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 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B . 日本最近发生了强烈地震,大量建筑物坍塌,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各大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C . 索科洛夫和同是孤儿的伊琳娜结婚后,生了三个聪明的懂事的儿女,一家五口相濡以沫 , 和睦幸福。 D .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有关船只在中国管辖海域进行正常的巡航活动是无可非议的。
  • 1.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 那(shà)     击(jū)     葬(mái)        动(chàn) B . 逅(xiè)     吞(shì)    粗(kuàng)      意(qiè) C . 好(shì)     闪(shuò)   然(hè)         咒(zǔ) D . (lè)      息(zhì)    干(kū)         泥(nìng)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立意  标新立异  黯淡  暗淡无光 B . 求实  实事求是  世故  人情事故 C . 行迹  形迹可疑  国事  共商国是 D . 淹没  湮没无闻  精心  漫不经心
  • 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小狗包弟》选自巴金的《忏悔录》。作者叙述自家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时的悲惨遭遇,给作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从侧面反映了那个疯狂时代惨无人道的现实,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愧疚和忏悔之情。 B .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其中《琵琶行》《长恨歌》都是他的代表作。 C . 《巴黎圣母院》体现了雨果“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她的善良与弗洛罗的狠毒,她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形成鲜明的对比;同一个人身上也存在对比,如卡西莫多虽然丑劣不堪,心灵却高尚无比。 D . 《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深刻地展现了当时贵族大家庭内部和外部的种种矛盾冲突,小说中“情重愈斟情”的感伤与“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末世感两相映衬,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 1.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得到国家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光彩的那一天,倚马可待 B . 地产商们得知某厂房宣布拍卖的消息后,纷纷看好这块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地块,厂房受到买家追捧,成为众矢之的 C . 李女士勇敢地站出来,在媒体上现身说法自己的遭遇,提醒广大市民不要因贪小便宜而上了骗子的当。 D . 荣誉的桂冠不会平白无故地降临到一个人的头上,成功者的每一步足迹,都深深嵌着难以言喻的沉重和艰辛。
  •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山 村

    戴复古①

      山崦②谁家绿树中,短墙半露石榴红。

    萧然门巷无人到,三两孙随白发翁。

    万竹梢头云气生,西风吹雨又吹晴。

    题诗未了下山去,一路吟声杂水声。

    注:①戴复古,南宋诗人。②山崦,山的西面。

    1. (1) 诗的前三联分别描绘了三幅山村风情画。这些画面各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2. (2) 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1. 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昆剧在表演艺术上_________高雅,而且优秀艺人为了_________观众,常常以通俗的语言_________剧本。

    A . 品味  接进  润色 B . 品位  接近  润饰 C . 品味  接近  润色 D . 品位  接进  润饰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强迫           倔强              强词夺理              强行突 破 B . 折本           折腾              令人折服              损兵折将 C . 和泥           和亲              曲高和寡              面里和糖 D . 面糊          糊墙              糊上裂缝              辣椒糊子
  •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                                                              , 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③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④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⑤他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⑥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A . ④①②⑤⑥③ B . ⑥③⑤②④①     C . ④①⑥②⑤③ D . ⑥③⑤④②①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

    卞流光

        ①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扬名海内的《沉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②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种子。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来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1913年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的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他曾给一个叫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

        ③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后,郁达夫跟许多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还乡记》这样写道: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留学时代在异国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当时的情状和现在在中国的死灭的都会里的流离的状态一对照,觉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过去的云烟。《沉沦》的风行海内并没有给郁达夫带来实质性的改变。经济上照样无法立足,还引来无数的误解和谩骂。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回国伊始,郁达夫一边在安庆教书,一边写作、编杂志,然后又因为生计无着,再去教书。这样来来回回有三四次,"为饥寒的驱使,乞食四方,车无停辙。"

        ④这个时候郁达夫写过一系列文章,如《还乡记》、《还乡后记》、《南行杂记》和《感伤的行旅》,给读者一个飘零的旅行者的背影。1926年春,时在广州的郁达夫接到远在北京的儿子龙儿病危的电报,仓惶北归,却还是没来得及见儿子一面。多年来的奔波漂泊的苦楚,一下子汩汩而出。他在散文《一个人在途上》的结尾这样写道: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远了。自家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如此凄凉的自况,孰料却成为他一生的谶言。

        ⑤感情上的连连受挫,加重了他的流离感。1927年与王映霞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浪形迹.流连酒楼歌馆。"检点青衫旧泪痕,歌场到处有名存。"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郁达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家杭州。过起来了半名士半隐士的家居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与国事一样,家庭同样遭遇风雨?飘摇。备受打击的郁达夫此时应该是很绝望的,从他的选择可以看出:只身去国,自我放逐。"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遥范蠡舟。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圹(坟墓)在星洲。"见过郁达夫临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那沧桑的面容,蜷曲凌乱的发须,几乎让人难以辨识。

        ⑥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不管是选择还是命定,郁达夫没有回头。郁达夫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他的沉沦、颓废、软弱、自卑、自我暴露,掩盖不了其率真赤诚对这个社会强大的冲击力。郁达夫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让人恨,也让人爱,因为这就是他。终其一生,他没有屈服改变过,哪怕这漫漫旅程,他必须一个人走。

    1. (1) 作者说“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

    2. (2) 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 (3)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学过的《故都的秋》,就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结合文中提到的他的其他作品,谈谈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1 2 3 下一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