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永善模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你长大了卖什么

    羊白

    ①我小学语文老师姓孙,他个子不高,尖嘴猴腮,右肩还有点斜,怎么看也不像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起初我们并不喜欢他,背地里叫他“孙猴子”。

    ②孙老师脾气有些暴躁,动不动就做出打人的样子,我们班的女生尤其怕他。他发脾气时,脸上毫无表情,就那么冷峻地看着你,伸出手想要扯你的耳朵,意思是你听哪里去了?我们在心里骂他,骂他活该讨不到媳妇,活该转不了公办。

    ③说起来,孙老师是个民办教师,然而他心性高傲,不但不和我们说笑,也不怎么和那些公办老师们说笑,总是独来独往,听邻村的同学说,孙老师口琴吹得不错。

    ④孙老师人特别,上课也特别,他教我们认字不是按课文和生字表来,往往是一组一组的,没学过的也会写出来,让我们比较着记。比如一棵树的“棵”字,他会让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的木字旁的字都写到黑板上去,等同学们写得差不多了,他再补充上几个,然后,这就是那天的作业。一个字三遍。第二天听写,不会的字继续写三遍。再不会,放学后留下来写三遍。

    ⑤孙老师的这套野路子,很多公办老师不服气,去校长那告状,说他不按教材备课,是误人子弟。可孙老师带出来的班语文成绩还不错,校长也就不好说什么,睁只眼闭只眼,由他去。

    ⑥记得有一次,班里的几个差生还是把“买”和“卖”分不清楚,老是写岔。孙猴子讲着讲着,发脾气了,大吼着说:“你们都给我听清了,这‘卖’字上的‘十’字,就是你们家的‘粮食’,有‘粮食’才能‘卖’,没‘粮食’就只能‘买’了,懂了吧。”说完,孙老师借题发挥,问我们长大了想当什么?

    ⑦大家七嘴八舌,说什么理想的都有,声音最响亮、最有代表性的是售货员。售货员多神气,我羡慕得要死,往柜里一站,感觉那些东西都是他的,可谓应有尽有,多美呀!

    ⑧孙老师瞪我们一眼,说你们不都想当售货员吗?那么,你们长大了想卖什么?

    ⑨这个问题有意思。我们头头是道,有同学说卖冰棍,有同学说卖西瓜,有同学说卖甘蔗……同学们正兴趣高涨,孙老师把桌子一拍,似笑非笑地看着我们,然后摇摇头,意味深长地说:“你们说的这些东西固然都不错,然而毕竟不完全属于自己,总有一天会卖完的。你们想想,有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由你们自己支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⑩我们疑惑了,我们能有什么东西呢?而且这东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会是什么宝贝?是摇钱树,聚宝盆,阿拉丁神灯?我们挠着头皮,还是想不出来。有胆大的同学,豁出去了,干脆把摇钱树、聚宝盆、阿拉丁神灯说了出来。大家一阵哄笑,又是七嘴八舌。孙老师看我们闹得差不多了,又猛拍一把桌子,很生气的样子大声吼道:“错!卖真才实学!”

    ⑪我们愕然,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似乎空气也变得神圣起来。我们极认真地看着孙老师,看着他的一举一动。当你盯着一样东西,往细微处看,盯久了,你会看出宏伟高大,而且发着晶莹的光。我们这才醒悟,这个外冷内热的家伙,他的严厉里,原来一直包藏着对我们恨铁不成钢的期望和爱。

    ⑫此后,我们很容易就把“买”和“卖”分清楚了。孙老师的土办法,你别说还真管用。更重要的是,一个问题在心里萌芽了:你长大了想去卖什么?

    ⑬还记得有年冬天,天刚下了雪,极冷,下课后同学们都缩着脖子窝在教室里,感叹着说:哇,好冷呀,冻死人了!孙老师本来已经出了教室,他突然返回来,站在讲台上很严肃地问:你们知道“冻死人”是什么意思吗?我们都不敢出声,看着他。他大手一挥,一字一字地说:“冻——死——人,冻的是死人,活人是冻不死的,知道吗?”

    ⑭说完,孙老师头也不回地走了。我们愣愣地看着他的背影,不知谁先醒悟过来,呼啦一下涌出了教室。

    ⑮孙老师懂得的知识多而且杂。比如,他说日本经济发达,为增加土地面积,种小麦时把土地推成山坡,种水稻时又平成水田。这样的知识准确与否且不说,让人听来很新奇,让人吃惊,似乎也蛮有科学道理。

    ⑯在孙老师“歪理邪说”的熏陶下,我们这帮农村娃,还算有点见识。有次县里组织小学生知识竞赛,我们班代表学校出战,本不抱太大希望,却过关斩将,最终拔得头筹,把县城的那些学校羞得够呛。孙老师名气由此大振,不久就转成了公办老师。也就是在那次知识竞赛的表彰会上,上台发言的孙老师却没有发言,而是从裤兜里摸出了一把口琴,掷地有声地吹了一曲《欢乐颂》。

    ⑰孙老师站在高高的舞台上,神情激动,有股豁出去的架势,他的腮帮子卖力地鼓着,似乎要呼出肚里所有的能量。两只大手坚定地把住口琴,在嘴上疾徐有度地滑动,神采飞扬,实在潇洒。我们都有点认不出他了,但我们非常高兴,孙老师在我们心里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

    ⑱那次表演回来,我们给孙老师起了另一个外号:孙悟空。

    1. (1) 下面是对文章情节的梳理,请根据提示,补全下面的空白。

      →逐渐,“我们”接受了他的授课方式,理解了他的苦心,称呼他为“孙老师”→ 

    2. (2) 请按要求赏析句子。

      ①我们愣愣地看着他的背影,不知谁先醒悟过来,呼啦一下涌出了教室。(加点的“醒悟”指的是什么?)

      ②听邻村的同学说,孙老师口琴吹得不错。(这个句子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3) 有人觉得第②段的内容影响孙老师的形象塑造,应该删去,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4. (4) “你长大了卖什么?”这是文中的关键问题,也发人深省,请结合文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 1. (2024·宝安模拟) 现代文阅读

    绿皮车

    南翔

    ①九月底了,天气依然燠热,茶炉工猫腰启开炉门,添了两铲煤,眯细眼觑着火苗蜿蜒升起,随即闭上炉门离开。

    ②这是他的最后一个班次。以前乘绿皮车的人多,每个车厢头上配一个茶炉室,一个茶炉工管两到三个茶炉室。现今乘车的,除了郊区进城的菜农,再是读书的毛伢子,还有跑通勤的铁路职工——这三种人占去多半。

    ③茶炉工去推售货车,两年前,他开始兼小营。兼做小营主要是拿提成,但总共也不过三四千元。他需要钱,以前需要,现在更需要。老婆有与生俱来的乙肝,前几年又发现再障性贫血。吃药需要钱,吃营养品也需要钱。

    ④推过几个车厢,只卖了一袋瓜子,一袋苹果。慢车毕竟和快车的买卖没得比,拖的基本都是“贫下中农”。但慢有慢的好处,世上万事万物,哪有都让快的占尽理的!

    ⑤依然回到七号车的茶炉室。

    ⑥一股鱼腥气扑面而来,过来打水的是一个鱼贩子,精瘦,端的一只军用水壶,绿漆早已剥落,草绿色的挂带也泛出了白碱。

    ⑦几乎天天照面的。茶炉工问,又没打票吧?

    ⑧这些菜贩子、鱼贩子,总是从铁路职工的通勤口进站,塞几把菜给列车员,免了三五块钱的车票。鱼贩子额头正中的一颗灰痣猛地一弹,笑着转移话题,城里的人喔,没得半日,一担鱼就卖得净光!

    ⑨茶炉工问,得闲半日,你还不是在帮菜嫂!

    ⑩鱼贩子嘴角漾开了一朵老菊花,说,菜嫂的水蘿也好卖,上午就卖完了。下午卖红萝卜、大蒜子和生姜。

    ⑪茶炉工道,得闲把事情办了,两个老恋人,一径像搞地下工作,犯了法呀!

    ⑫鱼贩子叹了叹气道,还不都是因为崽女……

    ⑬接了满满一壶水,鱼贩子往座位走去。

    ⑭茶炉工推着车又到了七号车档头,此时到了一个站,只见鱼贩子擎着扁担,拨弄头顶的摇头扇,让它对着菜嫂。

    ⑮鱼贩子又坐下,在她对面,用一只纸杯与水壶盖子来回兑水,兑凉了,就一盖子一盖子地端给菜嫂解渴,满目的温馨。

    ⑯车又动了,菜嫂忽然指着对面斜躺着的一个女生道,她脸色不好看,吃坏了肚子吧?女生去了厕所。

    ⑰茶炉工问边上戴大圆眼镜的男生,她跟你一个班吧?学习好啵?

    ⑱大圆眼镜点点头道,以前蛮好,还是副班长,后来不好了,比不上我呢!一脸的洋洋自得。

    ⑲大圆眼镜捂着嘴偷偷说,她还欠了上个学期的补习费一百块钱,没交钱的,今天老师点了名。

    ⑳女生过来刚好听到了,恶狠狠地剜了他一眼,忽然操起一只塑料水杯就砸了过去。

    ㉑菜嫂帮女孩捡回了水杯,搁放在茶几上,从衣兜里掏出一把梳子道,每日头戴星光去读书,硬是跟我们种地卖菜的一样辛苦!你看看,头发都打了几多弯弯结!

    ㉒茶炉工再去看菜嫂,但见鬓发已经现出白丝,却是梳得根根熨帖。眼角荡漾而出一缕鱼尾纹,那是几十年风吹雨淋的收藏。鼻梁挺拔,额头平坦,一双眼睛尤显得精神,甚至有几分孩童的顽皮。

    ㉓鱼贩子一身的邋里邋遢,那是更需要菜嫂的一双手,日日拂拭、时时打理的。

    ㉔这不,女孩子从开始的不情愿,到端坐着,任凭菜嫂眼快手捷地修理。她不时从咣当咣当行驶的列车窗户上,反照自己的面貌,原本乱糟糟的形同刺猬进攻的头发,顿时变得蔼然有礼。

    ㉕列车播报前方到达红岭站,女生嗖的一下就起身,将水杯插在书包一侧,很快就双肩挎好坐看等待。

    ㉖菜嫂在背后帮她整理的时候,悄悄塞了一张五十的钞票在书包一侧。

    ㉗茶炉工觑得真切,心里迅速盘算着菜嫂一天的收入。人啊就是这样,有时候会斤斤计较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有时候又会掏心窝子待人处事,全看是不是触动了心肺旮旯里的那一角柔软。

    ㉘他过去抹一把茶几,也无声地贴了一张五十的钞票在她书包里。

    ㉙女生浑然不知,菜嫂把她送到车门口,她一径低着头,下了车。

    ㉚或许是快到站了,菜嫂和鱼贩子对视的眼神,掠过一丝无奈。两人有几句低语,那是明日出门的约定还是相互珍重的叮咛?

    ㉛菜嫂和鱼贩子先下去了。

    ㉜一落站台,他俩便挽起扁担绳,挑着一对空菜箩筐,对望了一眼,各奔东西。

    ㉝前方是本次列车终点炉,到终点之后,停十五分钟便是返程。

    ㉞回去之后,就此告别了这趟绿皮车,茶炉工退休了,说不清是期待还是落寞,总之是喉咙里堵了很多话无人诉说的意思。据说,绿皮车因为连年的亏损,路局也想停运。如果停运,那么职工通勤、学生上学,还有菜嫂争鱼贩子的日常劳作买卖,将是另一番景观,怎样的景观呢?

    (有删改)

    1. (1) 请从茶炉工的视角梳理他看到的故事,完成表格。
      鱼贩子拨弄风扇,让它对着菜嫂,并为她来回兑水喝。女孩生气砸杯子,①_________。
      女孩即将下车,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车到站,③________________。
    2. (2) 本文两次用到“漾”这个词来写人物,请任选一句赏析。

      第⑩段:鱼贩子嘴角漾开了一朵老菊花。

      第㉒段:茶炉工再去看菜嫂,但见鬓发已经现出白丝,却是梳得根根熨帖。眼角荡漾而出一缕鱼尾纹,那是几十年风吹雨淋的收藏。

    3. (3) 联系上下文,谈谈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第㉔段:她不时从咣当咣当行驶的列车窗户上,反照自己的面貌,原本乱糟糟的形同刺猬进攻的头发,顿时变得蔼然有礼。

    4. (4) 第③段:“他需要钱,以前需要,现在更需要。老婆有与生俱来的乙肝,前几年又发现再障性贫血。吃药需要钱,吃营养品也需要钱。”

      从这个句子提取不断重复的三个字来说明茶炉工的生存状态:,在此种生存状态下,他却贴了一张五十的钞票在女孩的书包里,如此反常,是因为。(可摘抄原文,亦可总结)

    5. (5) 茶炉工退休了,说不清是期待还是落寞 , 总之是喉咙里堵了很多话无人诉说的意思。你如何理解茶炉工的心情?
    6. (6) 根据以上探究环节,分析作者以茶炉工的视角叙述的作用。
  • 1. (2024七下·洪山期中)  阅读《骆驼祥子》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高妈知道祥子是红着心想买车,又给他出了主意。祥子,我知道你不肯放账,为是好早早买上自己的车,也是个主意!我要是个男的,要是也拉车,我就得拉自己的车。自拉自唱,万事不求人!能这么着,给我个知县我也不换!拉车是苦事,可是我要是男的,有把子力气,我楞拉车也不去当巡警。冬夏常青,老在街上站着,一月才挣那两钱,没个外钱,没个自由。一留胡子还是就吹,简直的没一点起色。我是说,对了,你要是想快快买上车的话,我给你个好主意:起上一只会,十来个人,至多二十个人,一月每人两块钱,你使头一会,这不是马上就有四十来的块?你大概是多少也有个积蓄,凑吧凑吧就弄辆车拉拉。车到了手,又不出利,又是体面事,准得对你的心路! 这真让祥子的心跳得快了些!真要凑上三四十块,再加上刘四爷手里那三十多,和自己现在有的那几块,岂不就是八十来块的?虽然不够买十成新的车,八成新的总可以办到了!八成新就八成新吧,好歹的拉着,等有了富余再换。可是,上哪里找这么二十位人去呢?即使能凑上,这是个面子事,自己等钱用么就请会,赶明儿人家也约自己来呢?起会,在这个穷年月,常有散了伙的时候!好汉不求人。干脆,自己有命买得上车,买;不求人!

    祥子等高妈走了,对自己点了点头,心中怪高兴的。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2. (2) 请根据选段内容概括高妈的性格特点,两点即可。
  • 1. (2024九下·东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月饼与白煮蛋

    徐海蛟

    ①外祖父是个顶寂寞的人。

    ②外祖母不到五十岁就撒手人寰,外祖父一个人拉扯六个儿女,既当爹又当妈,像个不停歇的陀螺,一直旋转。他从不多言,很少发火,见人来,脸上现出怯怯的浅而淡的笑。

    ③他只有一个大女儿可指望。四个儿子和小女儿都跟外祖父说不上话。母亲是家中长女,她出嫁后,外祖父就更找不到人说话了。

    ④外祖父隔几个月来趟我家,并不为处理确切的事。他来,或许仅是想看看大女儿,看看我和妹妹。有时,我们未能遇见外祖父,他每回来,待的时间都不长,吃完母亲做的面,喝碗白开水,也就起身走了。但我们也能知道他来过,旧八仙桌上放着一对月饼,必然是外祖父带给我和妹妹的礼物。

    ⑤外祖父并不是富足的长辈,除了入冬后背一袋番薯,杀了猪后拎一刀猪肉来……很多时候,他空着手,独自走过一段山路,跨过一条溪,由一个小山村走向另一个小山村。

    ⑥只要来我家,他口袋里总会藏着一对月饼。他掏出来给我们,没有更多言语,手有些微微发颤,月饼屑就掉落到地上。我最早吃到的月饼大概就来自外祖父。长大后,我们遇到的月饼俨然只成为节日摆设,越来越没人青睐,家里只有我依然爱吃月饼。外祖父的月饼是我吃过的全世界最好吃的月饼。那会儿,这就是我对月饼和其他食物的全部见识,而今,我也依然是这番见识。

    ⑦等我们到了再无法遇见外祖父的年纪,我开始回想外祖父买月饼的情形。每一回,他大概都是到村里的小店,表情淡然,轻声和小店老板说:“两个月饼。”此后,便再无第二句话。以前那个小店老板调侃过外祖父,说他一辈子不懂买零食,隔几个月来买两个月饼,一定是要去看望外孙、外孙女了。

    ⑧月饼就在外祖父口袋里,有时以油纸包裹,有时以手帕包裹。外祖父独自走动,月饼不声不响。有时,外祖父的手会触到月饼,他很小心地将口袋拉一拉,想到月饼,外祖父心里应该是甜的。

    ⑨只有一次,我和妹妹拒绝了外祖父给的月饼,因为我们在外祖父家没吃到肉。其时外祖父家里正造新屋,请了一群木匠、石匠、泥水匠,餐桌上每餐都会上一盆肉,这是待师傅的规矩,若无肉可就是大不敬了。但外祖父家肉不够吃,只好从我家借了几十斤肉去。母亲带我们去帮忙,负责烧菜做饭给师傅们吃。每回等到师傅们吃完,自家人才能上桌。我们一上桌,母亲就将那盆肉撤下,我和妹妹深感委屈,竟怨到外祖父头上了。

    ⑩外祖父再来我家,照旧从衣袋里掏出月饼,充满期待地注视着我们。我转过身去,撒腿跑开了。见我跑,妹妹也跟着跑。那一回,我们一定让外祖父犯了难,他的手停在空中,像受伤的鸟 , 不知该落到哪儿。他脸上的表情一定很僵硬,眼里一定泛起了泪花。为此,我和妹妹挨了母亲一顿声色俱厉的骂,母亲太知道外祖父的难处了。他那么默默走来,待上一时半刻,又起身离开,从不向女儿女婿提要求,也从不诉苦,总一个人默默消化全部的苦。

    ⑪往后,我们举家迁徙,这件事于外祖父一定是顶伤心的,他再也找不到地方去坐一坐了。但外祖父从没说起,仿佛那也是稀松平常的事。只是每一次我们回去探亲后离开,外祖父都执意和舅舅们一道走五六里山路,送我们到乡里的车站。

    ⑫一路照例并无言语,但他有白煮蛋。是的,外祖父在天蒙蒙亮时便起来煮鸡蛋,煮出十几个来,说让我们路上吃。路上哪能吃得下这么多鸡蛋?他不容分说地将热鸡蛋塞到我和妹妹的衣兜里、裤袋里。随后,拎着剩下的鸡蛋,陪我们走完一段长长的山路。路上,外祖父总是不说话,只有杂沓的脚步声和早起的鸣虫叫唤。待大客车发出“突突突”的声响,我们都坐到位置上,外祖父便由窗外将鸡蛋递给母亲。这是外祖父能想到的唯一的告别仪式。每一回告别,外祖父都要重复这件事他重复了好多年,一直到瘫痪在床,到再不能动弹。

    ⑬我坐在大客车上,手插进衣兜里,左右手心各握住一枚鸡蛋,鸡蛋温热、小巧、光滑,一直要过好久好久,才会冷却下来。车开动了,外祖父静立窗外,他的眼睛被风一吹,又有了泪水,他一句话没说,就那么看着车载着我们远去。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山河都记得》一书)

    1. (1) 请说说文章标题的作用。
    2. (2) 文章开头说“外祖父是个顶寂寞的人”,请找出文中能表现外祖父寂寞的语句。(至少两处)
    3. (3) 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那会儿,这就是我对月饼和其他食物的全部见识,而今,我也依然是这番见识。(请说说加点词语包含的情感)

      ②那一回,我们一定让外祖父犯了难,他的手停在空中,像受伤的鸟 , 不知该落到哪儿。(请分析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4. (4) 有人认为文章第⑨⑥段写到的事件,与文章整体情感不一致,建议删除。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 1. (2024七下·东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张车票

    她迈着沉重的步子,把头垂得低低的,蹒跚地向汽车站走去。

      她没有带一点儿子平日喜欢吃的东西,只是带着一个母亲忏悔、痛苦而又愧赧的心去看望在少年劳教所劳动教养的儿子。

      她径直走入站口,默默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目光蓦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心,顿时颤抖起来。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               ……

      耳边响起杂乱的脚步声、喧闹声,眼角晃动着急匆匆的人影,这是刚刚下车的人出站了。

      “妈妈,刚才阿姨给我量身高时,我把腿弯着,没有过线。”一个稚嫩的童声。一个多么熟悉而又可怕的声音!她惶恐地抬起头,只见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抱起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吻起来:“真乖,好儿子,妈妈把省下来的钱给你买好东西吃!”

      “妈妈好!妈妈好!”小男孩抱着妈妈的头,甜甜地说。

      “妈妈不好!”她的声音在颤抖,嘴唇在嗫嚅,双脚不由自主地跨出了长长的队伍,一下站到这对陌生的母子身边。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使年轻的母亲有点愕然,她用睥睨的目光望着她问道:“你是说谁呀?”

      “我是在说我自己,也是在说你!”她内疚而又真诚地说。

      “我有什么值得你说的,真是奇怪!”年轻的母亲气恼地回答。

      “妈妈,我们走!”小男孩摇着妈妈的头撒着娇催促。

      “不能走!”她显得十分激动,声音都嘶哑了。

      “你凭什么不让我走?”年轻的母亲向她投以愠怒的目光质问道。

      “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她眼里闪动着泪花,语气是那样凝重。

      “什么?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年轻的母亲惊诧不已地问道。

      “是的!”她坚定地说,并用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报纸,羞容满面地递给她说:“请你看看我这篇拙文,不,尝尝这颗苦果吧!”

      年轻的母亲放下手中的小男孩,好奇地接过报纸,猛然,一个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从一张车票说起——一个母亲的忏悔》。

      “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哽塞了。

      “妈妈,我们快走呀!”小男孩摇着妈妈的腿嚷道。

    “不,不能走,我们补票去!”年轻的母亲说道。

    1. (1) 填在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是(     )
    2. (2) 为什么“她”感到陌生的小男孩的声音“熟悉而又可怕”?
    3. (3) 第一段的人物描写在文中什么作用?
    4. (4) 当年轻的母亲看了报纸以后,“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哽塞了”,试揣摩一下年轻的母亲此时的心理并把它写出来。
  • 1. (2024九下·石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坐在老槐树的怀里》

    艾晓雨

    ①槐树是从什么时候站在那里的,我不知道,我出生时,它已经在那里。

    ②低矮的小草房前面,小院一边,一棵老槐树,枝虬叶茂,树冠几乎盖住了小院的半边。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伸出双臂,抱住槐树粗糙皲裂的树干。但我抱不过老槐树,老槐树却以它宽敞的怀抱将我拥入怀里,在我的整个幼年,甚至童年里。

    ③最初发现老槐树可以做保姆的,是母亲。一岁多的孩子,正缠人,会撒着两只小手到处摇摇晃晃地逛荡了。不知凉热,也不知高低。为此,母亲找了根软布绳,哄我乖巧地伸出一条胖乎乎的小腿儿。绳子的一端拴住了我的脚脖儿,另一端就交给了老槐树。那时年纪尚小,自是无法记得当时的情境,只能根据母亲的讲述加上自己的想象还原当时的场景:

    ④一棵绿荫如盖的老槐树底下,一个被拴了一只脚脖儿的小女孩儿,新鲜又好奇地打量着脚上忽然多岀来的那圈儿东西,软软的布绳儿拴得脚脖肉痒酥酥的,小女孩儿便“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⑤也有来看稀奇的孩子,看过将小牛、小羊拴在树上的,却头一次看到那样子拴小孩。他们站在离槐树不远的地方,逗弄小女孩儿,或扔一块小瓦片,或扔一朵鲜亮的月季花,让小女孩儿去拿。

    ⑥我真的就蹒跚着走过去,却在离那些东西不到一尺远的地方被老槐树牵住了。我才知道,自己的自由天地,已被绳子限制。我抱住脚,拼命去解绳子,小脸憋得通红,眼泪也急得掉下来,那个结实的扣儿却纹丝不动。我遂坐在地上,两脚蹬地,大哭起来。

    ⑦哭了几天,我终于明白,再怎么哭也拉不回大人远去的背影,索性不再哭,开始慢慢将槐树下的日子当成一种享受,每天早晨,吃饱喝足,我开始主动拉着母亲的手往槐树下走。走至树下拾起地上的绳头交给母亲又去搬自己的小脚“拴拴……”母亲三下两下,将我交给老槐树,就走了。她已经很放心地把我交给这个稳重又沉默的老保姆。

    ⑧的确,老槐树是一个称职的老保姆。她知道如何逗弄一个一岁多的孩子,让我不哭也不闹。夏日毒辣的阳光,伤害不到我,老槐树替我撑起一把巨大的遮阳伞。树上偶尔会有鸟雀降临,叽叽喳喳地躲在浓密的叶底说个不停。我抬起头,支着小嘴儿跟它们说话。树下有蚂蚁,其中一只发现了我弄碎的饼渣儿,赶紧回头去呼朋引伴。一会儿工夫,大队人马驾到,肩推头扛,齐心协力把一块小饼渣儿运走了。

    ⑨一队蚂蚁,可以让我兴致勃勃地看上半天,看着看着,我就在树下睡着了……

    ⑩“姐弟三个,就数你跟老槐树投缘。”母亲如是说。

    是吗,老槐树独独青睐于我吗?

    我自己尝试着做玩具,老槐树给了我一树的果实——槐果,一串串,黄绿,晶莹,拿石头把那一串串的果实捣碎,挤掉绿色的汁液,把果肉团成一个黏黏的团,放到阳光下晒干,一个黑黑的小球儿就做成了,外面缠上白色的棉线,一层一层,想要多大缠多大,最后拿线绷住,一个漂亮的小球就做成了。那时,乡下孩子买不起皮球,多用这个代替,一个小球,有多种玩法,单打、双打、混合打,可以玩上一两年。

    后来,上学了,我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老槐树下写作业。一块青石方桌,放在那里好多年,表面都已被磨得光滑如镜了。我就是在那张小小的青石方桌上学会了写“人、口、手”,学会了念“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春看老槐树抽枝发新芽,夏听老槐树在风雨里唠叨,秋从老槐树的身上摘下一串串晶莹的槐果,冬在老槐树下的雪地上扫出一块空地,支起一只筛子,静等贪食的小麻雀来……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拴在老槐树下的小女孩儿就长大了。

    老槐树依然,苍老、劲绿。

    家里生活好了,旧房子要拆,新房子要建。新房子的地基就挖在老槐树站着的地方,老槐树在劫难逃。

    没有人会为一棵树伤心哭泣,除了当年曾无数次坐在老槐树怀里的我。砍树的那天,我站在树下,轻轻抚摸老槐树的寸寸树干,仰头,看茂密的枝叶仍然旁若无人地绿着,它似乎丝毫也没有嗅到空气中的危险气息。

    父亲下电锯时,我没敢待在家。等我回到家,老槐树已经躺倒在地上了,一院子的残枝碎叶,一院子涩涩的苦香。倒下的老槐树被父亲做成了新房的门那是老槐树在这个世上给我的最后馈赠——我又可以日日夜夜安睡在老槐树的怀里了。

    (有删改)

    1. (1) 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文章主要讲述了与老槐树有关的哪几件事。
    2. (2) 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作者眼中的老槐树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 (4)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倒下的老槐树,被父亲做成了新房的门,那是老槐树在这个世上给我的最后馈赠——我又可以日日夜夜安睡在老槐树的怀里了。

  • 1. (2024七下·昆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驿路梨花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 (1) 这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2. (2) 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作用是什么?
    3. (3) 揣摩下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①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了个大礼……”

      ②“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 1. (2024七下·石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驿路梨花(节选)

    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③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④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⑤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⑥“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⑦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 , 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 (1) 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2. (2) 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个画线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

      ①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②那洁白的梨花 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3. (3) 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种顺序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4. (4) 揣摩下面的语句,分析画线词语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 1. (2024七下·石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世纪冰心

    周振华

    ①能活成世纪老人,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

    ②冰心与世纪同龄,生于1900年,卒于1999年,于是便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世纪老人”。

    ③100多年前,居住在烟台的一个小女孩儿,常常跟随军官父亲到东炮台来。一个地方,能留下作家的足迹,那是一件非常美妙而又非同寻常的事情。冰心,曾在山东这块英雄的土地生活了8年。她与山东的这份缘分,是她人生最大的收获与财富。冰心笔下的海,就是炮台前方那一望无际的碧蓝的大海。

    ④冰心喜欢大海,她离不开大海,那里似乎能够满足她所有的精神诉求。她把对大海浓浓的眷恋储存起来,日后又将所有储存的记忆和信息一一释放出来,写成诗,写成文,变成一篇篇永不泯灭的文字!

    ⑤一晃冰心离开我们20年了。这位世纪老人出生在福州一个海军军官的家庭。她的父亲谢葆璋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北洋水师军官。1904年,谢葆璋奉命到山东烟台创办海军军官学校,年仅4岁的冰心也随父母来到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开始了她长达8年的童年生活。

    ⑥冰心的童年经历,铸就了她敢爱敢恨的个性,也为她成人后的文学创作铺开了道路,提供了支撑。在她海边的岁月里,对她影响最为深重和长久的应该是她心目中的大海和父亲。

    ⑦烟台留给冰心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她爱烟台,爱得执着而深沉。

    ⑧烟台这块土地上正发生的事情,是冰心最好的文学启蒙。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寄托着冰心的文学梦。她记住了烟台,烟台令她永生难忘。

    ⑨父亲谢葆璋并没有把冰心当作一个孩子看待,他对冰心说:“在烟台建海军学校,是为了建设一支我们自己的强大海军,我们要从敌人手中夺回威海、大连、青岛等失地。”父亲永远不会忘记中日甲午海战中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罪行和欠下的血债。父亲对祖国的爱是深沉而坚定的。他的那些斩钉截铁的话语,一次次打动着年幼的冰心的心。父亲的爱国精神在女儿的眼里是铿锵的,充满了军人的魂魄,父亲是在用生命捍卫我们的国家。在烟台,他们数次搬家,但一直都是临近营房、旗台、炮台、码头的周围,这些都成了冰心儿童时期的鲜明记忆。在父亲对女儿长时间的熏陶下,她很快具有了高尚的精神品质与爱国情怀,也迸发了超然的感触,其文笔的基础就是那时奠定的。

    ⑩8年的海边生活,辽阔的大海自然常常出现在冰心的童年记忆中。大海已成为她灵魂的皈依之处,给了她宽厚博大的品格。这段经历无疑对日后冰心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深远影响。在冰心的笔下,大海的身份是多重的,它丰盈而饱满。一方面它是人化的自然,反映了主体的喜怒哀乐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切思考;另一方面,汹涌的大海又烘托着当时中国所历经和面临的压抑、残酷、冰冷的现实世界,这些使冰心的内心更加理性,对是非判断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⑪谢葆璋将那么小的女儿带到烟台是有着他的用意的,这样可以在军营中时时处处历练和影响女儿。特别是在冰心到通个世界已有了朦胧的认识和判断的时候,这种影响更是充满了引导与教育,因为在时这不处,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要树雄心,当自强。

    ⑫有一次冰心随父亲在海边散步,父亲告诉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那都是非常美的,可它们都被外国人占领着。虽然是我们中国的领海领土,但不为我们中国人所有。只有烟台还是我们的!”父亲的话语,深深地触动着她,从那时起冰心就将一颗理想的种子植入了幼小的心灵。在这样的环境和土壤里,她的笔下知道该开什么花,结什么果。以至日后冰心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形成均留下了父亲的影子。

    ⑬冰心,受其父亲的影响,产生了与其父亲有着高相似度的品行与人格,是一位具有柔软与坚毅双重人格的女性。她纯真、善良、刚毅、勇敢、正直,正如她的父亲。

    ⑭冰心在作品里或生活中写过和说过很多经典的话语,如“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她的爱是博爱,她的善是大善。冰心用她手中的笔将爱播进每个人的心田。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的明艳,又有谁知道,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这时再看看她,有多刚毅、多坚强。

    ⑮父亲为她铺设了一条长长的路。

    ⑯父亲渴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于是通过读书、吟诗的形式,言传身教。父亲没有因为冰心是女孩儿,忽视她的智慧与能力,而是不断地引导、鞭策与鼓励她。父亲摒弃重男轻女的思想,这在当时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父亲的开明,如海一般深邃宽容,其教诲一点点增强了冰心的爱国情怀。她在诗文中多次描述过父亲,选择采取与表现母爱主题所不同的方法,更多的是将这样一种爱融入对大海、对童年以及对士兵抒写的题材中。

    ⑰如果没有父亲伟大而深沉的爱,那我们看到的或许就不是和海一样沉静博爱的冰心了。         (选自“参考网”2021 年7月7日,有删改)

    1. (1) 冰心的父亲是如何对冰心进行言传身教的?
    2. (2) 说说冰心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 (3) 文中说,“在这样的环境和土壤里,她的笔下知道该开什么花,结什么果”,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
    4. (4) 巴金曾这样评价冰心:“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联系全文,说说你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悟。
  • 1. (2024七下·石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斧头

        一把斧头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淬火①。

        父亲的习惯是把一把刚刚淬过火的崭新斧头钳起来,将斧头对准砧子后的那尖角,在那上面用力啃一啃,看这把斧头的钢口如何,它能否吃得动这铁。

        正因为这样,那只砧子的尖角斧痕累累,刚刚削过的新痕泛着银白。而那把父亲才试过后用力抛在地上的斧头还很烫手,新斧头发着蓝光。

        这时候,父亲瞅一眼躺在前面的斧头,一只脚踩在砧墩上,端起那只水烟锅,咕嘟咕嘟抽起烟来。而此时,我就能歇歇手,赶快离开打铁铺,跑到大门外边去。我始终想远离这丁当作响的日子,跑到外面的世界闯荡。那时候我像一把刚刚打造好的斧头,准备磨快刃子,等待机会,狠狠砍生活两斧头。

        一次,放暑假,父亲要我给他搭下手,打造一批镰刀。满山遍野的庄稼都黄了,都在等待镰刀来收割。人们需要镰刀,庄稼更需要镰刀,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父亲心里很着急。我不在乎这些,我想我的事。

        我对父亲说,我不想打镰刀,我想去采药。我想像着采到了一大麻袋药。那时候我们那里的秦艽②正在卖着好价钱,我想自己挣回自己的学费。我觉着打镰刀挺费事的。

        父亲并没有反对我去采药。他说,去吧,去干你爱干的事。

        其实,我不知道什么是我爱干的事。比如说父亲,打一把斧头,打一张镰刀,然后抽一锅水烟,睡时喝二两烧酒。这些他都肯定爱干,而且每样都干得从容不迫。我呢?截止那一个秋天,还没有干成一件事。我总喜欢想入非非。

        我打定了主意去采药。我在离家二十里的山上转悠了三天就没有耐心了。别人总在低头 工作,而我却怎么也找不到药,那些长在灌木中的药材总是与我擦身而过。

        二十里外我似乎听到父亲锻打镰刀的声音。我想,那些刚刚打好的镰刀正被它的主人磨得锋利无比,一张张镰刀正伸向成熟的麦子。

        父亲打完了镰刀,紧接着又开始打造斧头。父亲的斧头总是供不应求。

        我垂头丧气地站在父亲面前,父亲一声不吭,他钳起一把刚淬过火的斧头,在砧子上狠狠啃了两下。

        这时候,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我不能眼看着自己这把刚出炉的斧头就这样白白地锈掉,然后当废铁处理掉。我总得好好用上两下子,砍出两道新印子。父亲打造了大半辈子钢口很硬的斧头,不能败在我这把斧头上。

     [注]①淬cuì火:把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急速冷却,以增加硬度。 ②秦艽“jiāo草本植物,可入药。

    1. (1) 文题“父亲的斧头”在文中有哪两层含义?
    2. (2) 文中的“父亲”给人印象很深。结合全文,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 (3) 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试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品析。

       ①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

      ②父亲一声不吭,他钳起一把刚淬过火的斧头,在砧子上狠狠啃了两下。

    4. (4) 文章结尾说“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我”为何羞愧?”我”今后会怎么做?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8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