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七下·港南期中) 现代文阅读Ⅱ

    穿过岁月遇见你

    李良旭

    ①那年,我刚转到这所学校上中学。一个陌生的环境,使我心理一时感到很不适应,特别是我那带着浓重的乡下口音,一张口,就让我自惭形秽。一种自卑心理无形中显现出来,让我有一种挫败的感觉。

    ②一次,英语老师让我站起来读课文。我刚开口,立刻引起班上的同学哄堂大笑。我一下子窘得无地自容,刚刚燃烧起来的一点自信心,顷刻间被击得粉碎。我再也读不下去了,僵在那里。感到时间都凝固了,不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③突然,教室里响起一句悦耳的声音:“木子,你朗读得很清晰,我支持你!”这声音,在哄笑的课堂里,像吹来一缕和煦的春风,在教室里回荡。

    ④我惊讶地循声望去,只见是她端坐在座位上,一双清澈的眼睛,分外明亮。她叫什么名字我还不知道,更重要的是,当时,在众目睽睽之下,她为我说话,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我内心感动不已。

    ⑤她的那句话,仿佛是一枚炸弹爆炸,班上顿时鸦雀无声,面对投来的那么多疑惑的目光,她一脸平静地望着老师,仿佛把问题抛给了老师,让老师来做个解答。

    ⑥面对班上发生的炸堂现象,正感到束手无策的老师,仿佛也有了一个力量的支撑,她严肃地对同学说道:“张影同学说得对,刚才木子同学朗读得很好,请木子同学继续朗读下去!”我这才知道,她叫张影,这个名字,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心里似乎有了一股力量在支撑着,刚刚熄灭下去的一丝火焰,又重新燃烧起来了。我清了清嗓子又重新开始朗读起来。这次,班上再也没有同学哄笑了,相反,教室里却有种出奇的安静,我的那浓重乡音,在教室里回荡。

    ⑦从此,再也没有同学嘲笑我那浓重的乡下口音了,我也敢和同学们大声说话了,脸上荡漾着挥之不去的自信。

    ⑧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一直到高考结束,我始终没能和她说过一句话,但在心里,我一直想对她说一句话,但因为矜持和内敛,我没有能够跨过这一步。

    ⑨几年后,我终于打破沉默,开始向同学们打听张影的下落,可是几乎没有人知道她现在在哪里。有同学告诉我她家过去住的地方,我利用假期,专程前往,可眼前看到的只剩一片拆迁工地。

    ⑩30多年过去了,无论生活发生何种改变,我一直记得那节课上的情景。我常常穿过岁月遇见你,我想真诚地对你说一句:“张影,谢谢你!你的那句‘木子,你朗读的很清晰,我支持你’这句话,可以说是改变了我一生。几十年来,每当想起这句话,就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和信心,还有什么比‘我支持你’更令人鼓舞呢!”

    ⑪那是留给我们青涩年华的一段故事。那段故事,虽然波澜不惊,但在我心里却留下来了最唯美的回忆。

    ⑫穿过岁月遇见你。那堂课上你的清亮的声音,又再次在我的耳边响起。一切都仿佛如昨,历历在目……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 (1) 根据选文内容,按提示完成下表。

      主要情节

      我的心理

      “我”在英语课上朗读课文,引起同学哄堂大笑

      难堪

      “我”听到支持“我”的声音突然响起

      “我”想到张影在众目睽睽之下为“我”说话

      听了老师对张影话语的肯定,同学们再也没有嘲笑我

    2. (2) 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再也读不下去了,在那里,感到时间都凝固了,不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3. (3) 小强同学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对张影同学的人物形象印象深刻。以下几个选项与张影同学的形象最不符合的是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
    4. (4) 和谐中学校刊《只此青绿》准备转载《穿过岁月遇见你》这篇文章,请你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角度为本文写一段推荐语。
  • 1. (2024七下·防城期中)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陪伴的那个夏天

    胡炎

    ①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

    ②我的高考成绩不理想,仅高出本科录取线3分,稍有闪失就会名落孙山。我的忐忑在暑热里不断发酵,我开始失眠,一点儿胃口也没有。不久,我就瘦得皮包骨头了。

    ③父亲长年在外,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陪爸爸到乡下转转吧。”父亲说。我不大情愿,但又不愿让父亲失望。我们骑着车,穿过郊区,一直到了县城。

    ④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总骑在我前面。后来,我们到了一条河边。说是河,水却枯了,裸露的河床是一片开阔的沙滩。对岸一片树林,蓊蓊郁郁的。父亲说:“咱们到那儿乘凉。”沙子被日头烤得炭一样烫,脚刚踏上去,就被烫得跳起来。

    ⑤我唏嘘着,下意识地调转车头。父亲说:“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说着,自顾自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我无奈地跟随,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半个小时后,父亲上了岸,向我招手,给我加油。我也上岸了,一瞬间,我有点想哭。

    ⑥树林的确是个好地方,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坐下来伸出双脚,才知父亲和我都有了轻微的灼伤。父亲说这算个什么呀,他小时候天天就这样光脚跑。但是他还是掐了一些草,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过了一会儿,父亲变戏法似的从沙子里扒出一颗花生来。这是农民收割遗留下的。轻轻一嚼,由于沙子的烘烤,竟格外香甜。

    ⑦我们捡了截树枝不停地在沙土里翻拣着,找到了不少花生,品尝了一顿天然的美味。

    ⑧父亲说:“现在感觉怎样?”

    ⑨我笑了笑。我很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笑了。父亲说:“再难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

    ⑩休息了一阵后,父亲还未尽兴。我们骑上车,又启程了。

    ⑪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父亲说:“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解解渴吗?”我点点头。我很快发现一个果子,但长得很高。我爬到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我心里越来越虚。这时,父亲在下边叫我:“下来吃果子啦。”我循声望去,父亲的手里竟托着好几个果子!我爬下树,心灰又自惭。父亲拍拍我的头:“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总有适合你摘的,人活着,怎么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⑫我默然无语。

    ⑬第二天,父亲走了,我的心情却好了些。我开始冷静地想一些事情,比如落榜后该怎么走,理想的院校未录取该怎么办。我有了思路,心中渐渐踏实了。

    ⑭一段日子后,父亲又回来了。父亲拎着网,说:“咱们去河里捉鱼吧。”

    ⑮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河边走着。该下网了,可父亲说:“往上游走。”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人工的防护堤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

    ⑯我有些沉醉了。

    ⑰父亲说:“多走几里路,不一样了吧?”

    ⑱我使劲点头。忽然,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递给我。

    ⑲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手足无措:我按第一志愿被录取了,幸运之神站在了我的身边!

    ⑳父亲说:“祝贺你,孩子!以后,还要走得再远一些,像这河,追求无止境啊。”

    (选自《意林原创版》,有删改)

    1. (1) 本文记叙了“那个夏天”“我”与父亲之间的三个片段,请参照示例概括出另外两个

      片段的内容。

       ②爬上果树摘果子 ③

    2. (2) 按要求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但是他还是掐了一些草,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人工的防护堤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从环境描写的角度)

    3. (3) 父亲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4) 文中的父亲也是名不见经传的平凡人,但在那个夏天,父亲的话却让“我”备受启发。你是否也能感同身受?请找出任意一处父亲的关键句,谈谈你的收获。
  • 1. (2024七下·武昌期中) 阅读《骆驼祥子》节选部分,完成下题

    他决定去拉车,就拉车去了。赁了辆破车,他先练练腿。第一天没拉着什么钱。第二天生意不错,可是躺了两天,他的腿脖子肿的像两条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来。他忍受着,不管是怎样的疼痛。他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事,这是拉车必须经过的一关。非过了这一关,他不能放胆的去跑。

    他换了新车,从一换车那天,他就打听明白了,像他赁的那辆车——弓子软,铜活地道,雨布大帘,双灯,细脖大铜喇叭——值一百出头;若是漆工与铜活含糊一点呢,一百元便可以打住。大概地说吧,他只要有一百块钱,就能弄一辆车。猛然一想,一天要是能剩一角的话,就能弄一辆车。猛然一想,一天要是能剩一角的话,一百元就是一千天,一千天!把一千天堆到一块,他几乎算不过来这该有多么远。但是,祥子下了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也好,他得买车!第一步他想好了,去拉包车。遇上交际多,饭局多的主儿,平均一月有上十来个饭局,就可以白落两三块的车饭钱。加上每月再省出个块儿八角的,也许是三块五块的,一年就能剩五六十块!这样,希望就近便多多了。他对自己起下了誓,一年半的工夫,他——祥子——非打成自己的车不可!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2. (2) 请根据选段内容,概括祥子的性格特点,两点即可。
  • 1. (2024七下·瑞昌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父亲的决策

    李复威

    早年,我看过一部北极母狐把长大的小狐赶出家去自谋生路的纪录片:母狐用嘴“撕咬”着小狐们,让它们离开家穴。小狐们不停地回头望着母亲,期待着母亲回心转意。看着看着,我的眼眶也湿润了,心中竟然也暗自斥骂母狐的“残忍”。

    于是,我想起了自己少年时代的一段难忘经历。

    15岁那年,我初中毕业。那天,父亲出席了我的毕业典礼。回家路上,我拿着毕业证书,在父亲身后蹦跳着。突然,父亲停下脚步一本正经地问我,愿意离开家去外面闯闯吗?问题来得太突然,又十分严峻,我诧异地看了看父亲凝重的面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当天,我满脑子都在转悠着父亲的问话,捉摸着,猜测着……

    当晚,我在床上辗转反侧。邻屋传来父母亲的对话:

    “真打算把小威送到北京去念书。”

    “他刚15岁,没离开过一天家,你忍心让他去寄,寄……”

    “寄人篱下……孩子总留在父母身边,太娇惯,没出息……放心吧,亲姐还能亏待弟弟。”

    “三个女儿都让你送走了,身边就剩下这个根。你的肝疼又越来越厉害……你舍得,我舍不得……”母亲的抱怨中夹杂着恳求,有些哽咽了。

    很久,才听到父亲坚毅、果断地说:“要为孩子的长远想想……”

    我顿时明白了,父亲打算让我投奔北京的姐姐继续学习。

    一听说要去北京,我偷偷乐了。首都、天安门、故宫、颐和园、长城……

    第二天,父亲和我拎着包袱去了市中心的一家拍卖行,当掉了家里最值钱的东西……

    在回家的路上,父亲搂住我的肩走着。突然,父亲一把抓住我的手,仰着头激动地喊道:“孩子,你看!”只见一群鸽子飞过来。它们映着蓝天,沐着阳光翱翔着……小小年纪的我当时哪里懂得,这是父亲在用无声的语言传递着他内心的呼唤:孩子,也去展翅飞吧!

    为了我的出行,父母操碎了心。母亲匆匆为我赶制了一件厚棉背心,并让我带走家中最好的一床棉被,还在我的内裤里,用针缝了小口袋,在袋口钉上一排按扣。她让我把随身不用的整钱放在袋内,“这样,谁也甭想偷走”。父亲则马不停蹄地给我迁户口,办手续,购车票。那时贵州还没有铁路。我要先坐车到广西凭祥,然后坐火车去武汉,再转赴北京。旅程的遥远,换乘的复杂,父母的担忧,弄得我也有些畏惧了……

    一个星期之后,我就匆匆启程了。临行那天,父母亲送我到车站。一路上父亲始终微笑着畅聊他小时候是怎样离家求学的,母亲则满腹心事地低头跟在后面,一言不发。

    汽车缓缓启动了。隔着车窗我不停地挥动着手。就在这刹那间,我似乎才发现父亲有些微驼,双鬓也爬上了稀疏的白发。我的心紧了一下。父亲微笑着看我,用眼神向我告别。我的眼睛湿润了。就这样父母亲慢慢变远了,远了……

    当晚,我在凭祥火车站附近的一家简易旅店留宿。能容九个人的大房间空空荡荡,昏暗的灯光看不清墙上的贴画。人生地不熟的我早早就和衣躺下了。我难以入睡。在窗外熙熙攘攘的叫卖声中,在脏兮兮的被子散发的异味中,我生平第一次感到了孤独,第一次想家……

    终于到了!我拎着父亲用过的旧箱子,一路小跑出了火车站,瞪大着眼睛“扫描”眼前新鲜的一切。按照父亲在家时的嘱咐,我叫了一辆三轮车,操着不着调的北京话,背诵了一遍要去的地址,并反复询问要多少车费。

    到了!面对姐姐家关闭的绿漆大门,我踌躇了。我告诫自己,父亲让我迈出了这一步,今后就只能看自己的了。抬起头来,勇敢地去面对吧。我走上前去,“笃!笃!笃!”我使劲地敲响了门……

    (有删改)

    1. (1) 请补充概括“我”少年时代的那段难忘经历和“我”的心理变化。

      难忘经历

      心理变化

      毕业典礼回家路上,父亲问“我”愿不愿意去外面闯一闯

      偷偷乐

      父母为“我”的出行做准备,操碎心

      畏惧

      车站送别和“我”一个人独宿旅店

    2. (2)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3.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文中引用邻屋父母亲的对话有何作用?
  • 1. (2024八下·瑞昌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让世界为中国音乐鼓掌

    不久前,一段长达40秒的《百鸟朝凤》唢呐吹奏表演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惊艳出圈,视频中立于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中央、一身白色礼服裙的吹奏者,正是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刘雯雯。

    (一)成长

    刘雯雯出生于唢呐世家,三岁起,她就拿起唢呐“吹着玩儿”。

    然而她对唢呐的感情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刘雯雯坦言,小时候,她一点也不喜欢唢呐,甚至有点排斥,因为这个乐器太响了。小女孩的害羞,让她也排斥登台表演。“原来大家觉得唢呐‘土’,这让我特别受打击。”

    可是,刘雯雯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要吹唢呐的。虽然最初,这个天然的使命更像是父母和家庭环境赋予她的一种传承。稍微大一点,刘雯雯就跟着父母登台表演。全国各地的剧场里,小小的刘雯雯睡着了听的都是唢呐。

    2008年,刘雯雯考上上海音乐学院,跟随“中国现代唢呐第一人”刘英学习。恩师演奏的唢呐乐曲,让刘雯雯感到惊艳,让她发现了唢呐不一样的美。系统的唢呐学习,让她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大国乐手”。

    “如果说上大学前学习吹唢呐,是听从父母教诲,是家学使然,那么大学期间的学习,使我真正爱上了唢呐。”

    (二)舞台

    刘雯雯深知,无论多么精湛的技艺,都需要展示的舞台。她庆幸自己迎来了这个舞台。近年来,“国风正当时”,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亮相世界各地,那段让刘雯雯出圈的演奏,就是在国际舞台上。

    读研期间,一次录音的机会让她认识了著名指挥家谭盾.后来也有了谭盾为她新编配的管弦乐队版《百鸟朝凤》。

    刘雯雯开始世界巡演了。2017年,刘雯雯跟着谭盾赴澳大利亚演出。

    那时,谭盾的一席话,给她注入莫大信心。刘雯雯至今记得那番话:“你穿着漂亮的西式礼服,拿着我们中国最民间的传统乐器。你非常高雅地走上舞台,吹响我们民间音乐《百鸟朝凤》,身后是外国交响乐团给你伴奏。这是多么震撼的一个画面!”在国际舞台上演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展现自己的才华,更是展现中国音乐的魅力。

    刘雯雯的舞台之路由此大大拓展。她发现:“西洋乐团是他们所熟悉的,在这个载体上演奏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是很好的传播。”

    对唢呐,刘雯雯的感情更加立体。她也有些小小的感慨:“我手里的唢呐,给我非常强大的能量。回头看看20多年的努力与磨炼,也许就是为了今天,得到那么多观众的认可,让世界为中国音乐鼓掌。”

    (三)传承

    近年来,传统文化热度走高。刘雯雯发现唢呐“跨界”也越来越多,在国潮音乐节里,她看到年轻人把唢呐与摇滚结合、与戏剧结合、与现代流行元素结合,“玩”得“让人眼前一亮”。

    她还发现,为唢呐写作品的作曲家越来越多。这两年,仅刘雯雯首演的唢呐作品就有十几部,她为此非常开心。“说明大家都关注到唢呐了,有了期待,那我们就要创造更多期待。”

    刘雯雯深知,唢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生长而来,“跨界”创新,不可脱离传统根基,否则只会是昙花一现。她说:“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值得去挖掘的。”

    攻读博士的同时,刘雯雯也在给本科生上课。这些潜心唢呐的学生,几乎都是从小吹唢呐,吹了十几年,与唢呐感情很深,对自己要求也高。刘雯雯看到,“他们在一起练习,就探讨技艺,你是怎么吹的,我是怎么吹的,氛围很好”。

    这也让刘雯雯对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吹唢呐,并不是我一个人,或者我一家人。我在教学生,一届一届教下去。他们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路,每条路都会带着唢呐去一个地方,传承之路就这样铺得更广。传统民乐,会一代代活跃在每一个当代舞台上。”

    (作者:郭敬丹。选自《瞭望东万周刊》2023年第11期,有删改)

    1. (1) 全文围绕刘雯雯与唢呐写人叙事。请阅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完成填空。

      阶段

      主要内容

      (一)成长

      从排斥到热爱,唢呐世家走出的“大国乐手”

      (二)舞台

      (三)传承

    2. (2) 文中的刘雯雯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一两句话对她进行评价。
    3.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文章分为三部分,每个部分都以刘雯雯的话语作结,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 1. (2024七下·于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传 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1. (1) 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①→重拾希望→②→十分感溃

    2. (2)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3. (3) 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画线词语“温暖”的含义。
    4. (4) 在杨絳的《老王》一文里,我们感受到了老王与杨絳一家之间“以善良体察善良”的美好关系。读了本文之后你能否感受到同样的美好?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1. (2024·鹰潭模拟) 阅读下面文段, 完成问题。

    题字慰英雄

    陈忠实

    ①深秋时节的一天后晌,朱先生在书院背后的原坡上散步,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他看见一辆汽车在河川公路上自西向东急驶,搅扇起来的滚滚黄尘骤起四散,汽车开到书院对面时却放缓速度,在滋水河边上停下来,一个人挽起裤子涉水过河,沿着通往书院的弯弯小路走上来,朱先生看清他的衣着原是一位军人,便转过身依然瞅着山坡和河川深秋时节的田园景致。这里宁静安谧的田园景致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看门的张秀才在书院围墙外的坡田上呼叫他: “你的学生鹿兆海来咧——”朱先生撩起袍襟急步走下坡来。

    ②走进书房,鹿兆海神情激动地说: “先生,我想请你给我写一张字儿——”

    ③朱先生轻淡地问: “你大老远儿从城里开上汽车来,就要这一张字儿?”鹿兆海诚挚地说: “是的,是专意儿来的。”朱先生调侃地笑笑: “你不觉得划不着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鹿兆海并不觉察朱先生的情绪,还以为是先生素常的伟大谦虚,于是倍加真诚地说:“我马上要出潼关打日本去了,临走只想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朱先生扬起头来,急不可待地问: “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 “中条山。”

    ④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 “兆海,请宽容我的过失。我以为你们在城里闲得无事把玩字画。”鹿兆海连忙站起扶朱先生坐下: “我怎么敢怪先生呢!我们师长听说我要来寻先生,再三叮嘱我,请先生给他也写一幅。他说他要挂到军帐里头……”朱先生的脸颊抽搐着,连连“哦哦哦”地感叹着,如此受宠若惊的现象在他身上还未发生过。朱先生近来常常为自己变化无常的情绪事后懊悔,然而现在又进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昂状态中,似乎从脚心不断激起一股强大的血流和火流,通过膝盖𨩱过丹田冲击五脏六腑再冲上头顶,双臂也给热烘烘的血流和火流冲撞得颤抖起来,双手颤巍巍地抓住兆海的双肩: “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鹿兆海也激昂起来: “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

    ⑤朱先生滴水入砚亲自研墨,鹿兆海要替朱先生研墨遭到无声而又坚决的拒绝。朱先生控制不住手劲,把渐渐变浓的墨汁研碾出砚台。朱先生亲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依然颤抖不止。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果然不再颤抖,一气连笔写下七个道劲飞扬的草体大字:砥柱人间是此峰。

    ⑥朱先生停住笔说: “这是我写的一首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儿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鹿兆海也情绪波动,泪花涌出。朱先生重新铺就一张横幅,蘸饱墨汁再次毅然落笔:白鹿精魂。

    ⑦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鹿兆海吃惊地看见朱先生中指上滴滴嗒嗒掉到字画上的血花儿,扑通一声跪下去: “朱先生放心,我一定要拿小日本一桶血赔偿先生……”朱先生怆然吟诵: “王师北定中原日,捷报勿忘告先生哦!”

    (选自《白鹿原》,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 (3) 简要分析朱先生的人物形象。
    4. (4) 文章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5. (5) 两幅题字“砥柱人间是此峰”“白鹿精魂”有着丰富的意蕴,你喜欢哪一幅,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 1. (2024·萍乡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问题。

    云中记(节选)

    阿 来

           ①院子已经被阿巴开辟成了一个小小的菜园。

    ②两场夜雨过后,松开的土里,就有新芽出现了。初看上去,像土上起了稀薄的绿色轻烟。细看,是一些纤细的新芽,不是一种,而是好几种植物的新芽。

           ③不到一个星期,阿巴就发现,那些自己破土而出的新芽全是蔬菜。以前遗漏在院子里的种子,当

    他把院子里的泥土松开,把一块块石头清理干净后,经过两场夜雨就悄然萌发了。这些蔬菜长得有快有慢,却都一一显现出了它们自己的样子。最先是菠菜,然后是芜荽和胡萝卜,最后显出本身形状的是蔓菁。这是云中村人做酸菜的好材料。阿巴只是摘了些菠菜,凉拌,或者做汤。

    ④院子里这些蔬菜长起来后,阿巴睡觉时连门都不关。日子过得慢,阿巴醒得越来越晚。睁眼时刚好看见早晨斜射的阳光把那些翠绿的叶片照耀得晶莹剔透,叶片边缘上坠着的露珠闪闪发光。这情景,使他摆脱过于寂寞,以及在一个被世界遗弃的村子中特别容易产生的沮丧。沮丧。是的,沮丧。阿巴自己也对此感到奇怪。随着村里人到了移民村,寻找到新的安身之地,他就想着自己有一天会回来。他回来,因为自己是这个村子的祭师。他是为了那些亡魂回来的。一个没有一个人的村子,一个注定要从世界上消失的村子。地质专家勘探村子出现巨大裂缝后下了结论。

           ⑤阿巴,是被一只鹿惊醒的。村子的废墟里,植物特别的香气吸引了这只鹿。

    ⑥起初是一丛山丝苗。山丝苗的叶子如一只只手掌张开,鹿用鼻子碰碰,香气强烈。但当它伸出舌头想把叶子卷进口中,却觉得粗糙难咽。鹿再往村子深处走。它碰到了开花的油菜。那是某户人家曾经的院落,现在长满了叶片硕大的牛蒡,叶子嫩绿的油菜就长在牛蒡中间。这东西也不好吃,叶片带着辛辣的味道。鹿继续往前走,掀动着鼻翼,左右转动着脑袋,来到了阿巴家的院子里。

           ⑦阿巴坐在床上,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怕眼下这不可思议的情景,像幻觉一样突然就消散了。

    ⑧鹿慢慢走进了院子,左右张望一阵,就垂下头在阿巴的菜园里挑选可口的食物了。先用鼻子去闻,然后用舌头卷一点点叶子到嘴里尝尝。它不喜欢芫荽,喜欢胡萝卜,不喜欢菠菜,喜欢蔓菁。阿巴听到鹿嚼食蔓菁叶子时嘴里发出的声音。鹿一共吃了三株胡萝卜和一棵蔓菁。阿巴就那样静坐在床上,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一动不动。直到鹿吃饱了,出了院子,他还是中了魔法一样一动不动。

           ⑨……

           ⑩一个月后,云丹又一次上山来,按照约定,把给养给阿巴送来,还带来蔬菜种子。

    ⑪云丹看到小菜园里已经长出来好几种蔬菜,就问:你不是没有种子吗?云丹想想又说:“那是以前掉落的种子都发芽了。”

           ⑫阿巴笑了,说:现在我还有一群鹿了,每天它们都从山上下来,一起吃草。

    ⑬云丹不相信:鹿?你以为当了个祭师,就什么都能看到了?你看到的是鹿的鬼吧?你我十几岁大的时候,阿吾塔眦山上的鹿就绝迹了。

           ⑭云丹上山来时,中午已过,每天都下山来的鹿群已经回山上去了。

    ⑮云丹脸上现出讥笑的表情:人民公社时,为了向国家上缴鹿茸,瓦约公社的狩猎队早把山上的鹿打光了。鹿群?你是没找到鬼,就以为找到了鹿吧。

    ⑯真的有鹿!阿巴跳到菜园里,指着只剩下几根断茎的蔓菁说:鹿都到我菜园里来了,这棵蔓菁就是那头鹿吃掉的!那是头雄鹿,长着好漂亮的一对鹿茸!

           ⑰那你该打死它,一对鹿茸,那你就发财了!

    ⑱阿巴猛烈地摇头,他口气坚定:不,不,死了那么多生命,云中村不要再死什么东西了。伙计,没有死亡,只有生长。什么东西都在生长。瞧,连这么多年埋在地下的种子,只要松一松土,再来一点雨水,就又发芽生长了。伙计,我喜欢云中村现在的样子。

    (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云中记》,该文是作家阿来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创作的一部献给死难者和消失的村庄的长篇小说。②阿巴:云中村的祭师。祭师的职责就是奉侍神灵和抚慰鬼魂。

    1. (1) 梳理小说情节,仿照示例,将右面图表补充完整。

    2. (2) 请从重音语速方面设计朗读,并陈述设计理由。

      睁眼时,刚好看见早晨斜射的阳光把那些翠绿的叶片照耀得晶莹剔透,叶片边缘上坠着的露珠闪闪发光。

    3. (3) 联系语境分析加点词表现的人物心理。

      阿巴就那样静坐在床上,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一动不动。直到鹿吃饱了,出了院子,他还是中了魔法一样一动不动

    4. (4) 阅读本文,你或许对生命与自然、灾难与家园、坚守与追寻等有了自己的思考。请任选其中一组关键词,结合文章、链接材料与生活体验,写下你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链接材料】

      大地震动

      人民蒙难

      因为除了依止于大地

      人无处可去

      ——摘自《云中村·序》

  • 1. (2024·南昌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问题。

    生命鱼

    欧阳明

    天一亮,戚老爹砍来两张芭蕉叶,切碎后,撒进鱼池,边撒边说,吃吧,多吃点儿,最后一顿了,别怪我狠心,确实没法了。

    这话是说给池子里的鱼听的。戚家寨的人,历来相信鱼能听懂人话。

    池子里只有一条鱼了。其他的,在红军与敌人战斗前,煮来吃了。老百姓不忍心让战士们饿着肚子去打仗。要不是张政委拦着,戚老爹当时也把这条鱼给煮了。张政委说,这鱼是山子的,留着吧!

    戚家寨的先祖们最初生活在北方,后为躲避战乱,一路南逃,最后选定了大山深处这片无人之地。他们就地取材,砌石成屋,开荒种粮,无奈山地瘠薄,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好在有股山泉从寨子流过,家家户户便凿石为池,养些鱼,补贴生计。因为缺粮,只能喂鱼芭蕉叶,慢慢地,鱼竟养成了吃芭蕉叶的习惯。芭蕉叶没粮食有营养,加之泉水太凉,鱼长得很慢,一条鱼长到两三斤,需要七八年时间。鱼,为大家换来了盐、煤油等生活必需品,还让族人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灾荒。戚老爹早年害了一场大病,全靠几条鱼熬汤,才撑了过来。

    鱼,救了很多族人的命,寨子里因此衍生出一种习俗,当一个孩子出生时,大人就会往池子里放养一条鱼。鱼和孩子一起成长,即便鱼死了,也不能吃,得像人一样好好将它安葬。这种鱼,被叫作“生命鱼”。寨子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条和自己同龄的鱼。

    山子的鱼,十九岁了。如今,鱼还在,人却没了。山子是前年秋天牺牲的,被敌人的炮弹炸得面目全非。张政委说,山子为穷人打天下,是英雄。他为山子骄傲。

    山子是戚老爹的独子,戚老爹对他的牺牲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悲伤。寨子里像山子那样牺牲的,有二十一人,都不到二十岁。他们,都是寨子的骄傲!想山子的时候,戚老爹就坐在池子边,看鱼游来游去,和它说话。他觉得,鱼身上有山子的魂,鱼在,山子就在。

    威老爹决心杀这条鱼,是为了小七子。小七子在一次战斗中受了重伤,卧床不起。红军转移时,把他留给戚老爹照顾。红军一走,敌人便把寨子洗劫一空。那条鱼,当时在池子的石缝里没出来,才幸免于难。戚老爹曾向张政委保证过,一定会让小七子生龙活虎地回到部队。在戚老爹的照料下,小七子已能拄着拐慢慢走动了,可是天天只吃野菜,伤口愈合得太慢。

    “老爹啊,这鱼不能吃。”戚老爹正准备捞鱼时,住在他家的小七子,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他身后。

    “鱼,生来就是让人吃的。”

    “这不是鱼,是山子哥。”

    “我答应张政委的事,就得做到!”

    “不吃鱼我也会好起来。”

    “那都等到猴年马月了。”戚老爹说着就动手,小七子一把抓住了网兜。

    “山子是不是英雄?”戚老爹问。

    “是!”

    “他的鱼也应该是英雄!”戚老爹一把抢过网兜,伸进水里。鱼有六七斤重了,游动起来很有力气,现在却很老实,一点儿也不挣扎,威老爹毫不费力就捞了上来。

    很快,屋顶升起了雾一样的炊烟。不久,浓浓的香味儿便从屋里飘散出来。坐在池子边的小七子闻着香味儿,盯着平静的池面,眼泪像山泉水一样,不停地流。鱼终于炖好了,戚老爹盛了一大碗,接着把小七子扶进屋里。

    “吃吧,孩子。”小七子像块木头,一动不动。“吃了才能早点儿回到部队,替父母报仇。”小七子的父母,几年前被敌人杀害了。七子一脸悲戚,还是不动。

    “吃了鱼,养好伤,去为老百姓打天下!山子要是知道了,会高兴的。孩子,快吃吧,都要凉了。”

    看着戚老爹期盼的眼神,小七子缓慢地端起碗,轻轻地喝了一口。接着他跪在地上,冲戚老爹大叫了一声:“爹——”

    这一声爹,叫得戚老爹两眼发热,视线模糊,看小七子,仿佛成了山子。

    伤好后,小七子回到部队,英勇杀敌,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安排他在城里工作,他却主动要求回戚家寨。他要给戚老爹当儿子,给戚老爹养老送终。可小七子却没见到戚老爹。戚老爹在送走他后的第三天就被敌人杀害了。贪生怕死、好吃懒做的张二棍,为了一块大洋,举报戚老爹窝藏红军。敌人把戚老爹绑在祠堂的大树上,用鞭子抽,放狼狗咬,戚老爹至死都没有说出半句小七子的去向。

    为迎接英雄归来,乡亲们煮了一条大鱼。小七子一看到鱼就想起了戚老爹,想起了山子,感觉喉咙里像卡了根刺,分外难受。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吃鱼。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戚家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越来越美丽,成了远近闻名的风景区。汤鲜味美的冷水鱼,引来众多好吃嘴,为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一直没变的,戚家寨喂养生命鱼的习俗。每天,都有土生土长的导游,向游客们讲述着寨子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1. (1) 小说情节一般可以依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进行划分,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

      情节

      内容概括

      人物情感

      开端

      戚老爹:③

      发展

      回顾过往,解释“生命鱼”的特殊意义和杀鱼的背景。

      高潮

      戚老爹:④

      结局

      小七子解放后回到戚家寨,却得知戚老爹早已牺牲,从此永不吃鱼。

      小七子:悲伤、怀念

    2. (2) 下列有关小说“生命鱼”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3. (3) 请分析结尾段划线句的作用。
    4. (4) 小说离不开想象,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读者也可通过自己的尝试获得。小七子回到戚家寨,来到戚老爹坟前,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戚老爹说。请你结合小说内容对此加以合理想象并写一段话。
  • 1. (2024七下·涪城月考) 赏读下面的美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求和得和

    毕淑敏

    ①小时候,我作文很好。语文老师不止一次给我的作文批过“5+”的分数,还经常在课堂上朗读。

    ②听老师读自己的作文,我的心情像一颗怪味豆。最初觉得甜,哪个学生不愿意受到老师夸奖慢慢地,咸味和涩味涌上心头。下课后,同学们神情怪怪的。“哦,哦,老师又用时传祥掏粪的勺子‘刳’毕淑敏啦!”刚学过一篇掏粪工人的课文,在北方话里,“刳”与“夸”同音。跳皮筋时,两边都不要我。要知道平日里,因为我个子高,跳得好,大伙都抢着跟我一拨。我和谁说话,人家都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故意跟别人大声说笑。他们一块儿边说边看着我。

    ③我开始懂得什么叫孤独,什么叫被嫉妒。

    ④这样的日子一般持续两三天就会过去。大伙毕竟小,容易健忘。我那时又是大队长,人缘挺好,大伙有事都爱找我。

    ⑤作文每两周讲评一次,我便经受一次精神的炼狱。

    ⑥我开始随意写作文,随大流,平平淡淡。“你的作文退步了,是不是骄傲了?”老师问我。我沉默。不是不愿意告诉老师原因,我不知道——怎么说。假如我说了,老师会在班上把同学们数落一顿,我的处境就更糟。

    ⑦老师苦口婆心开导,我又开始认认真真写作文。老师满意了,同学们敌视的恶性循环又开始,就没有一个万全之策吗?

    ⑧我发现同学们并不是讨厌我的作文。老师念作文时,大伙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同学们只是不喜欢老师反反复复提我一个人的名字。

    ⑨我小心翼翼问老师:“我最近的作文有进步吗?”老师说:“你近来写得不错。今天下午我还要读你的作文。”“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战战兢兢地说。老师注视着我。“您念我的作文时,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我鼓足勇气说完蕴藏在心中许久的话。“为什么?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要求。你总不能让同学们觉得那是无名氏写的。”

    ⑩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地说:“我觉得您读作文,主要是看文章写得好不好。至于是谁写的,并不重要。不说名字,您让大伙讨论的时候,没人拘着面子,反倒更好说意见。”“你说的有点道理。好吧,让我们下午试一试。”老师答应了。

    ⑪那天下午的情形如我所料。同学们充满好奇,发言比平日热烈得多。下课后,我和大伙快活地跳皮筋。“嗨,毕淑敏,今天念的范文是你写的吧?”有人问我。“不能老是她写得好,我看今天一准是别人写的。”有人这样说。我一概只笑不答,问得急了,就说:“我看像是你写的。”从那以后,我的作文越写越好,和同学们也能友好相处。

    ⑫我至今不知道这算是机智还是一种早熟的狡猾。长大以后,看到一则名人名言,“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我想那是一种更积极、更勇敢的生活态度。只是我小时候,就是听到这句教导,也未必敢照着去做。我太珍视同小朋友们无忧无虑跳皮筋的机会。

    (选自第8期《视野》)

    1. (1) 文章标题为“求和得和”,你该如何理解这两个“和”?
    2. (2) 仔细揣摩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我和谁说话,人家都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故意跟别人大声说笑”中“故意”一词表现了同学们怎样的态度?

    3. (3) 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我”有哪些可取之处?说说你的看法。
1 2 3 4 5 下一页 共8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