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广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让人文资源在“文旅热”中发光

    褚晓亮 段续

    ①春节假期中,位于吉林大学校园的“地质宫”火了。青瓦红柱下,众多参观者有序排队入场。这座古朴厚重的老建筑,是李四光、黄大年曾工作的地方,也是电视剧《人世间》的取景地,有许多动人故事。

    ②不仅“地质宫”受关注,沈阳铁西的工业景观、青岛大鲍岛的里院建筑、大同古城的绵绵巷……不少“外地人没听过、本地人没去过”的老建筑、老社区、老街巷,因丰富的人文故事在社交平台上流量颇多,在春节长假里吸引八方来客,掀起一轮新的“文旅热”。

    ③这轮假日“文旅热”的背后是“文化热”,是人文资源精彩出圈,是游客的文化素养持续提升,旅游需求不断向深层次的人文体验拓展。大家出行游玩,已不单单是为了“看山看水看景”,从“打卡拍照”的“我要去”,逐渐升级为深度融入地方人文特色的“我要感受”,文化风越来越受关注。一批带有历史笔墨、富含人文情怀的文化地标备受青睐,其融合的历史要素和人文精神,契合了游客不断升级的文旅需求。“文旅热”折射出游客对人文故事的喜爱和对文化特色探寻体验的期盼,也体现了各地独特人文资源的巨大潜力和吸引力。

    ④多地正在顺应游客期盼,顺势而为,让人文资源在“文旅热”中焕发更多光彩。开放校园、校史馆,讲述名家故事,制作参观攻略;整体谋划,梳理老城、老街里的人文故事;“摸底”城市底蕴,推广人文遗址,寻找记忆共鸣……许多“隐姓埋名”的人文资源,正逐渐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⑤广袤中华大地,文化博大精深,各有各的精彩。随着“文旅热”涌动,将会有越来越多人文资源被发掘出来,一场场文化盛宴让人深切感受中国之美。

    (选自《北京日报》,2024年2月12日,有删改)

    1. (1) 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 (2) 关于“文旅热”,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若风接受采访时认为“有时太快、太喧嚣,不一定是好事”,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3. (3) 如何让人文资源在“湖北文旅”中焕发更多光彩?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联系你熟悉的“湖北特色”,为我省文旅发展建言献策。 

      连接材料:

      邂逅湖北,遇见荆风楚韵。5000年前,炎帝神农尝百草、种五谷、教稼穑、疗民族,开创华夏农耕文明;2300年前,青铜冶铸、编钟乐舞、丝织刺绣、屈骚宋赋,荆楚文化光耀华夏;1800年前,古隆中、荆州古城、赤壁古战场、鄂州吴王古都,三国英雄们演绎的忠义故事代代相传。诗人孟浩然、美人王昭君、圣人陆羽和李时珍、奇人毕昇……湖北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孕育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串串珍珠,熠熠闪光。

      (节选自荆楚网《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2024年1月8日)

  • 1. (2024·桐乡市模拟) 阅读

    最近,随着哈尔滨旅游爆火,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利用社交媒体“花式整活”。文旅部门卖力吆喝,热情展示大好河山,特色美食,内容更新频率之高、花样之多,让网友直呼“卷疯了”。

    【材料一】“花式整活”哪家强

    河南文旅:最先“卷”出圈

    河南文旅在短短3天时间,官方怒发上百条视频“晒家底”,从文化底蕴、雄山秀水、美食特色、旅游攻略到各种“亮资源”。这还没完,河南文旅把百颗钻石免费送游客,将花式宠粉推上新高度。网友纷纷表示,河南文旅这波真的“上大分”;虽“出圈”但"出界”,越过了合理的界线。

    河北文旅:听劝改名,扬言要当“卷王”

    河北文旅也不甘落后。先是“听劝”,将官方账号名从“河北旅游"改为“河北文旅”,并表示要在"山河四省"中当“卷王”。河北文旅拿出了最擅长的“题海”战术,一天连更75条视频,并宣称:“75是抖音的上限,不是*河北文旅*的上限。"这操作被不少网友调侃道,“怕是键盘都胃烟了"“衡水模式的风终究是吹到了河北文旅的身上”。

    多地文旅局长争相“出圈”

    2024年,哈尔滨文旅热潮席卷全国,多地文旅局长下场“整活”,“变装”代言,纷纷出镜短视频,借用网络平台“营销”,成功推动当地旅游资源出圈,但也有网友质疑同质化严重,盲目跟风黑抄“答案”.

    【材料二】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

    最近,“一不小心拍到*语文课本封面’*的话题很火。天南地北的网友们争相晒出“适配度拉满”的图片。当镜头下的美景和记忆中的课本封面相遇,作者笔下的美景有了生命力,锦绣河山也添了几分书卷气,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把更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推给游客,这便是最好的文旅融合。

    课本封面为什么能爆火并吸引跟拍无数?

        情绪传播。当人们看到这些封面,就像打开了“时光之门”,课本记忆与家乡的美好瞬间重叠。“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滕王阁,“晴川历历**芳草蒌篓”的黄鹤楼,曾经在脑海里的文字,被装入山川美景的课本封面重新唤醒,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二次传播。

    ____。社交平台的融梗是掀起这一波热潮的重要力量。这次融梗的源头来自于一些摄影爱好者分享的作品及一些网络热点事件,随着开学季的“助攻”,这些封面再次被翻出,并被延展到更多学科,让话题越来越热。自制课本封面成了一种新表达。

    ____。课本封面戳中了人们对家乡、对祖国美景的热爱,其地理标志和文化符号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推介方式,也成为各地文旅宣传的新赛道。有网友说,以后有机会,还要跟着课本里的景色去打卡,寻回曾经憧憬的“诗和远方”。所以,这股风便“一不小心”刮遍了全国。

    (浙江宜传2024.3.18,有删改)

    【材料三】各方声音

        扎扎实实完善各类设施,改善商业环境,提升服务,夯实基础,才能接住营销之后带来的“泼天富贵”。

    ——人民日报评论

    网络时代要有网络意识、受众意识,创新方式方法,才能抵达人心、打动人心,收获掌声。

    ——网络媒体人

    从“淄博烧烤"到“哈尔滨”爆火,想要成为网红城市,城市服务要体现友好和贴心。

    ——游客

    1. (1) 下列选项,同样体现“虽“出圈”但'出界””特点的一项是(   )
    2. (2) 根据【材料二】完成以下任务.

      ①【材料二】认为课本封面能爆火并吸引跟拍无数的原因有:情绪传播、等。

      ②以下是网友拍摄的三幅“课本封面”,请选出最能体现“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的一幅,并说说理由。
       

      岳阳楼:“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刻在脑海的文字瞬间涌上心头。西湖: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春夏秋冬,阴睛雨雪,西湖都很美,西湖历来是文人雅士的网红“打卡地”。青海湖:浩瀚碧澄的湖面宛如一面宝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环湖周围的草场与一望无际的湛蓝湖水,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ABC
    3. (3) 面对“卷疯了”的热闹现象,有人认为“热闹之下,需要冷思考”,请结合材料发表看法。
  • 1. (2024七下·瑞昌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在劳动节,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们出去游玩,但又有多少家长在劳动节上好了“劳动”这一课呢?

    放学途中,书包在家长的肩上,孩子却两手空空;餐桌上,如果家长不帮忙剥虾挑鱼刺,孩子即使很爱吃也不会自己动手;更有甚者,大学生不会洗衣服,经常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

    【材料二】对于孩子们的劳动,家长们各有说法。

    家长1:孩子4岁多,就能自己热牛奶,还会站在小板凳上煎鸡蛋。现在6岁,可以自己煮面条。

    家长2:儿子10岁了,还不太会系鞋带。每次看他系得那么吃力,我很着急。干脆所有的鞋子都买带粘扣的。男孩没有女孩那么细心,生活能力差点儿就差点儿吧。

    家长3:因为有家务能力很好的父母,导致我的个人生活能力很差。我倒是挺想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能,问题是我自己也不太会做。对此我也很无奈。

    家长4:我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只要学习成绩好,长大了自然有出息。至于劳动教育,我认为对孩子没什么意义。

    【材料三】①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圆满人生的有效途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普指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和幸福生活的基石。”

    ②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品德修养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踏踏实实地磨炼达成。

    ③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劳动教育要在增长青少年的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理、悟道理和明事理。

    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支撑。应把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和家务劳动各环节,整体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1. (1)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当前很多中小学生劳动能力较差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请仔细阅读三则材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 1. (2024·吉安月考) /spa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材料一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双减”政策针对以往加重学生作业负担现象,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每天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每天不超过90分钟。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材料二

    “双减”政策出台后,受访家长的态度调查图。

    数据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材料三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特别是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评价能力等,从而真正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服务和发展引领。“双减”政策出台,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在校学习效率,丰富阅读和文体活动内容;减少校外培训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子交流机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回应社会期盼的新举措 , 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1. (1) 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在“双减”背景下,中学生应当如何促进自身发展?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做法。
  • 1. (2024·吉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弘扬劳模精神

    ①今天的我们,习惯了动动手指外卖送来,语音指令机器人擦地。那么,劳动离我们已经远了吗?不是的。产业结构变化、社会分工细化,不会改变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在当下中国,一分钟,快递小哥收发7.6万件快递,“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运算750亿亿次。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也为劳动者、奋斗者实现人生出彩提供了广阔舞台。

    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同时代的劳模,给了今天的我们怎样的启迪?劳动的内涵在更新,劳模的标准在“进阶”,“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始终是不变的秘籍。

    ③学习劳模,要学习他们身上闪耀的信仰光彩。“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盘点这些劳模,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穿越眼前的迷雾,相信并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全国劳模、时代楷模天津电力抢修工人张黎明,无数次沿着电力线路“溜达”,闭上眼睛能说出他负责的线路沿途有多少个高压塔、多少根电线杆。没有哪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重温他们的故事,想想这些平凡人何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心底就有“相信”,眼中便有光彩,走过风雨看到彩虹,用劳动与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④学习劳模,要学习他们实干苦干的劲头。“一勤天下无难事。”无论哪个时代的劳模,都是在某个方面有所建树的劳动者。近年来评选出的劳模,高级技工、科研精兵的比重在增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不断涌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钳工夏立,多次参与卫星天线预研与装配、校准任务,装配的齿轮间隙仅有0.004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20粗细。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多做一点点、创新一点点,日积月累,“高原”就成了“高峰”,就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⑤“我热爱着高高的塔机,喜欢它那长长的铁臂,炽热通往天路的神梯,热爱这钢铁般的气息。”全国劳模、中国建筑一局塔吊工人王华曾这样吐露心声。涵养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为保障劳动者权益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就能激发亿万人民用劳动托举梦想的豪情,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1. (2024八下·瑞昌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2023年下半年,多家媒体调查届时中小学生“课间十分钟”被约束现象,只见小课间,校园正在变得“静悄悄”。课间十分钟“静悄悄”合理吗?答案显然是值得商榷的。课间十分钟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十分钟可以帮助学生缓解课堂上的紧张情绪,放松身心,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其次,这十分钟开展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友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最后,利用课间时间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预防疾病。

    材料二:2023年11月5日,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简称“学青会”)开幕式在广西体育中心举行。洋溢青春活力的青少年挥洒汗水、追逐梦想,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彰显新时代青少年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本届学青会是体教融合背景下首次合并举办的重大综合性体育赛事,是展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成就的重要平台。从项目设置上来看,本届学青会设39个大项、51个分项、805个小项。其中,校园组以省为参赛单位,围绕田径、游泳、足球、健美操等在大中小学校园广泛开展的运动设置竞赛项目。而公开组则以城市为参赛单位,设置射击、射箭、自行车等37个大项,项目设置参照2024年巴黎奥运会、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同时根据奥运会设项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两组比赛各有侧重,校园组立足新时代体育校园体系建设,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旨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扬中华体育精神;公开组比赛则更多承继过去城市运动会、青年运动会的功能作用,侧重挖掘和选拔人才。

    材料三: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要实施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确保学生校内体育活动时间充足,培养青少年体育爱好,帮助青少年熟练掌握体育运动技能。要深化体教融合。要聚焦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体育协同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加强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推动青少年体育工作扎实开展。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和青少年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制度,鼓励各运动项目创办高水平青少年赛事活动,打破部门界限和注册限制,逐步建立面向所有适龄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相互衔接的全国青少年U 系列竞赛体系,为青少年提供多层次的赛事供给。要强化科技赋能。当前,科技对促进体育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要综合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的力量,统筹推进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以科技创新赋能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与青少年体育的结合点,为青少年体育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载体。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 (2024八下·瑞昌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苏州网师园

    ①苏州网师园,我誉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则,在全国的园林中,亦居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

    ②网师园在苏州市阔家头巷,本宋时史氏万卷堂故址。清乾隆间宋鲁儒购其地治别业,以“网师”自号,并颜其园,盖托鱼隐之义。1958年秋由苏州园林管理处接管,住宅园林修葺一新。叶遐庵谱《满庭芳》词,所谓“西子换新装”也。

    ③住宅南向,前有照壁及东西辕也。入门屋穿廊为轿厅,厅东有避弄可导之内厅。轿厅之后,大厅崇立,其前砖门楼,雕镂极精,厅面阔五间,三明两暗。西则为书塾,廊间刻园记。

    ④内厅(女厅)为楼,殿其后,亦五间,且带厢。厢前障以花样,植桂,小院宜秋。厅悬俞樾(曲园)书“撷秀楼”匾。登楼西望,天平、灵岩诸山黛痕一抹,隐现窗前。其后与五峰书屋、集虚斋相接。下楼至竹外一枝轩,则全园之景了然。

    ⑤自轿厅西首入园,额曰“网师小筑”,有曲廊接四面厅,额“小山丛桂轩”,轩前界以花墙,山幽桂馥,香藏不散。轩东有便道直贯南北,其与避弄作用相同。蹈和馆、琴室位轩西,小院回廊,迂徐曲折。欲扬先抑,未歌先敛,故小山丛桂轩之北以黄石山围之,称“云冈”。随廊往里越坡,有亭可留,名“月到风来”,明波若镜,渔矶高下,画桥迤逦,俱呈现于一池之中,而高下虚实,云水变幻,骋怀游目,咫尺千里。“涓涓流水细浸阶,凿个池儿招个月儿来,画栋频摇动,荷蕖尽倒开。”亭名正写此妙境。云冈以西,小阁临流,名“濯缨水阁”,与看松读书轩隔水招呼。轩园之主厅,其前古木若虬,老根盘结于苔石间,洵画本也。轩旁修廊一曲与竹外一枝轩接连,东廊名射鸭,系一半亭,与池西之月到风来亭相映。凭栏得静观之趣,俯视池水,弥漫无尽,聚而支分,去来无踪,盖得力于溪口、湾头、石矶之巧于安排,以假象逗人。桥与步石环池而筑,犹沿明代布桥之惯例,其命意在不分割水面,增支流之深远。至于驳岸有级,出水留矶,增人“浮水”之感,而亭、台、廊、榭,无不面水,使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园不在大,泉不在广,杜诗所谓“名园依绿水”,不啻为是园咏也。以此可悟理水之法,并窥环秀山庄叠山之奥秘,思致相通。池周山石,虽未若环秀山庄之曲尽巧思,然平易近人,蕴藉多姿,其蓝本出自虎丘白莲池。

    ⑥园之西部殿春籍,原为药阑。一春花事,以芍药为殿,故以“殿春”名之。小轩三间,拖一复室,竹、石、梅、蕉,隐于窗后,微阳淡抹,浅画成图。苏州诸园,此园构思最佳,盖园小“邻虚”,顿扩空间,“透”字之妙用,于此得之。轩前面东为假山,与其西曲廊相对。西南隅有水一泓,名“涵碧”,清澈醒人,与中部大池有脉可通,存“水贵有源”之意。泉上构亭,名“冷泉”。南略置峰石为殿春籍对景。余地以“花街”铺地,极平洁,与中部之利用水池,同一原则。以整片出之,成水陆对比,前者以石点水,后者以水点石。其与总体之利用建筑与山石之对比,相互变换者,如歌家之巧运新腔,不袭旧调。

    ⑦网师园清新有韵味,以文学作品拟之,正北宋晏几道《小山词》之“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建筑无多,山石有限,其奴役风月,左右游人,若非造园家“匠心”独到,不克臻此。足证园林非“土木”“绿化”之事,故称“构园”。王国维《人间词话》指出“境界”二字,园以有“境界”为上,网师园差堪似之。

    (作者:陈从周。选自《大家小书·梓翁说园》,有删改)

    1. (1) 阅读全文,熟悉网师园大致格局。根据文章内容,在网师园示意图的相应处填上适当的名称。

              ②        ③

    2. (2)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 (2024八下·龙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窗的随想(节选)

    ①中国古典建筑的窗,要求窗框就是画框,看出去是一幅图画。而且,中国古典建筑的窗户本身,也往往通过丰富多彩的窗棂样式,构成自身的装饰趣味,从室外望过去,也构成美丽的图像。

    ②窗的基本功能是进光、透气。中国古典窗,往往为了追求审美效果,而牺牲进光量和透气性。西方古典窗则非常重视进光、透气的功能,比如其很早就有落地窗,这在中国古典居室建筑中是几乎没有的。西方从古典窗始,就追求窗扇闭合时要十分严密,尽量做到隔音、隔气息以及一切窗外的信息。中国古典窗不但不追求严密隔绝,相反,还追求窗里窗外的沟通,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夏日南亭怀辛大》,其中“开轩卧闲敞”,说的是把建筑物的窗户全都打开,躺到凉榻上,于是,他的眼、耳、鼻、舌、身、心,全方位地享受窗户给予他的生命快乐:窗框如画框,窗外是图画,视觉享受自不消说。“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有嗅觉、听觉享受,在那样一个暑日的傍晚,闻着荷花香,听到竹丛那些竹叶叶尖上凝聚的露滴不断地落到地面或荷池中的声音,肯定满口生津,舌享受也有了,而卧在榻上的肢体肯定也就更加惬意,进一步,他就想弹琴,想跟朋友分享这美好的一切,心中诗意盎然,灵魂也就从至美升华到至善的境界。

    ③中国窗的私密性差。中国古典窗,以前木质窗棂上糊的是高丽纸,有俗语“捅破那层窗户纸”(意味着让真相大白),更有“听窗根”“隔窗有耳”之说。其实,用高丽纸糊的窗户,既难隔音,也难隔影。西方的窗,则很早就重视保护隐私的功能。在玻璃大量使用以前,西方人会以厚实的木材,甚至辅以铁皮来制作窗扇,一旦窗扇关闭,室内就成为一个与窗外完全隔绝的私密空间。

    ④东西方传统窗文化的差异,并无对错、优劣、高低、妍媸之分。人们到处生活,各处的人们纷纷创造出既有人类共通性又具民族特殊性的窗。如中国建筑师王澍的作品中,既有中国古典窗的元素,也有西方古典窗的元素,更从中国乡村农舍窗中汲取了营养,形成了一些可资研究的新型窗。

    ⑤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人们不能只是跟Windows(视窗)打交道,从居室之窗,到心灵之窗,孟浩然那样的窗享受,应该具有永恒的意义。

    1.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全文将中国窗与西方的窗进行比较,下列不是两者区别的一项是( )
    3. (3) 杨杨在假期来到苏州园林,拍摄了许多“窗”的照片。他想向同学们进行介绍。请你从下面的两张照片中任选一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和给出的支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介绍。

      支架1:漏窗,是窗洞内有漏空图案的窗,主要起通风采光的作用,是中国园墙上的一种装饰。漏窗可以减弱小空间的闭塞感,增强空间层次感,做到小中见大。

      支架2:空窗,指留在墙体上完全空闲、通透,不安装窗户的洞口。其形状多样,能使各种空间的景色相互交融,割而不断,让人们在这虚实相间的多重视觉空间里得到较高的精神享受。

  • 1. (2024八下·龙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在一众数字媒介中“异军突起”,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体验。在许多家长眼中,短视频弊端很多,实际优点也不少。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习资源的生产与传播方式,提升学习者的参与感与主体性,使得人们获取信息和教育资源的机会更加均等。

    据调查,短视频在青少年抽样群体中普及程度高达90%。从使用时间来看,大部分青少年能将使用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每天使用短视频App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

    材料二:微短剧是短视频中的一种。近年来,微短剧的热度持续走高,成为视听领域的新势力。种种迹象表明,微短剧正在获得主流市场认可,成为影视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新事物,微短剧爆火的背后,其问题也不容忽视。一些微短剧的制作方和平台盲目追求流量迎合市场,甚至将作品作为主角直播带货的引流工具,导致题材同质化现象严重,有的微短剧剧情浮夸俗套,一味追求“爽感”而违背逻辑,为博眼球而故意制造噱头,人物脱离现实甚至触犯底线,传播不良价值取向,等等。

    材料三: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为青少年科学使用数字媒介提供保护性支持,帮助其突破“信息茧房”,规避短视频使用对自主控制、读写能力、深度思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让数字媒介更好地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方面,需要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正确看待媒体的能力和意识的重要途径。应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短视频的作用和影响,更好利用短视频为自身健康成长服务。从学校教育看,应大力推荐适宜青少年的课外读物、影像资料等,组织更多课外活动和运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从家庭教育看,父母应以身作则,加强亲子沟通,用一起运动、一起读书等健康相处方式,营造有爱有趣的家庭氛围。

    另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也需要短视频创作者和平台增强责任意识。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监管,督促短视频创作者创作向上、向美、向好的优质短视频内容,注重内容传播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对于短视频平台而言,需要做好平台管理,避免平台出现涉及暴力、低俗、诱导充值打赏等问题。同时,平台还应科学设计、真正用好“青少年模式”,针对青少年兴趣广泛、爱好多样的群体特点,分门别类地生产、推荐更多优质益智内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如何为青少年建立短视频“保护盾”“防火墙”?请联系材料三,结合生活实际建言献策。
  • 1. (2024·萍乡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感受 1927 年南昌城头石破天惊的一声枪响,在江西省美术馆等特色地标性建筑前拍照打卡,在南昌舰或南昌军事装备展示中心感受强军热血……2023年暑假期间,江西推出了大量精心策划的旅游线路、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尤其是青年学生纷至沓来,与英雄“对话”,忆峥嵘历史,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②近年来,南昌探索推出的“红色旅游+情景剧”形式在年轻群体中逐渐走红。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实景剧《那年八一》中,游客可以与演员一起“穿越”回1927年7月底,走进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与革命先烈对话,沉浸式体验八一南昌起义,感受处于命运十字路口的紧张与抉择、牺牲与伟大。 (摘编自《工人日报》, 2023年8月24日)

    材料二:

    ①伴随着旅游市场的复苏,很多家长都打算在暑期带孩子体验一次红色旅游,红色旅游热度显著提升。《2023 年上半年度红色旅游消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客群、亲子家庭主动参与到红色旅游中来。

    ②根据某旅游网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用户参与红色旅游的热情持续高涨,其中,二季度红色旅游出游人次环比一季度增长164%。

    ③除年轻化趋势外,红色旅游亲子出游趋势也在加速显现。《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红色旅游用户中,亲子客群出游人次占比为36%。在亲子客群中,年龄在12岁及以下的低龄儿童亲子家庭出游人次占比达到了 71%。“红色旅游+研学”“红色旅游+休闲度假”“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丰富的体验形式,吸引了众多亲子客群去探索和了解红色文化及历史。

    (摘编自央广网北京,2023年7月4日)

    材料三:

        ①如何让红色旅游获得更大发展,吸引更多人群参与,从而促进红色文化的更广传播?

    ②首先,要推出更新颖、更有时代特色、更具感染力的表现形式,如丰富红色舞台剧、红色影视作品、红色文创等业态,以及通过VR 虚拟现实、AR 增强现实、3D 体验等先进技术,让红色旅游变得更加鲜活可感,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式地“进入”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

    ③其次,多举措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探索创新“红色+”旅游新业态,让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④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开发红色资源,一定要牢牢把握其精神内涵和价值意蕴,坚决反对庸俗、低俗、媚俗化开发,防止过度商业化、娱乐化,防止打着红色旅游的旗号搞项目开发、偏离发展方向。

    (摘编自《中国旅游报》, 2023年7月5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