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三上·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焉而亡。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仪:指日晷仪,用日影度量时间的仪器。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彼其人者[A]生乎今之世[B]而志乎古之道[C]晓然[D]独明于先王之[E]所以得之[F]所以[G]失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5. (5) 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1. (1) 《阿房宫赋》中,杜牧说“”,认为秦国亡于自身,随后又指出这类历史悲剧一再重演的原因是“”。
    2. (2)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真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也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3. (3)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一句,是感叹时无英雄;“”一句,是通过描写佛狸祠社日的热闹场面,表达对统治者不思进取,百姓愚昧麻木、安于异族统治的忧愤之情。
  • 1. (2023高一下·天津市期末)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①六王(完结) ②蜀山(光秃) ③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 B . ①直咸阳(通达) ②廊腰回(萦绕)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C . ①雷霆惊(突然) ②而望焉(宠幸) 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 D . 立远视(长久) ②朝歌夜弦,秦宫人(做) 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
  • 1. (2023高一下·双鸭山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是诗人从梦中惊醒后看到眼前只有枕席而产生的关于人世间的联想。 
    2. (2) 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两句,与黑格尔的名言“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如出一辙。 
    3. (3) 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如果一味赂秦求保,就会陷入“”的恶性循环之中,国家难免灭亡。 
  • 1. (2023高一下·朝阳月考)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 . 《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 . 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 . 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 1. 下面对课文《 阿房宫赋 》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这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 B . 一个“兀”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 C . “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面积之大,“隔离天日”说明楼阁密度之紧。 D . “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的宏阔景象,气势非凡。
  • 1. 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祖父    厥:相当于“其” B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断定 C . 胜负之  数:次数 D . 祸焉  速:招致
  •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咸阳      走:通达 B . 何虹     霁:雨过天晴 C . 而望焉     幸:幸运 D . 栋之柱     负:支撑
  • 1. (2023高三上·菏泽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诗经·氓》中写女子的家人对女子这段婚约不了解甚至冷嘲热讽的句子是“”。
    2. (2) 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运用反问手法,表明作者对秦统治者极尽搜刮而又极端不珍惜的愤慨。
    3. (3)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一句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通之处;这首词中的“”与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都写到了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
  • 1. (2022高二上·泸县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 (1) 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3)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4. (4)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