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九下·杭州月考) 【复习策略分享会 ·文言文专场】

    材料一:

    辛弃疾列传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绍兴三十一年,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 书记① , 即劝京决策归。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与之游,后僧投耿京,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斩

    弃疾。弃疾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孝乾道六年,孝宗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 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朝臣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 出知滁州。

    淳熙七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 “ 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 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         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 盗,今年剿除,明年划荡,譬之木焉, 日刻月削,不损则折。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诏奖谕之。

    弃疾一生主战,力图恢复河山。然多为议和所阻,且历任多文职,又常赋闲于家,不由感慨: “却将 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②聚敛:敛取赋税。③科率:官府于民间定额征购物资。

    材料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满江红 •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 ,一杯送绣衣② 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 ,不堪离别 。 东北看惊诸葛表③ , 西南更草相如檄④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 ,君休滴 。荆楚路 ,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 ,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 浪,铜鞮陌④ 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 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官服。③诸葛表: 指诸葛亮的《出师表》 。 ④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 (1) 【策略一:释词有法】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即劝京决策

      参考成语法:北雁

      弃疾与之游

      语境推导法

      甚备.

      课内迁移法:前人之述矣(《岳阳楼记》)

      讲求盗之术

      查阅词典法:①末端用骨做装饰的弓;②消除,停止;③安抚,安

      定。(《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2. (2) 【策略二:披文入情】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弃 疾 揣 僧 必 以 虚 实 奔 告 金 帅 急 追 获 之 斩 其 首 归 报 京 益 壮 之

    3. (3) 以下哪个语气词更适合添加在文中画横线句末尾,请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A.耶 B.耳 C.矣

      选择 , 理由:

    4. (4) 【策略三:知人论世】小语和小文在读完列传后,进行了如下对话,请你帮助补全内容。

      小语:列传中,辛弃疾两次劝谏,一成一败,我发现他第二次劝谏成功的原因是:① (从

      说理方法的角度加以分析)

      小文:是的,劝谏者的语言是决定劝谏成败的重要因素。此外,劝谏成功还与当时的时局大势有关。辛弃 疾第一次劝谏,正值南宋与金国决定议和,所以朝臣不同意辛弃疾北伐的提议。

      小语:读史不仅可以知得失,还可以识人魄。有人说:“辛弃疾的人生‘辛 ’味十足,但不改忠肝义胆。 ”

      你能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具体分析吗?

      小文: ②

  • 1. 虚词的运用

    之: 

    ( )——庄子往见之

    ( )——是鱼之乐也

    ( )——子之不知鱼之乐

  • 1. 一词多义
    1. (1) 固: 

      (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 )——子固非鱼也

    2. (2) 全:

      (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全石以为底

  • 1.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下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2. (2)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1. 虚词意义及用法
    1. (1) 而:而形貌昳丽

      而复问其妾曰

      窥镜而自视

      时时而间进

    2. (2) 之: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

      数月之后

    3. (3) 于:欲有求于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能谤讥于市朝

  • 1. (2024九下·巧家月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先生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不知虑此,而反教人。”

    (节选自韩愈《进学解》,有删改)

    【注释】①嬉:戏乐,游玩。②治具:指法令。③畯:同“俊”,才智出众。④率:都。⑤庸:同“用”,采用、录用。⑥闳(hóng)其中而肆其外:内容广博而言辞恣肆奔放。⑦见:被。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执策而之                        临:

      诸生业不能精                    患:

      无患有司之不明                    有司: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3. (3) 【甲】文“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
    4. (4) 【乙】文中有“先生”和“笑于列者”两个人,你认为他们中的哪一个会认可【甲】文的观点?为什么?
  • 1. 文言文阅读

    白蘋洲五亭记(节选)

    〔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①。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②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③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后又数十载,委无隙地。

    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溪,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④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

    时予守官在洛,杨君缄书赍⑤图,请予为记。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 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⑥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绩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

    杨君前牧舒⑦,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全集》,有改动)

    〔注释〕 ①霅(zhà)溪:溪名,位于浙江湖州。②柳恽:人名。③鞠:皆,尽。④岫(xiù):山峰。⑤赍(jī):送。⑥滥觞: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⑦牧舒:在舒州做州牧(官职名)。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洲一白蘋:

      花繁鸟啼之

      境也:

    2. (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大 凡 地 有 胜 境 得 人 而 后 发 人 有 心 匠 得 物 而 后 开

    3.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4.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

    5.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1. 古诗文阅读

    “君子”是中国儒家文人对自我人格追求的最高目标。“浙”里人在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同时,也不忘追寻先贤的君子之风,汲取营养,修养身心。

    〔甲〕君子亭记

    〔明〕王守仁①

    阳明子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驾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 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节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②而出,遇伏③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声珊然④,风止籁静,挺然特立⋯⋯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门人曰:“夫子盖自道也。吾见夫子之居是亭也,持敬以直内,静虚而若愚,非君子之德乎?遇屯⑤而不慑⑥,处困⑦而能亨⑧,非君子之操乎?昔也行于朝,今也行于夷,顺应物而能当⑨,虽守方而弗拘⑩,非君子之时乎?其交翼翼⑪,其处雍雍⑫,意适而匪⑬懈,气和而能恭,非君子之容乎? 夫子盖谦于自名也,而假之竹。虽然,亦有所不容隐也。夫子之名其轩曰‘何陋’,则固以自居矣。”

    (选自《王阳明全集 外集》,有改动)

    〔乙〕义师院丛竹

    〔金〕郭长倩

    南轩移植自西坛,

    瘦玉亭亭十数竿。

    得法未应输老柏,

    植根兼得近幽兰。

    虽无秾艳⑭包春色,

    自许贞心老岁寒。

    百草千花尽零落,

    请君来向此中看。

    (选自《历代咏竹诗丛》)

    〔注释〕 ①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号阳明,明代文学家、哲学家。正德元年,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乃因陋就简,伐木为轩,名之曰“何陋轩”,轩成,又建君子亭,以为栖迟之地。②蛰:惊蛰。③伏:伏天。④珊然:珮玉相击,音节舒缓。⑤屯(zhūn):《周易》卦名,意为困难,挫折。⑥慑:怕,使害怕。⑦困:卦名,意为困厄,窘迫。⑧亨:通达,顺利。⑨应物能当:谓能适应环境,而皆确当。当,适合,确当。⑩守方弗拘:谓能坚持原则,却不拘板。方,正道。⑪翼翼:恭敬有礼。⑫雍雍:和乐从容。⑬匪:同“非”。⑭秾艳:艳丽,艳美。

    1. (1) 〔按图索义〕

      请根据“适”字意义演变图示,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适”字选择相应的释义。(填选项)(4分)

      无所从 ( )

      而匪懈 ( )

       适得其反 ( )

      削足履 ( )

    2. (2) 〔依文解意〕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的“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王守仁在文中将个人理想寄托在“竹子”上,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竹”之特点

      “竹”之象征

      象征君子谦虚、通达、有气节的品行

      外节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

      象征君子应该有审时度势的聪颖

      清风时至,玉声珊然,风止籁静,挺然特立

    3. (3) )虚词不虚,文言虚词中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请结合甲文,品析第二段中加点的四个虚词“乎”的妙处。
    4. (4) 小文不明白《义师院丛竹》的作者是怎样来表达对竹子的赞美的,请你给他解释。
    5. (5) 下列是小语平时摘录的语句,其中与诗文中所赞扬的君子品性最不相同的一项是( )
    6. (6) 小语和小文读完这一组诗文后,又从课本中找来了一些古诗文片段,想探究一下它们在选材和立意上的共同点。请谈谈你的发现。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 1. (2024七下·肇庆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耽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眠,意眼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己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有老妪,蓄鸡至多,惟卖其卵。有买鸡充馔①者,虽十倍其价不肯售。会刈麦曝(  )门外,群鸡忽千百齐至,围绕啄食。姐持杖驱之,东散西聚,莫可如何。方喧呶②间,住屋然③摧记,鸡乃俱惊飞入山去。故邵子④曰:“禽鸟得气之先。”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饿:饮食, 菜肴。②喧呗:形容声音嘈杂。③訇(hōng) 然:巨响声。④邵子:即邵雍,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

    1. (1) 【乙】文“会刈麦曝(  )门外”的“ (  )”处漏了一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全。

      补的字是:

    2. (2) 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划了横线的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划线词

      喧呶间

      课内迁移法:方欲行(《狼》)

      A

      群鸡忽千百齐

      参考成语法:人迹罕至、蜂拥而至

      B

      一狼

      查阅字典法:①跟从,跟随。②顺从,听从,服从。③和顺,安顺。④从事,参与。

      C

    3. (3) 请把【甲】【乙】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久之,目似膜,意暇甚。

      ②鸡乃俱惊飞入山去。

    4. (4) 同样讲人与动物的故事,【甲】【乙】两文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却有不同。请简要分析不同之处。
  • 1. 拓展阅读

    大瓠之种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②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③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落无所容。非不呺然④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⑤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⑥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⑦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洋游绕,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⑧也夫!”

    (选自《庄子》,有改动)

    〔注释〕 ① 瓠(hù):葫芦的一种。②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③实:容纳。④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⑤掊(pǒu):打破,砸烂。⑥龟(jūn):同“皲”,皮肤受冻开裂。⑦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漂洗棉絮。⑧有蓬之心:比喻不能通达,见识短浅。

    1. (1)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洋避绌则所用之异也

    2. (2) 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剖之以为瓢”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今子有五石之,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落无所容?

    4. (4) 虚词不虚,亦能表情达意。参照示例,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作用。

      〔示例〕其视下也,若是则已矣

      “亦”是“也”的意思,“则已”是“罢了”的意思,表示限止语气,“矣”加强语气,三个虚词连用,表现了作者对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是一样有所限制的肯定、感叹和无奈,从而体现庄子思想中世间万物皆有所恃(世界上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有其依靠的规则)的观点。

      则夫子有蓬之心也夫

    5. (5) 作家王蒙认为,庄子最大的特点是把深邃的思想变成了雄奇瑰丽的想象、寓言故事,这就做到了深奥哲理的文学化与趣味化。请根据王蒙的观点,结合《北冥有鱼》和本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逍遥游》中体现的庄子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4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