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毕节模拟)  20世纪60年代起,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民在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的带领下,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此水利工程的兴修( )
    A . 落实了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 B . 贯彻了八字方针的工作要求 C . 得益于基层政府的组织能力 D . 彰显了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 1. (2024高一下·合江期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问一问,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振复兴吗?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

    ——李大钊《人种问题》(1924)

    材料二  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

    ——《新华日报》发刊词(1938)

    材料三  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之后,“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

    1. (1) 解释材料一中民族复活的“动机”。
    2. (2)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不同的原因。
    3. (3)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四,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 1. (2024高一下·乌鲁木齐月考) 1956年5月,浙江温州永嘉县燎原社试点“包产到队、责任到户、定额到丘、统一经营”的责任制,时任县委副书记的李云河将之称为“包产到户”,到1957年4月,燎原社85%的农户增加了收入,单季春粮增产40%。这表明(   )
    A .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地完成 B .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 C . 部分干群的创造激发了生产活力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推广
  • 1. (2024高一下·乌鲁木齐月考) 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三线建设(   )
    A . 推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B . 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步骤 C . 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D . 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工业布局
  • 1. (2024高一下·南山月考)  下表反映了1957—1965年部分大城市划定市区(含城区与郊区)面积变化(单位:平方公里) 据该表可知,市区面积的收缩反映出当时中国( )

    年份

    北京

    杭州

    哈尔滨

    备注

    1957

    4820

    253

    1247

    城市面积减少部分原为供应城市蔬菜等副食品的郊区,转变为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村

    1958

    8860

    1157

    1247

    1962

    27012

    397

    2450

    1965

    27012

    397

    1334

    A . 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受到削弱 B . 农村地区的经济作用增强 C . 城市规划受到国际局势影响 D . 八字方针取得了一定成效
  • 1. (2024高一下·盐田月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作出“三线(西南、西北)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涉及钢铁石油、农林等300多个重大项目,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昆铁路等重大项目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
    A . 完善了国民经济结构 B . 体现八字方针对工业的调整 C . 打破了西方经济封锁 D . 改善了国防实力和经济布局
  • 1. (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 20世纪中国出现过两次西部地区的工业建设高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布局不合理,绝大部分工业建立在沿海地区。这种畸形布局,使上海和沿海沿江地区的工业受日本侵略的严重威胁。1937年,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工业内迁计划。虽然内迁的工厂只占1937年全国工厂总数的11%,大量工厂因种种原因滞留沿海等地,受到战火破坏或沦入敌手,但内迁的工厂多是重要的企业,是中国工业的精华。这批骨干企业迁往大后方,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机械和纺织工业在西南西北的发展,成为战时后方工业的中坚。重庆、昆明、桂林、西安、宝鸡、兰州、汉中、衡阳、邵阳等城市,都逐渐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中心。

    ——摘编自张宪文《试论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经济战略的转变》

    材料二  从1964年开始,我国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为主的三线地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它历经“三五”到“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在三线建设过程中,中央还注意到照顾人民的利益,将基建投资从最初的1000亿元压缩到850亿元。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三线建设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国民政府工业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共同意义。
  • 1. (2023高二下·海南期中) “中国名片”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3月1日起开始发行,揭开了中国印钞造币崭新的一页。

    材料一:纸币图案简表

    正面

    背面

    主币:

    1元:天安门; 2元:延安宝塔山; 3元:井冈山;

    5元:各民族大团结; 10元:工农像

     

    辅币;

    1角:拖拉机;2角:火车;5角:水电站

    1分:汽车;2分:飞机;5分:轮船

    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汉、蒙、维、藏四种文字

    材料二:两位设计者的口述

    罗工柳:那还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党中央考虑到第一套人民币大多是在解放区印制的,带有“战时货币色彩”,规格、质地不统一,栗种较多,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要设计一套高水平的货币。

    周令钊:为了使新钞票彻底摒弃带有殖民色彩的图案装饰,我们与北京印钞厂的设计、雕刻人员到故宫、颐和园、云冈石窟去临摹古建筑、石雕、石刻、铜器以及长廊里的彩画中的花纹和图案……元券背面景框源自故宫的窗棂,3元券背面的边框取自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带。

    1. (1) 结合所学,简述第一套和第二套人民币发行的背景。
    2. (2) 第二套人民币的票面设计反映了新中国的政治本色,体现了时代风貌、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运用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 (2023高二下·儋州期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相关成就是(    )

    A . 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 B . 我国交通事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 C . “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激发广大人民自主创新的见证 D . 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 1. (2024高三下·锦州月考) 1955年5 月起,依据《关于人民代表到各地视察工作的通知》,全国人大代表分赴各地或就近在城市和乡村视察。在城市中视察重点是粮食供应和生产建设等,在乡村中重点是粮食统购统销、农业生产和互助合作等。代表们深入到工厂、矿山和农户,收集了许多意见,并向政府进行了反馈。这一做法( )

    ①推动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 ②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③有利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开展 ④丰富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践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1 2 3 4 5 下一页 共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