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列对《长恨歌》中有关诗句的鉴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此句是写成仙后的杨贵妃,闻听使者探访,感极而泣的情景。这里把杨贵妃比作梨花,梨花的洁白,不仅象征了作为仙子的杨贵妃的圣洁,同时也照应了上文的“温泉水滑洗凝脂”。 B .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这两句景物描写,前句是春风桃李之乐景,后句是秋雨梧桐之哀景。前句乐景写哀情,后句哀景写哀情,都是在衬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苦苦思念。 C .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此二句用夸张的手法拟写杨贵妃的美貌、娇媚,以及进宫后因色而得宠,与后文的“雪肤花貌”“梨花带雨”句一样,目的都是在写唐玄宗对她的爱。 D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句结笔,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恨”的无尽,点明了题旨,回应了开头,而且“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 1.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虽仍为乐府,已不拘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B . 白居易在江州时,曾整理、编集自己的诗歌作品,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最精华的部分,是他的感伤诗,这些诗篇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如《观刈麦》《卖炭翁》等。 C .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 D . 《长恨歌》的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 1. 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只有实行________,才能保障人民的一切权利。

    ②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都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________,因为是悲剧结局,故以“长恨”为名。

    ③伊拉克这个饱经战火的国家,近日来,经常传来恐怖分子制造的________的血腥事件的消息,让世界人民为之担忧。

    A . 法治 题材 骇人听闻 B . 法治  体裁  耸人听闻 C . 法制  题材  耸人听闻 D . 法制  体裁  骇人听闻
  • 1. 下列各选项中对“内”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通“纳”,译为“接纳”“放进”) B . 西宫南内多秋草。《长恨歌》(里面) C .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国内,内政) D .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促织》(内室,里面,内部)
  • 1. 综合性学习。 

     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是一双手,搀扶我们走过春夏秋冬。

    6月19日是父亲节,为了感激父亲的养育之恩及父亲对家庭、社会的贡献,七年级一班开展“我终于读懂了父亲”的专题实践活动。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1. (1) 活动一: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 (2) 活动二:请你设计两个调查题,了解大家过“父亲节”的情况。

    3. (3) 活动三:用上一种修辞方法给你父亲发一条短信,表示自己的感恩之情,不超过50字。 

  • 1. 天长地久有时尽,。   (白居易《长恨歌》)

  • 1.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形容杨贵妃一笑倾城,使得唐玄宗后宫之中的其他妃子都黯然失色的句子是

  • 1. 简要分析《长恨歌》中“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两句的表达效果。
  • 1. 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长恨歌》是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叙事诗。

    白居易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的作者。

    诗人含蓄地批判其政治之腐败并极力讴歌其爱情之忠诚。

    以《长恨歌》为主语:

    以白居易为主语:

  • 1. 阅读诗歌,完成下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 (1)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2)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 (3) 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4. (4) “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 2 下一页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