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小学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六下·龙岗月考) 时间(节选)

    ①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

    ②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③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从古代钢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到近代人类发明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

    ④其实,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早已把虚无镖缈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标志出一年。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他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

    ⑤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那么一点点儿,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儿,不但我是这样,现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儿。不久前还是冰封的湖水,现在是“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波光潋滟,水色接天。岸上的垂杨,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小山上原来是一片枯草,“一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有空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座钟的秒针再跳上多少万次,二月兰即将枯萎,也就是走向暂时的死亡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逆转的。

    ⑥人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我觉得自己是想明白了,现在照样一抬头就看到书来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提醒儿,让我知道时问的价值。

    1. (1) 短文中作者对时间的情感表达,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2. (2) 概括第⑤段的主要意思。
    3. (3)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描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并完成填空。

      ①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联系上下文我们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不停地流。作者在这里其实是想提醒人们

      ②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作者运用了的手法,一连使用两个问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时间的珍惜和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而发出的

      ③人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我觉得自己是想明白了。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来表达情感,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认识:

    4. (4) 短文开头写秒针一跳,“我的心就一跳”;结尾写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我的心却不跳了”。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学与问

    ①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②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提问题。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③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他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而你就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④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⑤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1)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日新月异:

      ②相辅相成:

    2. (2) “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请联系短文写一写。
    3. (3) 围绕“学与问”完成练习。

      ①写出本文提出的核心观点。

      ②为了说明观点,第②段运用了以下哪一种方法?(只填序号)

      A.引用

      B.比喻

      C.举例

      D.对比

    4. (4) 科学家沈括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提出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么解决的?通过这件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 (5) 阅读了《学与问》,联系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 1. [议论文]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在这个世界上,幸运总是偏爱那些坚韧不拔的人。只要你脚步不停,意想不到的风景总会闪现在你的眼帘。

    ②熊旁是瑞士的化学家。1896 年的一天下午,熊旁趁妻子午休,自己躲在家里的那间小实验室里做实验,由于不小心,他把桌上那瓶盛满硝酸和硫酸混合液的瓶子碰倒了,溶液流到了桌子上,慌乱之中,他顺手拿起了放在旁边的一条妻子的棉布围裙抹擦掉那些溶液。围裙浸了溶液,湿淋淋的,熊旁怕妻子责怪,就想悄悄把围裙带到厨房烘干。没料到他刚靠近火炉,就听“轰”的一声,围裙在瞬间被烧得千干净净,没有一点儿烟,也没有一丝灰烬。熊旁被惊得目瞪口呆,但随后就欣喜万分,因为他突然想到了枪械设计师们一直在苦苦寻求的无烟火药。他仔细地回忆事情的经过,意识到了自己可能不经意间合成了可以用来制作炸药的新的化合物。一个发明在不经意间突然出人意料地成功了。

    ③1838年,法国著名物理学家达盖尔正在费尽心力地研究影像保留在胶片上的方法,他苦苦研究了半年多,几乎尝试过了各种材料和方法,但研究仍然毫无进展。就在达盖尔要对此项研究绝望时,有一天,他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将影像居然留在了胶片上。达盖尔大喜过望,想弄明白到底是什么东西使自己这项原本已山穷水尽的研究又突然变得柳暗花明。结果,他惊讶地发现,原来是一支温度计破碎后留下的水银流到了胶片上。

    ④在不经意间,熊旁发明出了世界上第一种无烟炸药,而达盖尔则发明了摄影洗印.技术。其实,在科学研究的进程中,像熊旁和达盖尔这两个歪打正着的成功屡见不鲜,如果没有他们的不懈努力,没有他们的锲而不舍,成功的果实能被他们如此偶然地摘到吗?所以,只要你肯努力,成功虽然不能预期,但却不会远离你的预料。

    1. (1) 短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阅读短文并完成练习。

      ①第一部分(第①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指出幸运偏爱的人,只要脚步不停歇,便会出现。

      ②第二部分(第②③段):通过具体的事例论证观点。第一个事例是;第二个事例是

      ③第三部分(第④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

    2. (2) 结合短文,谈谈你对“幸运”的看法,再举出一个事例证明自己的看法。
  • 1. (2024六下·越秀期末) 学习,贵在实践

    ①冷空气袭来,气温陡降至个位数,广州终于入“冬”。到朋友家拜年,闲聊提及养的乌龟,友人沮丧地说:“很奇怪,这家伙不吃不喝,喂猪肉不吃,换了牛肉也不吃。”我也好奇起来,不吃不喝,它要绝食?

    ②8岁的女儿听到了,盯着乌龟一会儿,说:“老爸,你们搞错了,人家在冬眠呢!”对呀,乌龟是冬眠动物,天这么冷,当然要冬眠,怎么把这档子事给忘了呢?

    ③我不禁深思起来。乌龟是冬眠动物,我和朋友是知道的,因为生物课上都学过。书本上的知识,到了生活中,怎么就忘得一千二净?不能在生活中运用知识,算是真正掌握了吗?我想不能算,只是在书本上学习,却不能在生活中实践、运用,这不算真正地掌握知识。

    ④这种事不是孤例。两年前,我家窗台上搞了个“袖珍菜园”,种了生菜、上海青、葱、蒜、黄瓜。青菜种植很成功,我也品尝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黄瓜长势不错,可惜只开花不结果。我和妻子百思不得其解,只好问“度娘”。一查才知道,是因为窗台上的黄瓜没有引来蜜蜂、蝴蝶,无法进行自然授粉。后来经过人工授粉,我们果然吃上了自己种植的黄瓜。

    花朵只有经过授粉,才能结出果实,这个常我们在书本上学过,却没有在生活中实践过,就缺乏了辨能力。总以为书本上的知识,学过就一定掌握,这种“有之士”一直存在。其实不然,乌龟冬眠,花要授粉,这些都是常识。可是,如果它们没能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不会运用,岂不悲哉?想必,是我们的学习出了问题。

    ⑥《论语》开篇“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习之,古人不仅注重书面学习,更注重实际操作,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古人的这种学习理论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心理学有一条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之后逐渐缓慢。

    ⑦因此,学习新知识后,要间隔重复记忆,只有经过多次的学习强化,在生活中不断实践、运用,扛过快速遗忘期,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

    ⑧学习,贵在实践。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而时习之”。

    (有删改)

    1. (1) 阅读短文,完成思维导图。
      观点
      事例1:
      事例2:
    2. (2) 请根据短文内容理解引号的不同用法,将正确的选项填写在横线上。

      A.表示突出强调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讽刺或否定

      ①心理学有一条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②两年前,我家窗台上搞了个“袖珍菜园”。

      ③总以为书本上的知识,学过就一定掌握,这种“有识之士”一直存在。

    3. (3) 根据下图字典中“识”的义项,为画横线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之士

    4. (4) 短文第⑥段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话,联系短文谈谈这样表达的好处。
    5. (5) 联系全文分析,短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6. (6) 同桌认为,只要学习了书本中的内容,就等于真正掌握了知识。请你结合短文内容,先陈述观点,再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来说服同桌。
  • 1. 毕业赠言

    诸位毕业同学:

    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吧。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

    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绝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能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才作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作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节衣缩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购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作,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30年可读11万页书。

    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打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选择!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作者胡适,有删改)

    1. (1) 找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
    2. (2) 请将下列演讲内容按先后顺序排序:

      ①论说学问的重要②提出赠言③表达希望、祝福④指出怎样做学问

    3. (3) 下面对短文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4. (4) 你是如何理解短文画波浪线的部分的?
    5. (5) “每天看10页有用的书”中“有用的”三个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6. (6) 读了胡适写给同学们的毕业赠言,你有何启发?设想一下十年后的你可能在做什么,你准备如何成为十年后梦想中的自己?
  • 1. 学与问

    ①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②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睛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③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你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____”就是这个道理。

    ④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惑,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⑤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日新月异:

      相辅相成:

    2. (2) 将名句填入文中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3) “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这样做,短文中提到的原因有哪些?
    4. (4) 短文围绕着“学与问”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找出来。短文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请简单概括。
    5. (5) 大科学家沈括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提出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么解决的?通过这件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提出的问题:

      解决的办法:

      明白的道理:

    6. (6) 阅读《学与问》,你一定联想到了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通过这两篇文章,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 1.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

    ①毛毛虫选择了短暂的束缚,才有了蝴蝶破茧而出的翩翩起舞;牡蛎选择了短暂的痛苦,才有了珍珠去壳之后的莹润光泽。为了到达理想的彼岸,为了想要的自由,我们必须穿越沙漠。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开辟独有的天空。

    ②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苏轼,一代文豪。他有渊博的学识,更有乐观旷达、闲适洒脱的心境。他这一生虽然命运多舛,人生路途风雨飘零,多次被贬官,但他依然宁静如月,旷达如风,并乐观地高歌出《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唱。

    ③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坚定信念。门巴的女儿格桑德吉从师范大学毕业后,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然而困难重重。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艰险的山路上频繁往返;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身边。她坚定信念,用一颗心,脉动了一群人的心。

    ④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勇敢面对。史铁生在最美的年华突然双腿瘫痪,人生一下跌入低谷。他迷茫过,痛苦过,但他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勇敢地走了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他找到了写作这条路,他曾戏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在写作这条路上,史铁生勇敢地坚持下去,他用残疾的身体,写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⑤人生路漫漫,在学习或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坎坷。当遭遇不自由时,我们不必迷茫,不必消沉,命运执掌在自己手中。正如思想家伏尔泰所说:“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1. (1) “不自由”原本是指受到限制,在短文中指的是
    2. (2) 作者通过这篇短文想要证明的观点是什么?( )
    3. (3)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短文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请概括补全。

      事例1:

      事例2:格桑德吉在困难重重的环境中劝学、送学生,用信念脉动人心。

      事例3:

    4. (4) 短文最后一段引用了伏尔泰的名言,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5. (5) “当遭遇不自由时,我们不必迷茫,不必消沉,命运执掌在自己手中。”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结合你的学习或生活经历写一写。
  • 1. (2024·龙岗模拟) 现代文阅读。

    “成”与“功”

    ①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成”与“功”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叫作“功到自然成”。

    ②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学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③一滴水从檐楣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然面,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

    ④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须奋斗就能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得廉价,成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眼眼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嘛?

    ⑤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如一日地集整理,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⑥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的“成”倒不如站起来积跟自己的“功”。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成功是自私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无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 (1) “成”和”功”有着密切的关系,成是功的叫作“”。成功对于懒汉来说是的,对于奋斗者来说又是的。
    2. (2) 分别概括文章中列举的三个“功到自然成”的具体事例。

    3. (3) 下列名句与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不符的一项是( )
  • 1. (2024·上栗模拟) 课外阅读。

    发问的精神

    ①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②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③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④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礼。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⑤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

    1. (1) 本文的观点是( )
    2. (2) 作者主要通过这三个事例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3. (3) 下面( )事例可以证明本文的观点。
    4. (4)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这样的人”指的是的人,这句话的作用是
  • 1. (2024·曾都模拟) 阅读。

    请保持一颗好奇心

    ①壶里的水开了,壶盖噗噗噗地往上跳。那么多人看过这种现象,最多只是把壶从炉子上提下来。只有瓦特很好奇,他非要弄明白壶盖为什么能被水蒸气顶起来,于是后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树上的苹果熟了,啪啪地往下掉,那么多人被砸到后,最多只是把苹果捡起来吃了。只有牛顿很好奇,他深入分析苹果成熟便坠落的原因,于是便有了万有引力定律。

    ②说好奇心是世界上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恐怕一点儿也不为过。没有好奇心的人,觉得一切都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口头禅是“神马都是浮云”。好似看破红尘的过客,又如心如止水的高僧,其实无非是为了掩饰自己那颗麻木不仁的灵魂。他们的眼睛虽然睁着,其实却视而不见;他们的耳朵虽然也没堵着,其实却充耳不闻。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在他们眼中只是浮光掠影,他们就像浮萍,永远无法洞悉海底深处的奥秘。肤浅的认知也注定了他们庸庸碌碌的一生。

    ③有好奇心的人,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总想探个究竟。他们从来不满足于事物的表象,仿佛具有二郎神的第三只眼,总想看出事物背后所隐藏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给人们带来一个旖旎的新世界。花开花谢,草长莺飞,在常人看来不过是一些自然现象,竺可桢先生却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里面深藏着复杂的物候学知识。稻田里长了一棵“毛毛草”,别人看到了,可能顺手就拔下来扔到一边,袁隆平却受到启发,研制出耐旱的杂交水稻。古往今来所有的创造发明,几乎都源于创造者有一颗好奇心。

    ④如果你不想你的人生庸庸碌碌,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让你的灵魂插上翅膀;如果你不想你的事业停滞不前,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为你的航船扬起风帆!

    1. (1) 短文中加点的“司空见惯”的意思是:,它的反义词是:
    2. (2) 短文的主要观点是:
    3. (3) 根据短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

      ②“他们就像浮萍”中的“他们”是指那些看问题肤浅,认知也很肤浅的人。

      ③“古往今来所有的创造发明,几乎都源于创造者有一颗好奇心。”这句话中的“几乎”一词应该去掉。

      ④短文是按照“论证观点——提出观点”的顺序写的。

    4. (4) 读完短文,你有什么感受?请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