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娄底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中原大乱,黄河流域成为战场,人口四处逃散,西南和东南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西南,“南阳、三辅民数万户流入益州”“四方贤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东南的扬州、杭州一带成为人们的主要流向。“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也有远达会精、交趾郡的,如北方大族桓晔“举家避地会稽,遂浮海居交趾”。晋代,永嘉之乱到十六国时期,各游牧民族南下,大量汉族居民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以南。魏晋时期在北起大漠以北、贝加尔湖畔南至福建、广东、海南岛,东起长白山松花江流战西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广阔地域内空前数量的民族卷入了大迁徙的潮流。其中既有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如汉族、华夏族、羌族、氏族、匈奴,越族,也有较为年轻的乌桓、鲜卑、俚等民族,还有在魏晋才兴起的柔然、敕勒、吐谷浑等民族。

    材料二 传统农具的定型和配套过程墨本是在宋代完成的。宋代,人们已懂得“土壤气脉,其类不一,美恶不同,治之个有宜也”。淳化年间“凡州县矿土,许民请佃为永业”,大大促进了土地开垦。……在宋代,“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乎”。客户有条件也可以“徒乡易主”。宋神宗年间,已是“二纪以来.不闻街鼓之声了“。到南宋时在旧城外兴起了“沿江数万家,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的南市。早辰桥市街巷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夫,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竹木作料,亦有锁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宋代的经济型人口流动往往兼具职业流动和地域流动两种情况,不论是哪一种流动,都与经济因素的作用有着直接关系。经济方面的变化使当时人口的变迁摆脱了以前极易转变为流民的现象。流动人口比较容易地找到谋生之所,他们已轻不是无以为生的流民,而是当时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宋代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严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徐红《宋代经济型流动人口探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经济型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 1. (2024高二下·余姚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根据记载,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达12000人,其后逐年增加,1890年共有107500人,他们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之所以选择华工而非白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则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二则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紫忙的海峡之一。新加坡在历史上曾经被日本和英国的殖民,1965年,成为独立国家。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新加坡福建会馆曾于20世纪50年代创办南祥大学,1980年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立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建会馆还曾资助四百万元重修了天福宫,这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华源会为新加坡企业访华或投资海外剑造机会,也帮助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开展业务或协助它们与新加坡的公司建立贸易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加坡逐渐成为紫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城市基础设施排名世界第一。

    ——摘编自龚伟达《新加坡的中国移民:角色定位与社会贡献》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北民南移”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华工赴美的动因。结合所学,简评华工对美国的贡献。
    3. (3) 根据材料三,提炼新加坡取得巨大成就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阐明新加坡的文化定位。
  • 1. (2024高二下·凉山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内迁的少数民族很多,迁徙持续不断,此起彼伏。北方汉族人口向江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大规模流亡迁徙。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并补充内地居民的不足,经常招引或强制他们入居内地……与汉人杂居的少数民族与汉人一样要纳租调、服劳役,即“服事供职,同于编户”。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多为少数民族所建立,兴亡不定,冲突激烈,他们大多推行汉族传统政治制度。

    ——摘编自王子今、方光华《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日耳曼人的家乡在欧洲北部,他们不断向西迁徙,公元2世纪开始居住在罗马帝国的东部和北部边境。376年,日耳曼人当中的东哥特人在匈奴人西进的压力下,向东罗马帝国皇帝请求许可他们成为帝国的臣民,并许诺提供赋税和军队。戏剧性的是,他们在两年后打败了不可战胜的罗马军团。几年后,日耳曼人中最著名的西哥特人也开始了大迁徙。6世纪,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的王国日渐兴盛。东哥特人所建立的王国则包括多瑙河沿岸的多个行省和意大利。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也由日耳曼人各支所建立。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在496年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589年西哥特国王卡列德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摘编自【英】诺曼·戴维斯《欧洲史》(上卷)等

    1. (1) 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所产生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耳曼人迁徙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 1. (2024高二下·茂名月考) 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这表明(    )
    A . 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把持 B . 中正选人根据道德评定 C . 选官的权力被收归中央 D .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据史学家研究,魏晋时期“山东及苏北之人多移往江南地区;河北南部及河南东部之人,多移往皖南及江西;山西、河南西部之人,多移往湖北东南部;少数陕甘之人则移往四川。这些移民的确数,很难统计,据大致的估计,百年间北人南迁者,大约有九十万,占当时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不属于这次人口迁徙影响的是( )
    A . 南方土地得到大量开垦 B . 农作物商品化程度提高 C . 南方手工业领域明显进步 D . 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 1. (2024高二下·仪陇月考)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 . 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C . 北魏的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 . 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 1. (2024高二下·达州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根据记载,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达12000人,其后逐年增加,1890年共有107500人,他们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之所以选择华工而非白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则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二则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北民南移”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华工赴美的动因。结合所学,简评华工对美国的贡献。
  • 1.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史书描述刘宋王朝:“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会土(会稽)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北方富庶地区)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此判断( )
    A . 刘宋繁荣的经济为以后南方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B . 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地区 C . 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D . 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南迁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大量开垦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据史学家研究,魏晋时期“山东及苏北之人多移往江南地区;河北南部及河南东部之人,多移往皖南及江西;山西、河南西部之人,多移往湖北东南部;少数陕甘之人则移往四川。这些移民的确数,很难统计,据大致的估计,百年间北人南迁者,大约有九十万,占当时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不属于这次人口迁徙影响的是( )
    A . 南方土地得到大量开垦 B . 农作物商品化程度提高 C . 南方手工业领域明显进步 D . 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 1. (2024高二下·大名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欧洲人开始大量地迁往美洲。北美洲逐渐成为欧洲移民的主要集中地。18 世纪中期,移民已达 200 万。欧洲人到新大陆以后,对美洲实行残酷的殖民掠夺,对印第安人实行大屠杀,罪恶的贩奴活动也于 16 世纪 30 年代盛行,此后长达 3 个世纪,使非洲人口损失近 1 亿多人口。中国人向外迁移开始于汉代。唐代,海上贸易发达,一些华人移居马来半岛和瓜哇等地。宋末元初,因战乱,宋遗民大批涌向海外。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出现,东西贸易的发展,大批华人奔赴南洋。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沿海各省的民众大量到海外谋生。直到新中国建立的 109 年间,出国人数多达一千多万,遍及世界各地。据统计,现今在国外的华侨华裔约有 2300 多万人。

    ——摘编自王恩涌的《人·地·文化》

    材料二 秦代有计划地向南方长江、闽江和珠江流域推进,设置郡县,开凿灵渠,派遣 50 万人南戍五岭,这对南方地区的开发是一个重要的促进。两汉时期南方又有了一定发展,当时南方王工吴国 “东有海盐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西晋末年永嘉治乱,中原人民避乱南下的,史称“扶携接踵”。中唐安史之乱导致了北方人口的又一次大规模南流。在迁徙群体中不仅有百姓,还有众多的富商大贾、文人墨客,直至宦官大族、皇亲宗族等无所不包。这些不同阶层的群体迁入江南地区后,基本上是各司其职、各操旧业,使长江流域自东晋南朝以来已经得到发展的社会经济更加迅速地增长起来。宋室南渡后,北方人民因不堪忍受女真贵族的压迫而流亡江南者日众,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摘编自张冠梓《试论古代人口南迁浪潮与中国文明的整合》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人口迁徙的主要趋势并分析其不同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原因。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