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月考) 有学者说:“明政府并不关心中外贸易发展状况,如何‘怀柔远人’,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才是其最为重要的目标,形成了有朝贡才有互市、有朝贡才有贸易的局面。”这表明明朝( )
    A . 海禁与朝贡贸易相配合 B . 外贸繁荣带动对外开放 C . 政府一直禁绝民间贸易 D . 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
  • 1. (2024高三下·浙江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文学对曰:“……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大夫(桑弘羊)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摘自汉朝桓宽《盐铁论》

    材料二 1567年(隆庆元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隆庆六年,郡守罗青霄……议征商税,以及贾舶……万历三年,中丞刘尧诲请税舶以充兵饷,岁额六千……于时商引俱海防官管给,每引征税有差,名曰引税。(东西洋每引税银三两……其后加增东西洋税银六两)。十七年中丞周案议,将东西洋贾舶题定额,数岁限船八十,有八给引如之,后经自变量有限,而愿贩者多,增到百一十引矣。其征税之规,有水饷、有陆饷、有加增饷。

    ——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双方争论的焦点并指出各自的理由。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6世纪中后期明朝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并从世界潮流的角度简要评价明清海禁政策。
  • 1. (2024高二下·仪陇月考) 历史现象发生在特定的时空之中。发生在如图所示时空的经济现象是( )

    A . “朝贡贸易”“海禁”政策并行不悖 B . 商业市镇和商帮开始大量出现 C . 开始在边境设榷场与少数民族互市交易 D .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迅速发展
  • 1. (2024高一下·仁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班牙占据吕宋后,吕宋岛也没有什么产品可以与中国交换,只有从墨西哥输入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当时中国的茶、糖、丝、铁器、瓷器等商品涌向海外,而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中国获得了大约60000吨白银,大概占世界有纪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白银输入量,梁方仲估计为1亿两。这么巨量的白银输入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当然是不可估量的。这种白银贸易不但改变了以往的物物贸易方式,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以奢侈品为主、以满足封建统治者需要为目的的贸易格局。

    ——郑有国苏文著《明代中后期中国东南沿海与世界贸易体系》

    材料二:早期近代(1450~1750年)是全球的一个新时代,……世界历史的许多重大主题在早期近代发生了变化。由于得到航海技术的支持,许多文明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网络大到全球范围,突破了以前的国际联系。美洲第一次被卷入了与其他文明的联系,包括全球贸易联系。波利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土著社会也开始经历痛苦的融入全球的过程。到1750年,世界上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完全孤立的社会。

    ——施诚《全球史中的“早期近代”》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
    2. (2)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欧洲在“早期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哪些共同的经济“近代”性,并说明新航路开辟在“全球史”发展中的地位。
  • 1. (2023高二下·邯郸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20世纪80年代,对于康乾盛世的研究多集中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作用上。史学界对此问题的看法分为两派。其中一派认为,清政府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并没有起到自卫和阻挡资本主义冲击的作用。也有学者的观点恰好相反,认为闭关锁国政策虽具有保守性,但在客观上的确起了抵抗外来侵略和自我防卫作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对此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有些学者提出了“机会”说,认为清朝在18世纪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失掉了一次走向世界的机会,由此拉开了与西方世界的距离。 

    进入21世纪后,史学界将康乾盛世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进行比较,有的学者认为“近三个世纪的大清帝国史,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与此同时,帝国的外部环境、外部世界也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且比较起来,后者比前者变动与发展的速度,更是迅猛的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大清帝国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就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被动,因而越来越异化,终于从一个雄强一世的东方大帝国、一个中央王国,异化为一个半殖民地、一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 

    ——摘编自梁俊艳《全球视野下康乾盛世研究学术史回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 (2024高三下·岳阳月考) 17世纪后期,广东人鄚玖率族人南迁至湄公河三角洲的河仙,并把此地经营为富庶的小邦(亦称“港口国”)。乾隆年间官方文献评价其“宫室与中国无异,服物制度仿佛前代(明朝)”“其风俗重文学,好诗书……子弟皆彬彬如也”。这体现了( )
    A . 清朝开明的民族文化政策 B . 双方对中华礼教的认同 C . 宗藩朝贡体系的深入发展 D . 移民社会呈现多元色彩
  • 1. (2024高三下·重庆市) 清初外国海盗假贸易之名行掠夺之实,出于国防的需要,中国采取了自卫性质的“禁绝”行为。嘉庆年间海盗活动猖獗,威胁海上航行秩序,嘉庆一方面建设海军武力打击海盗,另一方面引诱海盗投首。材料说明清朝前期( )
    A . 出现了近代主权意识 B . 强化了闭关自守政策 C . 萌发了朴素海权意识 D . 维护了世界自由贸易
  • 1. (2023高二上·东坡期末) 1685至1757年,西方来华商船312艘,而乾隆帝实行“一口通商”后的1758至1838年,前来广州贸易的商船达5107艘。18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末平均每年关税税银大约5万两左右,而19世纪初则达到每年100多万两。这表明(   )
    A . 清朝朝贡贸易持续发展 B . 自然经济即将走向解体 C . 闭关锁国实为有限开放 D . 国家财政倚重关税收入
  • 1. (2024高一下·昭通开学考) 下面为《明太祖实录》中的部分记载。这些记载反映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目的是( )

    o洪武五年八月,倭夷寇福州之福宁县,前后杀掠居民三百五十。

    o洪武十三年七月,倭夷寇劫广州府东莞等县。

    o洪武十四年七月,己巳(年) 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o洪武十七年八月,禁民入海捕鱼以防倭故也。

    A . 打击走私活动 B . 封锁日本经济 C . 限制海外贸易 D . 防御倭寇骚扰
  • 1. (2024高三下·清源月考) 在内忧外患双重夹击和东西海洋势力激烈竞逐的大潮中,明代海外贸易政策长期倾向干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自我限制和自我设防,其手段包括严控“输入”“输出”、“内防”“外防”并重。据此判断,明朝的海禁政策(   )
    A . 有效抵御了西方列强的侵扰 B . 阻断了中西之间的贸易往来 C . 本质是应对冲击的消极防御 D . 改善了沿海居民的生活环境
1 2 3 4 5 下一页 共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