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佛山期中)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七族相继掌权。材料反映了( )
    A .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形成 B . 上族是东晋特有的阶层 C . 魏晋庶族丧失政治地位 D . 东晋时期皇权相对削弱
  • 1. (2024·长沙) 曹魏实行屯田,由各州郡设置典农中郎将等主持屯田,其中民屯田租很重,通常是“持官牛田者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西晋统一后,颁行占田课田制,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这一变化(   )
    A .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 . 加剧南北经济的不平衡 C . 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 D . 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
  • 1. (2024高三下·高州月考) 自东晋以后,士族子弟以出身做尚书郎为耻辱,高门不屑就任,即便就任也不用心办事。南梁时期谢朏任司徒、尚书令,“素惮烦……职事多不览”。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 尚书台的权势地位下降 B . 门阀士族统治暗含危机 C . 偏安朝廷丧失统治基础 D . 寒门士人受到君主重用
  • 1. (2024高三下·浙江月考) 《晋书》中记载:“夏,帝将伐蜀,乃谋众曰:‘自定寿春已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略计取吴,作战船,通水道,当用千余万功,此十万人百数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湿,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由此可见(    )
    A . 司马昭伐蜀中重视疫病的防治 B . 伐蜀对完成国家统一意义重大 C . 应首先攻打蜀国但条件还不够成熟 D . 攻打吴国不在司马昭战略计划之列
  • 1. (2024高三下·浙江月考) 《晋书》中记载:“夏,帝将伐蜀,乃谋众曰:‘自定寿春已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略计取吴,作战船,通水道,当用千余万功,此十万人百数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湿,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由此可见(    )
    A . 司马昭伐蜀中重视疫病的防治 B . 伐蜀对完成国家统一意义重大 C . 应首先攻打蜀国但条件还不够成熟 D . 玫打吴国不在司马昭战略计划之列
  • 1. (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 封禅泰山是统一帝国的国家盛典。魏晋南北朝时期,围绕天下分合与正统争夺问题,一直有着关于封禅的讨论,如南朝刘宋朝、梁武帝朝、前秦苻坚朝、北魏孝文帝时期均有封禅之议。这主要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B . 同源同祖的意识逐渐萌发 C . 南北政权对峙的局面加剧 D . 民族冲突与民族交融并存
  • 1.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如图中与序号对应政权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B . ②—在淝水之战被前秦击败 C . ③—北方割据政权均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D . ④—政权由内迁的氐族建立
  • 1. (2024高二下·铁锋期中)  下图所示为东晋至唐朝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图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唐代(    )

    A . 重文轻武风气盛行 B . 平民子弟垄断仕途 C . 政权统治基础扩大 D . 官员队伍素质提升
  • 1. (2023高二下·邯郸期中) 317年,毫无名望的司马睿初到江东建康(今南京),乃是“吴人不附”,一个月后,还是“士庶莫有至者”。王异建议司马睿礼遇吴郡名士顾荣和出身官宦世家的纪瞻,并争取到他们的支持。从此,“百姓归心焉……君臣之礼始定”。这可以说明当时( )
    A . 士族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B . 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 C . 江南民众纲常伦理观念淡薄 D . 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衰落
  • 1. (2024高三下·锦州月考) 魏晋时期,清贵文翰之职为清职,多由士族出任;事务冗繁之职为浊职,多由寒人任之。刘裕也正是借助寒人集团的鼎力协助,得以重建皇权政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社会阶层呈现出固化的态势 B . 门阀政治威胁中央集权 C . 政治变迁受到庶族势力影响 D . 官员选拔制度不断调整
1 2 3 4 5 下一页 共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