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汉武帝推行以察举制为主体的荐举取士制度,包括孝廉贤良以及异科。所谓孝廉,“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与孝廉相比,贤良更强调被举荐者在才能智力等方面的突出性或稀缺性。据此可推知,察举制在当时( )
    A . 推动了豪强地主的崛起 B . 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C .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 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 1. (2023高一上·密云期末) 汉武帝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下列属于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   )

    ①察举制    ②盐铁官营    ③崇尚儒术    ④修驰道、直道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 (2023高二上·荣昌期中) 察举制在最初的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评议对朝廷选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东汉阳嘉年间,左雄上言:“郡国孝廉,就是古时候的贡士。出来做官,就要协理风俗,宣扬教化,若是不学无术,那就一点用都没有。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帝从之,颁下郡国。阳嘉新制(   )
    A . 体现了汉代儒学独尊地位 B . 便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 C . 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 D . 利于选拔实际有用人才
  • 1. (2023高一上·山东期中)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下列描述的选官制度,按其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军功取士”“计首授爵”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郡国孝廉,古之贡士”

    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A . ①③②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①③④ D . ①③④②
  • 1.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初立九品,按人才优劣定品第,这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汉末察举制被名门士族所操纵的弊端。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要巩固和加强集权显然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他们对于选官制度产生了新的政治诉求,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各个阶层的有志之士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官职地位,从而间接地推动了地主阶层的发展,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随着唐代门第制度的废除,大量寒门子弟凭借科举考试踏上仕途,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了科举时代。 

    ——摘编自李烁《浅析唐朝科举制度与朋党政治》

    材料二: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为了重建国家制度和秩序,针对科举制度之种种弊病,不断予以矫正。建隆三年下诏规定:“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且“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以切断座主、门生的利益纠结,殿试制度确立之后,恩归君主。建隆四年,再次下诏,废除“公荐”制度,权贵豪门借助“公荐”,最容易上下其手,操纵科举。同时创设了全新的“给食”和“特奏名”,所谓“给食”,即为赴京考生提供食宿费用,以收取新归附之地士心;“特奏名”即照顾录取年龄较大且屡次落榜的考生。到太宗时期,取士人数明显增加,改革举措也更为大刀阔斧一些。首先,放松了对门第的限制,工商之子,亦能入仕;其次,加重了科举题目的政治化、道德化倾向;另外,推出“锁院”和“糊名”制度,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摘编自诸葛忆兵《论北宋初期科举制度之变革》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科举制的革新之处。
  • 1. (2024高二下·西宁开学考) 秦代选官主要实行军功入仕,军功以在前线杀敌多少来计算。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被察举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这反映了(   )
    A . 入仕通道趋向多元化 B . 中央集权不断弱化 C . 治国理念的显著变化 D . 选官的客观性增强
  • 1. (2024高三下·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破格”选任官吏:管窥两汉的盛衰汉代官吏选任除正常的仕进外,还存在不以典章制度或诏令为规则的身份“破格”现象。以下为《汉书》和《后汉书》的相关记载。

    《汉书》的记载

    ◆“(桑)弘羊,洛阳贾人之子,以心计(心算能力),年十三待中。”

    ◆河南贾人卜式因“愿输家财半助边”“数求入财以助县官”,被武帝超拜为中郎。

    ◆韩安国“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在吴楚之乱时因“捍吴楚于东界”,“名由此显梁”,后来“坐法失官”,汉武帝“素闻安国贤,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迁为大司农”。

    《后汉书》的记载

    ◆东汉时陈神“仕郡功曹”,“察孝廉,州辟治中从事”,因坐刺史臧罪被下狱,车骑将军邓骘“闻其名而辟焉”,后举茂才,为汉中太守。

    ◆刘祐因“举奏有罪”之功而以宗室身份破格“复迁河东太守”。

    ◆东汉梁冀“少为贵戚,逸游自恣”,先后担任黄门侍郎、侍中、执金吾、河南尹等。

    ◆单超、徐璜、具瑗、左棺、唐衡五个宦官,因诛除梁氏有功,得到桓帝宠幸,“破格”同日封侯,称为“五侯”。

    1. (1)  哪类人在汉代易被统治者“破格”选任?
    2. (2) 分析汉代实行“破格”选任官吏的利弊。
  • 1. (2024高二下·运城开学考)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 (3) 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 1.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 秦代选官主要实行军功入仕,军功以在前线杀敌数量来计算;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被察举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这反映出秦汉之际(   )
    A .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 入仕通道趋于多元 C . 选官的客观性增强 D . 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 1. (2023高三上·宝安月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研究社会治理可以从以下角度予以探究。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1.1政治体制

    1.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3法律与教化

    1.4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1.5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6货币与税收

    2.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2.3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2.4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2.5交通与社会变迁

    2.6医疗与公共卫生

    3.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3.2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

    3.3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

    3.4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3.5战争与文化碰撞

    3.6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3.7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中外通史纲要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社会治理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要有结论)

1 2 3 4 5 下一页 共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