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丰南月考) 下列关于宋代科举制的记述,集中反映出这一制度( )

    内容

    出处

    “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

    《欧阳修全集》

    “宋自中兴以后,每科进士及第动以四五百人计,盖倍于唐有余矣。”

    马端临《文献通考》

    “唐朝崔、卢、李、郑及城南韦、杜二家,蝉联硅祖,世为显著。至本朝(宋代)绝无闻人。”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A . 旨在强化对官吏的思想控制 B . 保障了官员选拔公平公正 C . 切实防范宗室外戚干预政治 D . 优化了官僚队伍总体结构
  • 1. (2023高二下·自贡期末)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 年),主考官苏易简恪尽职守,为免徇私,主动赴贡 院避免与举子见面。此举正是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锁宿的由来,真宗时又两次下诏重申,锁院制度遂得以确立。由此可见,宋代科举(   )
    A .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B . 逐渐完善了科举流程 C . 确保了考试公平公正 D .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 1.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唐代科举主试官可依据举子平日成就与声望决定是否录取。进士科的录取以文词优劣为标准,应试举子重视新鲜题材,尽可能将个人创作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此之谓行卷。由此可见,唐代的科举( )
    A . 推动了考试的公正公平 B . 进士科选才对象范围扩大 C . 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加强 D . 行卷之风有利于文学发展
  • 1. (2023高二下·九江期末) 唐代家训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富贵、财产不再恒久,“读书便是随身宝,高官卿相在朝廷”成为人们的最高追求。这是由于( )
    A . 科举制的发展 B . 门阀政治消失 C . 地方割据的结束 D . 中央集权加强
  • 1. (2023高二下·邯郸期中) 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

    A . 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 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 C . 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 . 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 1. (2024高二下·江西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为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不仅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门第限制,做到了“英雄不问出处”,甚至连恶霸、黥吏的子弟及以屠杀为业者都准许应考。宋代录取的人数众多,达到36 131人,加上各科等总数则达到11万余人。宋代创新制度,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王安石出任宰相期间,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更侧重考生的能力见解及实际应用,体现出宋代科举制服务于解决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积弊问题。宋代以文立国,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参与殿试后不需要再进行吏部考试,可以直接上任。宋太祖还规定在考试及第之后所有人只能成为天子门生,不可对他人称师门。 南宋后还需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赐宴,后各个朝代纷纷效仿,成为定制。

    —摘编自张希娟《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特点分析》

    材料二

    纵观整个民国时期,只有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公布的公务员考试法规数量众多,可以说是民国文官考试法规的集大成者。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考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选铨叙事宜”,明确地把考试权独立行使。1929年颁布的《考试法》中取消了妇女不得参加考试的规定,大量出身卑微的女性进入了公务员行列。考试内容与现代科学相关联,更注重考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但事实上南京国民政府为将公务员队伍牢牢控制在国民党手中,加强国民党专制统治,此外亦通过“甄别审查”及“从政考试”的途径,为党员进入政府公务员系统提供便利。在实践中面试权之行使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因此实际任用的效果也不理想。

    —摘编自张峰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制度述论》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

    1. (1)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考试制度。综合上述材料,为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 1. (2023高二上·北京市期中) 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猛烈批判科举制;19世纪末,维新派称科举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这说明在当时科举制(    )
    A . 无法选拔优秀的人才 B . 遭到民众的普遍反对 C . 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D . 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 1. (2024高一下·安平开学考) 钱穆曾有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代提倡文治,必然重视对文官的选拔,而文官绝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有学者统计,唐代,科举共取士6603人;宋代,进士达43000人。宋代共有135位宰相,其中90%以上系科举出身。这表明宋代( )
    A . 门第观念开始淡化 B .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 .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D . 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 1. (2024高一下·辽宁月考) 唐宪宗把女儿嫁给了恩荫出身的官员,宰相权德舆则把女儿嫁给进士,唐宪宗感慨:“我女婿不如德舆女婿。”儒士杜羔屡试不第,思乡欲归家,其妻写诗道:“如今妾面羞君面,郎若回时近夜来!”杜羔颇受刺激,继续留京苦读。这些现象折射出科举考试(   )
    A . 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 B . 增添了政治活力 C . 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 D . 消除了门第观念
  • 1. (2024高一下·辽宁月考) 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皆由中央任命,“大小之宫,悉由吏部”。这一调整旨在(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建立地方行政体系 C . 完善科举制度 D . 调整中枢决策机制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