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唐律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所谓:“失礼之禁,著在邢书”。由下表可知(   )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

    A . 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 B . 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 C . 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 D . 唐律是秦汉以来封建法律的集大成者
  • 1. (2024高二下·广安月考)  唐以前并无关于侵犯受业师的专门律法。至唐朝,唐律中出现了“殴伤见(现)受业师”条,规定:“殴伤见受业师,加凡人二等,死者,斩。”并注云:“谓伏膺(胸)儒业而非私学者”。此外,实科、职业类“受业师”即使有品级与公职,也不适用于此条。唐律这一变化(    )
    A . 折射出当时教师社会地位较高 B . 反映了唐律贯彻德主刑辅的原则 C . 意在加强教化以维护统治秩序 D . 体现了唐律专业化和体系化特征
  • 1. (2023高二下·钦州期末) 《唐律》规定,官员将其监管的财物用于买卖,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刑罚。官方对此解释说,“以威若力强买物,虽当价,犹笞五十”“即借衣服、器玩之属,经三十日不还者,坐赃论、罪止徒一年”。这表明《唐律》( )
    A . 具有轻罪重罚特征 B . 重视防范腐败风险 C . 重视保护私有财物 D . 遵循以礼入法原则
  • 1. (2024高三下·渝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们试图从不同视角认识历史,下表是学者们对中国古代部分王朝特征的不同看法。

    王朝

    特征

    豪民社会;儒法国家

    律令社会;世界帝国

    科举社会;租佃社会

    市民社会;白银时代

    士绅社会;“大一统”王朝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表中王朝的一个或多个特征,提出自己的见解(赞同、质疑、修改皆可),并加以阐释。(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1. (2024高二下·雅安开学考) 《唐律疏议·名例》中的“八议”“十恶”“同居相为隐”,《户婚律》中的“子孙不得别籍”“同姓为婚”“妻无七出”等,将礼的概念和术语引入法律,并运用大量的儒家经典和经义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这反映了( )
    A . 社会矛盾尖锐的状况 B . 儒学衰落的社会现实 C . 德礼为本的法治思想 D . 基层社会治理的艰难
  • 1. (2024高三下·山东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狱有死囚,岁夕,撼行狱,愍之,曰:“卿等不幸致此非所,如何?新岁人情所重,岂不欲暂见家邪?”众囚皆涕泣曰:“若得暂归,死无恨也。”撼悉开狱出之,克日令还。掾吏固争,咸谓不可。撼曰:“此虽小人,义不见负,自为诸君任之。”至日,相率而还,并无违者,一县叹服,号曰圣君。

    ——《晋书·良吏曹撼传》

    贞观六年,十二月辛未,亲录囚徒,归死罪者二百九十人于家,令明年秋末就刑。其后应期毕至,诏悉原之。

    ——《旧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二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所以爱民厚俗之意,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

    ——《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三  表4唐太宗与宋代若干时期大赦情况对比

    ——据《历代刑法考》和《宋史·本纪》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的做法所体现的唐代法律的特征。
    2. (2) 北宋政治家欧阳修在《纵囚论》中说:“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立异以为高”“逆情以为誉。”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欧阳修观点的理解。
  • 1. (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代有“禹刑”。周穆王命吕侯制作《吕刑》。春秋时期出现了《刑鼎》 《刑书》 《竹刑》。战国时魏文侯命李悝制定《法经》,秦朝时《法经》被发展为《秦律》。汉高祖命萧何参照秦律制作了《九章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新律》和《北魏律》为代表。唐代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 谋叛、 恶逆、 不道、 大不敬、不孝、 不睦、 不义、 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 “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 《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深刻影响着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现在保留下来的早期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法律碎片本质上都是习俗, 尤其是百户法庭和郡法庭,都宣称习惯法的裁决是从习俗中产生的。大部分的法律与商业财产的变动有关。一般来说, 当一个人被他的邻居认定有罪时,他将通常受到若干经济惩罚,同时还需上缴给政府一定的罚款。如被他人杀死,则罪犯必须按照法律赔偿被杀者人身估计价值。百户法庭每月至少开庭一次,判决应该通过百户区所有自由民的同意。法庭可以根据他人呆证宣告被告无罪,条件是必须找12个亲戚或关系密切的邻居来为他的誓言作证。10世己阿尔弗雷德统一英国,发布3个法令,但能否得到执行,还是有赖于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司意。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法制史》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英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法制建设的共同影响。 
  • 1. (2023高二上·清远期中) 唐朝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 , 即定罪量刑的刑法、行政制度与规则、对律令的补充法典和 实施律令的细则法规 。唐政府颁布的《大唐开元礼》是集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之大成的礼 仪法典 。 由此可见 , 唐律( )
    A . 主张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 B . 标志着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确立 C . 主张以乡约教化约束乡民 D . 反映了思想界的法治与德治之争
  • 1. (2023高二上·辽宁期末) 《唐律疏议》对诉讼制度规定了繁琐的程序和苛刻的限制,而且限制不仅限于民事领域,也包括刑事领域。如规定:“诸告人罪者,皆须注明年月,指陈事实,不得称疑”;禁止“投匿名书告人罪”等。《唐律疏议》的这些规定( )
    A . 体现出唐朝重视建设法律公信力 B . 采用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C . 旨在追求法律体例的严谨和规范 D . 有利于防止滥诉的发生
  • 1. (2023高二上·湖州期末)  有学者认为,魏晋礼典的制定,实际上已经奠定了一个重要的立法传统——法律儒家化,既包括立法,又包括定礼。修撰礼仪法典与制定律令共同构成了封建王朝的治理策略。下列选项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
    A . 《二年律令》—《九章律》 B . 《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 C . 《宋刑统》—《吕氏乡约》 D . 《大清律例》—《圣谕广训》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