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史称他“巧思绝人”,他改良天文仪器,发明观测精准的“简仪”,另在南北遍设二十七个观测天文的“测景”站,最北的测景站在北纬64.5度。他通过观测结果修正了以往历法的误差。他的历法朝廷实行了三百六十余年,直到清初为《时宪历》替代。他的成果是( )
    A . 《梦溪笔谈》 B . 《农书》 C . 《授时历》 D . 《九章算术》
  • 1. (2024高二下·衡水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每一个历史时段.世界上总有某些地区因其有更多的人口、更具影响力、更具塑造世界的力量而比其他地区更为突出。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相对占据了更多的优势,这并不是出于认同上的原因,而是因为中国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影响全球的创举的确极其丰富。

    西方人总是从中国学到许多,而不是中国人从西方学到许多。直到18世纪,西方的劣势才开始逆转。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从材料(整体或局部)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观点,评析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 (2024高二下·邢台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创造了天命的意识形态,“上帝既命,侯于周服”。所有后继的中国王朝都继承了君权天命的观念。并且,所有后继的统治更替都诉诸同样的声明,即天命从一个衰朽的朝代转移到了另一个具有更大“德”的朝代。周人创造了一个神话,这一神话已经传承了下来,现在也是西方人的标准中国观,即一个巨大的整体国家,一个具有异常持久力的统一文化。

    材料二

    在每一个历史时段,世界上总有某些地区因其更具影响力、有更多的人口、更具塑造世界的力量而比其他地区更为突出。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相对占据了更多的优势,这并不是出于认同上的原因,而是因为中国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影响全球的创举的确极其丰富。公元4世纪末,中国流民将佛教引入高句丽;520—530年,百济和新罗国王皈依佛教;538年,首座佛像进入日本;574—622 年,最重要的皇室佛教支持者(日本)圣德太子在世;公元7世纪,佛教在日本皇室的支持下迅速扩张。

    西方人总是从中国学到许多而不是中国人从西方学到许多。直到18世纪,西方的劣势才开始逆转。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 (1) 材料一中,周人创造的意识形态体现了 的传统文化内涵,周人创造的“神话”反映了中华文化的 (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相对占据了更多的优势”的表现。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中国“影响全球的创举”并加以阐述。
  • 1. (2023高二下·南昌期末) 如图所示为宋元时期的扇式风箱变迁,这可用于说明( )

    金家《武经总要》记载单扇式风箱图;与炼炉直挂相连,没有克服间歇鼓风的不足

    元代《铸铁拌图》:两扇门上分别设有两根拉杆,使一次鼓入炉内的气流量增大,以产生连续的气流鼓风

    A . 冶金业动力实现革新 B . 家庭式劳作方式的完善 C . 农业灌溉条件的改善 D . 生产工艺的传承与革新
  • 1. (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 宋朝代表华夏民族主流,创造了中华民族新辉煌,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入宋以后, 各种商业气象扑面而来:近代城市坊市合一、沿街设店的风貌形成于北宋中叶;乡村地区草市、墟集数量激增的第一个浪潮出现于宋代;交换手段的便利化即纸币的使用和贵金属白银货币化起源于宋代;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的加强亦在宋代;更不要说海外贸易的第一波大潮出现于宋代。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海上丝路勃兴》

    材料二

    宋人发明 了诸多可以代替人力、畜力提供动力的自动化器械,虽然没有发明蒸汽机,但人们对大自然动力的利用已相当自觉。宋朝是一个大量使用水轮技术的时代,在许多作坊中都采用了水力驱动机械,人们利用水力进行舂碓、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宋朝政府对发展水力机械与自动化手工业作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在京师与一部分州设立“磨务”,管理水力机械。

    ——摘编 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巳呈巅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发展呈现的新气象并简析其繁荣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提炼出作者关于宋代科技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 1. (2024高一下·开学考) 唐中期有了制火药的方法,唐末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成熟的基础上,发明“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上述材料重点说明宋代科技( )
    A . 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 . 以服务生产为目的 C .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 在应用中改进创新
  • 1. (2024高二下·永州开学考)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和文学的重心下移,跟教育的普及有关⋯⋯农村下层民众的孩子,学习基础普及的文化知识,主要靠的是分布于乡里村落的乡先生。有些科举落第者回归乡里,参与着不少村学、 家塾,这些民间私学分布的时间、 空间及其教学层次和灵活度,显然不是官办的州县学校以及书院所能比拟的。现在说到启蒙教育的课本,都会说“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文》是最早的,南朝时候就有了。《百家姓》是北宋前期在江浙一带的吴越旧地出现的。《三字经》则出现更晚, 一般认为是南宋后期王应麟编的,明代以后又有改动。 这样的民间教育,启蒙式教学,渗透到平民阶层,奠定了中国文化近千年来广大而深厚的基础。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二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来看,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 二是斗争与发展;三是继承与创新;四是吸收与消化;五是高潮与低谷。

    ——摘编自熊铁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基层教育的普及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宋代文化下移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 围绕“汉唐文化的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 1. (2024高一下·河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僧一行,俗姓张,父亲是武功县县令。 一行少时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曾拜访道士尹崇,借阅《太玄经》数日,撰写《大衍玄图》和《义决》。 武则天主政时期,一行为避祸出家为僧,隐居嵩山,拒绝征召,后前往荆州当阳山学习梵律。 开元五年(717 年),一行被其族叔强行带到长安,玄宗多次向他咨询安定国家、抚育人民的道理。 当时的历法在推算天象方面渐渐出现偏差,玄宗命一行考查前代诸家历法,重新编订新历法;另派人制作黄道游仪,观测天象,与一行的研究互证。 一行取《周易》“大衍之数”之名,主持编订《开元大衍历经》。 一行去世时,玄宗赐给他“大慧禅师”的谥号。

    —摘编自刘昫等《旧唐书》等

    材料二

    至元十六年(1279年),经元世祖批允,郭守敬进行了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并根据观测结果编订了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授时历》,其对地球自转周期的计算与现代值只差26秒。 郭守敬还擅长制造仪器,创造和改进了简仪、仰仪、高表、候极仪、景符等 13 种天文仪器。 其中,简仪就是他对前代过于复杂的浑仪加以简化而成的;景符则是郭守敬宋代的八尺长的圭表增高到四十尺,并依据小孔成像的原理改制成的测影器具,它大大提高了测定精度。

    ——摘编自李兴濂《郭守敬:七百年前的中国科学之星》

    1. (1)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的唐代前期的历史信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僧一行和郭守敬对天文学的贡献,并说明他们能够作出贡献共同的有利条件。
  • 1. (2024高一下·河南月考) 五代以前,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为官府、私家抄书或自己抄书出售的群体——“经生”,如“(成都)吴彩鸾善书小字,尝书《唐韵》鬻之”。而到宋代及以后,“经生”群体则大量减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印刷技术的进步 B . 农业经济的发展 C . 市民文化的兴起 D . 科举制度的完善
  • 1. (2023高一上·贵阳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流传着以嫦娥奔月为代表的“飞天”神话,同时也有很多飞天的尝试。《汉书·王莽传》记载,当时有人使用鸟羽制成两只人工翅膀捆绑在身上,再装上环钮等器件,弹地而起后飞了数百步。宋代,拥有了更加强大的技术手段——火箭,借助火药燃烧向后喷火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箭可以飞得更远。明代,中国的火箭技术更加发达,出现了原始的两级火箭——火龙出水。火箭的发明,给人们遨游太空的梦想带来了新希望。据一些西方文献记载,明朝初年,一位叫做“万户”的官员做了一次“飞天”试验。他将47支火箭和两只风筝绑在椅子上,点燃火箭试图飞向天空,但是飞天椅最后摔到山坡下,他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万户的勇敢精神受到人们的肯定和敬仰,他也被认为是“试图利用火箭作为交通工具的第一人”。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第17期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地看到了航天科技工业在国防建设、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对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创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这是确立我国大国地位的基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把发展航天技术纳入“863”计划。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并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先后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用不到30年的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摘编自林溪《中国“飞天简史”:从梦想到现实》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古代飞天梦的探索,分析万户飞天尝试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简析新中国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并谈谈这一发展带来的启示。
1 2 3 4 5 下一页 共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