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七下·临海期中) 文学类文本阅读

    父亲的马车

    孟祥菊

    ① 冬日返乡,赶上下雪,通往老家的镇级公路被往来的车辆压成一道道沟辙,很难行走。载满行人的长途大客将我卸在离老家三里远的路口,之后绕路而去。这样的鬼天气,找个拉脚的代步车是件很难的事,好在距家的路并不远,我又体力尚好,便带着一种乡下游的心态缓步前行。

    ② 刚行了不到百米,忽见一辆马车蹒跚而来。近前一看,车把式居然是我的老父亲!“爸怎么是您?”我笑着问了一句,忙将手中之物扔上马车。“你妈说你上午回来,我便赶着马车来接。路不好走,来晚了,快上车吧!”父亲说话的同时,忙将车于右座的靠垫抚平抽直,并要我坐到上面去,自己则打着锻炼身体的幌子与老马并行着。我了解父亲的秉性,他定是心疼自己的老马,怕它因负重过多而伤了腿脚。

    ③ 我端坐在安适的马车上,感觉远胜过城市里的吉普。忽然,一个疑问脱口而出:“爸这匹马是您的宠物,娇气得很,记得家里连收秋都舍不得用呢!今几个是怎么啦?”

    ④ “这匹马跟了我十年,腿脚老得出奇,牙齿也嚼不烂谷物了。它也和人一样,需要适当活动,否则就真成老废物啦!”父亲耳背,说话的语声很高,却字字含带温情。

    ⑤ 说到这里,父亲忽然话锋一转:“今天是我闺女回家的日子,这老马再娇气,也得陪我一同接闺女啊!”话音未落,那匹老马听懂人语一般,配合着打了一声响鼻,然后在父亲的陪伴下,蹒跚前行。

    ⑥ 望着父亲略带佝偻的脊背和随他缓步穿行的老马,我的眼角潮湿一片。父亲一生珍爱牲口,记得我八岁大时,家里用全部存款从隔壁的老王家换回一匹跛腿的老马,父亲却对它简直爱如珍室,铡草、拌料、饮水等事必躬亲,不让别人插手。和跛马比起来,父亲对我的爱自然更多一些,田间除草、地头运肥、拉柴磨面,只要外出,他都要将我抱到马车上同行。遇到我身体不适、懒于上学的日子,父亲便会套上心爱的马车,载着我乐颠颠地上下学,让我在全村孩子面前挣足了面子。

    ⑦ 父亲性子怯弱,一辈子极少远行。他平生最引以为豪的,是赶着马车送我进城就读的那件事。我考上师范的那年暑期,乡村的交通闭塞,进城的大客车尚未开通,父亲当即做出赶着马车送我上大学的决定。开学当日,父亲穿戴一新,还给家里那匹老掉牙的枣红马披挂一条红绸带,然后在一串鞭炮的鸣响中踏上了进城的路途。一路上,父亲显得格外高兴,反复哼唱《沙家浜》里的几句唱段,跑了调门的粗声大嗓惹得我一个劲儿地捂嘴浅笑。那时的父亲,腰杆挺直,鬓发浓密,是一面为我遮风挡雨的墙!

    ⑧ 后续的日子,家里的马又换过几匹,都因用着不顺手被父亲忍痛卖掉。如今的这匹老马,是一户乡邻搬家时留下的,因秉性温和又颇通人性,被父亲留用至今。近两年,这匹马明显见老,父亲既舍不得用它耕作,更含不得卖掉,便把它当作年老后的一个伴儿,陪自己茶余饭后遛弯之用。

    ⑨ “到家咯!老太婆快出来接闺女啊!”刚进村口,年过七旬的老父亲便粗声大嗓地喊了起来,那声势,俨然是在给全村的人报信!我麻利地跳下车板,高兴地与出院迎候的母亲相拥入屋。再看身旁的父亲,早在卸掉车辕后拐进马棚,与他心爱的老伙计温存去了,那怜惜的模样,令我忍俊不禁。

    ⑩ 入夜,我在父亲的鼾声中辗转不眠。仔细想来,父亲不正是一匹忘记岁月的老马么?在清浅的光阴中,他用自己一生的慢时光,许我温暖,赠我吉祥,陪我一路走向安稳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0第5期)

    1. (1) 文章围绕“父亲的马车”写了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2. (2) 结合文章语境,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语:“父亲不正是一匹忘记岁月的老马么?在清浅的光阴中,他用自己一生的慢时光,许我温暖,赠我吉祥,陪我一路走向安稳。”我觉得文章结尾这句话读来很有蕴味,但是却说不出具体好在哪里。

      小文:我认为这个句子好在:

    3. (3) 联系全文,分析第7段在文中的作用。
    4. (4) 文章以“父亲的马车”为标题,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作分析。
  • 1. (2024·昆明模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

    原因

    ①怒江沿岸的一条公路如游丝般蜿蜒,我们乘坐的大巴,像甲壳虫似的在公路上缓缓移动。一边是绵延不绝的高黎贡山,一边是壁立千仞的碧罗雪山。两山之间谷底的那片碧绿,是从青藏高原汇聚千溪万泉而来的江水。江水时急时缓,遇到乱石嶙峋,就白沫喷涌,浪花飞溅。水流有时悄声细语,有时雷声阵阵。

    ②紫红的三角梅拥挤在山脚,亮白的陈年积雪闪烁在山巅。一个又一个村寨攀上山腰,坐落在峭壁和陡坡之间。那一座座垛木房,就像长在千年古树干上的苔藓,湿漉漉地延展。

    ③当雄浑壮丽的山河打开自己的怀抱,成千上万种美就在人们眼前次第呈现。

    ④我靠近车窗,使劲睁大双眼向外张望,却怎么也无法把这宏大瑰奇的景象尽收眼底。“当年我只是觉得山里生活艰苦,却没有发现这里的景色这么壮美。”一位年近七十的游客对我说道。原来,老人年轻时在怒江州工作,后来返回北京,前些年老伴去世了。他说:“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里,我常常感到寂寞,现在进入这山河的怀抱,我才像回到家一样心安!”也许,曾和自己的青春融为一体的地方就是故土家园吧。

    ⑤车行至怒江第一湾,江水像一块马蹄形的翡翠,安稳地置放在群山之间。“朋友们,其实这条江到雨季才会发怒,这个季节,更适合它的名字应该是碧江。”导游的声音把我们的目光引回车内。我们的导游姓李,五十多岁模样。这个年龄的导游似乎不多,但她却比我遇到过的许多导游做得好,她不是在背导游词,我们能从她娓娓动听的解说中感受到她对这片山河的熟悉与深情。

    ⑥为了驱散旅途的疲惫,李导为我们讲述了她的故事。李导的家乡在怒江州北部的独龙江乡。早年,那里不通公路,物资匮乏,政府曾组建马帮运送粮食和物资救助群众,她就是其中的一个赶马人。泥石流、桥梁损毁、大雪封山……十多年里,她流血流汗,历经艰险,遭遇了难以想象的苦痛,也一次次见证了乡亲们在山间铃响马帮来时的喜极而泣。

    ⑦值得庆幸的是,一条条公路终于打开了闭锁的山区,她的家乡和外界的联系变得便捷。

    ⑧前些年,她参加了一次马帮驮茶进京的活动。那一路,马帮吸引了许多好奇的目光,也让赶马人看到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辆、霓虹闪烁的商场……如果说,大山曾经遮挡过她的目光,那么,这次马帮驮茶进京的活动,则在她面前展开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画卷,引发了她的思索。她认识到:时代也许不再需要传统的马帮了。

    ⑨在短暂的失落和迷茫之后,她决定从熟悉的生活中拔脚而出。于是,她开启了生命的另一扇门——成为一名导游。

    ⑩我们在老姆登村停车休息时,一抹阳光落在对面的皇冠山上,山顶的“皇冠”像刚从黄金的汁液里捞出来一样,润润的,闪着金色的光。为了拍一张把“皇冠”戴在头上的照片,游客们四处寻找合适的位置和角度,李导热情地一一指点。看到自己在相机屏幕上成为一位头顶“皇冠”的“老皇子”,那位北京老人咧开嘴笑了,李导也轻拍手掌,发出爽朗的笑声。童心在大自然面前复活了,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可爱。

    ⑪汽车继续前行,“丙中洛”三个字赫然出现在一块竖于路边的石条上。从路边观景台眺望,对面云雾缭绕的山坡上满是盛放的桃花,桃花和村寨在雾气掩映下,朦朦胧胧散发着神秘的气息。“那里是人神共居的地方!”李导大声说。那位北京老人接着说:“那是一个天上的村寨……”

    ⑫李导带领着大家,向如画的山河更深更远处走去。前方,一定还有许多难以置信的美被崇山峻岭收藏,还有许多惊叹在目光的延伸和腿脚的迈动间发出,还有许多温情在人生的旅途中酝酿。

    ⑬我不由感慨,当人们像雄浑的山河一样打开自己时,就能够收获勇气,收获快乐,收获美好。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理清写作顺序是读懂文章的一把“金钥匙”。请结合全文,根据提示把下图补充完整。

    2. (2)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一个又一个村寨攀上山腰,坐落在峭壁和陡坡之间。

      ②第⑩段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童心在大自然面前复活了,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可爱。

    3. (3) 下面的语句都描写了怒江江水。请说说这些语句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江水时急时缓,遇到乱石嶙峋,就白沫喷涌,浪花飞溅。

      ——《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

      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

      ——《溜索》

    4. (4) 文章标题“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1. (2024七下·安顺月考) 现代文阅读

    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

    韩逸萌

           ①儿时的记忆里,奶奶的手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②想起奶奶的手,恍惚中就觉得香气四溢。在那个物质不甚充裕的年代,在那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我(奶奶的孙女)的童年却充满着香甜酥脆的回忆。

    ③暮春时节的榆钱,奶奶煮在粥里。我的碗里便漂了一片片的小荷叶,我像捉小鱼一样吞下,奶奶说,吃了榆钱,一生富足。初夏的傍晚,浓郁的槐花香笼着整个小院,我穿着奶奶做的豆绿色的小裙子,看她洗净采下的槐花,撒上盐和面粉,上锅蒸熟,晚上就能吃到唇齿留香的槐花饭。锅里还煮着绿豆稀饭,煮开了花的绿豆和大米也像一朵朵盛开的小槐花,令我小小的心里久久着迷。那时的夏天竟可以如此清香和清凉。

    ④冬天是我最爱的。奶奶用坏了的脸盆扣住火炉口,漏洞的地方用白菜叶盖住,不到饭点,烤地瓜的香味就把在街上疯玩的我“勾”了回来。滚烫的地瓜我拿不住,奶奶一边叫我小馋猫,一边帮我剥皮。“奶奶的手怎么不怕烫?”我奇怪。奶奶笑着说:“奶奶的皮厚啊!”那香喷喷的味道,时时想起,时时垂涎不已。

    ⑤奶奶的手如此灵巧呵!童年时,我是小伙伴里的孩子王,得此殊荣唯一的原因就是我有最多最好玩的玩具。我没有布娃娃,但我有奶奶缝的布老虎,张着大口,额头上用黑毛线绣着“王”字,那是我最喜欢的玩偶,高兴时才给别的小朋友抱一下。

    ⑥包装箱上的封条,奶奶一根根洗净攒着,攒得够多了,在一个木头盒上缠缠绕绕,一横一竖,不同颜色的封条就在奶奶的手指尖穿梭纷飞。奶奶编的篮子小巧精致,除了自家用,还送给邻里乡亲,整条街上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奶奶笑笑,再编好了仍旧是送人。

    ⑦在村里口口相传的还有奶奶做虎头鞋的手艺。亲戚里谁家生了孩子,奶奶总要做一双虎头鞋送去。鞋底是奶奶亲手纳的布底,小孩子穿着轻巧又舒服。奶奶做的虎头鞋针脚细密,“老虎”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珠是特意找了亮面的皮革剪下的,眉毛、胡子、耳朵,个个都精致。

    ⑧衣柜的另一个角落,塑料袋里装着一个枕头。枕头是金黄缎面的,上面绣了一朵莲花。那莲花真漂亮呀,花瓣层层叠叠,上面是粉紫色,下面是粉白色。我问奶奶:“我可以枕那个枕头吗?”奶奶用粗糙的大手摸摸我的头:“傻孩子,那是奶奶的送老衣啊!”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是送老衣,后来才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作寿衣,那是念在嘴里都觉得心惊胆战的字眼啊! 所幸,一直到现在,那个枕头依旧放在角落里,始终未用。只是每次看到,我都心酸到不行,不敢想,不敢想,一想几乎要窒息。

    ⑨这次回家,奶奶捧着我的手,像个孩子一样说:“妮儿的手真嫩,看奶奶的手,跟锉子一样。”“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小的时候,我总喜欢让奶奶给挠痒痒,不用任何工具,奶奶粗糙的大手在我背上划拉几下,那种感觉最舒服了。

    ⑩第二天,我冒着四五级风,跑了三个金店,终于买到了一枚尺寸最大的金戒指。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我不说话,我只是想用一枚戒指装饰奶奶的手,这其实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自我安慰。

    ⑪我拉过奶奶的手,给她戴上戒指,这么大的尺寸竟刚刚好。奶奶照例抓过我的手,给我暖手。我自小手脚怕冷,冬天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奶奶身边,奶奶就伸出她的粗糙的大手握住我冰冷的小手。温暖从她的指尖一点点传过来,我的心也暖和起来。B那种温馨是一生难忘的。奶奶,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

    (选自《意林》,有改动)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分析文章标题“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有何作用?
    3. (3)  通读全文,分析画横线B处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4. (4)  品析下面句子,分析加点词语所包含的人物情感。

      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

  • 1. (2024八下·从江月考) 现代文阅读

    醉人家乡茶

    朱小平

    家乡人生性热情好客,来者皆是客。进屋落座先请喝茶。小时候常喝的茶,是渔村人俗称的“粗茶”。几片枯梨树叶扔进煮饭用的大铁锅,舀几瓢清澈的湖水,煮至沸腾,灌入包壶冷却后,倒在碗内,端起咕噜咕噜大口喝,止渴生津。

    那梨树叶的味道,没有茶叶的苦涩与回甘,却有茶的色和香。热煮后的梨树叶,依旧如干枯时大小,只是不再漂浮水面。它渐渐变得温软,反而不易糜碎,然后慢慢沉潜水底。所以,当包壶内嘴流出或流不出梨树叶时,就表示茶水快见底了。奶奶便又开始洗锅生火烧茶了。

    那盛茶水的包壶,长得很像瓦缸酒坛,外表光滑内壁粗糙,两头小腰间圆鼓,搭碗遮灰的壶口外沿,多长了两个提耳和一只斜溜长嘴。我急着去捕知了玩耍,听见爷爷在“双抢"稻田里喊我送茶,抱起半包壶热茶就冲出灶门,想着尽快完成任务,没走几步,肚子烫得火燎火烧,我放下包壶,摇了半壶凉井水灌满,热量迅速散去,自以为闷了一葫芦的智谋,可以流露出来了,哪知倒入爷爷白瓷碗的茶,成了淡墨水。他也许是太信任我了,也许是流失了太多汗水太干渴了,来不及细察茶碗,仰头一口,瞬间吐出满嘴地下井水的铁腥味:“小丫头,待人的茶酒,都掺不得假,就像田土里不浇灌真实的汗水,长不出好庄稼。”

    这之后,我不去捕知了玩了,开始学着帮奶奶添柴观火,听水响烧茶。奶奶告诉我:开水不响,响水未开。凡事不能急于求成,奶奶一年四季的茶水烧不停,我哪能有空闲去想"求成再说这成功之路,有时也靠碰气 , 在你班失的路途,有能否碰到感指引你回归正道的贵人。

    过路问路的阳生人,羞涩着不肯进屋,奶奶都要拉到台阶递上一碗茶,多年以后,我读苏东坡词《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猜想他当年喝醉酒后,路长日高人渴漫思茶,在徐州那户“野人家”喝到的茶,是否就是喝的类似我家乡的梨树叶茶?这种茶制作简易,又不费钱费力,旧时普通百姓人家常喝。早先的渔村,家家户户都会煮。

    我的家乡,还有一种地方特色茶——芝麻豆子姜盐茶。炒熟的白芝麻黄豆子、腌过盐的干老姜、绿茶叶,合一起,冲入新出锅的沸水,泡在收口碗中片刻,一口气吹拂掉袅袅升腾的热气,碗面清晰呈现一幅圆满的茶水彩画:黄的光明、白的纯洁、绿的活力。我每回喝姜盐茶,定要用一个比碗的容量还大的搪瓷缸,喝掉姜的辣盐的成,最后还要把缸倒扣在嘴鼻上,缸底那丁点芝麻豆子香气也跑不掉。

    节日里或遇上有重要客人来时,家乡人则煮蛋茶招待。平时家里母鸡下的蛋,自己不舍得吃,凑在一起等待贵客。蛋茶有讲究,比如煮荷包蛋茶,蛋数只能为单,一个显得主家小气,二个忌讳双数,三个正好饱,五个会吃得太撑。我问过奶奶:“为什么一定要是单数?”

    她讲荷包蛋茶,是老中医开的补品处方。处方在我们当地又称“单方”.“独一无二”,既体现了主家对客人的重视,同时还让客人感受到自己的珍贵和主家的大方慷慨,独一举而三得。一碗荷包蛋茶,包含着身体与精神的两层营养。

    我最爱的,还是家乡的甜酒冲蛋茶。甜酒的糖味,加上丝滑的蛋花,再配上红枣枸杞的鲜色诱惑,简直叫我管不住嘴。奶奶忘了提醒我不要贪婪,竟把她的那一碗也省给我喝了,结果我真的喝醉了,浑身灼热难耐,头昏脑涨,迷迷糊糊搞不清方向,趺跌撞撞偏离了家乡。

    (选自《羊城晚报》2023年3月14日,有改)

    1. (1) 【阅读·理解】本文标题为“醉人家乡茶”,下面不属于作者写的一种茶是(   )
    2. (2) 【品味·鉴赏】本文作者娴熟地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对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起到很好的作用。请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
    3. (3) 【思考·探究】文章结尾“结果我真的喝醉了,浑身灼热难耐,头昏脑涨,迷迷糊糊搞不清方向,跌跌撞撞偏离了家乡",作者真的醉了吗?同学们有了下面的讨论。

      小文:我认为作者是真的醉了。①,所以是真的喝醉了。

      小语:我不是这样认为的,作者虽年纪小、又贪杯,但甜酒冲蛋茶是“我”常喝的茶,不至于真的醉了,此时的作者更多的是被眼前的美“茶”和温馨的氛围所感染,是心醉了,是一种陶醉。

      小优:我认为作者似醉非醉,她只是借“醉”来抒发对自己“跌跌撞控偏离了家乡”的一种②之情。

    4. (4) 【比较·综合】本文在构思和写作手法上与吴伯箫的《灯笼》多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链接材料: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吴伯箫《灯笼》

  • 1. (2024七下·从江月考) 现代文阅读

    春天的味道

    周钰姣

    ①春风起,藏在泥土里的色彩纷纷铺展开来。遍地的野菜也被唤醒了,它们争相冒出地面。野葱、香椿、蕨苔、荠菜……都是餐桌上的美味。

    ②春意催人。寻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郊外,我们寻找着一种只有清明前后才会出现的食材——清明草。

    ③“妈妈,这是不是清明草?”女儿肉乎乎的小手握着一团黄色小花,踮着脚,把花举得高高的给我看。

    ④“要从中间掐断,你看,正好是妈妈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才嫩。”我蹲下身子,教孩子如何采摘,熟悉的话语随口而出,仿佛它们一直就等在我的嘴边。

    ⑤记忆奔涌而来。这是外婆的话!三十年前,外婆就是这样教我

    的啊。

    ⑥“小宝,我们去摘清明草做粑粑。”当年的我和眼前的孩子一样大。早上九十点钟,露水收干,草地不再湿鞋,外婆就一手挽着竹篮,一手牵着我上了后山。

    ⑦“外婆,哪有清明草啊?这么多花花草草,我的眼睛都看花了。”

    ⑧外婆蹲下身子耐心教我辨认:藏在山上草丛里的水分少一些,但更有韧性;而躲在稻田里的,水分较多,更嫩一点。

    ⑨日头越爬越高,阳光倾泻而下,把春花春草涂得更加鲜亮,也把外婆那件藤黄色的棉衣染成了金色。

    ⑩“你看,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行了,要留一个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清明草是最嫩的呢。”外婆做着示范,又叮嘱我,“不要连根拔掉,它会重新长出来的。”

    ⑪日头爬到正上方时,篮子就装满了。外婆牵着我往回走。吃过午饭,她就忙碌起来,她要用刚刚采摘的清明草做清明粑。

    ⑫将清明草反复清洗,晾干、切碎;搬出角落里的石磨,顺着錾路洗净、擦干;端出浸泡了一夜的糯米——外婆推着石磨,我站在小木凳上,手拿勺子给磨眼儿一点点喂米。“哗……哗……”石磨转动,磨声响起,雪白黏稠的米浆汩汩地从磨缝流到磨盘,越铺越厚,我的喜悦也越来越浓。

    ⑬沥出沉淀后的糯米面,就要加入清明草了。除了嫩嫩的茎和叶,清明草的花也是可以食用的。不用额外加水,直接将清明草和糯米面反复揉搓,直到汁水浸出,将糯米面染成葱绿色。不一会儿,外婆的额头渗出了晶莹的汗珠,我赶紧找来毛巾帮她擦拭……

    ⑭“妈妈,我给你擦擦汗。”孩子稚嫩的声音将我唤回当下。两个孩子正兴致勃勃地守着我。我不停地揉搓着,直到面与草完全融合。

    ⑮当年,外婆照顾着家中每个人的口味,准备了三种各具风味的清明粑:苏麻、花生、芝麻、冰糖粒混在一起的甜馅,花生粒、肉丁、盐菜碎炒制成的咸馅,还有直接把绿色的糯米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的无馅。蒸好的清明粑褪去了葱绿,变成了深沉的橄榄绿。我一口气吃了三个——甜馅糖汁黏稠,甜而不腻;咸馅鲜香滑嫩,令人胃口大开;无馅料的,淡淡清香在舌面徐徐洇开,从舌尖到舌根,袅袅升起一股清甜,久久不散。原来,没有馅料的参与,清明草的香味更加纯粹、醇厚。外婆看着我,眼睛笑得弯弯的……

    ⑯三十年后的今天,咀嚼着清香微甜的清明粑,我又想起外婆站在一片蒸汽中的微笑:“小宝,这就是春天的味道呀。”

    ⑰终于盼到出锅,孩子们吹着清明粑上的热气,等不及放凉就塞进嘴里。

    ⑱“什么味道呀?”我笑着问。

    ⑲儿子嘴里塞得满满当当的,声音有些含混:“淡淡的甜。”

    ㉑女儿抢过话来:“是春天的味道。”

    ㉑“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

    (有删改)

    1. (1) 本文写“我”与外婆的事情,下列不符合文章内容的是(   )
    2. (2) 现实与回忆交织是本文在叙事方面的一大特点,下列对此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3) 本文题目为《春天的味道》,且文中也多次提到“春天的味道”,请谈谈你对这一“味道”的理解。
    4. (4) 在探究本文主旨时,小组内的同学们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是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有人认为是表达对外婆无尽的思念。你赞同哪一个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 1.  《名人传》最初翻译到我国时又名《巨人三传》,你认为哪个书名更好? 为什么?
  • 1. 【板块三:意象“雁”】;有了基本认识后,同学们就文学作品中的“雁”意象展开了进一步探究。

    材料一: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它们飞行的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8~90公里,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得飞上一两个月。

    大雁队伍纪律严明,它们飞行时始终排成“人”字或“一”字形,古人称之为“雁阵”。 因为它们整天飞,单靠一只雁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互相帮助,才能飞得快、飞得远。雁阵中飞在最前面的大雁是很有力量、很有经验的,称为“头雁”。头雁飞行的过程中在其身后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紧跟其后的大雁飞行时就可以利用这个低气压区减少空气的阻力,有利于提高整个群体的持续飞行能力。

    另外,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也是一种集群本能的表现。 因为这样有利于防御敌害。雁群总是由有经验的老雁当“队长”,飞在队伍的前面,幼鸟和体弱的鸟,大都插在队伍的中间。雁群停歇在水边找食水草时,也总由一只有经验的老雁担任哨兵。如果有大雁掉队落单,失去团队的保护,孤雁的存活率就很低了。

    材料二:

    (选自丰子恺《护生画集》)

    【注】漫画标题为“雁殉侣”,图旁文字为:王一槐司铎铜陵时,言有民舍除夜燎烟,袚除不祥。一雄雁触烟而下。家人以为不祥也,烹之。明晨,又一雁飞鸣绕檐。数日亦堕而死。

    材料三:大雁,貌不惊人,类不珍稀,却以其独有的特质,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

    小标题一:托雁足传书,寄相思之苦

    “雁足传书”的故事,使大雁成了信使的代词。于是诗人词家借雁寄相思之情,便一发不可收。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写道:“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诗人急盼友人音讯,借问“鸿雁几时到”,实则表达了对友人强烈而深挚的思念之情。 而“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则巧妙化用典故,抒写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婉转而绵长。

    小标题二:____,

    《礼记·月会》中说:“仲秋之月,鸿雁南飞。”雁为候鸟,春来北归,秋至南翔,每年准时往返。 于是,借雁南归而衬人不归的愁苦情思,便成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温庭筠《苏武庙》中写道:“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这是一幅典型的望雁思归图。又如“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诗人远离家乡,心情苦闷,夜不能寐,卧听归雁,勾起了无尽的思乡之情。

    小标题三:绘雁排长空,抒豪迈气概

    天高云淡,雁排长空,确是一种极致的美。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多么壮阔的境界,多么豪迈的气概。李白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受到黑暗污浊环境的压抑,时刻向往着广阔自由的空间。他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一振,顿感心境契合的舒畅。当然,这种写雁阵的乐景乐情在古典诗词中并不多见。

    材料四: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材料五:

    雁 奴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群雁夜必择栖,恐人弋①也。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熟其故,巧设诡计。燕火②照之。雁奴戛然鸣,乡人遽沉其火。群雁惊起,视之,无物也,复就栖焉。如是者四三,群雁以奴绐③己也,共啄之,又就栖然。

    未几,乡人执火前,雁奴畏众啄,不敢鸣。群雁方寐,乡人乃举网张之,无遗者。

    【注释】①弋:一种带绳的箭。②燕(ruò)火:点燃火把。③绐(dài):欺骗。

    1. (1) 同学们搜集材料时发现类别过多,于是计划从读懂古诗文开始,请参与讨论。

      小杭:材料四杜甫诗“哀多如更闻”句中“更”是个多音字,这里应该读什么呢?

      小温:结合诗意来看,颈联是在说离群的孤雁望断天涯,仿佛依稀看见伙伴们就在眼前;哀鸣不绝,

      好像愈发听到了同伴们的呼唤。所以这里应该读⑴  (A. gēng B. gèng)。我:材料五“恐人弋也”中的“恐”联系语境也很好理解,应翻译为⑵ 。小绍:材料五中“或微闻人声”中的“或”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这些义项:①连词,表选择;②有时;③稍微;④假使。这里应该选择⑶ 。(填序号)

      小宁:我们还能通过迁移课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知“如是者四三”中的“是”应该翻译为⑷ 。

      小嘉:读这篇文言文时,真不禁感叹“好人没好报”。

      小舟:是啊,所以我们要切记⑸ 。

    2. (2) 上述材料介绍了三种雁的身份,分别是头雁、雁奴、孤雁。请根据材料内容,完成表格梳理。

      身份

      职责(状态)

      结果

      头雁

      提高整个群体的持续飞行能力

      雁奴

      孤雁

      离群,念群,边飞边叫

      失去团队的保护,存活率很低

    3. (3) 仿照材料三中的另外两则小标题,将“小标题二”补充完整。
    4. (4) 你认为材料四这首诗可以归入材料三的哪一个小标题下? 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5. (5) 雁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这与它自身的品质有着密切关系。大雁有哪些值得歌颂的品质呢? 请结合上述材料进行说明。
  • 1. 请对比本单元与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章的标题,完成表格。

    标题对比

    单元

    标题

    标题特点

    总结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

    直接提示说明内容

    事物说明文一般以说明对象为标题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大自然的语言》《时间的脚印》

    ①都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效果是:

    事理说明文的标题灵活多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 1. (2024八下·揭西月考) 阅读《最念烟火味》,完成各题。

    最念烟火味

    徐立新

    傍晚,在下班的途中,我闻到了一股浓烈而久违的烧烤味——羊肉串正在炭火上咝咝作响。新冠肺炎爆发期间,城市里的饭店、路边摊皆关闭,烟火味消失殆尽,生活也随之少了热气腾腾。而今,烟火味渐回街巷,这一幕让我激动不已!

    烟火味,是故乡和母亲赐予我的平生第一味。我出生在乡下,儿时的饭菜饮食,以及成长的每个日子,无不浸染着烟火之味。

    那时,我们村是清一色的砖瓦平房,一个个烟囱笔挺挺地立在各家屋顶之上。一日三餐,一缕缕炊烟从烟的里飘出来,带着各自的滋味,钻入我的鼻腔,让我得以轻松地识破各家铁锅里的烹饪秘密:粗茶淡饭,抑或美佳肴。

    烟火味袅袅而起,村庄便活了。对母亲而言,烟火味就是家之味。做饭炒菜时,她总在厨房里忙碌着,一会灶下添柴加火,一会锅前淋油下菜,母亲就在这烟火里忙碌了一辈子,燃尽她柴米油盐的一生。

    受母亲影响,我也对烟火味情有独钟。空闲时,会为她看火加柴,感受柴火烟、油烟在身边四散弥漫开来,继而,嗅到诱人的菜饭之香。那些烟火,为锅灶镀了一层层温暖之色,也让母爱之味历久弥深。

    经年的烟火味,经母亲之手,如柔水般,从厨房里渗出来,伴我穿过童年,来到青葱岁月。

    那一年,正在县城读书的我,寒假前期末考试考得不好,回家途中又逢冬雪飞降。到家时,鞋袜全湿,冷得直哆嗦。母亲立即让我坐进火厢,原来她已早早生起了火盘,设下温暖等我归来。得知我考试不利,她说,没事,下次努力进步就是,“就像你脚下的鞋袜,偶尔会湿,但只用烟火烤熏一下,就会干起来的。”果然,鞋袜很快便干了,全身也热乎了起来。之后,母亲又从火盘里掏出一个烧熟的、烟火味十足的红薯。屋外,大雪纷飞天地间,而我的心头已冰消雪融:盆中炭火犹旺,手中红薯犹热,母亲将烟火味揉捏得既暖心又热肺,我还有什么可耿耿于怀的呢?

    烟火烹饪平淡,日子就有了难以割舍的滋味。烟火味,还造就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家的呵护。她常说,任何时候,家里都不能没烟火味。在母亲看来,家里烟火味越浓,便是人丁越兴旺,亲情越浓烈。她期盼儿女后辈们常回家,人多,厨房便往来不绝,烟火味便一遍一遍流出厅堂,帘出院门,带出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母亲还喜欢筹备家族聚会,凝聚族人。佳节时令,总要把全族人召集起来,吃顿团圆饭。她和婶娘们,就是宴席的“大厨”,在院子里摆开几口大锅,让柴火在锅下噼啪地烧着,白烟在空气中肆意地缭绕着,菜在锅里咕噜地响着。母亲乐见坐等开席的族人们在明火朗烟中,聊着天、打着牌。她说,这样的日子才是入了味的。

    母亲在烟火味中,烹饪出乡间美味,为家人、族人凝聚情义。她和乡下很多女性一样,用与生俱来的烟火味,打理着村庄的一个个日夜,让如我般的孩子们,在故乡的烟火味中成长、远行。

    定居城市后,我发现越来越难以和烟火味亲近了——厨房和餐厅里的烟火味,被死死屏蔽在后堂里,让人难以见到,难以闻到。好在,夜宵排挡摊上依旧有烟火味,一个个临时支起来的锅灶,在夜色笼罩下烟火四起,猛火和青烟在肆意地撩拨着一颗颗不眠的心,慰藉、熨贴着一个个疲惫的灵魂,让人有家的温暖。饱腹的是食物,抚慰人心的,则是那烟火之味。

    儿时背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不知小火炉的深意所在。现在才明白,诗人眼中,炉火正旺便是寒冬腊月里的烟火味,是他待友会朋不二的邀约之词和款待之物,就像母亲当年用火盘、火厢迎接失落的我一般。

    人到中年,我最念烟火味。烟火味,就是活泼泼的生活味,生动而暖人心脾。

    1. (1) 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围绕“烟火味”回忆了母亲的哪些事?
    2. (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划线句。

      母亲将烟火味揉捏得既暖心又热肺,我还有什么可耿耿于怀的呢?

    3. (3) 文章以“最念烟火味”为标题,有哪些作用?
    4. (4)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5. (5) 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你对选文结尾“烟火味,就是活泼泼的生活味,生动而暖人心脾”这一句话的理解。

      【链接】

      6月1日,李克强总理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是人间的烟火,是中国的生机。”.....

      地摊经济让更多的人,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安心地找到属于自己的“摊位”。小地摊,大民生。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只有让每个人的小期盼与城市的大情怀交融,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更有归属感,更有烟火气。

  • 1. (2024八下·鹤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盘红梨(刘笑伟)

    ①大学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公社的秘书。

    ②公社位于冀东一个山区,距离县城约50华里,名字很好听,叫梨树公社。到了工作地点,我一进门,就看到一个土炕,炕上摆着一个四四方方的小饭桌。小饭桌上居然还摆着一盘红梨。新鲜的红梨,芳香扑鼻,粲然放光,红彤彤的表面还撒着细腻的水珠儿。“这是我们公社特地欢迎大学生的!”小王老师真诚地说。

    ③盘腿坐在小饭桌旁,我吃了自己到基层工作后的第一顿饭:高粱米粥,加上白菜炖豆腐。边吃边聊,我问小王老师:“学校里有啥困难没有?”“困难倒没啥,就是快开学了,书本费还没收齐……”小王老师欲言又止。

    ④“还差谁家的?”我问道。“村东头紧靠河边的那一家,潘婶儿家,她家老二的书本费还没交。”小王老师回答。

    ⑤我心里想下午正好没事儿,不妨去会一会这个“不自觉”的潘婶儿,也算是帮着学校去解决一个难题。

    ⑧时值天高气爽的季节,庄稼正在收割,田野处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村东头有一条几米宽的小溪,溪水清可见底,游鱼追逐流动的白云,透明的小虾在绿绿的水草间嬉戏。举目四望,群山环绕的村落,仿佛世外桃源。

    ⑦潘婶儿家的院子没有围墙,只是围了一圈河滩上捡来的大块鹅卵石,上面再插些荆棘。我敲了敲门,就迈进她家的院子。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核桃树,还有一个石碾。我高声问:“潘婶儿在吗?”只听屋里传来一个略显沙哑的声音:“在呐,进来吧!”我一进门,一只母鸡扑棱棱飞到锅台上,锅台连着炕,炕上坐着一个中年妇女,正在做针线活儿,脸上的皱纹很深很深。她抬起头,问:“同志,有什么事吗?”

    ⑧眼前的滑婶儿脸上皱纹很深很深,面容里有些苍老,但眼神却像屋外的溪水一样清澈。忽然,我看到了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那个镜框擦拭得很干净,简直是一尘不染,与屋里的烟火气和几乎乌黑的墙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镜框里的内容更让我心里一惊:那是一张《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证书顶端印着庄严的八一军徽和火红的八一军旗。下面印着一行行仿佛在跳动的文字:李大弟同志于1951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在某部任战士,不幸于1953年6月19日在朝鲜光荣牺牲……..其家属得享受烈属优待为荷……落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

    ⑨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我愣愣地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心中涌动着崇敬之情。“同志,你有什么事儿吗?”潘婶儿再次问我的时候,我已经不知该说什么了,只能前言不搭后语地说:“我,我没事……我是新来咱们公社工作的刘秘书,来家里认认门。”“哦,都说公社来了个大学生,就是你呀!”潘婶儿上下打量着我,眼神特别慈祥,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大弟如果活着,也该长得跟你一样高了……”

    ⑩泪水瞬间盈满了我的眼眶。“潘婶儿,你等一会儿,我还忘了带一件东西。”说完,我一溜小跑回到宿舍,端起炕桌上那盘红梨就往外冲……

    ⑪回到潘婶儿家,我拉住她的手说:“婶子,这是公社慰问军烈属的梨子,您尝尝鲜。”潘婶儿用袖子擦擦眼睛,慢声细语地说:“政府年年都来慰问,我们也没啥困难,不用党和政府操心……”

    ⑫“娘,我回来啦!”这时,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冲进了屋里,掀开水缸的木盖儿,拿起水瓢舀了多半瓢水,咕咚咕咚地喝着,然后一抹嘴说:“我们玩打仗的游戏,俺又赢了!”

    ⑬吃过晚饭,天已经擦黑了,点点灯火让山乡重回静谧。油灯下,我递给正在看小说的小王老师八角一分钱,对他说:“给你,潘婶儿交了李二弟的书本费。”只见小王老师瞪大眼睛,嘴巴张得老大:“什么?公社的董书记刚刚给了我八毛一,也是说潘婶儿交的!”......

    ⑭一场冬雪,让群山和小小的山乡都拔上了晶莹闪亮的银装。与寒冷天气相反的,是欢送适龄青年入伍的热烈气氛。人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向即将启程的年轻人致敬。在公社的大门口,我春到李二弟穿着一身绿色的军装,胸前佩戴着大红花,正在和谐婶儿道别。

    ⑮雪还在下著,这更加激起了孩子们的热情。十几个鼻尖儿冻得通红的孩子,在大路两旁聚集

    ⑯雪还在下看,这更加激起了孩子们的热情。十几个鼻尖冻得通红的孩子,在大路两旁聚集着,带着羡慕的眼光观看着哥哥们参军入伍的火热场面,雪花飞舞中,一声声清脆的童音在群山间久久回荡:“一人当兵,全家光荣!”“一人当兵,、全家光荣!”

    1. (1) 阅读文章第③一一⑪段,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我”准备拜访没钱给孩子交书本费的潘婶儿→①→“我”和董书记都替潘婶儿交了书本费→②

    2. (2) 结合全文,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眼前的潘婶儿脸上皱纹很深很深,面容虽有些苍老,但眼神却像屋外的溪水一样清澈。(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泪水瞬间盈满了我的眼眶。(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3. (3) 第④段写小王老师交代潘婶儿家老二的书本费还没交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
    4. (4) 阅读全文,说说标题“一盘红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 (5) 品读文章第④段画线句,你对文中李二弟的行为有何感想?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6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