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信宜开学考)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中先后出现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关于这三个体系的实质是( )
    A . 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B . 都是在战争后建立起来的 C . 重新划分了国际关系格局 D . 都没有能维护世界的和平
  • 1. (2024高二下·大名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拉丁语最早只是古罗马拉丁姆地区的方言口语,且没有书面形式。随着罗马帝国版图扩张以后,拉丁语也随之传播到被征服地区,并在这些地区作为通用语流行起来。公元4世纪,作为帝国名义上的官方语言,拉丁语也由此开始进入基督教教会。在此后的1000多年里,拉丁语的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揭示了早期国际通用语的形成演变过程。罗马统治者通过军事征服的方式扩展疆土,将其语言也带到被征服地区,拉丁语作为行政通用语便成为理所当然之选。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展,拉丁语的影响逐步延伸到更高的文化层面,成为宗教领域、科技和学术领域的通用语。文化的传承具有延续性,即便罗马帝国灭亡了,拉丁语的通用语地位仍得以保留下来。

    材料二

    16世纪初,英语仍然只是英伦三岛的语言。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正式开启全球扩张模式,英语也随之被带到世界各地。1600年,英国因贸易需求成立东印度公司。1607年,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永久定居点——詹姆士城。17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建立殖民点。1840年,英国占领新西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国的殖民扩张史就是英语的全球传播史。在上述这些地区,英语逐渐稳定下来并发展出多种变体。截至19世纪末,英国的殖民地覆盖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及土地,标志着英语已经从英伦三岛走向世界,成为一种“日不落的语言”。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亚蓝、刘海涛《国际通用语的发展演变特点与模式》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拉丁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拉丁语和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相同之处。
  • 1. (2024高三下·扬州月考) 从欧洲传入被压迫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文化认同和发展为核心的,这使得被压迫民族发动起义时,既注重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注重吸收西方的先进事物,从而阻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征服。由此可知,民族解放运动客观上(   )
    A . 维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B . 铲除了落后地区的封建势力 C . 阻碍了新兴国家的近代化 D . 塑造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 1. (2024·贵阳开学考)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英国的影响下,法国“近水楼台先得月”法国尤其在纺织业和采煤业逐渐发展起来,许多生产部门开始使用简单机器,不少人认识到妇女在生产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下层女性的职业教育开始起步,有知识、有抱负的妇女通过沙龙和阅读进入了以前专为男人享有的知识领域。

    ——摘编自刘大明《启蒙时代的法国女性和女性观》

    材料二:西方职业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主要围绕人的因素和传播媒介的因素而展开.具体呈现为通过黄炎培等人的努力而打开,进而通过期刊等传播媒介的方式进行交流、传播,从而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这一进程呈现出政府行为与民间自发并举,以欧美尤其是美国职业教育思想为重心的特征。此外,大量留学归国的教育类专业的留学生,通过或译或著,促进西方职业教育理论在中国广泛传播。职业教育的中国化呈现出从仿照日本到日欧调和,然后再到学习德国和美国,这一过程实际上不断增强了中西融合的自觉意识。

    ——摘编自《西方职业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及其特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女子教育兴起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职业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 1. (2024高三下·福建开学考) 在独立战争开始之后,北美各殖民地派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通过了《武装宣言》,阐述了殖民地人民有拿起武器反抗的权利,但是表示依然效忠英国。 且在向英国请愿的《橄榄枝请愿书》中,再次重申愿意效忠英国。此次大陆会议( )
    A . 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B . 强化了英国在殖民地的影响力 C . 论证了殖民地独立的合理性 D . 表明殖民地人民身份认同模糊
  • 1. (2024高二下·南阳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农耕可以自勘,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于是而遂有强烈之“战胜与克服欲”。此种民族,其内心深处,无论其为世界观或人生观,皆有一种强烈之“对立感”,于是而尚自由、争独立,此乃与其战胜克服之要求相呼应。故此种文化之特性常见为“征伐的”“侵略的”。

    农业生活所依赖,曰气候、曰雨泽、曰土壤,此三者,皆非由人类自力安排,而若冥冥中已有为之布置妥帖而惟待人类之信任与忍耐以为顺应,乃无所用其战胜与克服。故农耕文化子最内感曰“天人相应”“物我一体”,曰“顺”曰“和”。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该书写于1940年代)

    结合中外历史,评析钱穆的观点。(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叙述成文,条理清晰)

  • 1. (2023高三上·惠州)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法国当时的历史来看,民族主义是在对抗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王权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共同体的情感意识。在大革命之前,法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平等、自由、人权等观念已深入人心,为大革命时期所建立的新的共同体坚持,并体现在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法国民族主义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的民族主义显示出了极强的政治影响力,随着法国大革命逐渐蔓延。

    ——摘编自崔卫峰《“民族主义”内涵之我见——以法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和特点为例》

    材料二 1908年,刘式训上奏清廷要求制定国籍法,他列举了四点理由:一是主权的问题,认为国籍可以看作是“声张主权的一个要件”;二是与条约的关系,认为海外殖民地的“登录民”(华侨)回到国内置办财产,可能导致“禁止外国人在内地置产”的条约遭到“暗中破坏”;三是应对欧美“出生地主义”国籍法可能对我国“血统主义”传统造成的冲击;四是欲成为近代立宪国家,不论选举或征兵都需要确定国民,“国籍法不可或缺”。该项奏折得到皇帝批准,制定国籍法被提上议事日程。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 1. (2024·浙江模拟) 下图为19世纪初的漫画,图中人物为法国的拿破仑和英国的代表人物约翰·布尔。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

    A . 拿破仑帝国征服欧洲盛极一时 B . 英国力阻拿破仑的扩张与称霸 C . 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展开对决 D . 英法两国联合用武力瓜分世界
  • 1.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 某一历史人物被黑格尔誉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由于一次著名的战役而成为军事上 的失败者,但又由于一部著名的法典成为了西方立法史中一座伟大的丰碑。这位“人物”及其立法“丰碑”是( )
    A . 查士丁尼和《罗马民法大全》 B . 格劳修斯和《战争与和平法》 C . 拿破仑和《法国民法典》 D . 罗斯福和《社会保障法》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月考)  《拿破仑法典》第113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第1710条规定,“凡劳动力雇佣者可与出卖劳力者商定,一方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他方约定支付报酬的契约”。据此可知《拿破仑法典》( )
    A . 偏向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B . 注重保护雇佣者的私有财产 C .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 . 体现了大陆法系的基本特征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