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谒】

    生以乡人子余( )

  • 1. 【延】

    余人各复至其家( ) 

  • 1. 【夷】

    其船背稍(    )

  • 1. 【贻】

    余核舟一( ) 

  • 1. 【趋】

    百里外( ) 

  • 1. 【类】

    佛印绝弥勒( ) 

  • 1. (2024八下·绍兴期中) 诗文阅读

    【甲】 游江(节选)

    清·郑燮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饁妇 , 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注释】①饁(yè)妇: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的妇女。②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乙】 小石潭记(节选) 

    唐·柳宗元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

    夏初雨后寻愚溪

    唐·柳宗元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幸此息营营 , 啸歌静炎燠

    【注释】①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居于愚溪畔十年。②营营:谋求。③炎燠(yù):天气极热。

    1. (1)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语句断句。(断两处)

      千 古 文 章 之 道 不 外 于 是 岂 独 画 乎?

    2. (2)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文言语句。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盖竹光相射故也。

    3. (3) 小初感到三处选文情感不同,请你一起按要求揣摩分析。

      选文

      方法提示

      要求

      揣摩分析

      情感推断

      直接描写

      凸显心情

      释义

      心窃之   乐: 

      静坐久   之: 

      品关键词

      体会心情

      释义

      竹数千株   修: 

      访其家    过: 

      环境描写

      烘托心境

      炼句

      例:“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岸势崎岖不平,暗示了作者人生处境之艰,烘托了作者心境。再如: 

      凄清悲怆

      人物描写

      暗示心理

      炼字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句中“静”字用的妙,请你赏析: 

    4. (4) 小初想把甲文作为本学期所学第三单元的拓展资料补充给同学,请你参考链接资料,结合甲文内容及作者阐述的道理,谈谈是否可行。

      【链接资料】①“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以叙事为主。可叙事、写景、状物,可议论、抒情,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道理。

      ②第三单元导语:“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

  • 1. (2024七下·江油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①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②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

    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③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知旌德县:在旌德做知县。②具:准备。③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

    3. (3) 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②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4. (4) 下列句子中的两个“遣”字,所蕴含的人物情感是否相同?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①(中涵)乃厚赠遣之。

      ②康肃笑而遣之。

  • 1. (2024·内乡县模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五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1.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 (3) 语段(一)作者是如何刻画曹刿形象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 (4) 曹刿和毛遂皆“古今奇人”,他们“奇”在哪里?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

      【链接材料】

      曹刿请见,毛遂自荐,皆古今奇人也。草茅下士,朝不列,燕不与 , 急国家之难,奋义来前。刿一出而齐师败,遂一出而赵纵合。有此识见,故能鄙夷一切。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曰“公等碌碌,不足比数 , 直将千古庸流 , 一齐抹倒 , 有志者可以知所自处矣。”

      (节选自清代高建章、高麟超《左史比事》)

      【注释】①毛遂:战国人,秦军围赵时,毛遂自荐,促成楚、赵合纵抗秦。②朝不列,燕不与:不能位列朝廷之上,不能参与朝廷宴会,指地位低下。③比数:凑数。④庸流:人。⑤抹倒:否定。

  • 1. (2024·南阳模拟)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

    文公伐原 , 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 , 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 , 而原请降。

    (《国语·文公伐原》)

    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孟门:原国地名。

    1. (1) 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正确的项。

      得 原 而 失A 信B 何 以C 使 人D 夫E 信F 民 之 所 庇 也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一项是( )
    3. (3) 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 (4) 班长想征集班级管理意见,请从“信”的角度给他提两条建议,并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