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七下·潮州期中)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老山界(节选)

    陆定一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⑪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链接一】

    ①文友来访,一起筹划重走红军长征经过的老山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曾写过《老山界》一文,老山界于是有了名气。

    ②沿着陡峭的石阶一路上行,便到了《老山界》中的越城岭,是这条景点线路的最高峰。如今,火把排成“之”字形的奇观再也见不到了,但可以见到的是“之”字形的蜿蜒山路。这是一条从山脚伸向云端的路,绝壁上开辟的水泥栈道,宽不盈尺,往上攀登,下面人的嘴几乎触碰到上面人的脚跟。

    ③历尽艰难后,终于登临绝顶,真个是“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选自《重走老山界》,有删改)

    【链接二】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②“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1. (1) 下列选项中,符合选文及链接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2. (2) 第①段加点词“奇观”指什么?这个词蕴含怎样的感情?
    3. (3) 有人认为:我们如今身处和平年代,国家富强,人民生活美好,长征精神已经过时。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试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 1. (2024七下·潮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离花近一些

    侯利明

    ①祖母总能准确分辨出花中最美的一朵,步伐轻盈地走过去,弯下腰,陶醉在花的清香里。这时,她往往正挎着一篮猪草刚从原野里归来,或是正在扶着竹帚打扫庭院。无论晨昏,始终有一朵花开得正好,仿佛只为恭候这位鹤发童心的老婆婆。我觉得惊奇,外出靠拐杖探路的祖母,“看”花的眼睛却分明是清澈明亮的,像夏日午后桐树下晾着的一碗清水,干净得能看到飘零的紫烟。

    ②祖母满头的发,是一夜之间彻底变白的,那年的我还不到五岁,仰头望见祖母脸上遍布的寒霜,不由一阵阵打颤。她哭得停不下来,直到双目失明。无法再去回忆年迈的祖母是怎样在黄昏里一步步蹒跚,摸索着为我做饭洗衣,送我到村小上学。只记得一个周末,我在灯下写作业,柔风送来阵阵幽香,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她扶着桌沿走到窗棂下,循着香来到院子中。“回来了,你们真的回来了……”祖母哽咽着,跟随着若有似无的花香来到墙边,只见一簇簇鲜花在月光下美如仙子,婀娜多姿。这些花默默地发芽,拔节,直到缀满花苞,祖母虽然看不见却也不曾错过花开。花香盈盈,勾勒出温暖,给了她一个满满的拥抱。淡淡清香扣开了祖母紧闭的心门,日子随着一朵花的盛开渐渐有了颜色。侍弄了一辈子庄稼的祖母,能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每个节气里感知到每朵花的气息。天气慢慢变热,花香愈加馥郁了,祖母在庭院里走动时甚至可以扔掉拐杖,被花香牵着悠然漫步。祖母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她在花丛中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盛夏光影里她莹白的发犹如栀子花开。

    ③秋风扫,落叶忙,祖母也忙。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来年春天,祖母便会在房前屋后撒花籽,有路过的人讨要,她也总会笑眯眯地将一个个小布包赠予路人。他们从祖母安详的面容里看到了朵朵花开,心想那些花一定是美的。街坊邻里也会来要,去年花开满院,她们曾大把大把地抱花回去插在粗瓷敞口的瓶里,见过的人都晓得这些花是美的。

    ④祖母不再是我一个人的祖母了,她成了大家的“花婆婆”。大人小孩儿都愿意围着她玩闹说笑,谁有了烦心事都要到她开满鲜花的院子里坐上一会儿,倾诉着心底的烦恼,像对祖母说又像是对花儿说。一年又一年过去,我们这条民风淳朴的小巷,有了个诗意的名字:花巷。我在花开花落中长大,就要离家上大学,乡里乡亲都聚拢来,叮咛嘱咐说,花婆婆是我们大家的祖母,彼此供养,相依相扶,我去了只管好好念书。不知谁在人群中低语,还有花。我哭了,眼泪一滴滴收藏进如水光阴,滋润开满鲜花的心田,四季不败。告别祖母出门时,老人家拉着我的手又轻轻放开。

    ⑤第二年暑假,回乡探望祖母。花香萦绕的睡梦里,祖母把用花籽为我串的第一条挂链重新串了一遍,又取出一包新花籽放在桌上,说原来的那串是她用一个个春天串起来的,以后要我也开成一朵花,结了果,留下花籽,给予每个人。满院的花开得正好,坐在树影花影里,祖孙俩说着一些珍重的话。我知道,祖母要走了,而从今后的每一个春天,花依旧还会开。

    ⑥整理遗物时,看到父母生前从远方寄来的一摞信,其中一页上写着:要离花近一些。当花开放,它应付出生命里全部的能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从一封接一封的书信里,我断断续续了解到,父母当初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深山支教时,遭受过祖母的百般阻挠,于是就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临走前告诉祖母,大山里开遍了这样的花,看着它们,就像他们在身边。这样的话竟成了永别留言。来春花开时节,父母因救助被山洪冲走的学生,双双殒命。望向窗外,秋色袭人,院子里的花不再芬芳繁盛,有的已经干枯凋谢,渐渐接近终结的尾声,却看不到丝毫颓败。

    ⑦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文章写了哪三次花籽的传递?请简要概括。
    3. (3)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柔风送来阵阵幽香,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从人物描写角度)

    4. (4) 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题目“离花近一些”的理解。
  • 1. (2023八下·肇庆期中) 阅读理解

    看戏

    北方

    ①看戏,是我童年记忆最美好的一部分。

    ②正月过了,瞭一眼对面山头上的篝火,浓厚的年味便在这摇曳的火光、缥缈的烟雾、稀疏的爆竹声中消散殆尽了。似乎已经听到从前沟口传来的咿咿呀呀的吟唱,那声音抑扬顿挫,忽近忽远,似有似无!记忆深处的戏味融化在春的气息里,扑面而来,与十里八村的老老少少扑个满面、撞个满怀。乡下人过日子,都是这样,一年四季脚踩黄土背朝天,要的就是这份踏实。乡下人敬神,其实敬的是自然,是十分虔诚的。每逢庙会,就那股朴实劲儿,必须弄出点响动,奢侈那么一回,通过众筹,请上一班戏,约上几个说书匠,敬神的同时,为自己找一个乐子。庄稼人依靠种地过日子,办庙会看收成,收成好了,请大的戏班,如秦腔、晋剧。收成不好就请当地的道情班子。道情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戏,与秧歌队表演的小节目如出一辙,所以前来观看的人少了许多,热闹也就大打折扣。

    ③老辈人在我们村修建了古佛寺,寺庙筑在河对面的山坡上,庙会的日子定在农历三月二十八。戏台搭在庙宇侧下方的一个平滩里,四根又粗又高的木椽撑起主戏台,后面两根稍细稍矮的柱子连着主戏台的木椽支起后台,这样的戏台纯属临时性搭建,用完即拆。记得有一年,庙会请了晋剧团。听会长说,晌午要派人去接戏团。对于我们这帮急不可耐的乡野孩子来说,无需分派,早早撂下碗筷不约而同顺着沟滩路前去迎接。我们常常去早了,从站着,蹴着,直到等得不耐烦,一屁股坐下。等待实在是一件熬煎人的事,眼巴巴望着前沟,干等半天,等得人垂头丧气。当呼呼的大卡车渐行渐近渐清晰的时候,孩子们欢天喜地,连蹦带跳。

    ④在家乡,都将领戏的人叫团长,团长和会长一碰头,必有一番久违的寒暄,之后便各司其职,发号施令。团长负责指挥村里的青壮年卸车、搬运、起帐、搭台,会长负责派饭(把戏班演员划成多组,分派给光景好的家户,庙会期间各家要负责两到三名演员的食宿)。孩子看到自己家里领了戏子,手舞足蹈,倍感荣幸。

    ⑤夜里的第一场戏叫“挂灯戏”,三月二十八是正日子,才是主戏,最后一天是收尾戏。戏,在敲一阵停一阵又敲一阵的清脆的锣、鼓、板合奏声中拉开了帷幕。正经看戏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挑选了正对戏台的位置稳稳地坐下,占据最好的位置。之后许多中年妇女,三三两两手牵手来了;梳着麻花辫、穿着碎花衫的年轻俊俏女子,在她们身后,时不时响起挑逗的口哨;最前排是坐姿歪歪斜斜的小孩;紧挨着的是坐毯子、坐报纸、坐塑料袋的老人们;错后是坐在木板上的穿戴整齐的妇女;外围站成一条弧线的是年轻女娃娃、中年男人,还有勾肩搭背的小伙子。看戏的时候,我自有我的好去处,在老婆婆老汉汉们中间自个儿用砖块儿垒个小凳子安身,除了去三婶的衣兜兜里掏一大把瓜子,我轻易不挪窝,台上出将入相、喽啰皇上、浓妆淡抹、战袍水袖、华饰绣鞋……悉数在我的眼里。小孩子看戏只能看个大头,戏里的情由还得听长辈们讲。一边看戏,一边听他们讲解,才能把整折戏看懂。

    ⑥热热闹闹的演出结束了,道具和演员离开了,小山村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在村里的某个地方,定会有一群小伙伴相约,拿着剥了皮的玉米秆子舞枪弄棒,或踩着碎步,或翘起兰花指,说说唱唱学着戏班子演员的样子玩耍很长很长时间……

    1. (1) 戏的演出是需要各方配合的,阅读选文第③④段,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为庙会搭建戏台→→团长负责指挥卸车、搬运、起帐、搭台→

    2. (2) 选文第①段有何作用?
    3. (3) 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我们常常去早了,从站着,蹴着,直到等得不耐烦,一屁股坐下。(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台上出将入相、喽啰皇上、浓妆淡抹、战袍水袖、华饰绣鞋……悉数在我的眼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 (4) 简要分析选文结尾段与《社戏》结尾段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 1. (2024八下·深圳期中) 文 学 作 品 阅 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①春节前,我找了个周末坐高铁回老家看望父母,顺便在家里做起“大扫除”,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擦洗窗户的时候,看到客厅角落边有一架老式缝纫机。那是母亲的老物件,在家里已经放了不知道多少个 年月了。这次回家听母亲说起,缝纫机的机头已经坏了,用不了,找了人修也没修好。“怪可惜的,这缝纫机的年龄比你还大呢!”母亲感叹道。我跟母亲说,现在新式的缝纫机简便又好用,价格也不贵,要不 要买一台新式的?母亲说不用,现在用得很少。

    ②这台不知道什么年代的缝纫机,印象中从我懂事起就一直陪伴着我们。我曾怀疑这缝纫机是不是嫁 妆,才值得母亲爱惜这么多年,搬了几次家依旧将这“老古董”完好无缺地带在身边。小时候每逢儿童节 或者过年,母亲会用这缝纫机给我们做新衣服,“哒哒哒,哒哒哒……”,脚板一蹬一蹬, 一件新衣服就 此诞生了。孩子们先后成家,母亲不再用缝纫机给我们做新衣服了,但这台缝纫机继续发挥它的价值:母 亲将废布边角料缝合成图案精致的桌布、椅垫,给新买回来的裤子“剁裤脚”(改裤脚),给父亲的裤子 特制一个装钥匙的内袋……这台洗尽铅华的缝纫机,因为保养尚好,机头用了几十年还光鲜照人,机身上 “华南牌”三个字依旧清晰可见。这些年使用过程中偶尔出点小问题,技术员出身的父亲琢磨着用他那精 巧的手艺一次次修好了,缝纫机的卧斗这些部件也拿胶纸细致地贴了又贴,还不忘定期添点机油,就这样, 修修补补又使它的寿命延长了。

    ③最近这几年,念着母亲年纪大眼花,缝缝补补的活我们都在外面的裁缝店找人解决。世事苍茫,木质的缝纫机面板已有些斑驳 , “哒哒哒”的声线里掺杂了些沙哑,行走的针脚也多了些迟钝。 四季枯荣, 慢慢地缝纫机也走向了暮年,经过岁月的打磨,它仍散发出一种宁静和安稳的气息,仿佛一位智慧沉稳的 长者。

    ④回深圳后,有一天母亲在微信给我留言,询问那天我擦窗户的时候是不是不小心把缝纫机的面板踩 塌了,现在机头放不进去缝纫机的卧斗里面。我心头一紧,有点内疚,虽然缝纫机机头已经坏了,不能用 了,可是母亲依然惦记着这台陪伴她多年的老物件。由于平时有网购的习惯,有一日我突发奇想,网上是 不是能找到同款面板?我赶紧搜了一下,果然有。我试探着问母亲要不要更换一块新面板,这样机头就可 以放进去了。母亲欣喜地问:“网上真的有卖吗?如果不贵就买来换一下。”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母亲 又踌躇地说:“可是现在眼睛花了,看不清针眼,穿不了线了。”

    ⑤那几天我在网上比较来比较去,既要寻找尺寸合适的,又要找跟原来机台款式相仿的,还得找价格 合适的,免得母亲嫌贵。朋友听我说起这事,说老人家就这样, 一点小事都要念叨几句,听一听就过了, 而且这缝纫机机头本身就坏了,即使换块新台面也用不了,没必要花这冤枉钱。可我仍固执地找寻着新的 台面,我知道这里面有母亲的执念。不仅仅买面板,后来我连卧斗抽屉皮带等物品也一起网购了,还特意 选了一套已经安装好的,以防收到货后找不到会安装配件的人。

    ⑥又过了半个月,网购的面板寄到老家了。母亲来电,兴奋得跟小孩子分到糖果一样,絮絮叨叨地描 述了更换台面过程中那些小插曲,不停地夸我选得好,尺寸正好合适,还送机油、直尺、大剪刀等等东西, “现在买的卧斗和抽屉没有以前材质那么厚实,但机头终于是放进去了,送的大剪刀也特别好用,这样就 好,原来旧面板多个地方都起皮了,换了之后又像新的一样”,母亲满意地说。那一刻,隔着屏幕我看到 母亲孩童般灿烂的笑容,感受到她无比的喜悦。那些日子街坊邻居过来喝茶,母亲也要带他们去看新装的 机台,后来甚至还有两三个邻居托我帮他们买同款面板,看来缝纫机已成为他们这一代人心里抹不去的回 忆。

    ⑦如今,换了新面板的缝纫机依旧用不了,它跟以前一样摆在客厅角落边,被盖上了一块防尘布。“  哒哒,哒哒哒……”我似乎又看到某个午后,阳光温暖,母亲舔了一下线头,穿过缝纫机针,扶着轮子 轻轻转动,脚配合着手踩着脚踏,细密的针脚从布料上流淌而出……这台珍贵的缝纫机,见证了时间的变 迁,它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是岁月的“留声机”,承载着一个家的温馨,静静地诉说着光阴的传奇。

    (摸鱼的薯条2024年3月于深圳)

    1. (1) 通读全文,尝试围绕缝纫机(面板)提取关键词梳理文章脉络,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空格。

      见缝纫机 →忆缝纫机 → 缝纫机 ( 面 板 )→缝纫机(面板) → 逢纫机(面板)

    2. (2)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从全篇来看,本文②③两段插入作者的回忆有何作用?
    4. (4) 如果你是本文的文字编辑,作者把下面句子初稿中的“沧桑”改为了“沙哑”,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世事苍茫,木质的缝纫机面板已有些斑驳,“哒哒哒”的声线里掺杂了些沙哑,行走的针脚也多了些 迟钝。

    5. (5) 如果你是本文的美术编辑,需要为本文配图和拟图名,你会选择下面哪两幅图片作为组合进行创作并拟一个什么图名?请一并说明理由。

      图一

      图二

      图三

  • 1. (2024九下·深圳月考) 阅 读 下 面 选 文 , 完 成 小题 。

    佛子岭的曙光

    靳 以

    ①“同志们,现在是三点整,三点整。同志们,你们辛苦了… … ”

    ② 水库工地广播站开始播音,这正是破晓之前的凌晨。在这里,和祖国各地的工厂、矿山和大建设工地 一样,成千的工人通夜在佛子岭大坝的工地上紧张地操作着。他们每个人都记得: 一定要跑在洪水的前面,不顾烈日的酷热,风雪的严寒,他们不放过一秒钟,日日夜夜地操作着。

    ③天还是很黑,虽然已经是春天了,可是午夜后的寒冷像初冬。在工地以外,树梢顶上, 星星闪耀着;可是走进了大坝工地,明亮的灯光夺去了星星的光辉,不但照亮了天际,连河水也映着亮光。浓黑的夜色压不住这个世界,夺目的灯光劈开了它,通过闸门的水,像一匹匹发  亮的白缎挂下来。在高空, 一闪一闪发着蓝光的是电焊的火焰,它轻轻的把夜抓碎了,清晰地  照出提前到顶的拱和垛上胜利的红旗,还有垛顶上活跃的工人的身影。他们忘记了夜,忘记了寒冷,忘记了疲惫,他们只是忘我的工作着。

    ④静静的山谷,静静的夜,热火朝天的劳动热情,把寒冷的夜晚也变成热烘烘的了。

    ⑤广播员热情的语言从喇叭口放送着:“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我们工人有力量”…… 洪亮的歌声, 一直送进工人的心里。突然报告:“二号拱位, 一位工人同志受伤了!”只见工 地急救站的医务人员,急急地背着药包和担架跑到了现场。他们不但在深夜要保持清醒,而且 探身到急救站的外边全神贯注地谛听,生怕听不见广播站对他们的召唤,如果不能及时赶去急救,会影响工人同志的生命安全。

    当祖国人民安睡的时候,当孩子紧偎在母亲身边的时候,当老人翻个身又睡着了的时候,成千的人清醒着、劳动着,在佛子岭山地修筑着中国第一个连拱坝!它是千万人民的智慧、力量和血汗的结晶。

    ⑦ 这坝横亘在两座山头之间足有一里路长,像二十多层楼那样高,由二十个坝垛和二十一 个半圆形的坝拱组成。上万的农民弟兄和战士,把大山深深的斩去了一段,把河心挖深了二十 多公尺。它向上直矗天际,向下深入水底,像一排俯身的巨人,紧紧地站成一排,把两臂撑住 地心,用后背挡住汛期中从千山万岭奔泄下来的洪水,使它从汹涌化为驯服,使两岸人民不再受到水灾。

    ⑧它把上游的山谷变成一个大湖,常年积存着五亿立方公尺的水量,在枯水时期输送水源, 使河面随时能行驶大木船,把上游山间丰产的竹、木、茶、麻运出去。它使下游七十万亩良田 受到灌溉,淮河两岸人民免受洪水灾难。它强大的电流会一直送到三百里外的合肥去,给远方的城市,周边的山村,给千家万户带来光明。

    ⑨它是中国第一个技术性最高的连拱大坝,它是按九级地震的条件设计建筑起来的水库,他将使广大人民的生活踏上了美满和幸福的大道。

    ⑩这伟大的工程虽然是在大别山区的深山里,可是全国人民都关心他,支援他。从东北送 来了斗车和枕木,从上海送来了机器和钢筋,从南京的栖霞山送来了洋灰,从青岛送来了钢板椿,就是从遥远的重庆,也送来了机械和车轨。

    ⑪ 青年农民也来了,他们就近参加水库修建工作,两淮的农民带着工具从家乡一步步赶 来了。上海的,无锡的,宁波的,海门的,湖北的,安徽的工人也来了,淮河两岸的子弟兵也 过来了,结成工农兵的大军,向自然斗争,他们掌握着不同的机器和技术,却抱着同样的目标和志愿向水库工地进攻。

    ⑫ 难道没有困难么?从勘测开始就不断的遇到大小的困难,可人的意志没有被困难挡住。去年六月突发的洪灾持续了三个月,几乎把人们的信心冲垮了,可是党给人民以力量,党鼓舞 着工地上所有的人,齐心协力,战胜大小困难,把三个月的时间追回来,大步向前。就在几天 前,又有近两千个流量的大水来了,连拱坝已经屹然挺立在那里,挡住大水、制服大水,让翻 滚起伏的水驯顺的流过闸门,只高出水面五六尺的木桥也能安稳地在水面上。“这是一个考验____ ”工地上的人们怀着欣悦的心情说。他们的建设信心更增强了,证明了两年多辛勤筑成的连拱大坝起作用了!

    ⑬  清晨,当天边的青光转变成亮白色,天顶透出蓝色来,最后的星星也落下了。射着万道光芒的太阳穿过东山的红云升来了,它用温暖的手首先抚摸着在高空操作了一夜的工人,忙碌了一夜的工地仍热火朝天。代表着工人们的力量、骄傲和光荣的红旗,正高高飘在湛蓝的天空中,格外灿烂夺目。

    ⑭ 这正是六点整, 一个真正的早晨的开始。

    一九五四年春,佛子岭

    选自《靳以散文小说集》有删改

    【阅读链接】

    靳以(1909-1959),是与郑振铎、巴金、叶圣陶等人齐名的现代著名作家。文中的佛子 岭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为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为根治淮河水患而兴建 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坝”,其建筑价值和精神价值不 可估量。

    1. (1) 读完文章,有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梳理内容,请完成下表。

      对比角度

      《佛子岭的曙光》对比内容

      内外对比

      工地外星星闪耀

      工地内灯光明亮

      动静对比

      静静的山谷静静的夜

      成千的人清醒着、劳动着

      虚实对比

      不同的机器和技术

      上下对比

      星星落下

      大阳升起红旗飘扬

    2. (2) 作者生前好友巴金说:“他用那么热烈、那么欢乐的调子歌颂千千万万无限美好的事物, 用诗一样激情的语言抒写个人深切的感受,歌颂人民的幸福生活!”请从语言和结构两方面对 第⑥段进行分析。
    3. (3) 试从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⑬段画线句子作用。
    4. (4) 请结合阅读链接,简析文章标题“佛子岭的曙光”的含义。
    5. (5) 毛泽东同志在《沁园春·雪》中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名句,参与修建佛子岭水 库的人们就被誉为“当代风流人物”。结合选文内容,可以看出他们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 质?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谈一谈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 1. (2024八下·越秀月考) 阅读理解

    吴伯箫

    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雪掩春田,正好驰骤竞赛呢。总也有三五匹罢,骑师是各自当家的。我们的,例由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叔父负责,叔父骑腻了,就是我的事。观众不少啊:閤村的祖伯叔,兄弟行辈,年老的太太,较小的邻舍侄妹,一凑就是近百的数目。崭新的年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骑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喽。一鞭扬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驰骋往返,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毕剥的鞭炮声中,马打着响鼻,像是凯旋,人散了。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

    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马骑的亲戚家人来人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是马。那些日子,家里最热闹,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姑表堆里,不是常常少不了戏谑么?春酒筵后,不下象棋的,就出门遛几趟马。

    孟春雨霁,滑㳠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

    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也不怕。“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你瞧,已是吃大家饭的黄昏时分了呢。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星斗。

    真是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当学生了。去家五里遥的城里。七天一回家,每次总要过过马瘾的。东岭,西洼,河埃,丛林,踪迹殆遍殆遍。不是午饭都忘了吃么?直到父亲呵叱了,才想起肚子饿来。反正父亲也是喜欢骑马的,呵叱那只是一种担心。啊,生着气的那慈爱喜悦的心啊!

    ……

    十万火急的羽文,古时候有驿马飞递:探马报道,寥寥四个字里,活活绘出了一片马蹄声中那营帐里的忙乱与紧急,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搴旗的么?飞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哙,怎么这样壮呢!胆小的人不要哆嗦啊,你看,那风驰电掣的闪了过去又风驰电掣的闪了过来的,就是马。那就是我所喜欢的马。——弟弟来信说,“家里才买了一匹年轻的马,挺快的。……”真是,说句儿女情长的话,我有点儿想家。

    一九三四年三月,青岛。

    1. (1)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2. (2) 作者围绕“家乡的日子是风趣的”写了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⑤学生时代,骑马过瘾

    3. (3) 根据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加点词和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偶尔河边停步,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着小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4. (4) 下面的链接材料选自课文吴伯箫的《灯笼》,有人说,吴伯箫的散文语言简洁明快而又非常典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 1. (2024·金东模拟)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匠人

    王庆才

    匠人善泥塑,手艺没的说,捏啥是啥,一团泥,在手里揉揉捏捏,竹签戳戳点点,手掌交替着抛几个来回,那泥团便生发出一些情绪来,骨刀灵巧地在手中跳跃着,削挑按压间,衣服的褶皱和纹饰便有了水一般流畅的动感,最后施以调和的色彩,整个人便鲜活灵动起来。

    匠人最擅长的是塑关公,塑关公要细心,不可拖泥带水,要虔诚,不可有烦躁的厌恶情绪。挥笔刃刀要一丝不苟,塑造中,自身也要有侠肝义胆,要刀刀凌厉,特别是在把握神情的时候,要赋予塑像超凡的气魄,如此塑造出来的关公才极富神韵……很快,那个面如重枣、凤目长髯、英姿飒爽的关公便有了雄视天下的英雄气概。很多店铺里摆放的关公就是匠人塑造的。

    匠人的绝活是可以现场发挥,过路的行人,无论男女老少,让他捏,立等片刻就好。

    一次匠人将一个杀猪匠捏得极其威武,除了相貌没变,身材造型刚毅挺拔,立在那里虎虎生威。杀猪匠五短身躯,原本很自卑,可看了匠人为他捏的塑像,自信满满……那一次匠人落得一副猪大肠。

    匠人给烧饼店的掌柜也捏过像,掌柜的有些吝啬,不想付钱,便嘲讽说,你捏的是武大郎,哪是我?话语刁钻刻薄……面对这种人,匠人自有对付的方法。第二天,匠人专门捏了个武大郎卖烧饼的泥人,摆在了摊位上。还没有板凳高的武大郎担着一副装有烧饼的担子,高声吆喝着,样子极其滑稽。路过的人都说武大郎像烧饼店的掌柜的。那个泥像在街上摆了很多天,引得很多人驻足观望。烧饼店掌柜的担心自己店铺的生意受损,最后将那个泥人高价买走了。

    匠人给马府的四小姐也捏过像。塑像一副学生装扮,很清纯,含蓄地微笑着,特别是那双眼睛,含情脉脉,四小姐喜欢得不得了,捧在手里不肯放下。匠人嘱咐四小姐,泥人不能暴晒只能选择阴干。

    四小姐没事的时候就跑到街上来看匠人捏泥像,有时会带一些糖果糕点什么的送给匠人。匠人教她捏泥狗狗,四小姐捏的泥狗狗还真能吹响,四小姐乐得什么似的。②四小姐对匠人是有好感的,但四小姐就是四小姐,后来四小姐嫁给了外地的一个客商。

    匠人捏泥人是为了糊口,他和那些扛活的、卖唱的、修鞋的、打把式卖艺的、拉黄包车的没什么区别,有时忙了一天也未必换来一餐饭。

    那天,一个日本人来到摊前,日本人叫藤野,藤野是师团长,是禹城鬼子的最高指挥官,他让匠人捏个泥像,不是他本人。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戴头冠,穿和服的日本男人。看藤野凶神恶煞的样子匠人没敢拒绝。

    一番捶打之后,泥块渐渐成了形,再经过一番刻意的蹂躏,人像就捏了出来。捏得太像了,藤野一边竖大拇指,一边冲那尊泥像恭敬施礼,称那个泥像为天皇圣上。匠人这时候才知道他捏的这个泥人是日本裕仁天皇,日本鬼子的头。

    匠人说,泥人还没有最后完工,还有一道工序。匠人在泥像的衣领和袖口上用骨针刻画了一些纹饰,然后才交给藤野。

    藤野将那尊泥像摆放在居室中,每日朝拜。

    秋后的蚂蚱能蹦跶几天呢?被鬼子欺压了多年的禹城百姓终于要见到曙光了。

    八路军围禹城的时候,藤野惶惶不可终日。面对那个泥像,藤野拜得更勤了。那天,正朝拜时,一发炮弹落在了院子里,泥像从神龛上掉落下来,摔成了几瓣。

    藤野一脸沮丧地捧着泥像,不知如何是好,突然他好像发现了什么,泥像断裂的袖口中隐藏着几个汉字,字体细如发丝,犹如錾刻的纹饰,肉眼很难识别,仔细辨认,藤野认出了那几个汉字:倭寇必败!

    那天刚好是1945815日,是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日子。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泥像的袖口中隐藏着“倭寇必败”几个汉字,这一结果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情合理。文章有哪些伏笔?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 (4) 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5. (5) 读了这篇小说,我们发现即使是普普通通的民众也可拥有大情怀。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他的经历作具体分析。150字以内。

      A.《水浒》鲁智深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

      C.《红岩》小萝卜头                D.《创业史》梁生宝

  • 1. (2024·中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号魂

    ①刘家坳的老刘家有一件传家宝,是老刘从部队带回的一杆军号。军号早已没有了耀眼的金黄色,略带沧桑的古铜色里透着厚重与庄严,一眼望去,就知道它承载了太多的故事。

    ②军号的故事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老刘当时还是不到二十的小伙子,村里人都叫他刘娃子。他本是承了祖业,吹了唢呐。刘家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唢呐世家。他爱吹唢呐,尤其是婚嫁迎娶的时候,他的唢呐吹得格外地热闹,他说他就喜欢日子像唢呐声一样热热闹闹地过。

    ③但他的美好愿望很快被入侵的日本鬼子破灭了。日本鬼子闯进了村,烧杀抢掠。刚从邻村吹完唢呐的刘娃子,站在犄角岭,远远地看见了村里的熊熊大火,听见了乡亲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他握紧手中的唢呐,抹干了眼泪,一跺脚,加入了八路军。

    ④八路军连长知道了他唢呐吹得好,就让他当了吹号兵。连长嘱咐:“刘娃子,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冲锋的时候,你要把军号吹得响亮响亮的,吹出咱们的气势,吹出咱们的威风!”

    ⑤刘娃子郑重地接过军号,记住了连长说的话。第一次战斗刚打响时,他心里还有一丝慌乱,但当吹起冲锋号时,嘹亮的号声一下激发了他内心的情绪,他仿佛看到了村子里燃烧的熊熊大火,仿佛听到了大火中乡亲们的阵阵哭喊。他把满腔的悲情化成了一股力量,把冲锋号吹得格外地响亮,格外地高昂。

    ⑥后来,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就发生在刘家坳。那次,八路军连长奉命率队在刘家坳阻击敌人,几场恶仗下来,全连只剩下了十几号人。受伤的连长将刘娃子喊到身边,说:“敌人再来,你就吹冲锋号,咱们就是死,也要死在冲锋路上!”傍晚,敌人又发起了进攻。那时,残阳如血,染红半边天空。刘娃子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高昂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冲在最前的连长倒下了,后面的战士马上顶上去,每个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冲锋,冲锋,永不停息!

    ⑦增援的部队及时赶到,击退了敌人。他们在死人堆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刘娃子,他失去了一条腿,但他怀里,仍然死死护着那杆军号……

    ⑧解放后,刘娃子放弃了到老干所疗养,安着假肢、拄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坳。从此,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在厅房显眼的墙壁上,挂着的是他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带回的那杆军号。

    ⑨“把冲锋号吹起来,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信心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到家乡担任了大队党支书的刘娃子,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再次吹响了军号,这号声就像指挥着千军万马的战旗,就像永不言败的勇士曲,透着坚毅,有股拼劲,与开荒机器的轰鸣声、劳作时的吆喝声汇成一曲欢歌。久了,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刘,也觉得他与那一杆军号融为一体了。

    ⑩一代代的刘家坳人,就这样听着老刘的故事长大,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打拼,但老刘的故事仍时刻温养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磨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老刘的儿子大柱,是第一批走出山坳的人,在省城里,大柱有了自己的企业,成了刘家坳引以自豪的成功人士。

    ⑪进入耄耋之年的老刘,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犄角岭了,也很少再吹军号,只经常长时间地凝望着那杆军号。儿子刘大柱见了,悄悄地处置了省城的企业,带着资金回到了家乡,吹响了新时代脱贫致富的军号。一批走出刘家坳的青年回乡办起了乡村合作企业,大柱说,唤他们回来的是那军号的声音,在他们心里,军号是有灵魂的!

    ⑫“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这句话在刘家坳口口相传,已经成为了这里的精神名片。

    (根据《经典小说选刊》相关篇目改编)

    1. (1) 梳理文章中“老刘”与“军号”的相关情节,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

      老刘的动作或表现

      参军时

      郑重接过军号

      战斗时

      受伤时

      死死护着军号

      退伍时

      申请带回军号

      回村任支书叶

      再次吹响军号

      耄耋之年

    2. (2) 校话剧社拟将本文改编成话剧,以下是剧本的一部分,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补全剧本。

      时间:晨练结束后    地点:八路军连长指挥室

      刘娃子加入八路军不久,这天结束晨练后,被连长叫到了指挥室

      连长(站立微笑):刘娃子,听说你唢呐吹得好啊,咱们的队伍需要一位吹号兵,你来当吧!

      刘娃子(立正敬礼):是,连长!(心理活动,不少于40字)连长(拍肩语重心长):刘娃子,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

    3. (3) 根据提示,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A那时,残阳如血,染红半边天空。刘娃子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高昂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赏析加点词)

      B刘娃子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高昂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我选择句,赏析:

    4. (4)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标题“号魂”为题的妙处。
  • 1. (2024·长安模拟) 文学类文本阅读

    像水晶一样的心愿

    矫友田

    ①多年前,在小镇的街市一角,有一家小小的书店。那时候,他只有十二三岁,却已经是个十足的书迷了。每次跟着母亲到小镇的集市上卖鸡蛋,他总要找机会到那个小书店里待上一会儿。

    ②那个小书店的老板,是一个60多岁的老者,长得又高又瘦,鼻梁上架着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他每次走进书店的时候,那位老者总是伏在柜台上看书。见他进来,老者便把眼镜往下轻轻地一按,朝他微微一笑,而后继续埋头看书。

    ③那时候的书店还不是开架售书。他就用两只小手扳着柜台,使劲跷着脚,仔细地看着摆放在书架上的书籍。每当发现自己喜欢的,他就会让老者帮忙取过来翻看一阵儿。

    ④那时候上学,父母从来不给他零花钱,他就把卖酒瓶、牙膏皮等废品换来的零钱积攒起来买书。可是那些书的定价,大都超过了他购买的能力。因此,为了购买一本喜欢的书,小男孩总是要掂量来掂量去,那位老者则不厌其烦地为他拿来拿去。

    ⑤渐渐地,老者便记住了那个小男孩的模样。等他再走进书店的时候,老者就会主动起身,从书架上抽出一些他认为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然后递到那个小男孩的眼前说:“你看这些,有你喜欢的吗?”这也是老者对他说的次数最多的一句话。有些时候,小男孩站在柜台前看上半天,却因为衣兜儿里的钱不够,最终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小书店。而那位老者丝毫没有厌烦,他微笑着起身,将那些书一本本地放回原处。

    ⑥有一次,小男孩被书架上的一套《安徒生童话》给迷住了。然而,3.6元的定价在他的眼里是那么巨额。可他还是鼓足勇气对书店的老板说:“爷爷,这两本书可以为我留着吗?我一定会买下它们的。”老者微笑着点了点头,而后把那套唯一的《安徒生童话》抽出来,放到另外一个书架上去了。

    ⑦从此,为了攒够3.6元书钱,小男孩捡过蝉蜕,也偷偷地捅过蜂巢,然后将它们卖给收购站。然而两个多月之后,仍差6毛钱。其间,他已经往那个小书店跑了几趟。当他看到那套书还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时,他才会放下心来。然后,他就会告诉老者,他已经快要攒够书钱了。老者则微笑着说:“不急,不急,书一定为你留着。”

    ⑧有一天,他跟小伙伴们在河边玩耍,意外在草丛里捡到一块鸡蛋大小,像盐粒一样晶亮的石头。小伙伴都围过来看,其中一个小伙伴说:“这是水晶石,一定很值钱!”小男孩兴奋地问那个小伙伴:“真的吗?你说值多少钱呢?”那个小伙伴思忖了一会儿说:“至少可以换你想买的那套书吧。”

    ⑨于是,他把捡到的那块水晶石藏好。再一次跟母亲去小镇时,他把那块水晶石偷偷带在身上。他兴冲冲地跑进那家小书店,并告诉书店的老板,他今天是特意来买那套书的。之后,他从衣兜儿里摸出3元钱,连同那块“水晶石”一同放在柜台上。老者点了点那些零钱,不解地问:“怎么还差6毛钱呢?”那个小男孩连忙说:“您看这是一块很值钱的“水晶石”,用它抵6毛钱行吗?”哦,老者恍然明白过来。他拿起那块“水晶石”端详了一会儿,摇了摇头说:“这不是水晶,而是石英,不值钱的。”听了之后,小男孩的脸蛋儿一下子红了。他从老者手中接过那块石英,连同那些零钱,失望地朝门口走去。老者在他身后犹豫了一下 , 然后喊道:“孩子,把书带走吧,这块石英我看把它摆在花盆里也不错!”

    从那个小书店里出来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像一下子长上了翅膀,在大街上快乐地奔跑起来。他的心情像外面的天空一样晴朗,不再有一丝伤心的云。

    ⑪许多年过去了,小镇早已变为繁华的城区。那家小小的书店也成为记忆里的一个符号,而那位当年卖书的老者或许也早已过世。但那个小男孩却一直珍藏着那套书,并创作出版了不少自己的作品。那个小男孩就是我。

    ⑫今天,当我坐在书房里,注视着那一架架自己喜欢的书籍,忽然感觉它们不就是一块块水晶吗?当老者收下那一块石英的时候,其实他已经送给了我一块真正的水晶。或许,正是因为我拥有那么多水晶般的心愿,生活才会闪闪发亮。

    学校光影社团想将这篇小说拍成微电影,请你切换角色完成下列任务。

    1. (1) 【我是编剧】按照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补全故事情节,对剧本有整体的把握。

      以“我”为主语,归纳事件

      老者的人物形象

      小时候,“我”经常到小书店看书。

      ③他是一个的老者,从文中他为“我”主动找书和耐心放书可以看出来。

      多年后,“我”依旧珍藏着那套书,并创作出版了自己的作品。

    2. (2) 【我是演员】作为男孩的扮演者,请你从以下句子中任选其中一句作批注,把握男孩的人物形象或心情。

      ①他就用两只小手扳着柜台,使劲跷着脚,仔细地看着摆放在书架上的书籍。

      ②从那个小书店里出来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像一下子长上了翅膀,在大街上快乐地奔跑起来。

      我的批注:

    3. (3) 【我是演员】作为老者的扮演者,请结合文章的语境,根据第⑨段波浪线句子“老者在他身后犹豫了一下”,揣摩老者此时的心理,用第一人称写下来。
    4. (4) 【我是观众】第⑫段“当老者收下那一块石英的时候,其实他已经送给了我一块真正的‘水晶'”,“正是因为我拥有那么多水晶般的心愿,生活才会闪闪发亮”,请结合文章内容品味这“水晶般的心愿”有什么含义。
    5. (5) 【我是导演】故事需要配一首背景音乐,请你从以下三首歌曲中挑选出一首合适的,并结合文章的主旨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歌曲

      歌词

      A.《善良》

      不管在将来遇见怎样的磨难,善良会温暖每一个人,勇敢打开前方的门,就这样慢慢长大吧。

      B.《最美的光》

      汗水伴着我,一步一步往前闯,也常会有泪水,在前进的路上。心中的小梦想,一闪一闪在发亮,穿越年少的迷茫,我会变得更坚强。

      C.《听我说谢谢你》

      送给你小心心,送你花一朵。你在我生命中,太多的感动。你是我的天使,一路指引我。无论岁月变幻,爱你唱成歌。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谢谢你,感谢有你,世界更美丽。

  • 1. (2024·龙岗模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在希望的田野上

    侯发山

    ①花珠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在实习的问题上与妈妈桂兰产生了分歧。花珠在上海读的大学,桂兰希望花珠能在上海找个单位实习,将来有机会留在上海。花珠呢,却想回河南老家。

    ②两人虽然远隔千里,有了微信便近在眼前。

    ③花珠说:“妈,上海这地方,大学生多了去,显不着咱,还不如回去。”

    桂兰心里荡漾了一下 , 她知道花珠的心思,担心自己一个人在家孤单。但是,当妈的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像雄鹰一样飞出去。想到这里,桂兰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傻闺女,好不容易走出去了,咋能再回来呢?”

    ⑤“妈,人往高处走,其实高处不胜寒;水往低处流,其实海能纳百川。您一直没走出村,不也是过了大半辈子?”

    ⑥“别跟妈贫嘴!妈吃的苦你知道?脸朝黄土背朝天,风里来雨里去……”

    ⑦“妈,都是老皇历了,我的耳朵都听出茧子了。”

    ⑧其实,大前年,村里的土地都流转给了希望,希望每个月给大家颇丰的租金。这比种地还划算,家里有好几亩地,自己不用操心,一年还白落好多钱。

    ⑨桂兰不吭声了。

    ⑩花珠说:“妈,希望哥租一千多亩地,都弄啥哩?”

    ⑪桂兰说:“啥子观光农业园,说是种菜都不用土。嗐,妈也搞不明白。需要钱不?妈给你转。今年的地租,希望前天转给我了。”

    ⑫花珠说:“妈,我在大学勤工俭学,有奖学金,用不着。”

    ⑬一星期后的晚上,花珠给桂兰视频聊天。桂兰看到花珠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忙问:“闺女,你这是去哪儿?”

    ⑭“妈,我在火车上实习。”

    ⑮“啊?你学的是农业,咋在火车上实习?”

    ⑯“妈,您不是让我留在上海吗?没有找到合适的单位,只好找了个在火车上实习的机会,乘务员,也不是很累……不过,白天忙,不能聊天,只能晚上啊。”

    ⑰“好,好,好,妈天天晚上给你聊。”

    ⑱就这样,每天晚上,花珠和桂兰都视频聊天。桂兰看到,每一次,花珠都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这倒也好,风吹不着,雨淋不到。

    ⑲桂兰在家闲着无事,就到希望的农业园找了个事,干保洁。上班的第一天,大约是上午十一点,桂兰正在农业园的草坪里捡拾垃圾,忽然接到花珠微信视频聊天的请求,她忙挂断了。她东张西望了一番,有了主意,跑到那个水泥站台上,两边停放的是火车——希望买的是几节报废的火车车厢,简单装修了一下,让员工以及来这里拓展训练的客人当宿舍用。桂兰抻了抻衣服,拍打了两下裤腿——其实上面也没有尘土,之后,她打开了跟花珠的视频聊天模式。

    ⑳“妈,您干啥呢?”花珠还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

    ㉑“您不是说让我出去旅游吗?瞧,我在站台上。”桂兰说罢,用手机的摄像头照了照身前身后的火车。

    ㉒“妈,您这是要到哪儿旅游?”

    ㉓“北京,妈还没去过北京呢。

    ㉔“妈,您是不是上错站台了?”

    ㉕“没有啊,就在县城的火车站,巴掌大的小站我还能上错?”

    ㉖花珠忍住笑,说:“妈,您看看您身后的站牌。”

    ㉗桂兰扭头一看,只见后边竖着的站牌上写着“希望站(起点)——幸福站(终点)”。她不自然地笑了,然后对着手机说:“花珠,这是希望的现代农业园,我来这里真长见识了,大棚里的豆角两米多长,吊在架子上像蛇……听希望说,他这里来了一个科班院校的实习生,之前就是人家给谋划的。”

    ㉘“妈!”花珠推开“车厢”的门下来了——就是旁边停放着的火车。在阳光的照射下,她的脸蛋如花朵般绽放。

    ㉙桂兰又惊又喜,似乎什么都明白了。

    (选自《文艺报》,2023年12月14日,有删减)

    【链接材料】小说解读方法之关注重复

    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如《驿路梨花》中,多次提及“小茅屋主人是谁”这一问题,通过猜测—推翻—再猜测—再推翻—真相大白的模式,实现了一波三折的表达效果。

    在“青春·使命”小说阅读品鉴课上,大家选择《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文进行品析,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1) 【小说之矛盾】小说的焦点在矛盾,小语梳理文本后,依据小说矛盾冲突模式绘制了下图,有几处不清楚,请你帮她补全。

    2. (2) 【小说之主题】小文不同意小语提炼的主题,他认为本文的主题应为:鼓励并赞美年轻人回归家乡,建设家乡。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 (3) 【小说之语言】小语认为第④段划线句非常有表现力,却说不清为什么,请你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帮她解惑。
    4. (4) 【小说之人物】人物塑造是小说的核心,除母女俩外,文中还有一个从未直接出现的人物——希望。请你结合全文对他进行评价。
    5. (5) 【小说之重复】“火车”在全文重复出现,请你结合文本以及链接材料分析其作用。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