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湖北) 《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 . 相权挑战皇权 B . 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 . 统治残暴严苛 D . 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 1. (2024高二下·广东月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学界先后出现多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视角:

    角度

    内涵

    邓小南的“活”的制度史

    提出应从过程、关系等视角关注古代政治制度运作的路径和流程。“过程”包括历史性和现实性,前者强调不同朝代间制度的关联;后者重视实际运作中的制度面貌。“关系”既包括制度与其他制度相互的外在关系,也包括决定制度本身性质的内在关系。

    阎步克的制度史观

    立足法定成文制度,致力于挖掘政治制度或政治体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巨大意义,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延续性。

    侯旭东的日常统治研究

    强调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进入观察,揭示以往或被忽视的制度现象。

    ——摘编自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等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说明须有两个以上史实依据,逻辑清晰,且要有结论)

  • 1. (2024高二下·霍尔果斯月考) 阅读如表内容,据此可知( )

    帝国

    秦朝

    罗马帝国

    印加帝国皇帝制度

    统治方式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度

    元首制

    行省制

    国王

    四大政区

    A . 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B . 集权政治是古代世界普遍选择 C . 人类文明进程具有相似性 D . 三大古代文明具有一定渊源
  • 1.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孔子说:“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自汉代起,“祖功宗德”成为历代帝王庙号制定的基本原则,但“曹魏有三祖,朱棣为成祖,福临(清顺治帝)为世祖,玄烨(康熙帝)为圣祖”的现象也曾频频出现。这说明庙号的制定意在( )
    A . 凸显专制皇权的威严 B . 传承儒家的礼乐制度 C . 塑造君主的开明形象 D . 彰显以德治国的理念
  • 1. (2024高二下·浙江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初统一时, 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 郡。郡设郡守为行政长官,郡尉掌武事,郡监(监御史)掌监察;县的大小不等,万户以上者长官为县令,万户以下为县长,又皆有县丞、县尉等官。郡、县主要官吏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战国时期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乡设三老、啬夫、游徽等职。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往往“只知啬夫而不得知郡县”,尚有地方自治的遗风。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整理

    材料二 “皇权不下县”很难解释古代基层社会的治理。中国自先秦就开始了编户入里, “里治”经历了“里长官任制、里长职役制和里治官僚化”三个阶段,越到后期,中央集权越得到加强。 乡里制度、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是皇权下县的三条铁链,构成古代“家国政治”的制度基础,古代社区治理呈现出“皇权控里、绅权辅里、 民治于里”的结构。

    附:中国古代“里治”历史发展脉胳

    ——改编自吴晓林、岳庆磊《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1. (1) 根据材料一,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视角概括郡县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地方百姓“只知啬夫”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里治”历史演变呈现的趋势。结合所学,写出秦汉、唐朝、明朝基层民众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的组织名称,并扼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基层组织之间以及两者与基层治理的关系。
  • 1. (2024高二下·雅安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视角

    何为制度

    研究取向

    内部视角

    法令条文

    制度的支配性

    中央

    国家

    自上而下

    外部视角

    现实运作

    人的能动性

    地方

    社会

    自下而上

    ——摘编自孙正军《何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三种理路》

    任选材料中的一个研究视角,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 1. (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 春秋时期,诸侯大国新辟的疆土,不是全部封给功臣,大多由国君自行拥有,设置为“县”。“县”的管理者不是封建世袭“土官”,而是委任的“流官”。这说明当时(   )
    A . 等级制度开始解体 B . 地方割据的态势停滞 C . 贵族政治趋于式微 D . 周天子地位得到巩固
  • 1. (2024高一下·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早期国家,指的是一种不成熟的国家状态。具体到中国而言,早期国家大致为夏、商、西周时期。当时,虽然出现了以王室为代表的公共权力,但社会组织中的地域关系尚不成熟,还无法取代血缘关系的影响。因此,血缘关系的瓦解是早期国家向成熟地域国家转型的关键。

    ——摘编自黄明磊《族群迁徙推动中国早期国家转型》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请说明理由。
  • 1. (2024高一下·开学考)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国家)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控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出处

    内容

    ①西汉司马迁所著

    《史记·陈涉世家》

    秦二世时“(陈胜等前往渔阳戍守途中)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②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的《徭律》

    秦始皇时“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六日到匀,赀(罚款)一盾;过旬,赀一甲。”

    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的一座墓葬中,墓主人是一名叫喜的基层官员,以墨书秦隶写成,共有1000多枚,主体以秦律为主,还包含《编年纪》、《语书》、《为吏之道》、《日书》等内容。

    1. (1) 从材料一中可以提炼出什么历史信息?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评价秦王朝推行的这一制度。
    2. (2) 基于上表信息,某研究者得出“司马迁的记载有违历史事实”的结论。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为什么?
    3. (3) 材料二中的①、②两则材料分别属于什么史料?其史料价值如何?
    4. (4) 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周之失,失之在制,秦之失,失之在政”,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秦之失,失之在政”的认识。
  • 1. (2024高一下·昭通开学考) 如表材料摘录自司马迁《史记》,它可以用来说明( )

    武公…十年(公元前 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

    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 312年),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赢)政代立为秦…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A . 分封制完全被郡县制取代 B . 战国时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 C . 郡县制的确立是发展趋势 D . 郡县制在秦国已占主导地位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03页