今天,只要你让我到密林里,即使我已经爬不上树,我还是能够迅速地让灵魂回到躯壳,让自己和自己在一起。

    1. (1) 结合语境,品析句中加点字的表现力。

      ①我有点怀疑二十多年前是不是我,躲在这些树上。我不能确定我是怎样上去的,笔直的杨树和水杉,它们看起来并不适合攀爬。

      ②我从碧绿的水杉树枝上探下头去,笑得枝叶有点抖,钓鱼线有点抖,线上拴着的五分钱有点抖。

    2. (2) 作者用“树上”这个观察点来写童年生活,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 (3) “那些诗也使我特别孤独又特别虚荣,看见我的人都会指着我说:“看,这就是那个会背诗的小孩。””请联系上下文说说“我”感觉“特别孤独”和“特别虚荣”的原因。
    4. (4) 你觉得树上的童年带给了“我”什么?请结合全文阐述。
  • 1. 初中三年,我们已经学了不少经典文艺作品。通常你是怎么欣赏这些文艺作品的呢?
  • 1. 导学三在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学习了叙述视角,明白了用不同的叙述视角讲同样的事件会有不同的面貌,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孔乙己》的叙述视角同样独具匠心,请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 (1) 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讲故事,将人物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咸亨酒店里,在小说人物、叙述者、作者之间形成了多层“看”与“被看”的关系。请结合“助读材料”,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小说中“看”与“被看”的关系。

      “看”孔乙己。

      ②叙述者(小伙计)“看”

      ③作者透过叙述者的叙述“看”

      助读材料

      用第一人称写法说孔乙己,篇中的“我”就是鲁迅自己,这样写未尝不可,但是写成的小说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跟咱们读到的《孔乙己》不一样。大概鲁迅要用最简单的方法,把孔乙己的活动的范围限制在酒店里,只从孔乙己到酒店喝酒这件事上表现孔乙己。 那么,能在篇中充当“我”的唯有在场的人,在场的人有孔乙己,有掌柜,有其他酒客,都可以充当篇中的“我”,但是都不合鲁迅的需要,因为他们都是被观察、被描写的对象。对于这些对象,须有一个观察他们的人,可以假托一个在场的小伙计,让他来说孔乙己的故事。

      ———叶圣陶《揣摩》

    2. (2) 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个视角讲述这个故事,其他组员按表格提示做记录,最后分析小说以酒店小伙计视角讲述故事的效果。

      表2-2叙述视角

      小组成员

      视角

      讲述的内容

      未讲述的内容(与原文比较)

      以酒店小伙计视角讲述故事的效果

      孔乙己

      掌柜

      酒客

      全知视角

  • 1. 预学三鲁迅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我们学过的《故乡》的主题是;初读《孔乙己》,你认为它的主题是
  • 1. 导学四《孔乙己》的主人公和主题探究。
    1. (1) 关于小说主人公是谁,读者有“我”、孔乙己、看客三种看法。结合小说内容发表你的见解。
    2. (2) 下面是三位名家对《孔乙己》主题的解读,对照你在“预学三”中所写的对主题的理解,结合本课学习的体验,重新写下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表现出旧式教育的不易发展人的才能,潦倒的读书人的意识和姿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的人的冷淡——除了随便地当作取笑的资料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关心。

      ——叶圣陶《〈孔乙己〉中的一句话》

      作品通过人物的行动抨击了封建制度,同时也暗寓着对这种性格(指孔乙己的悲剧性格)的鞭挞。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

      集中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 1. (2024·)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山中避雨

    丰子恺

    ①前天同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有一家开了小茶店而带卖香烟。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②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A】这时候山中阴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兴趣,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向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③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声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倒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做广告。可惜他拉了一会儿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④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纸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基于大汉教授的音阶知识。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个女孩和着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B】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⑤两辆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仅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好得多呢。我离开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这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选自《缘缘堂随笔》,有改动)

    1. (1) 小文阅读上文,发现这篇文章对比特征明显,并以此为线索做如下阅读笔记。请帮小文完善笔记。

      阅读笔记

      事件

      借琴回店

      互相道别

      对比一:心情

      觉得有趣味

      温暖、有趣味

      对比二:乐器

      /

      对比三:村庄氛围

      苦雨的荒村

      热闹的村庄

      的村庄

    2. (2) 【对比一:心情】对比文章【A】【B】两处画线句中的“趣味”,探究“我”的不同心境。
    3. (3) 【对比二:乐器】文章第⑤段多处运用对比写胡琴,请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4. (4) 【对比三:村庄氛围】根据以上探究,结合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解答小文的阅读困惑。

      【链接材料】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乐记》

      【阅读困惑】文末作者提到的“乐以教和”是什么意思?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