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 (1) 关于上述文段,下列各项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2. (2)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要求:准确、完整、流畅。

      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 ,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1. 下列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杜牧诗歌中虚实的运用和处理微妙复杂,变化无穷。______,善于给读者创造驰骋想象和联想的广阔天地,正是古代诗歌既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奥秘之所在。

    A . 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 B . 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C . 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D . 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
  • 1. (2023高一下·吉林月考)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lì)     秦(luò)      日月割(xuē)    廊腰回(màn) B . 迤(lǐ)      草(jiè)       胜负之(shǔ)     倚如山(dié) C . (yǔ)     下(yàn)   奉之繁(mí)       鼎玉石(chēnɡ) D . 车(niǎn)    尽(dài)      抱救火(xīn)      朝歌夜(xuán)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②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 1. (2023高一下·吉林月考) 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A .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局势,却为了秦人积下的威势胁迫,一天天地割让,而趋于灭亡。 B . 真悲观啊!有如此的形势,却被秦国的一贯暴力所挟制,一天天地割让,而趋于灭亡。 C . 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地割让(土地),而趋于灭亡。 D . 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因为秦国的暴力威胁,一天天地割让(土地),而趋于灭亡。
  • 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嬴而不助五国也  亲近 B . 蜀山  光秃 C . 多于在之粟粒  谷仓 D . 祸焉  快速
  • 1. 下列选项中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 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韩愈《祭十二郎文》)

    翻译:(我)才得以怀着悲哀(向死者)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准备好应时的鲜美食品作祭品。

    B .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翻译:有人问:六国互相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而灭亡。

    C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翻译: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物中积累起来的,智慧勇敢的人大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扰。难道仅仅是因为宠幸伶人吗?

    D .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翻译:如今的画家却是一节一节地画出竹子,一叶一叶地堆起来,(这样做)哪里还有完整的竹子呢?

  • 1. (2023高一下·吉林月考)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斩荆棘 B .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 . 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①,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②。③,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以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

1 2 3 4 下一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