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 “家训”是指家庭为成就家族繁盛而对子孙为人处世和齐家守业的训导,也是家国同构的缩影。唐宋是家训文化的繁荣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家训主要内容归类(涉及篇数)                                                                                                                                                                                                                                                                                                                                                                           

    序号

    内容归类

    北宋

    南宋

    1

    处己(修身、励志)

    5

    19

    18

    2

    勉学、治学

    3

    14

    15

    3

    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6

    8

    4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14

    10

    5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礼仪)

    5

    16

    10

    6

    从政

    11

    11

    6

    7

    治国

    2

    4

    0

    8

    女诫

    5

    2

    0

    9

    教子原则

    2

    4

    2

    ——据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

    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宋家训文化的繁荣”做出历史阐释。

  • 1. (2024高二下·江西月考) 史载,当陆九渊诘问朱熹“尧舜之前何书可读”时,两人的辩论被中断。 三年后,朱熹题诗感叹道:“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由此可见,朱熹(  )
    A . 逐步接纳心学理论 B . 严厉批评疑古思潮 C . 坚决主张格物致知 D . 反对主观唯心主义
  • 1.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北宋张载指出:“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释氏便不穷理,皆以为见病所致。”这表明张载( )
    A . 批判佛道观念 B . 崇尚格物致知 C . 推崇道德理性 D . 关注客观规律
  • 1. (2024高二下·重庆市月考) 朱熹对柳宗元等人关于郡县与分封的观点进行了评述:“柳子厚《封建论》则全以封建为非,胡明仲辈破其说,则专以封建为是。要之,天下制度,无全利而无害底道理。”他认为“专以封建”恐“意外另生弊病”,而“专以郡县”也“不可恃以为固也”。朱熹的这一观点(    )
    A . 是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B . 折射出官僚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 C . 认为秦灭亡具有历史必然性 D . 印证革新地方行政体制的重要性
  • 1.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有学者认为,“文化之最易吸收异质者,为表层,即衣食住行及其所体现之情趣爱好:最难以吸收异质者,为底层,即价值观念及哲学观。”依其意,来自古印度的佛教最终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标志是( )
    A . 宋明理学的形成 B . 汉译的佛经词汇成为中国语言 C . 本土化佛教外传 D . 佛教建筑艺术石窟的大量修建
  • 1. (2024高二下·南充月考) 宋代出现了众多书写异域的著作,如沈括的《熙宁使史契丹图钞》、朱彧的《诸蕃志》《萍州可谈》 《岭外代答》等。这些著作都是据作者见闻记录,所叙述的山川地理、风俗人情、动植物产等趋于客观真实,与以前志怪笔记中的异域想象大异。这反映了当时( )
    A . 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自觉意识 B .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治学态度 C . 开疆拓土经略异域的雄心壮志 D . 革故鼎新富国强兵的时代精神
  • 1. (2024高一下·泸县开学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摘编自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  明清之际的学者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1. (1)  据材料一,指出儒墨法三家思想各自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概述百家争鸣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概况宋代理学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3. (3) 据材料三,概括体现明清之际新思想的主张。从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你有何认识?
  • 1. (2024高二下·凉山月考) 明代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专注“致良知”,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据此可知,王阳明(   )
    A . 提倡个性自由 B .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 . 抨击君主专制 D .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 1. (2024高二下·茂名月考)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告诫儿童面对尊长时:“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声喧哄,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自议论。”陈淳也在《启蒙初诵》中要求小儿做到“入则孝,出则悌”。这可用来说明该时期(    )
    A . 格物致知备受关注 B . 理学影响家庭教育 C . 理学禁锢人们思想 D . 政府重视以文治国
  • 1. (2024高二下·仪陇月考) 下表是宋代理学家的言论。由此可知,他们(   )

    言 论

    出 处

    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

    程颐、程颢《二程集》

    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

    朱熹《论语集注》

    盖天理只是人事中之理,而具于心者也。天理在中而着见于人事,人事在外而根于中。天理其体而人事其用也

    陈淳《北溪字义》

    A . 将封建礼义和天理相结合 B . 完成了儒家信仰的理论重建 C . 认为天理和人欲相互对立 D . 发展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