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岳阳月考) 1978年,全国社队企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7%左右。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到2008年增加值已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71.21%,且呈现出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布局的趋势。这些变化( )
    A . 得益于基层民主的建设 B . 缘于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C . 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 D . 导致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改变
  • 1.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标语、口号、歌谣往往打上了时代的印记。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走合作化道路”

    ——195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知》

    “工业学大庆”

    ——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其他部门学习大庆油田的经验,“工业学大庆”的口号从此在全国传播

    “农业学大寨”

    ——1964年,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讲话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1981)”

    ——80年代初,中央在农业改革中提出此口号,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邓小平1986年8月在天津视察过程中提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

    ——摘编自《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标语口号》

    依据上述材料,确立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1. (2024高三上·济宁期末) 从1979年开始,广东省在农村社队推行“五定一奖”的经营管理制度,即定劳动、定地段、定成本、定工分、定产量,超产奖励。这一做法意在( )
    A . 摒弃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 B . 防止农村出现新的贫富分化 C . 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 . 建立适应对外开放的新体制
  • 1. (2024高三下·镇江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重大史事

    相关表述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

    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87年中共十三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22年中共二十大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 1. (2023高一上·佛山期末) 20世纪80年代,农民生产出来的食品、服装以及自行车等,无法进入国营流通体系,于是就在农村或城乡接合地带自建各种专业性的交易场所,它们大多没有经过政府审批,经常遭到驱逐和没收。由此可知,当时(   )
    A . 市场流通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B . 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改革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 D . 计划经济的问题积重难返
  • 1. (2024高一下·万州开学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先后出现了“专业协会”“农民联合购销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21世纪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到2017年全国已达193万多个。这反映出( )
    A . 农业合作经营成为时代主流 B . 市场经济释放农民生产热情 C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存在反复 D . 农村生产组织的继承与创新
  • 1. (2024高三下·扬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从11世纪“城市兴起”至18世纪工业革命的7个世纪间,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不及工业革命后一个世纪的成就。在封建农奴制下,农奴没有人身自由、迁徙权利和婚姻自由,也没有择业权利,农奴大部分时间须为领主服劳役以及在自己份地上进行农业劳动,不能自由从事庄园手工业等其他生产活动。大多数农奴基本上被固定在份地或领主自营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尽管英国中世纪也出现城市兴起,不过当时的城市人口和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并未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许多市民仍然在城市边耕种一小块地,还要向领主交纳继承税和承担一定的劳役。可见,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城市化,同低水平的农业生产力相适应的。在工业革命以前,土地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种生活生产资料,还具有某种社会和文化的象征意义,每一块土地都记载着家族的历史,印有家族的名字。拥有土地是社会地位的象征,符合封建农本社会正统观念。

    ——摘编自谷延方《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制约因素》

    材料二 统计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头3年间,有300余万农民进城就业,占同期城市就业人数的30%。1957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了24.4%。于是,1960年年底,中央不得不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实行企业的关停并转,精减大批城镇职工返回农村,实行“逆向转移”。从1979年到1997年的18年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并在主要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渠道的这次转移过程中,呈现出自发转移的特征。2002年中共中央2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对进城农民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并要求各地认真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劳动合同管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摘编自兰荣禄《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轨迹与现实走向》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11-18世纪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作用。
  • 1. (2024高三下·扬州月考)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都市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农民不离本土,变农村为微小城市或准城市,其趋向则是连成规模,成为正式都市或者成为某个城市的部分。这里居民生活的条件、方式已与多数城市居民相同,其物质消费可以用超前、丰裕来形容。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民增收 B . 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劳动力转移 D . 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 1. (2024高一下·许昌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在这七年中,我们先用三年的时间巩固了人民政权。紧接着,又用四年时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下,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进行了156项重大工程建设,到1956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工农业协调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兴旺局面。

    ——摘编自周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巩固人民政权所采取的措施。并指出这一时期新中国在政治制度建设和外交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图中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三个峰值出现的推动因素。
  • 1. (2023高一上·丰台期末)  民族交融˙民族抗争˙民族振兴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儒家经典)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他经常在清微堂、苑堂给群臣讲经,或亲临皇宗学“亲问博士经义”,即使在巡察、征伐途中,也同大臣在车上谈经论典,不肯停辍。489年,孝文帝立孔庙于京师;492年,改称孔子为文圣尼父;495年,孝文帝亲祠孔子庙。孝文帝敬重大臣刘芳的儒学功底,主动与之联姻;一代大儒高允博通经史,多年参与孝文帝的军机大事,晚年还为孝文帝议定律令,因此常受孝文帝的赏赐与恩惠。

    ——摘编自李世龙、刘惟《北魏孝文帝治国思想述论》

    史料


    亮欲都燕,先遣画工写京师宫室制度,至于阔狭修短,曲画其数,授之左相张浩辈按图以修之。

    ——《日下旧闻考》

    说明

    《日下旧闻考》是乾隆年间编纂的有关北京史的书籍。材料大意是:金朝海陵王完颜亮想迁都燕京(今北京),先派遣画工详细绘制北宋都城东京的图样,要求左相张浩等人按照图样修建都城。

    1990年,在北京丰台区右安门外发现的金中都南城垣水关遗址,考古研究证实其结构特点与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的规定要求基本一致。《营造法式》是一部北宋官方颁布的有关建筑营造规范的书籍。

    1938年7月,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举行大规模的抗战一周年纪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是“七七”献金。武汉各界民众对献金的反应十分热烈。短短5天内,参加献金的达50万人以上,献金总额超过100万元。“来献金的人中,有工厂的工人,有郊区的农民,有船员,还有人力车夫、店员、小贩,甚至还有乞丐”。“乞丐教养所全体乞丐绝食一日,把节约下来的钱捐献。这些感人的事例真是成千上万!劳苦大众捐献的这一点一滴的血汗钱,这不是钱,是他们对敌人的仇恨,是对胜利的希望!”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序号

    意义非凡的“第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部分史事)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一声春雷。小岗村被誉为“农村改革第一村”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第一个经济特区

    1980年,卖纽扣的19岁温州姑娘章华妹,如愿以偿地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工商证字第10101号

    1987年,美国快餐公司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繁华地带正式开业

                   ——摘编自吴颖《40年改革开放之路,40个意义非凡的“第一”》

    1. (1) 依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尊崇儒学的举措。结合所学,分析其目的。
    2. (2) 指出两则史料的类型,并根据史料的内容进行互证,得出相关结论。
    3. (3) 提炼材料中史事所体现的抗战精神,并指出该史事的背景。
    4. (4)  从材料中选择两个史事(写出序号),分别说明其意义。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